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梨园客李滨声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滨声老师——因为他不仅是漫画家,还是北京有名的民俗学家。李滨声老师博学多才且平易近人,他对待工作之认真态度更是令人感动。泠风的《梨园客李滨声》是一本以滨声学戏唱戏画戏经历为主线,介绍其一生的传记文学。书中穿插了“说俗解戏”的篇章,选配了李滨声先生本人积累的近百幅戏画

内容推荐

泠风的《梨园客李滨声》是一本以李滨声学戏唱戏画戏经历为导线的传记文学,其间穿插了历史事件、民俗文化、名人轶事和丰富的京剧艺术内容,使其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具备一定的史料性。本书的亮点之一是作者在写作中穿插了“说俗解戏”的篇章,于是民俗文化与京剧介绍即随着一个人物的成长经历醒目地跃然纸上;亮点二是选配了李滨声先生本人多年来积累的近百幅戏画。

目录

与戏结缘

 三岁模仿刘鸿声

 四岁成为戏园常客

 六岁登台演《宝莲灯》

 “大花脸”诱发了他画戏的兴趣

走进票房

 请来老艺人学戏

 14岁正式入票房

 从花脸转向小生

 抗战胜利出演岳家庄

京城名票

 进入中国大学

 追踪叶盛兰三年捋叶子

 大马神庙王瑶卿家的常客

 长安大戏院彩唱《白门楼》

淡出舞台

 美术为职业,唱戏成爱好

 与裘盛戎的同台合作

 只穿了一次的心爱行头

 靠背戏词挺过艰难岁月

重返氍毹

 “寺左门人”画京戏

 说戏讲戏上央视

 古稀之年开专场

 九十翁彩唱艺惊人

后记

试读章节

秋后的沈阳街上已经能见到穿薄棉袍子的行人了。雨霁,天边出现一道彩虹,像变戏法一样,一顿饭的功夫阳光即把湿淋淋的街面打理得舒适润泽。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巷一一沈阳大西关成平里,巷子里的沙堆旁,只有三岁多的李滨声叉腿坐在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拍燕窝”。

李滨声把左手半凸着放在沙堆上,用另外一只小手不住地往上培沙子,每培一层,他都要用手轻轻拍实,然后再往上面洒几把沙子……就这样,他认认真真地倒腾着这堆沙子,当面前的沙子隆成窝头状时,便小心冀冀地把用做拱件的左手抽了出来。这一次,沙窝没有像前几次那样塌陷,一个窑洞似的小小燕窝完成了。

李滨声兴奋起来,他用沾满沙子的小手胡噜了一把汗津津的前额,大声叫道“舅妈,我做好了。”没等在一边纳鞋底的妇人走过来,紧接着他又冒出一句京味十足的皮簧唱腔:“孤王酒醉桃花宫……”

自从外祖父一家从京城迁回沈阳,长李滨声年仅五岁的小舅舅嘴里就经常哼唱着一些时下京城最流行的京戏段子。李滨声似乎天生就有京戏缘,自打第一次听到小舅舅的哼唱,他即被那些词精曲顺的京戏唱腔所吸引,并且很快学会了《斩黄袍》中最经典的几句。

稚嫩的童音在寂静的巷子里悠悠荡漾,竟引得巷子尽头两扇院门开启,从里面走出一对衣着光鲜的中年夫妇。这夫妻俩都是京戏迷,很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模仿刘鸿声的唱腔。那时候,下海票友刘鸿声早已在梨园内外声名显赫,他的“三斩一碰”是敢与谭鑫培对台叫板的著名剧目,其中《斩黄袍》中“孤王酒醉桃花宫”那段唱腔在北京城更是家喻户晓。

两夫妇和纳鞋底的妇人搭讪起来,方知道那男孩儿是二号院翁家的外孙子李滨声,被他喊作舅妈的那妇人也不是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宗亲娘舅之妻,而是翁恩裕的儿子翁荣溥小时候的奶妈。 翁家是满族,满族人管母亲叫“额涅”,而“妈”的称呼则是用于仆妇。李滨声的外祖父翁恩裕从京城返回原籍的时候带来了小儿子的京籍奶妈一家人,初到外公家的李滨声则想当然地把他舅舅的“奶妈”叫成了“舅妈”。这叫法有点不伦不类,但是在翁家上上下下却习已为常。那时候,李滨声的小舅舅已经上了小学,“舅妈”的主要职责即是照看翁家这个宝贝外孙子。

 从大院里走出的那对夫妻都是京戏迷,他们出自当时沈阳一个有头有脸的官宦人家。当时那对夫妻家里正筹备办堂会,恰好缺一个助演孩子,机遇让他们相中了李滨声。听说可以穿戏服唱堂会,李滨声抛下好不容易拍成的燕窝跳着脚儿乐起来。

戏迷夫妇把李滨声和他“舅妈”引进自己院子,沏上茶续上水,首先让李滨声试试《斩黄袍》中的一段“上弦唱”,“孤王酒醉桃花宫”。由于那段唱腔是“二六”板,前奏比较简单中间又没有“过门”, 而且李滨声天天在家里连听带唱对其词腔早已烂熟在心,所以胡琴一响他即张口高亢,使得拉胡琴的人不住点头。如此,李滨声顺利通过“面试”。

接着,男主人开始教李滨声念《三娘教子》的几句道白。生长在东北的李滨声虽然平时说的都是家乡话,但他从小听着舅妈的京腔长大,学起京白并不是什么难事。“孩儿下学回来,言语冒犯母亲,现有家法在此,请娘将家法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打在孩儿身,疼在娘心。打儿一下如同十下,打儿十下如同百下,妈呀,您要是有爱子之心,就一下也别打我啦!”当他利索地将戏中薛绮哥的一长串念白脱出口,男主人高兴得直拍桌子,连连夸赞“想不到这孩子京白念得这么好!”

次日,李滨声又兴致勃勃地来到沈家,这回他开始学习《三娘教子》中的唱段。无奈那时他年纪实在太小,唱来唱去腔还可以,就是总不够板眼。几番试唱,最后那家人为了堂会的质量不得不另换他人,这让李滨声无比失望。

李滨声,1925年5月生于哈尔滨。他的母亲本想为其取名“滨生”,但又觉得这两字太容易重名,遂根据《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句,为其取名为“滨声”。在李家三个孩子中,李滨声是最大的一个,五年之中母亲又为他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李滨声的母亲是前北洋政府国会议员翁恩裕的长女,她在北京上过女子师范,早几年回东北完婚后当过几年小学教员。而李滨声的父亲直到结婚以后许多年都从来没离开过东北,他打小上的是乡间私塾,比妻子整整小了四岁。

 一个是汉族乡下小伙子,一个是满族城市女学生,这门婚姻似乎总给外人留下许多疑惑。其实说起来很简单,李滨声的外祖父在清末办学堂时和他的祖父共过事,虽然一为先生一为庶务,但两人后来成为至交,故而在一顿“千杯少”的酣酒之后就订下了这桩儿女娃娃亲。那时节,李滨声的母亲只有7岁,而他的父亲则刚刚3岁。

事实上,李滨声的姥姥对这门婚事是极不情愿的,她曾怨怪自己的丈夫既开明,又迂腐,乃至促成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事。说他开明,是指当时满汉通婚尚少有先例,而翁恩裕即毫无成见地把女儿嫁到汉人家庭;说他迂腐,是指他坚持把在北京上过女子师范的女儿,嫁给只读过乡间私塾且年逊四岁的李家儿子,这让李滨声的姥姥心中很是不悦。

如果不是由于外祖父翁恩裕的守信,李滨声的父母最后可能走不到一起。虽说翁恩裕后来成为民国政府的国会议员,并且把家搬到北京,但他还是一言九鼎坚持让女儿嫁到东北李家。两年后,李滨声的降生给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无比的快乐,按照当时流行的一个习俗,他们还把孩子带到一个寺庙里交些香钱当了寄名和尚,以求在菩萨的保佑下幼小的婴孩防病免灾。依照惯例,寄名和尚李滨声有了一个法名,他在寺庙中被称为“虑空”。

李滨声3岁的时候,家里又添了小妹妹。双双在外工作的父母无法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恰好,此时脱离政坛的翁恩裕重返故里经商,于是李滨声就被送到刚刚回到沈阳的外祖父家中。在外祖父家,李滨声是最小的孩子,因此自然受全家人的宠爱,他对童年也留下许多难以忘却的回忆。

让他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5岁时由寄名和尚还俗的经过。还俗的日期定在阴历三月二十八,那天是天齐庙会。由于还俗时亲人不能露面,所以那天李滨声是由一位亲戚大娘带到庙里去的。还俗时,李滨声按照大人事先教好的程序,磕头进香之后站起来就往大……

P19-25

后记

和李滨声老师的相识,得缘于我的大学同学张虹。2004年,我写了一本关于北京的史话图书《游北京逛西老城》,其时出版社希望能有位对老北京了解甚多的文化名人为其写序,并提到了李滨声老师——因为他不仅是漫画家,还是北京有名的民俗学家。恰好,同学张虹不仅与李老师在同一报社供职,而且还是李府熟客,得于她的引荐,我才有机会登堂入室向李老师求序。

李滨声老师博学多才且平易近人,他对待工作之认真态度更是令我感动。是年,80高龄的李老师不仅很快通读完了我的两部书稿,而且欣然提笔为之做序,字里行间,则洋溢着他对自己住过多年的北京西城的那份情感。因此机缘,以后我即得以经常与张虹一同探访李老师,每有新书出版也必向他交上一份“作业”,十多年来与老人家相见并聆其赐教之次数早以难计,而李滨声老师的博闻强记与乐观幽默更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许多年,出于对李老师的敬重,我都有想给他写一本传纪的冲动。但考虑到李老师自己出版过《拙笔留情》和《我的漫画生涯》两本个人生活散记,再写新传恐怕内容相当重复,而且李老师对历史曾经留下的某些伤痕不愿过深触及,于是我每每又强迫自己把写作的冲动咽了下去,只是在期刊上为李老师撰过一两稿小文而已。

2010年,我着手创作《票友春秋》一书,这是一本关于京剧票友史话的非虚构作品,其间涉及到当代一些著名票友。因早前在与李老师的交往中闻听过他的一些往事片段,知道他是一位真正在票房中学过艺上过台并以私俶叶盛兰先生而唱红北京的著名票友,于是李老师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希望在书中展现的一位重要人物。与李老师谈及,他很高兴地支持我的写作,还特意为尚未杀青的书稿画了一幅旧臼票房的白描,这让我十分感动并深受鼓舞。是年9月,我对李老师的正式采访列入日程,并着手撰写出采访题纲。此时,负责《票友春秋》的那位编辑朋友建议:你何不就此时机深入采访一下,写完《票友春秋》再写一本关于中国真正票友的人物传纪。  朋友的建议让我再度涌起给李老师写书的欲望,而且我也意识到,如果不把李老师这样一位颇为了解票房与京剧的著名梨园外戏剧大家的真实经历记录下来,将是对中国票友史话的一个损失。经过仔细思考,我策划出以“票友”和京剧这个主线贯穿于这本独特视角的传纪作品之中,当时暂名为《票友李滨声》,并得到了李老师的首肯。

鉴于闺密友谊和李老师多年来对她的鼓励,我提议张虹同学也参与到这部作品中来,如此既让我们多年来的友谊有一个漂亮的展现形式,也是对这许多年李老师给予她鼓励的一个完美交卷。考虑到两人的写作经验和工作进度差异,我们当时的分工是:由我撰写书稿正文,由张虹给李老师的旧日照片和画稿配写说明。后来,考虑到要将李老师的照片和画稿扫描,张虹又邀请了她的同事苏景华女士与之配合——苏的丈夫时在北京日报摄影部供职,有较好的扫描条件。

于是,在一个寒风凛凛的秋末,我们开始了定期去李老师居所采访和听故事——他居住在远离市区的老年公寓,每次往返都要花费几个小时。

那是一段值得回忆的愉快日子。每次,李老师都是早早地准备好茶和小吃等待我们,然后就按照我上一次留给他的题纲滔滔不绝地道出一串串的故事。李滨声老师的记忆确实惊人,对于那些几十年前的往事,常常,他不仅清楚地记得当事人姓名、事件,甚至连某天是星期几、天气如何都记得一清二楚,说出来每每令我惊叹。最令人兴奋的是,当讲到那些学戏唱戏的故事时,李老师则是唱念皆上。他或是一口作气吟出一长段念白,或是手弹桌板哼出一大段唱腔,那种陶醉于京剧之中的情感与乐趣,远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描述的。及到高度兴奋之处,老人家还会拿起放在屋角的道具比划几个漂亮的身段,想若不是屋里空间太小,他或许讲着、唱着还会经常来声老师的京剧艺术才华,同时亦省却了在正文中对这些内容的铺陈,而阅读时却不会感到对这些文化不解的迷惑。

2013年春季,因我出国探亲,书稿的杀青梳理再次被搁置,直到夏末秋初重新动笔,才于10月份拿出完整稿件交给李滨声老师审阅。随后,伴着选择李老师的画稿及版式设计,一次次文字修改不可避免,而最后书稿定名为《梨园客李滨声》也是考虑到“梨园客”即是李老师多年来画戏时使用的一个笔名,也能更形象地浓缩出他多年与梨园结缘的经历。

原本希望与张虹同学共同署名此书,以此作为我们向李滨声老师九十寿年献上的一份薄礼,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个愿望最终落空——这于我,颇感惋惜。

一本图书的出版需要许多人的共同扶持。在此,感谢我的同学张虹和苏景华女士,她们不仅和我一起享受了去李老师那里“听故事”的全过程,且与我一起分担了将李老师审改文句加入书稿的工作;感谢苏景华女士的丈夫叶用才先生和张虹同学的丈夫刘勇先生,他们二人都曾拨冗帮助扫描了李滨声老师的部分照片与画稿;感谢李滨声老师的孙女李想,是她在图书进入设计阶段后承担了扫描工作,这部图书的大部分李老师画稿都是由她扫描的:感谢泠风工作室的诸位老师与同仁,在画稿复原与调色过程中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这三个星期的工作成果有目共睹。

最后,要特别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贵社的独具慧眼不仅使得《梨园客李滨声》能够顺利付梓,而且还有了彩色印刷的线装版,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并为之欣喜。感谢该社人文分社的宋月华社长及诸位编辑,是你们的精心策划与精编精校使得《梨园客李滨声》成为记载中国京剧文化鲜活一笔的珍贵史料。感谢大家,也感谢读者朋友的支持!

愿《梨园客李滨声》能为中国的京剧票友史留下一份史料,也为李滨声老师的晚年生活增添一缕快乐!

泠风

2014年8月29日落字

2014年9月9日再改于京北陋室归去来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梨园客李滨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泠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68846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4
出版时间 2015-01-01
首版时间 2015-01-01
印刷时间 201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4289544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6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