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傅佩荣讲国学(重塑现代人的心灵)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集作者2006年于大陆及台湾的讲演整理而成,内容涵括传统的易经及儒家、道家经典思想,由本书我们可以结合当前实际的立身处世,以及当下面临的个人困境和社会困扰,如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体悟那古老而又实际的智慧,并提炼出因应之法门。本书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即兴发挥的讲演魅力以及对古代经典的深刻诠释能力。

内容推荐

本书环绕五大经典,依序介绍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易经。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奠定了儒家人文主义的基础。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具体做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主张“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他的心得是培养“浩然之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观”天地万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实。以道为本源,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从来不曾有物存在)。既然如此,人生何必执著?何不逍遥自得,从真实提升到美感的意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外化而内不化”,在心灵取向上,则可以与道同游。

易经是古代智慧的泉源。它由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找出人生行为的准则。但是在占验吉凶的背后,是对人们修德的期许。只要做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人生必将逢凶化吉。

目录

序言 文化心灵的跃动

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

谈儒家与心灵生活

谈盂子与成功之道

“道家与心灵安顿”访谈录

感悟老子的人生大智慧

谈庄子与人生态度

“《易经》与人生”访谈录

谈《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

试读章节

三、到底什么是儒家呢?

我们不能光是歌颂儒家,等一下各位提问题时,肯定有人问,你讲了半天,儒家这么好,难道儒家没有缺点?哪里有一种思想是没有缺点的,至少有其时代的限制。很多话拿起来一看,就是很封建的想法,如“子女要孝顺父母,父母说的什么都对”,父母说的一定都对吗?不一定。那么,到底儒家在说什么?儒家的思想是一套哲学,哲学跟宗教不一样,哲学所肯定的是人生实际的经验,譬如,我们看到很多人在这个地方,我从小到大跟很多人来往,请问,我跟人来往有什么原则呢?这就是对人生经验的一种反省。

儒家思想是从孔子开始的。有一次,我给大陆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人员做演讲。演讲的时候我提到孔子,他们都不太了解,他们直觉地认为孔子不太好,“文革”十年谁敢提孔子?我就为他们讲了半个小时,介绍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他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这些是有根据的,不能光凭想象说话。你拿出一本《论语》,上面就写了孔子说过哪些话,做了什么事。讲了半个小时,当场的听众有一个人气来回应说:“真的有这么好的人吗?”我说真的有,我的话都是有证据的。他说:“那我们倒是要跟他学习。”他很诚恳,是个中年人。一个人到了中年,自然就比较踏实,因为知道人生在自己手上,以后往哪里走,不是听别人的,而是要问你自己:“相信吗?他讲的有道理吗?”我们现在到了一个转折点,要重新思考孔子在说什么,再决定要不要学习孔子。有人问我,身为一个老师,你崇拜谁?我倒不是说今天正好是教师节,我才说我崇拜孔子,我崇拜一个人的理由就是:他做得到,我做不到,我就崇拜他。有一个故事很有趣,有一个人既会打网球,又会游泳,但都不是顶好的。有一天,他回家对他太太说:“今天是我的好日子。”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胜过两个奥运冠军。他太太说:“你这种水准,怎么可能胜过两个奥运冠军呢?”他说:“我真的胜过了,我跟奥运网球冠军比赛游泳,跟游泳冠军比赛网球,都赢了。”这个就没办法让人佩服了。孔子说了一句话,我佩服他,他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教书快三十年了,学就厌,教就倦,在这里很惭愧地承认。当老师不容易,在北京这里没有什么天灾,没有什么问题。台湾常常有台风,台风来了就宣布:今天台风来了,放假一天。当老师的内心比学生还要激动,但是表面上还要忍耐,不能表现出来。所以,我看到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做不到,我崇拜他。

为什么孔子思想在生活上实践之后可以产生动人的光彩?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他可以做到呢?孔子也曾做过官,做了六年,51岁到56岁多。他做官的时候,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来报告说:“家里马厩失火烧了。”古时候的马很贵重,马厩失火烧了之后,马被烧死了损失惨重。但是孔子听到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就问:“有人烧伤吗?”我们知道,马厩如果失火被烧的人就是马夫、佣人之类,这些人在古代都属于低层阶级,人命不值钱。但是,在孔子心中,任何一个人的价值都超过再怎么贵重的马。孔子这种反应是很直接的,我们读《论语》,为什么要佩服孔子,因为他有直接反应。不像我在学校教书,对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觉得不理想,其中之一是学生问:“傅教授,你的人生志向是什么?”我就说:“问题很好,我们下星期再谈。”我回家之后赶快研究一下,什么样的志向比较有面子,让学生听了觉得老师很值得尊敬。这样子真是太差劲了。孔子不一样,任何时候别人问他问题,他都是立刻回答,因为他心里面本来就是这个想法,他没有第二个版本。所以,家人说马厩失火烧了,他只问:“有人受伤吗?”他不问马,而问人,这是真正的人文主义。尊重每一个人,肯定人只能作为目的,作为价值对象,而不能作为手段来利用。只要读哲学就知道,很少有人不推崇康德的,为什么推崇康德呢?因为康德说过:“你不能只把一个人当作手段,而不同时也把他当作目的。”我们的孔子不一样,他是真的做给你看。还有一句话更令人感动了,叫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一位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说:我来负责丧葬吧。各位知道,一个人死了,为什么没有人管呢?两个理由:家道中落或子孙不孝。这种人谁都不会理他了’。但是孔子说我来负责,为什么?因为一死一生乃见交情,这叫做雪中送炭。更难得的是,“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有一个朋友送孔子乍和马,等于你送我一部奔驰轿车,最贵的。古人要定期祭拜祖先,祭拜祖先的时候要杀猪供肉祭祀,然后再分一点给亲友分享。朋友把家中祭拜祖先的肉分送给孔子,孔子要拱手拜谢。那块肉不值多少钱,但是朋友送给孔子一辆车(奔驰),孔子拿来就用,“谢谢了”,绝不给你打躬作揖。我们做得到吗?如果有朋友送奔驰给我,感动得都要下跪了。这就是孔子,他懂得价值上的分辨。你祭拜祖先送给我一块祭肉,这是你祭拜祖先的诚意,代表把我当作是你家族的朋友,我当然要打躬作揖。你送我车,你车多了,用不完我替你用,一个人再有钱也只能坐一辆车。庄子说过:“一只鸟占据整片森林,用到的只是一根树枝。”我们刚才一路过来,看到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那一栋大楼,请问,他晚上能睡几张床?一张嘛。所以庄子说:“一只鸟在整片森林里做巢,只需要一根树枝。”孔子很了解这一类观念,我刚刚举的这几个小故事,还不能穷尽其奥妙我对大家介绍这些,用意何在?因为我经过长期读书,有了心得,才来跟各位介绍。我们从小读书,老师都会教一句话,孔子说:“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老师翻译成:“孔子说自己带着肉干来的,我没有不教的。”孔子会向人收肉干吗?孔子不会说这种话,我长期研究之后,才知道大家冤枉孔子了。“束惰”在古代是指15岁,这句话意思是说,孔子说,从15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我为什么有把握这么说呢?我不讲全部的理由,我只讲一些有趣的理由,譬如孔子从来不吃外面买来的肉干。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写的《史记》,说孔子有三千个学生,那么孔子吃三万束肉干的话,早就得胃癌死掉了。每天吃肉干,你的胃受得了吗?所以,我们读书要思考,否则你一听就以为是:带肉干来就教你。你不思考实际情况,将完全错过孔子的精神。孔子是要回馈社会,他自己15岁时没有地方读书,到处请别人教他,等他有学问之后,只要别人15岁以上他就教。因为古时候有教育制度,15岁以下受乡村教育,15岁以后准备就业了,但是孔子不愿意如此,他要继续读书,然后将来有谁想要读书,他就教他,而完全不谈肉干的问题,“有教无类”即是从此而来。

P41-43

序言

文化心灵的跃动

傅佩荣

2006年9月,我前往大陆从事一系列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十一天之内,从杭州、上海、苏州到北京,从演讲、座谈、记者访问到上电视,总共进行了二十七项节目。如此密集而大量的工作,带给我的不只是压力,也是一种奇妙的活力。表面看来无疑是紧张而忙碌的,但我的心境却总是平静、愉悦,并且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念。

祖籍上海,在台湾出生与成长的我,现在步入后中年时期了。十八岁以第一志愿读哲学,一路读到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接受西方哲学的训练之后,经由方东美先生的启发而转向中国哲学,并在其中探索安身立命之道。两度赴欧洲讲学,发现外国学生也乐于听闻儒家与道家的义理。于是,我开始着手解读五大经典——《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

因缘凑巧,这五大经典在北京出版时,大陆的国学热正在兴头上,并且刚好转到了哲学的频道上。我在台湾长期讲述哲学思想,累积了一些心得,因此在接获北京出版界的朋友的诚挚邀约时,立即想到孟子的一句话:“固所愿也,不敢请耳!”这本来就是我的心愿,只是不便主动申清罢了。于是而有此次问道之旅。

我在行程中所作的演讲,很快就由出版社整理出逐字稿,并且登载于我在新浪网的博客上。这些文字引起不少回响与讨论,因此特地选择相关的题材编为一书,便于大家阅读与指正。我先依序说明各文的出处:一、“儒家与人际关系的改善”,讲于北京师范大学。二、“谈儒家与心灵生活”,讲于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三、“谈孟子与成功之道”,讲于清华大学。四、“感悟老子的人生大智慧”,讲于中国人民大学。五、“谈庄子与人生态度”,讲于北京大学。六、“谈《易经》对现代人的启示”,讲于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另外,“‘道家与心灵安顿’访谈录”与“‘《易经》与人生’访谈录”二文,则是同年四月在台北接受“好好好基金会”姜涵小姐的访问稿,因为这两篇文字颇能响应一般读者朋友在接触国学时所希望得知的信息,所以特地一并收录。

由此可见,本书依然环绕五大经典,依序介绍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易经。我曾多次接受记者访问,他们经常提出的挑战是:能否用一两句话来说明这五大经典的要旨?孑L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思无邪”,是指文学作品出于真实情感。)既然如此,我们也不妨一言以蔽之,扼要指出这些经典的核心理念。

一、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奠定了儒家人文主义的基础。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具体做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孟子主张“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他的心得是培养“浩然之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三、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由此孕生智慧,可以“观”天地万物的真相,然后肯定“道”是究竟真实。以道为本源,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可以化解于无形。

四、庄子说:古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从来不曾有物存在)。既然如此,人生何必执著?何不逍遥自得,从真实提升到美感的意境?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外化而内不化”,在心灵取向上,则可以与道同游。

五、易经是古代智慧的泉源。它由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找出人生行为的准则。但是在占验吉凶的背后,是对人们修德的期许。只要做到“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人生必将逢凶化吉。  以上简述本书的背景与大要,由于最初是以演讲形式发表,在论述的同延上难免挂一漏万,尚祈读者赐教为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傅佩荣讲国学(重塑现代人的心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傅佩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6974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126-53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6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