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也是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的伟大圣人。他历经仕途坎坷、人生磨难、世间冷暖,曾一度痛苦绝望、不能自拔,却从中国最传统的儒、释、道典籍中汲取了强大力量,充实自我,最终升华提炼,创立心学一派。

500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源源相传,润泽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他们领悟心学的精髓,成就了辉煌的人生。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蒋介石、蒋经国、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李宗吾等,他们叱咤风云,显耀一生,却都奉王阳明为最根本的精神导师。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是作者杨东标遍读王阳明的著作、言论、生平,总结王阳明心学最本源的精髓和要诀,深入浅出地道出最深奥却又最简单的心学智慧。翻开本书,跟随精神导师王阳明,走出人生迷局,成就强大自我!

内容推荐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后世亦多以王阳明称之。

王阳明生于明中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少年即志存高远,读书为做圣贤,习兵法为报国,此志秉持终生并付诸实践。他钻研程朱理学而发现其不足,回到孔孟原典以补程朱之偏。他亦研习佛道二学而别有所得,融汇于儒学,终于创立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要旨的“心学”。他并非坐而论道,每当国家有难,他即赴前线,平叛、剿匪、抚乱,足智多谋,捷报频传。王阳明文武全才,一生所为,不仅实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抱负,其“心学”思想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重要一环。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是一部史实确当、文采斐然的传记文学,作者杨东标不仅关注王阳明一生事迹,更能深切体会传主的思想感情,叙述繁简得当,畅达而深情,成功塑造了王阳明这位集大德和文才武略于一身的圣贤形象。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少年圣人梦

第二章/放马居庸关

第三章/遗世入山之念

第四章/初入仕途

第五章/谬矣三十年

第六章/玄夜漫漫

第七章/大道在人心

第八章/志存经国未全灰

第九章/江北江南情

第十章/百里妖氛一战清(上)

第十一章/百里妖氛一战清(下)

第十二章/甲马秋惊鼓角风

第十三章/余波汹汹

第十四章/六载不召

第十五章/两广之行

第十六章/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附录一/王阳明生平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云中降生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传奇,奇特的故事可以从他一出生说起。

常人都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王阳明在他母亲的肚子里竟然待了十四个月,还不肯出世。

那一天是明朝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转换成公历是一四七二年十月三十一日。

这是人世间普通的一天。对于明代的余姚来说,更是极为普通的一天。那时候的余姚县城已经很热闹,酒肆,街坊,茶馆,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但这些繁华的市井情景大多集中在龙泉山之南,舜江两岸一带。余姚县城地处宁绍平原,县城中心兀地升起一座不高不低刚柔兼有的龙泉山,平添了几分灵秀和旖旎,更有一条江水穿城而过。依山带水,造物主把世间最美好的山水风光都赐予了这座县城,这座县城因此而充满活力和灵气。

而龙泉山之北却有点冷清,虽然,它也是属于县城范畴。坐落在县城之北的王家门庭,原是租赁来的,格局不算太大,但也不算太小。说它是书香门第是最合适不过的。这些天来,全家上下都有点忧心。尤其是竹轩先生和岑氏太夫人。眼看儿媳妇郑氏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算算日子,她怀孕已经有十四个月了,却仍然未能分娩。这究竟是为何呢?平静的日子忽然多了几分担忧和焦急。

那天夜里,深夜了,岑氏太夫人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只见满天祥光,彩云缭绕。一片鼓乐声中,一群仙女,穿红披绿,环佩叮当,自天而降。其中一位手抱婴儿,来至王家岑氏面前,把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送入她的怀中。岑氏十分惊奇,一觉醒来,隔壁儿媳妇房中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家人来报:郑氏产下一男。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也是天大的奇事,婴儿竟是乘云降生!

这降生的就是王阳明。

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后来被记载在《明史》及王阳明之弟子钱德洪编的《王阳明年谱》里,虽然寥寥数笔,却极传神,令人遐思。看来,不全然是虚构。谁知道,这破晓一啼,将给沉沉长夜的明王朝,带来多少光亮和生机?

全家立时沉浸在一片喜气之中。

竹轩先生更是喜不自禁,捻着稀疏的胡子,连声说:“好,好,既然是云上的神仙送来的,就叫王云吧。”

于是,王阳明有了第一个名字:王云。

这座楼呢,从此人们叫它“瑞云楼”。

封建史学家们为了神化美化帝王将相,大多将其出生写得神神道道,或某某梦见了神龙下凡,或满室红光,异草馥郁;如此之类,大同小异,不免有阿谀之嫌,岂可置信?然而,竹轩先生怎么会给王阳明取了一个王云的名呢?若不是岑太夫人一番亲口叙述,怎么会引来这样一个不能免俗的故事?也许是一种巧合,岑太夫人求孙心切,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也许是一种夸饰,做了奶奶的满心欢喜,让她夸夸其谈借题发挥。

听过就是了,不可太认真。

可是,王阳明长到五岁了,竟然还不会说话。

这使全家很着急,甚至有点疑惧。哪有五岁的孩子还不能说话的?尽管你云儿云儿地叫,他只是憨憨地笑,不肯吐出一字半句话来。也曾四处求医问神,可是谁能解开这个结呢?

一日,五岁的云儿——不,我们还是叫他王阳明吧——正与一群孩子在稻田路边玩,那时候,王宅的周边还有很多稻田,远处走来一个老和尚,老和尚白须白眉,身穿米黄袈裟,背着一个米黄褡裢,走到小阳明的身边,伸手摩挲着小阳明的头,然后在他的头顶心拍了一掌,说:“好个小孩,可惜道破了。”小阳明很奇怪,小伙伴们也很奇怪,又不懂这话的意思,便一齐来到他爷爷面前,把刚才的情况说了一遍。

竹轩先生愣住了。这话什么意思?道破了,什么被道破了?小孩还不能言呢。忽然想到了他的名字,孩子叫王云,原是降自云间的意思。莫非他的这段根由是不能说破的?

竹轩先生这样一悟,顿然明白了。对,改名。孩子必须改名。竹轩先生满腹经纶,饱读诗书,“仁义礼智信”以“仁”为首,而《论语·卫灵公》则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可见“守”之重要。于是一个“守仁”便脱口而出。从此以后,小阳明才有了自己正式的大名——王守仁。(当然,王阳明三个字更响亮。这是因为后来他在绍兴筑阳明洞养身,人称阳明先生,便一直传呼至今。我们不妨全书皆以王阳明称之。)

这段见于史料的记载,不免有点神神道道。这和尚是个什么人物?从何而来,往何而去?如小说一般云雾飘渺,但人们没有关心的必要了。而王阳明五岁不能言大概是真的,否则也不会改这个名了。更令人奇怪的是,小阳明自从改了名字,竟会开口说话了。

有一天,竹轩先生在厅堂里踱着方步,捻着须,正在吟《论语》:“礼之用,和为贵……”谁知小阳明接着大声背诵起来:“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一下,全家惊愕了。

“你是从哪里学来的?”竹轩先生一把抱起小阳明。

“爷爷读书的时候,我在旁边听的。听熟了,自然会背呀!”

“好,好呀!”身为私塾先生的竹轩先生高兴极了,“看来,我的孙子是颗读书种子呀,王家书香门第后继有人了!来来来,从现在开始,我来教你读书。”  P13-15

序言

二〇〇五年春节前夕,我接到余姚市艺术剧院院长寿建立的电话,他约请我以王阳明为题材写个剧本。当时我只说考虑一下吧,没有答应。

为什么没有答应?除了正在忙一部书稿的写作和出版外,更是因为心中没有底。

并不是任何题材都可以写戏的。戏有戏的规则和要求,写戏要有戏材。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有了这些基本的戏剧因素才能写出好看的戏。对于观众而言,好看永远是第一位的,然后才能谈思想性和艺术性。

而且,我对于王阳明一无所知。他是明代的心学大师,余姚人,除此之外,我还能说出什么?我不能不感到心虚。

春节过后,空气中洋溢着花香。余姚文化部门特意为我安排了一次座谈会,他们邀请了余姚当地一些知名的王学研究专家,为我介绍王阳明,研讨王阳明的戏应该怎样写。我坐在暖暖的春意中,聆听他们的发言。

令我惊奇的是,好几位专家的头发都已花白了,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充满激情。是性格使然?还是王阳明赋予他们这种不可抑制的情感?

他们给王阳明定了调子,调子定得让我吃惊,让我怀疑,甚至不敢相信。他们说,王阳明是个文武全才,人格完美。

天下哪有完人和全才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古之哲言;全才云云也多是溢美,天下之事难以求全,全了也就浅了。我的抵牾是本能的。

然而,老先生们给王阳明列举了九个“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理论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如果再细化下去,一定不止。比如,他对道学和佛学的研究,岂是一般的浅尝辄止?他曾经十分痴迷和投入,反复比较,深切体悟,才有了后来他心学的构建,他把道、释都用来融化在他的哲学思想里了。别人博而不精,他却是越博越精。直至今天,我对王阳明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才对这些专家们的评价有了几分理解,虽然,仍有失偏爱和偏颇。

然而在当时,我是抵牾着的,怀疑着的。

但是我越来越被感染。

老先生饱含深情的叙述,令人动容。他们说王阳明年轻时“格竹”,落难时“龙场悟道”,中年时倡办书院,晚年时“天泉证道”;说王阳明能文能武,文武全才,三次带兵,连战连捷,《明史》有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者也”;说王阳明每立一次功则受到奸侫的妒忌和诋毁,身陷绝境,几乎丧命;说王阳明一生坎坷,磨难深重,他始终刚正不阿,于困苦中磨炼心志;说王阳明的“心学”“致良知”,影响之广,学生之众,流传之深远;说王阳明去世后那千里设祭、万众恸哭的场面;同时还说王阳明为什么至今还少为人知,还未能与孔子、孟子、朱熹齐名。

是啊,为什么王阳明至今还少为人知?准确地说,少为当代人知?是的,当我与一位导演最初通话的时候,他也是一头雾水,一团迷茫——他竟然不知中国有个王阳明。也难怪,解放以来,以普及历史知识为功能的连环画为例,出了多少套历史人物丛书啊,但哪一套有王阳明的呢?更不要说其他种种书籍了。

那是因为,海峡对岸的那位蒋先生喜欢上了他。岂止喜欢,简直就是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他把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他告诫他的儿子要认真研读王阳明,在后来披露的大量日记里,他把王阳明奉作圭臬……在那个“左”的年代里,光凭这一条,王阳明就该被打入地狱十八层了。

王阳明自然没有想到,在他去世四百多年后,他还会被蒙上厚厚的尘垢。他的一辈子就是让人泼脏水的。什么异端邪说,什么好名伪学,而今人泼在他身上的两盆脏水则更甚,一曰唯心主义,一曰镇压农民起义。凭这两条,你还想入列孩子们的连环画读物吗?

王阳明,一个像金子一样的名字,却一直被掩埋在沙土里。

说到这里,老先生们显得有些激愤,他们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都在抖动。那是什么年代?那是明中叶的封建王朝。浸润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儒学,我们怎可以轻率地以唯物或唯心去论之?即便是唯心主义,作为一个哲学学派,也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怎么就成了政治的附属品了?说镇压农民起义,则更荒唐。王阳明三次带兵征战,一次是平定了宁王叛反,稳定了大明江山;一次是赣南平乱,打击的是窃据在大小山头的危及百姓的土匪头目;最后一次是出征广西,以抚代征,解决了民族矛盾。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平定了动乱,稳定了社会秩序,让黎民百姓免去了战乱之苦。何况中国的农民起义呈多种形态,孰优孰劣,众说纷纭,绝非一刀可切。

也许,接纳王阳明,需要这个民族的成熟。当然,蒋介石敬奉王阳明是为了他的政治需要,但王阳明也帮不了他的什么忙,蒋家王朝的崩溃与王阳明无关。我们不能因为希特勒利用了尼采的思想,把尼采也钉在耻辱柱上。我们的眼光不要太简单化了。一句话骂倒一个人,称不上什么本事。王阳明终于走到了当今年代。人们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认识王阳明,弘扬“致良知”,学术界,不单是学术界,一时忽然热闹起来,王学就此诞生。国际王学研讨会一届接着一届,论文、著作、文艺作品如浪潮一般涌来。其实,王阳明的学术思想,一直在滋润着我们这方古老的土地,何今日之始有?

……

身处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我不禁暗自感慨:是剧团的成功演出感动了观众,还是王阳明的品格震撼了他们?抑或两者兼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在他逝去已近五百年的今天,依然有着感人的魅力?为什么海峡两岸的人们都愿意接受他的品格和学说?为什么他的四句名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一一历经时光的冲洗,依然有其独特的哲理光芒?我不能不想到,这里有恒久的精神,普世的价值。

在台湾短短的十二天里,剧组人员一直处在兴奋和感动之中。而最后一场的告别演出,则成了此行的高潮。剧终谢幕时,观众在场子里迟迟不肯散去。鲜花一束又一束地捧来,闪光灯一次又一次地闪亮。此时,一位闻名于台湾政坛的国民党要员登台祝贺。她是余姚人,出于对家乡的感情,一连看了两场演出。此刻,她手执话筒,面对观众,显然是激动了,一口纯正而流畅的普通话令我们佩服:

“观众朋友你们说,演出精彩不精彩?”

“精彩!”台下欢呼。

“要不要再鼓掌?”

掌声又起。

“人是要讲真话的!”她一字一句地学着剧中王阳明的台词,“甜酸苦辣可酿酒,坎坷磨难悟人生。这唱词写得多好啊!人要讲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可惜,晚上官员来得少了一点,这个戏当官的人应该多看看,教你做官,教你做人。”

岁月陡增,世事沧桑,我已经不似年轻时那样容易激动了,然而此刻我与导演俞克平也被邀到舞台上谢幕,与演员一起站在强烈的聚光灯下,却抑制不住心中热血的贲张。文化竟是具有这等特殊的力量!两岸人民同根同脉,怎么能分得开?诚如一位观众所言:王阳明是我们共同的呀。

共同的王阳明!我不禁热泪盈眶。

我的眼前又浮起阳明山上那尊铜像,那个羸弱的躯体以及悲悯的目光。其实,岂止在台湾呢,在日本,在东南亚,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王阳明都在被人们传颂着,他的普世意义,他的圣人光辉,是不朽的。

《王阳明》这部戏,还要演下去,剧院方面告诉我。这是一个作者最大的安慰。与此同时,王阳明也便植入了我的血液和灵魂中。我为我多年为此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感到欣慰。

现在,中国作协“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工程启动了,王阳明的名字赫然在目,列入了传主的名单。我想,我已不再年轻,然而,面对这道令人激奋的命题,我感到是一种使命在召唤。我只能义无反顾。

我要用我的这支笔,再一次面对这位伟人,与他的灵魂对话,以传记文学的形式,书写他的不朽的一生。用我的敬仰,还有感情。

后记

二〇一四年一月三十日,癸巳除夕,我把这部书的初稿,画上了句号。窗外,焰火鞭炮已经响亮起来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想,我可以轻松地过个年了。算算日子,这本书写了一年有余。如果从二〇〇五年创作《王阳明》的剧本算起,我对王阳明的认识和投入,时间则更长。

可以说,这是我写作生涯中写得最为艰苦的一部书。长篇文学传记与戏剧是两回事,虚构的空间完全不一样。要花更多的精力于史料研究上。桌面上的那两本上下册墨绿色封面的《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是我写作的主要参考依据。这两本书一一如此严实包装的布质封面,已被我因无数遍的翻阅而破裂。翻开书页,用红笔画的杠杠,以及对古文的注释、理解,密密麻麻,几乎让繁体字排列的本来已经拥挤的纸面透不过气来。一次,一位老同志看到我的这本《王阳明全集》,感叹地说,现在哪里还有这样读书的?他当然不知道我的苦处,如果不是这样“啃”下来,嚼个粉碎,消化成营养,如何能动笔?尤其是其中的《年谱》。《年谱》是王阳明的高足钱德洪编撰的,它基本上准确地记录了王阳明的一生。钱氏功德无量,如若没有这份《年谱》,后人研究王阳明一定会困难得多。毕竟许多事件都是钱德洪的亲身经历。即使其中有些细微的出入,也是当今研究、撰写王阳明文章的必读依据。从这一点来说,我的这本传记体现了真实性,所写的内容都有其出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能写好这本传记。我的努力目标是必须与传主王阳明心灵的接通。王阳明一生的命运跌宕,感情起伏,喜怒哀乐,是我必须全力关注的。为此,我花了很大的功夫。大量遗存的史料中,包括王阳明自己所撰写的各类文字一一书信、诗赋、序言、奏疏、公移等等,都透露着他生命的气息,我以为捕捉到这一点特别重要。

一个绕不过的话题是如何认识王阳明的心学。心学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是不是属于唯心主义?它的当今意义又是什么?等等。

我对哲学没有什么研究,想研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中国古代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令人望而生畏的学问。但你又不能不作基本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学是儒家内部的一个学派,更确切地说,它是对立于程朱理学的一个学派。中国古代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哲学,其核心是教人做圣贤做君子的学问。要解决如何做圣人,必定面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内心诸多碰撞与和谐。这是古代哲学的基本内涵,也是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内涵。那时候还没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后来十八世纪的事,离王阳明时代又过了二三百年。我们怎能以唯物主义去要求王阳明?任何哲学流派都是一定时代、文化和环境的产物。作为儒学的一种学派,它既有合理存在的理由,又有其时代的局限。我们怎能以现在的哲学准则去要求它呢?你能简单地划定孔子的哲学思想是唯物的或是唯心的吗?任何哲学,都是对立统一的产物,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更具有这种特性。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相互交锋又相互吸取,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便是最好印证。

写王阳明,绕不开心学,但也不能把文学传记演绎成对心学的解说。这样的文字,一定是枯燥乏味的,读者很难阅读。读者需要形象、感情、细节。所以我想,心学还是留给中国古代哲学专家去研究吧,我写的是文学传记,只能把枯涩的理论简化。

我很想把语言写得浅白一点,为的是让读者好读,但是没有完全做到。长年累月泡在古文的语境里,要想超脱真的也不易。引文似乎也不应用得这么多,但有时为了把史实夯到实处,得到某种印证,又不舍得轻易把它淡化。但愿能为一般的读者所接受。

写作此书的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编辑给予了热情的支持。丛书专家组的王春瑜先生和张水舟先生,对我的书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修改意见。作家出版社的林金荣女士,为该书责编,与我未曾谋面,电话信件往来,工作十分认真。原文竹女士作为丛书的工作人员,为我提供各种方便,细致而周到。余姚的华建新先生赠我以多部研究王学的著作。诸焕灿先生与我多次面谈,探讨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为了一个史实细节的出入,他帮我考证史料,然后告诉我应该是怎样的。他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感动。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当我把二稿改完,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想我应该交稿。王阳明是一部读不完、写不完的书,对于我来说,也许才开始。它是没有句号的。

杨东标

2014年5月10日于宁波

书评(媒体评论)

江南多才俊,杨东标先生即异军突起者。身为剧作家,而言必有据,网罗故实,无征不信,文如江河,一泻千里。如此文史兼备之作,乃读者之幸。

文史专家王春瑜

一个被历史尘封数百年的人物,为什么至今依然有着感人的魅力?本传生动地刻画了一生如何“致良知”、怎样在命途多舛的苦难折磨中日益完善自我人格的王阳明形象,读来肃然起敬。

文学专家张水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此心光明(王阳明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东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74125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90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2014112509
中图分类号 K248.2
丛书名
印张 2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7
15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4:2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