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际级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临终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本书的叙述从病人的角度转移至失去亲人哀伤者的角度,也是罗斯医生在因中风坐了9年轮椅及面对死亡的预期性悲伤中,切身体会之后的作品。
图书 | 当绿叶缓缓落下(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国际级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临终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本书的叙述从病人的角度转移至失去亲人哀伤者的角度,也是罗斯医生在因中风坐了9年轮椅及面对死亡的预期性悲伤中,切身体会之后的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为国际级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临终前写就的最后一本书。伊丽莎白在她生命的最后九年为身体瘫痪所苦,她曾多次说到自己已做好死亡的准备,并一直勇敢地活着。她曾在《论死亡与临终》(On Death and Dying)一书中,提出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 本书进一步指出此观点可以帮助我们走过伤痛。 作者在本书中和读者分享自己的悲伤经历。他们在悲伤中体悟生命的脆弱及坚韧。“曾经爱过、失去,又活了过来”的人生历练,使其更感念:“生命、死亡与爱是上天给你的恩典。” 目录 作者的话 推荐序一 爱与悲伤——人生必经之途 推荐序二 完成为人类悲伤而做的最后功课 作者序 我的功课已完成 前言 预期性悲伤 第一章 悲伤的五个阶段 否定 愤怒 讨价还价 沮丧 接受 第二章 悲伤的内在世界 你的失落 解脱 安抚情绪 遗憾 眼泪 天使 梦境 萦绕的意象 角色 叙述 责怪 怨恨 其他的失落经历 人生观 孤立 秘密 惩罚 控制 幻想 坚强 第三章 悲伤的外在表现 纪念日 性 你的身体与健康 忙碌 遗物 节日 写信 财务 年龄 结束 第四章 特殊状况 孩子 多重打击 灾难 自杀 阿兹海默症 猝死 第五章 悲伤的不同面貌 第六章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我的悲伤经历 第七章 大卫·凯思乐:我的悲伤经历 后记 悲伤的恩典 试读章节 玛琳达很年轻时便进入当地最具声望的会计师事务所,后来嫁给该公司的部门经理约翰。约翰是公司主管,但在家里,玛琳达才是最高决策者。约翰具有人力资源的背景,善于管理人事;玛琳达对会计充满兴趣,喜欢逻辑思考。 玛琳达完全无法理解约翰怎么会在婚后20年身患重度心脏病。夫妻俩都不抽烟,也很注重饮食、经常运动,怎么会发生这种事?然而这毕竟是事实,玛琳达将约翰的健康当作工作来处理,在网络上研究各种疗法,不错过任何医疗讲座。但约翰的情况持续恶化,有一次玛琳达发现他在哭,便说:“别哭了,眼泪无济于事。” 约翰柔声说:“能做的我们都做了,已经接近尾声了… 玛琳达打断他:“还没有结束,一定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我绝不错过任何治疗的可能性!” 约翰握住她的手,说:“请不要错过互相道别的机会。” 她坐在床边,拼命忍住泪水。约翰说:“亲爱的,尽管哭,没关系。看着我,连我自己都会想哭。” “你不明白,我一旦落泪便无法停止。”玛琳达依旧强忍住泪水。 很多人像玛琳达一样害怕无法停止而不敢哭泣,然而你一定会停止,即使你不相信。最糟糕的状况是未能完全宣泄便停止,未流出的眼泪会让悲伤之泉暗潮汹涌。如果你要哭泣半个小时,绝不要20分钟就停止;尽量哭个痛快,眼泪自然会停,当最后一滴眼泪流出时,你会有种全然释放之感。 约翰去世10年后的一个夜晚,玛琳达不慎遗失汽车钥匙。她买了很多东西放在车里,外面正下着倾盆大雨。几分钟前钥匙明明还在,这时却遍寻不着。她反复检查皮包,翻找每个购物袋,连汽车地毯都找过了,却毫无所获。玛琳达只得在车里呆着,无助地看着窗外的雨滴打在车窗上。看着看着她哭了起来,直到一个朋友来接她。回到家,她继续哭到深夜,那个周末她一直哭个不停,无尽的眼泪仿佛要将她的脸融化。她回顾十年的岁月,觉得自己像郊区常看到的水塔:巨大而高耸、蓄满了水,任何人都触摸不到。 有时玛琳达还是会哭泣,但现在她知道过去认为“一旦落泪便无法停止”的想法过于荒谬。眼泪终会停止,无法停止的是内心深处的情感,事实上你也不希望情感有停止的一天。 我们的社会习惯将流泪解读为弱者的行为,以为情感内敛才是坚强的表现。其实哭泣与否通常反映出他的成长背景,而不是失去的东西的重要性。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尽情哭泣,有些人则不被允许;有些人私底下哭泣,但绝不让人看见他的眼泪。不论你如何被教育,失去所爱都可能让你不知所措,牵引出你以为永远流不出来的眼泪。 有时你会没来由地哭起来,让你觉得非常突兀,你甚至可能没有想到失去的亲人。无预期的眼泪是在提醒你失落的痛苦并未消失。很多人会在无预警的情况下被触痛伤口,想到失去所爱而突然哭起来。例如,你可能在公司碰到一年未见的同事,对方全然不知你的痛苦经历,随口问你“最近怎么样?”便立刻让你激动难抑。你别无选择,只能保持镇定,开始叙述在你身上发生的事。 临终关怀病房的护士玛丽安有个习惯,凡是让她照顾超过4个月的患者,她一定会去参加对方的葬礼。有一天,玛丽安的上司雪莉陪她去参加一位患者的葬礼,她们一起照顾那位随和的患者半年。不知为何,玛丽安在葬礼中悲痛欲绝,雪莉看了有些担忧。她知道玛丽安当天还要照顾其他患者,而她的情况似乎并不适合。 前往开车途中,玛丽安渐渐平静下来,雪莉问:“今天你能照顾患者吗?” “当然可以。”她笑了笑,然后开车离去。 当天下班前,雪莉特别去看玛丽安,表示对她在葬礼中的表现有些担忧。 玛丽安握着雪莉的手说:“二十年来我能胜任这份工作,就是因为我能为所关心的人流下每一滴眼泪。参加葬礼后我没有任何遗憾,只有愉快的回忆。有些护士和家属会压抑悲伤的情绪,仿佛不该为逝者大哭一场。” 玛丽安知道不能只是压抑痛苦,必须抒发出来。当她将悲伤完全表达出来便释然了。未曾流出的眼泪不会消失,悲伤会一直积压在你的身体与灵魂里。但眼泪常被解读为戏剧化、情绪化、懦弱的表现。事实上,眼泪只是表现内在痛苦的一种方式。 每个人看到亲友哭泣时的反应都不同。有人对于亲友能放声哭泣感到欣慰;有人觉得很不自在,心想:“他们一哭,我可能会跟着哭”,或是“连从不落泪的辛迪都哭了,必定事态严重”。现在连男性都慢慢了解哭泣无伤大雅。“9·11”事件后,我们看到太多男士哭泣的画面,甚至包括消防队员。这应该有助于扭转错误观念,让大家明白哭泣并非弱者的表现,只是表达深刻的哀伤的一种方式。 飞行员诺曼在越战时失去了唯一的胞弟,他总认为无论在军中或内心都必须表现出坚强的模样。多年后遭逢“9·11”事件,他受到很大的冲击。除了痛心同胞的遭遇,更唤起他对弟弟所有的情感。他看着那些哭泣的男人,心想:“如果我认为哭泣无妨,也会放声哭泣。”他自问:“哭出来又如何呢?”接着他便哭了起来。 每种文化对于“在人前哭泣”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些文化认为不流泪是尊重逝者的表现,有些文化却认为不为逝者哭泣是不敬的。 一位母亲有三名子女,其中两位相继离世。儿子去世时她伤痛欲绝,趴在棺木上号啕大哭。她的丈夫轻轻扶起她,继续举行葬礼。 P31-33 序言 这本论悲伤的书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医生去世前的最后一本著作。她于1969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论死亡与临终》,在全球掀起了“生死学”的革命浪潮。由于此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因此“死亡”、“临终关怀”、“临终病人的心理”等课题,在不同文化中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医疗、社会及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 本书的叙述从病人的角度转移至失去亲人哀伤者的角度,也是罗斯医生在因中风坐了9年轮椅及面对死亡的预期性悲伤中,切身体会之后的作品。本书的最大特色有以下三点: 一、理论基础与实例水乳交融,引人心领神会。 本书的理论基础相当完备并佐以实例,无论对医疗专业人员,还是一般民众、病人及家属,都是绝佳的参考资料,对正处于悲痛之中的丧失亲人的家属来说,也是一剂良药。两位作者都是长期众积实务经验的大师。本书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读起来生动活泼,发人深省。 二、两位作者的真情告白,写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 罗斯医生与大卫·凯恩乐在本书中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悲伤经历,他们在悲伤中体悟生命的脆弱及坚韧,而“曾经爱过、失去,又活了过来”的人生历练,使得他们更感念:“生命、死亡与爱是上天给你的恩典。” 三、内容包含悲伤各层面且面面俱到。 本书对预期性悲伤、悲伤的内在世界及外在表现、悲伤的不同面貌以及特殊情况,例如,灾难、自杀、阿兹海默症(失智症)及猝死等所造成的悲伤都有详尽的诠释。尤其在《自杀》一文中,以真实遗书来表达自杀者的心境,更是让人热泪盈眶,也能以更大的包容及同理心看待深陷悲伤的人们。 罗斯医生自从在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提出“临终的五个阶段一一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后,可说是毁誉参半。誉者认为如此清晰的分类与阶段论,很符合科学原则;毁者则认为太过清晰,将复杂的情绪简化,不符合临床的事实或现象。真正接触临终病人者随即发现,几乎没有一位病人是按照五阶段论发展的。如此简单的阶段论反而造成人们误判病人的情绪,并加以标签化,使病人更感到不被了解与孤独。再者,由于近三十年来关于死亡与临终的主题研究甚多,大部分研究的结论均推翻了五阶段论。 罗斯医生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临床精神科医生,曾撰写了二十多本著作,却未曾在学术领域中深耕。她的著作并非从严谨的研究得出新知,而是从实务经验出发,因此很难说服正统学院派的学者。近年来,有关死亡与临终的学术论著或百科全书陆续出版,全是对五个阶段的批评。罗斯医生当然知道这些批评,因此她在本书中表示:“五个阶段被世人广泛地运用与误用。”她也在《我的悲伤经验》一文中道出:“我的人生目的绝不只是度过这些阶段……我的生命绝不只是五个阶段便能一语道尽的,我相信你的人生也同样丰富。重要的不只是认识这些阶段或纪念逝去的生命,而是活过的岁月。”这段结论正是本书宗旨的最佳写照。虽然本书开宗明义仍是介绍“悲伤的五个阶段”,但作者的重点置于后记《悲伤的恩典》中。后记中有几段掷地有声的话:“悲伤是必经的人生体验……没有人会白白悲伤。悲伤有治疗的作用。如果你没有好好走过悲伤,便会丧失治疗灵魂、心理与情感的宝贵机会。悲伤是上天的恩典!” 因此这五个阶段只能作为背景知识,帮助人们对“悲伤”的本质与表现多些了解,却不能视为金科玉律,对应在每个人身上。本书虽再次提出五阶段论,却在书中再三强调:“失落与悲伤是非常个人的经验,但你的失落对你有独特的意义与痛苦。”真正要了解悲伤或帮助悲伤的人,只有用爱,全然包容、接纳的爱,才可能看出每个人的独特性与个别性,也唯有爱才有治愈悲伤的力量。 对从事以下职业的读者,例如,医生、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等,读本书时请务必读完全文,才不致断章取义。同时,“五阶段论”只能作为背景知识,不能作为诊断的术语或依据。一般民众也请谨慎解读“五阶段论”,它只能作为“知识”,不能直接加以“应用”。人的独特性与复杂性绝非几个阶段就可以说清楚的。深入了解、体恤、接纳、爱,才是真正治疗悲伤的途径。 (本文作者为中国台湾地区成功大学医学院教授,是台湾地区安宁疗护的先驱) 后记 悲伤是因饱受失落的痛苦与情感断裂而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最重要的是,悲伤是情感、精神、心理的治疗之旅。 人们往往忽略悲伤的神奇治愈力。它和车祸或重大手术后身体的治愈力一样惊人。当你承受无法承受的失落,每天早上都不想起床,觉得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你的灵魂已经破碎,即便如此,你仍然不能绝望,因为悲伤可以让你的生命产生蜕变。 唯有悲伤有这样的治愈力。 试想周遭是否有人曾经历严重的失落。请回想他刚遭遇不幸时的模样,再想想一年后的模样。如果他走过悲伤,你应该能看出神奇的转变。如果你看不到改变,或许是他不允许自己悲伤。 没有人会白白悲伤。 悲伤永远有治疗的力量。 人生很多问题都源于悲伤未能获得解决或治疗。如果你没有好好走过悲伤,便会丧失治疗心理与情感的宝贵机会。 现代社会中,我们找不到太多悲伤的好榜样。我们很少告诉孩子,失去所爱时该如何面对。你何曾听过人们对孩子说:“亲人去世后,你应该这样走出阴影、那样哀悼亲人。” 也有少数人很有远见。有一位女士在听完演讲后,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她说虽然孩子们对外公几乎没有印象,她仍然会带着孩子去为外公扫墓。她说:“我坐在墓前,当着孩子的面哭泣。我说了外公的一些往事,说着、说着,又哭又笑。我告诉孩子,悲伤就是这样。平常我什么事都愿意教他们,怎么能独漏悲伤?孩子总有一天会经历失落与死亡,我希望到时候他们能顺利地走出阴影。” 很少有人能从父母身上学到如此宝贵的东西。我们永远记得美国前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Jacqueline Kennedy)带着孩子公开为丈夫哀悼的情景。她试着从历史中寻找指引,最后决定遵循林肯(Abraham Lincoln)的葬礼模式。后来她离开人世时,再度教导世人如何庄严地面对死亡。她在家人与书籍环绕下,离开人世,葬礼上她的儿子以三项特质形容母亲:“喜爱文学,重视家人,充满冒险精神。” 但我们能遵循的指引依然不足。你是否知道逝者家属在葬礼之后如何度过?初次面对悲伤是何模样?如何才能走出阴影?谁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他们要如何治疗创伤? 有些人会求助心理咨询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但多数人都是选择独自悲伤。经历失落的人总希望能走出痛苦与孤立,亦会在潜意识里寻求榜样,但这方面的模范非常少。于是他们只能求助于亲友,然而亲友通常并不熟悉悲伤的过程,甚至觉得谈论这种话题很不自在。 许多人不知如何疏解悲伤而选择逃避,却不知道他们真正要逃避的是失落的痛苦。然而,这是无法逃避的。逃避悲伤无疑是放弃悲伤的治疗力量,也会延长痛苦的时间。 我们为什么要悲伤?理由有二:第一,好好悲伤才能好好活下去。最重要的是第二点,悲伤是心理、感情与灵魂的治疗过程,最后将引领你找回完整的感觉。问题不在于你是否要悲伤,而是你何时要悲伤。如果你没有好好面对悲伤,永远觉得有桩未了的心事。 所谓未了的事,包括该说未说的话、该做未做的事,以及被你忽略或压抑的感觉。过去的伤痛所残留的心结,会在日后遭遇伤痛时浮现出来,让新的悲伤更难承受。例如,很久以前父亲去世时,你没有好好面对悲伤。多年后,你参加一位同事的葬礼(你甚至和那位同事不太熟识),旧时的悲伤可能突然涌上心头。未获解决的痛苦,总会在适当时机再度浮现,这未尝不是值得庆幸的现象。 悲伤是必经的人生体验,从这一点来看人人平等。虽然悲伤是每个人共同的经历,多数人经历痛苦时却像在一座孤岛上。周遭的人不知如何伸出援手,当事人即使想求助,也不知需要何种援助,只知道失去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失去的已不会回来,痛苦却挥之不去。这种痛苦会让周遭的人非常不安,因为他们会想到自己的痛苦,醒悟自己的人生也同样无常。因此,当别人说“要坚强一点”或“都已经半年了,难道你要永远悲伤?”这正反映出他们的痛苦与恐惧。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名叫玛莉提丝的女士与我们分享她的故事。某天,几位朋友觉得玛莉提丝不太对劲,便问她怎么回事。玛莉提丝说那天是她母亲去世25周年的日子。朋友不解地问:“都过了25年,你还会难过?”玛莉提丝答:“我并未崩溃,也已走出伤痛,但我无法忘记。” 事实是你会永远悲伤。失去所爱的痛无法忘怀,但你将学会带着这份痛活下去。你会复原、重建你的生活,再度找回完整的感觉,但你再也不是原来的你了。你不应该也不会希望自己完全没有改变。 面对失落的态度对悲伤与治疗过程非常重要。悲伤是一份恩典,你永生难忘的感情至此将画一个完满的圆,这是一段属于反省、痛苦、绝望、悲剧、希望、调整、重新投入生活和心灵治疗的时间。 刚失去亲人时,你会充满负面感受(终其一生,你可能极力避免这些感觉)。悲伤、愤怒、痛苦挥之不去,深刻与强烈的程度远胜于你以往的经验。失去亲人的痛超乎你的负荷,毫无前例可循,也没有情感的资源可依靠,感觉异常孤单,因为你从不曾失去父母、配偶、孩子。每个人初尝这种滋味的反应都不同,可能精疲力竭抑或是惊慌失措。你并不知道这陌生、可怕、强烈的感觉是治疗的一部分。你感到疑惑:这么糟糕的感觉怎么可能有助于治疗? 经历悲伤的洗礼后,你将饱尝丰熟的果实。或许你才刚沉浸于悲伤,其实已不知不觉从预期性悲伤中重新活过来了,完成了情感强烈起伏的循环。然而这并不等于遗忘,也不表示丧亲之痛不会再度来袭,而是你已从生到死,完整经历了人生的旅程;证明你未被伤痛打倒,能够让悲伤的力量治疗你的心灵,带着亲人的爱继续活下去。 这就是悲伤的恩典。 悲伤的奇迹。 悲伤的礼物。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当绿叶缓缓落下(与生死学大师的最后对话)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伊丽莎白·库伯勒//大卫·凯思乐 |
译者 | 张美惠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143930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56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9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2.6 |
丛书名 | |
印张 | 12.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四川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进字21-2007-077号 |
版权提供者 | The Barbara Hogenson Agency,Inc.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