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敏锐地抓住了一个企业以及个人的命运悲欢,用史家之眼光,小说家之笔法,客观、冷静、真实地再现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包括历史的曲折与轮回,历史的荒诞与无情的血色。
本书由著名作家胡发云倾情推荐。
图书 | 药道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敏锐地抓住了一个企业以及个人的命运悲欢,用史家之眼光,小说家之笔法,客观、冷静、真实地再现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包括历史的曲折与轮回,历史的荒诞与无情的血色。 本书由著名作家胡发云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本书故事不是一个人的讲述,而是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发生在中国阳光灿烂下的恐怖,其惨烈程度,远远超越了现在人们的狂妄与想象,中国大地仿佛充斥一波又一波的声音:打倒!打倒!打倒! 生命以及生命的尊严在那一时刻荡然无存……这就是《药道》,这就是作家胡世全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以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力,借民康药厂的一隅,向世人展现出那段历史的真实场景。 目录 终点,还是起点?/1 第一章 公私合营宜昌民康药厂诞生记/3 1.寻找“老虎”傅荣兴/4 2.“养虎”与“打虎”/6 3.话说兴盛祥/8 4.怡安和义安顺/12 5.店员王学武/16 6.积极分子王学武/18 7.批斗傅荣兴/20 8.张体民之死/25 9.民康药厂的成立/28 第二章 民康制药初期的发展/35 1.先说胡瑞金/37 2.千里寻人才/39 3.费铿加入民康/41 4.宜昌城的今昔/43 5.宜昌城来了小洋人/46 6.小作坊里干大事/48 7.我不要这个劳模行不行?/52 8.我是军阀作风,那你就是右派分子!/55 第三章 宜昌药业的大跃进/57 1.沉船锅炉派上大用场/58 2.手搓黄连素/60 3.一个电话,三天要搞300万/61 4.比武大会/64 5.半夜锣声:起床屙尿啊!/66 6.大米换黄姜/68 7.从又红又专到反党分子/69 8.全厂只有一个人公开说,王学武不是反党分子/74 9.从“罪犯”到厂长/75 10.民康药厂濒临倒闭/79 第四章 宜昌药业的恢复时期/81 1.收回手搓黄连素/82 2.走进托拉斯/83 3.这个厂太小了/85 第五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宜昌药业/89 1.山雨欲来风满楼/90 2.“官办”红笔小组和红卫兵/91 3.红色造反队/95 4.和市委书记相关的两件事/98 5.一个人管两个章子/100 6.我没有偷听敌台/102 7.“文革”中的资本家费铿/105 8.一个人和一个药厂的诞生/107 9.女研究生当了八年工人/111 10.紧跟革命形势的宜昌药厂/113 11.工人夜校/116 12.怀念一种岁月叫青春/117 第六章 黄金时代(之一)/119 1.第一份自主销售合同/120 2.秀才当官/122 3.民主决策/124 4.铁公鸡风格/127 5.风光中的苦恼/129 6.败也维西/132 第七章 黄金时代(之二)/137 1.老庄请缨/137 2.老庄气派/139 3.厂长风波/140 4.庄氏销售/142 5.韦山现象/146 6.老庄失算/152 第八章 逆境中的考验(之一)/157 1.李杰出山/158 2.两个李杰/161 3.谁成就了李杰/163 4.李杰挑滑车/166 5.合力支大厦/169 第九章 叠逆境中的考验(之二)/171 1.把谁放到火炉上烤/172 2.外来的和尚念不了民康的经?/176 3.本土和尚也难念民康的经/179 第十章 国有企业“解困”的历史现象/185 ——宜药集团的前期 1.最后的辉煌/186 2.多事之秋/188 3.焦红辞职/191 4.自主销售的成败得失/194 5.先有儿子后有妈/197 6.大块头还是大包袱/201 7.分房风波/203 8.另一种声音/205 9.李杰拍碎了玻璃板/206 第十一章 国有企业“解困”的历史现象/211 ——宜药集团的后期 1.守住自己的金娃儿/212 2.专职“麻药”的推广/215 3.质量问题,焦红说了算/219 4.敢跟李杰当面叫板的女人/221 5.一招致胜/224 第十二章 毁灭还是生存?/227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228 2.艰苦奋斗 玉汝于成/231 3.冷眼看不见热心/234 第十三章 出卖是惟—的选择?/237 1.宜昌人福药业诞生记/238 2.四川的猴子只能河南人玩吗?/242 3.馅饼还是陷阱?/248 第十四章 强国是爱国者的本分/255 1.邂逅奇迹/256 2.脑袋决定屁股/259 3.有中国特色的民营企业/262 4.飞腾的代价/264 不是尾声:新的起点/267 后记/270 试读章节 1.寻找“老虎、傅荣兴 2005年新春伊始,在一次朋友的小型聚会中,时任宜昌市政协主席的李泉先生建议我写写武汉人福科技的老总李杰。对于写个人我一般兴趣不大,但李泉是我的朋友而且他从没有对我提起过类似的要求,况且李杰也的确是个人物。于是,我就答应了。当时在场的李杰却说,不要写我,不要写我。我没有在意李杰的表白,以为只是一种例行的谦虚。 几天后,当我到李杰的办公室商定具体操作方案时,他认真地说,不要写我,要写就写个大东西,就写宜昌药业五十年的历史。 李杰一下子就触动了我的“历史情怀”。当时我兴奋得有些语无伦次,不断地给李杰说着做这件事的种种好处。有些勉强的答应于是变成了十分爽快的约定。我很快意识到我将去做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至少,这件事情在当今中国还没有人去做。 宜昌的制药业起始于1954年公私合营宜昌民康药厂的成立。而代表私方的三家药号,分别是“兴盛祥”“怡安”和“义安顺”。寻访那三个资本家就成为我工作的题中之义。而在三个资本家中,被批斗得最凶的人是兴盛祥的老板傅荣兴。按当时的话说,叫打老虎。傅荣兴就是当年宜昌的一只大“老虎”。可这只昔日的老虎却已经去世,而他的后人,虽说大多还在宜昌,可我采访的所有老药工们都说不知道下落。这些工人们,和当年的老板同住一城却没有任何往来,应当归功于当年的“划清界限”。 几个月后,一位傅姓朋友问我最近在写些什么,我说了正在进行的采访。他说,“兴盛祥”就是他们家族的,他的父亲和傅荣兴是亲叔伯兄弟。这真令我喜出望外,得来全不费工夫啊。他告诉了我傅荣兴一个孙女的工作单位,居然就在离我家不到100米的新民街里。我比较顺利地找到了傅荣兴的孙女。她听说我是写他们家族的历史,也就很高兴地提供了她后祖母家里的电话。并当场给她的后祖母通了电话。她的后祖母欢迎我去谈谈。 在接下去的闲聊中,我问傅荣兴的孙女,知不知道她家的产业曾经在什么地方?她有些自豪地说,我当然知道,就在这里。坐在她对面的同事显然有些惊讶。我证实说,是的,在宜昌盛极一时的“兴盛祥”药号,就在新民街。具体说,是新民街40号。 其实,傅家的房产主要是在南正街,两栋带天井的房子。南正街和新民街之间隔着一条献福路。从当年的药号到傅家的居所,步行不要五分钟。 次日上午,我开车找到了汉宜村五组,依照傅荣兴遗孀在电话中的提示,找到了她的家。 这是一个干干净净的老妇人。举手投足之间的优雅和从容,看得出年轻时曾受过良好的教育。 我没有跟他享过福,我家里的出身是很好的。老人还没有忘记她老头子“资本家”的身份。说着“官话”,和我拉起了家常。 傅荣兴的小老婆叫张兴富,万县人,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医生。正是医生这种职业,使得流落在万县的傅荣兴得以知道这户人家并看中了张家年轻美貌的女儿。 1940年,日本侵略者进攻宜昌。当年六月,宜昌沦陷。傅家的药号撤出宜昌,在恩施和万县开了新的药号。傅荣兴在万县开的药号叫“宝元堂”。 1947年,已经42岁并且有了三个儿女的傅荣兴托人给张家说媒。当时,媒人说傅只有36岁,家中无妻。张家的窘迫和傅家的显荣形成强烈的对比。傅家的聘礼极重,民间说是10两黄金。但张家否认了这种说法。具体数字,也不得而知。张家应允了这门婚事。六人大轿,宾客盈门,婚事在当时的万县是极其张扬也极为风光的。张家很满意,张兴富自己也感到做女人的幸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虽说傅荣兴看起来比媒人说的36岁要显得老气,但身体好,为人也谦和,对张兴富总是轻言细语。一个小户人家的女子,应当知足了。当张兴富怀上了傅家的骨血,跟随傅荣兴回到宜昌后,才知道傅家还有一个大房,老公的大儿子比自己还大两岁。后来听人说,当年她在万县出嫁时,傅家的老大就在婚礼现场。 不能说没有一丝遗憾,也不能说没有些许的失落,但事已至此,张兴富也只有认命了。 好在傅荣兴没有让自己的小老婆吃亏受气。 好日子只过了六年。公私合营后,傅荣兴到厂里仓库当保管,每月28元收入。当时,傅的大老婆住到武汉去了——分开了但没有离婚,形式上还是一家人。傅荣兴就把自己的28元工资,分成两份,交给自己的两个老婆,至于两个老婆如何用这点钱养家糊口,他就不操心了。用张兴富的话来说,她家的老头子万事不着急,油瓶子倒了都不会伸手去扶一下的。 可家里的“油瓶”是不能倒的,一家大小六张嘴,要吃,要喝,要活命。张兴富申请到厂里做临时工,打草耙,包装药瓶,有点收入。南正街的房子每月有20元的房租进账,加上一个季度可以从厂里分到20元的定息,这些加起来,勉强可以维持一家六口(当时张兴富已生了四个孩子)人的生活了。 不论是挨斗还是受气,不论是富日子还是穷日子,傅荣兴的生命力总是那么旺盛。张兴富一连给傅荣兴生了七个子女,除了前两个,后面的五个都是在傅荣兴受苦受穷的日子里生的。连他在被当做“老虎”之际,也没有忘了耕耘播种。此人的胸襟和气度,实在不可小视。 可这也就更苦了张兴富。从26岁到65岁,差不多四十年里,她不停地在外面找事做。搓绳子,织网子,修下水道,只要是能挣到钱的事,她都做。一家九口人,要吃要活,她不做能行吗?为生活所迫,傅荣兴后来也不得不外出做零工。一直到70岁,还在外干下力的粗活。 聊天的时间长了,老人对我的“警惕性”也就放松了。当我问到她,傅荣兴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她说,“他是一个老实人,是个好人。从来不打孩子,我有时烦了打小孩时,他总是拦着我。所以,儿女们都喜欢他。” 这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傅荣兴,那么,作为一个“资本家”的傅荣兴,又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回到五十年前。 2.“养虎”与“打虎” 五十多年前,共产党经过三年多的内战,打败了国民党,夺取了全国政权。立国之初,政局不稳,财政经济极为困难。共产党继承的,是一个极其落后百孔千疮的烂摊子。长期的战乱,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1949年与国民党统治的最高年份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0%,工业总产值下降50%。1949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赤字占2/3。执政党为了解燃眉之急,不得不增发钞票。人民币发行额,如果以1948年底为基数,到1950年2月猛增270倍。其结果,一方面解决了当时的急需,另一方面又不能不造成市场物价的上涨。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出现了四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风。首先是粮食上涨,然后是纱布跟进,带动整个物价上涨。物价的多次大波动,给人民生活和各项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23、24页) “据统计,当时有14个城市2954家工厂关门,16个城市的9347家商店歇业,29个城市的160万工人失业,上海有300个厂长、经理出走香港。暂时的困难使资本家普遍产生恐慌心理,甚至怀疑共产党的政策变了,要提前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不少人抱着企业迟早要归公的消极情绪,惶惶不可终日。有的说:‘看红旗,五星不定;扭秧歌,进退两难’。这就使私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正常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49页) 刚刚建国的共产党是不能容忍这种状况的。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共产党极需要稳定全国大小资本家的情绪。共产党给予私营工商业者们许多帮助。国营企业向私营工厂提供原料,委托加工,计划订货,收购产品。对私营商业在价格上给出路,使之有利可图。调整税收负担,工商税目由1136种减为358种。调整劳资关系,以协商的办法来解决劳资纠纷。不再简单地站在工人一边。 1951年和1950相比,私营工商业户增加了11%以上,生产总值增加了39%,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也超过国民党统治下22年的任何一年。 共产党渡过了执政初期最为困难的三年。 可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共产党不愿意看到的,是与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不相符的。于是,由一定程度的扶持变为打击。这种政策的改变完全在于共产党自己的需要。对于将要进行的“五反”,1952年1月初,毛泽东在一个报告中批示说,一定要“借此给资产阶级三年以来在此问题上对于我党的猖狂进攻(这种进攻比战争还要危险和严重)以一个坚决的反攻”。 调子定了,各地的“打虎”运动于是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P4-7 后记 我一直以为,弄文学于我而言,多半是造化使然。本来,我的志向是做一个历史学家。如果不是命运剥夺了我的这种机会,在历史学领域,我能说几句别人不曾说过的话。 文学于我,更多的是爱好,是一种生活习惯。可当我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找到了用文学来表达我的历史观之后,写作,也就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因而,《药道》是一部关于历史的书。重写现代史是当代史家们的历史使命,我们很忍耐地等待着新的大气而真实的当代史巨著的出现。能为这部新著添砖加瓦着实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情。各个领域的重新梳理都在召唤着历史的有心人。 在关于此书写作起因的叙述中,我已经强调了我的“历史情怀”。全书完成之后,我更有理由说,我贡献了一部生动的中国当代的一种历史文献。某些篇章,甚至可以当作历史论文来看。在当代中国,当事者口述的历史比某些文字记载更可靠。当然,学院派的历史学家们不会赞同我的说法。他们早就背离了《史记》的传统,将历史论文变成了千变一律的八股。在他们的历史著述中,看不见鲜活的有生命的人的活动,看不见历史创造者们的个人命运如何影响或改变了历史。 历史是充满了无数偶然的。捕捉偶然对于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影响,在我看来,就是“历史报告”中的“文学”了。自然,这是一项相当烦琐的事情。在记忆的长河中打捞历史的碎片,其间的艰辛,不足以为外人道。 首先,我要感谢李泉和李杰二位先生,是他们促成了此书的写作和出版。我更要感谢书中提到的所有人,正是他们的热心参预,才能让我追寻到远逝的历史的足迹,为当代中国留下一份珍贵的记载;对已经进行了30年的中国历史变革,提供了一种可见的参照文本。 特别要提到和感谢的是,在本书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宜昌人福药业的杨先刚和杨泉二位先生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我的朋友廖崇刚先生校读了此书的初稿,亦在此一并谢过。 承蒙湖北人民出版社刘冠军先生的厚爱,得以让此书顺利出版。 2007年12月25日 时为圣诞节 书评(媒体评论) 从私到公,从公到私,五十年绕了一个圈子,仿佛又回到了起点。《药道》讲述的这一个五十年的历史,恰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从幼稚到成熟的史证。历史没有简单的重复,历史更不会进行重复的重复。历史的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历史的进步。《药道》表述的正是中国的进步。 萧立军【《中国作家》(纪实版)主编】 胡世全抚摸着宜昌药业半个世纪的革命史,把种种变故从容地讲述给今人。他并不顾忌今人的兴趣转移到了哪里,他只相信,历史是一面珍贵的镜子。镜子里的景象令人惊异——我们当年怎么那么蠢啦!胡世全很沧桑地说——这就是很苦很苦的药道了。 赵瑜【著名作家】 《药道》敏锐地抓住一个企业以及个人的命运悲欢,用史家之眼光,小说家之笔法,客观、冷静、真实地再现了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包括历史的曲折与轮回,历史的荒诞与无情的血色。 董宏猷【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药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世全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60546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4 |
出版时间 | 2008-02-01 |
首版时间 | 2008-02-01 |
印刷时间 | 2008-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F426.7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9 |
宽 | 175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鄂新登字01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