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南怀瑾大师讲论语/和之书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有人以蚕吃桑叶而吐丝来比喻南怀瑾先生,他把自己读过的书融会贯通,变成一种教化,使它应用于社会人群。听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会比传统的阅读更多一层意趣,多一个打开现代心理困惑的通途。

《论语》隐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博大精深需要反复咀嚼方可品出。南怀瑾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不是孤零零地把《论语》的章句解释一番,而是联系历史背景及现实生活进行印证、体悟,深入浅出,其许多心得可谓独树一帜。

南怀瑾先生字里行间的精妙思想令人心折,使每一个真诚的听者如沐春风,从容进入《论语》的丰饶世界。

内容推荐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法国巴黎,联袂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20篇《论语》条理井然,脉络一贯,需要我们“入平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来重新确定它的内涵,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

一时间,读《论语》在中华大地变成一种时尚,这种现象不能简言之为“传统文化的回归”,而应该视作“人本”思潮对价值失范现象的拨乱反正。南怀瑾先生指出,儒家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是在家庭里社会中做人做事的基本的道理和原则,一日也不可以荒废。南怀瑾认为通篇《论语》皆是在讲如何做人处世,重在教人做人,鼓励人们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

目录

序 圣人的智慧,大师的布道

顶天立地的孝

朋友之道:别奢求改变对方

好学未若善学

你头顶上的审判官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

做上级与做下级的学问

偏失尽在浅近处

人生有多少个“三件宝”

得意失意皆从容

简约的幸福

试读章节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论语·学而》

南怀瑾先生曾经用调侃的语气对外国来访者说:基督教的“十字架”文化其实早就被西方人抛弃了,相比之下,东方文化才是符合十字架形式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西方文化偏重强调父母怎样去爱子女,而忽略了子女对父母的孝养,后一代和上一代接不上去,“十”字少了上面一截,变成了“丁”字文化,这就是西方人目前面临的困境。仔细揣摩南先生这句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惭愧。某地党政机关对选拔干部标准作了这样一个规定:不孝敬父母者不能提拔。此令既出,在网络上引起强烈争议。孔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设想一下,这个道理也很简单,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他的管理水平再强,领导公关能力再出色,都难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同事会觉得这样的人缺乏作为人的公信力,领导也会认为这样的人不具有_个社会人的基本品——忠诚,重用这样的人,会给事业、单位的安宁带来深不可测的危害(至少是隐患)。

孔子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在于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爱。“而好犯上者鲜矣”: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仁爱之心,这种人是不会危害社会的。如果从“情商”的意义去理解“孝”,一个人拥有了“孝”,那么他自然也就拥有均衡的、良好的品性,这个人的处世能力、责任心和智性,是应该受到信赖的。

然而,我们还不能仅仅从浅薄的“成功学”意义上理解孝道——如果是这样的话,这种“孝道”是带有自我强迫性质的,也是靠不住的。南先生虽然在外国人面前夸耀东方文化的“孝”,但面对现实,他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现代中国社会,也差不多削成了丁字架的形象。从选拔公务员强调“孝”这一点上也反证出,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孝已经离真情越来越遥远。

中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句直白而深刻。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学问之道在做人,建立自己的人生,完善内心的修养,“本立而道生”。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又会对谁付出真心呢?仅仅养活父母不是孝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据南先生解释,孔子说他那个时代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便是孝了。而“犬马皆能有养”,即便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会喂饱它、养活它,因此仅仅养活父母并不是孝。

孔子所处的时代有许多道德约束,尚有许多人无法理解孝的真谛,而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曾读过一则故事,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进城,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近年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

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

孝不仅仅在于形式,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儿女的关心。P2-5

序言

序 圣人的智慧,大师的布道

孔子离我们有多远?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离我们有多远?2500多年的历史宝藏其实一直近在咫尺。“半部《论语》治天下”,薄薄一册书卷却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

《论语》是集合了孔子生平讲学和门下弟子言行的一本智慧语录,其中所体现的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西方人说,有1000个人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中国,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孔子。在阅读了相同的文章后每个人都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文学素养息息相关。孔子在《易经·系传》中有两句话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难以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朱熹对《论语》的观点,迎合了当时,却偏离了孔子的原意。古代名儒对《论语》的圈定,设置了常人不敢逾越的藩篱,让普通人对其望而却步。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体会其中的人生智慧,是莫大的精神愉悦。本书如同一本《论语》的读书笔记,听着南怀瑾先生的讲解点拨,细细品味《论语》中的智慧精髓,一点一滴,心有所得。

如果说正宗儒者经学把孔子推向了远离普通人的圣坛,那么,南怀瑾先生便是使孔子走下圣坛的一座桥梁。南怀瑾先生在《论语》的讲解过程中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抛却前人的思想束缚,用心体味孔子真正的思想内涵。

《论语》二十篇,经由孔门弟子的悉心编排,脉络一贯,条理井然,不是一句一句或一节一节的格言,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断章取义便无法读懂孔子思想的真谛。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尿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孔子的思想一直都十分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只不过在传统意识中,人们对《论语》的“高山仰止”,将孔子的思想推向了常人不可触及的高处。在南先生的讲解中,《论语》这本完成于2000多年前、被很多封建帝王奉为圭皋的著作,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人性关怀,与我们当今普通人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关,是一本立身、修身、处世的宝典。

在南先生的讲解中,孔子的形象与以往正宗儒者经学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没有生硬刻板,没有简单说教,没有不近人情,只是一位循循善诱、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向你讲述人生的道理,而这些源于他人生与学问的积淀。

“越是真理越明了,越是大道越简捷,真理往往平凡得像阳光、空气和水。找不到的时候,觉得真理那么神秘、那么奥妙、那么高不可攀。一旦找到,就会觉得它是这么亲切、那么平凡,时时刻刻就在你的身旁。”用这形容《论语》对我们的影响再合适不过了。

掩卷而思,常读常新。《论语》中蕴含了许多的人生智慧,其中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仁”与“礼”和中庸之道。这些思想点明了不同层次的人在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什么是仁?简单来说,“仁”指两个人,由二人延伸至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如何处理感情、如何共事。

《论语》中提到“里仁”,里仁即自处于仁,象征了学问的中心在于如何自处,自处即为自立,处人即为立人。仁即如何自处,如何与人相处。自处即完善个人的内心修养,处人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子日:“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是要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走上正确的思想道路,而后达到“礼”的境界才称为“仁”。因此,仁有一个实在的境界,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内心实在的修养。

再例如,什么是礼?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上的“礼”是社会秩序的礼。“礼之用,和为贵”阐述了礼的哲学,即礼的中和作用,调整均衡。人与人之间总有偏差,事与事之间总有矛盾,而中和矛盾、调整偏差,便需要礼。与人相处、做人做事都必须依“礼”而行。

以“矫枉过正”一词来理解,礼的中和作用要适度,过分调节便会出现新的偏差.所以“知和而和”。要把握好对人对事的中和之道。

《论语》中有个结论,“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只有深切理解了古人先贤的话,才明白如何为人处世,《论语》便是孔子以其人生经验积累总结而成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有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才能达到“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又例如中庸,在儒家是指待人接物不过分也无不及。后用“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中庸之道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是儒家学说中最基本的内容。《论语·庸也》载:“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把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说得非常明白。在《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日:“然则师愈欤?”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一般的人很少善于运用中庸之道,多半都是走偏锋。

“仁”与“礼”和“中庸之道”这些儒学思想已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明。孔子文化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到欧洲,造成很大震动。关于孔子思想的精华我们不能一一尽数,要领会这常读常新的智慧经典,应当抛却偏见和局限,用心去阅读,用生活去印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南怀瑾大师讲论语/和之书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保文//许庆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63495
开本 16开
页数 2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5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