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共2册)
内容
编辑推荐

书稿分为“论文篇”和“散文篇”两本,收录作者多年来撰写的研究论文,田野调查及散文、杂文共计四十余篇,这些文章大多发表过。其内容包括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史、民族文化地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等。其中有关“刀耕火种”的研究和观点与传统而普遍的观点有所不同,显得尤其有特色和价值。杂文篇以轻松、活波的笔调记录或抒发了作者在田野调查和研究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具有资料性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用几个月的时间,收集文章,认真阅读,挑选出20篇论文,涉及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史、民族和文化地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物质文化等我所从事过的几个研究领域。除了论文,多年来还写过一些小文章,它们虽然写得随意,然而却是有感而发、有据而议、有物而论的文字,敝帚自珍,野草山花,搜集起来也是一道风景。而作为学术散文和田野报告,如果配以图片,效果自然更好。于是又从历年所拍的照片中选出约200帧插入文中,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和可看性。这样一来,文集更成了两册:“论文篇”和“杂文篇”。

目录

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杂文篇

 前言

 地理环境与云南社会发展

 基诺憾事

 基诺族文化生态的变迁

 谈民族文化保护

 再谈民族文化保护

 《和顺丛书》读后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

 德宏、耿马傣文古籍的抢救保护

 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人类学研究

 日本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一部橡胶林书写的生态史

 我的刀耕火种研究

 我写刀耕火种

 农具的研究

 《云南物质文化·农耕卷的学术追求》

 东亚毁容与环保道德

 韩国纪事——一次“亲环境”之旅

 白川乡——一个茅屋聚落形成的世界文化遗产

 孟连考察散记

 艺术与学术:感悟丁绍光

 喀斯特山地的人类生态——一个洞穴村庄的考察

 后记

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论文篇

 前言

 访谈录

 人类学生态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刀耕火种研究的背景、理论和方法

 试论当代的刀耕火种——兼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的设想

 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乡村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试论云南民族地理

 云南青铜文化地理初探

 说“瘴”

 云南在日本文化源流研究中的地位

 亚洲稻作起源研究的回顾

 云南农耕低湿地水稻起源考

 云南山地民族农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犁的起源、形态和分布

 云南的农业灌溉

 傣族的木机榨糖技术

 日本博物馆考察报告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建设

 社会学与方志学刍议

 后记

试读章节

2000年6月26日至7月7曰在中国云南省举办了一个高规格、高水平、有现实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中、老、泰、越苗族/蒙人服饰制作传统技艺传承”国际研习班。这个研习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倡导并资助,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人类学系承办。参会人员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著名的苗族研究专家学者,二是苗族服饰制作的民间艺人,三是苗族和其他民族的年轻学员,四是从事少数民族工作和文化管理的政府官员。他们来自中国、法国、瑞士、日本、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印度、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

苗族发源于中国鄂、湘、黔、川的交汇地带。在漫长的岁月中,苗族不断繁衍,不断发展、不断迁徙,如今除中国西南之外,已广布于中南半岛、澳洲、美洲和欧洲,成为跨国跨洋的一个民族。苗族有很多支系,文化丰富多彩,其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便是服饰。如果我们把苗族服饰称之为世界民族服饰宝库中的奇葩,那是毫不为过的。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如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法国人类学博物馆,都收藏着不少苗族服饰,而且被视为馆藏珍品。苗族服饰结构造型独特,织染刺绣精美,象征内涵丰富,历来备受关注和赞赏,如今仍是学者致力学习、探索、研究的对象。然而,对于如此珍奇、宝贵的文化遗产。当人们尚未能充分感悟和理解其意义和价值的时候,它却因为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而迅速异化、劣化、甚至出现了消亡的趋势。在这样令人担忧的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苗族传统服饰的变迁,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制作技艺,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并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无疑是苗族及许多少数民族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举办本次研习班的目的,就是要为关注此问题的各国学者和世界各地的苗族代表提供一个探讨、认识、学习、交流的平台。

本次研习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云南大学举行会议,一方面由专家学者作培训报告,另一方面由苗族民间艺人现场表演传授技艺。会议期间,还举办了《苗族服饰精品展》,展出了服饰研究和收藏专家曾宪阳先生收藏的上百件服饰珍品,大大丰富了会议的内容。第二阶段进行田野调查,学员们在专家学者和艺人的带领指导下,先后到了安宁市草铺镇水井湾村(大花苗)、砚山县海子边新塘村(青苗)、丘北县龙潭寨(白苗)、丘北县冬瓜寨(花苗)进行考察和学习。此外,还在丘北县普者黑仙人洞观摩了当地不同民族农民举行的赛装会。田野调查时间虽短,然而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当,成效十分显著。

在研习班上有关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和学员围绕大会发言和培训讲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传统如何传承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及苗族、蒙人代表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交流。其主要议题如下:

①市场问题:有人认为,蒙人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需要有推动力。一是内存的推动力,它是苗族/蒙人社区的“内部土壤”,即通过世代沿袭的传承方式(奶奶传给母亲,母亲再传给女儿)或社区中的女孩互相学习来传承。二是外在的推动力,它是苗族/蒙人社区的“外部土壤”,这一“外部土壤”便是市场。只有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打开苗族/蒙人传统服饰的销路,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中来。

②怎样解决读书与制作工艺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如云南有些苗族女孩不上学,有的只读到小学就辍学了,因为读书后,没有时间学习和制作工艺,会造成找不到婆家的危险。面对这类现象,有人建议可在学校中增设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课程,或把其放入美术工艺课中,或开设“民族服装设计课”,把原生态的传统服饰与现代审美及现代工艺结合起来。有人认为,应建立专门的学校,让苗族/蒙人女孩学习传统的服饰制作技艺。

③苗族/蒙人传统服饰传承的其他途径问题:有人认为,在蒙人社区建立专门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和传承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贵州苗族以妇女小群体来进行学习和传承其工艺取得明显成效。有人提出,应使城市中的蒙人青年来制作传统服饰,以增强其保持民族传统特色的意识。有人认为,蒙人社区应有一个很好的社区结构,因为社区结构是技艺传承的重要条件。

④资金问题:除了以上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苗族/蒙人的传统技艺的传承,还需要政府的大力帮助和各种资金的支持。P53-56

序言

石川荣吉、梅棹忠夫等编写的《文化人类学辞典》(弘文堂,1994)“通过礼仪”条目说:“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子,有着诞生、成人、结婚、死亡等几个节。人出生后,要通过一个个人生的节,并要满足每个节应具备的条件,从而获得新的使命和身份而不断成长,为此,在一些社会中,在通过人生关口的时候,以保障其平安为目的,需要举行一连串的仪式。”现代社会,情况变了,尽管人生的节仍然受到普遍的重视,然而人们已不可能再沿袭传统神圣而烦琐的通过礼仪,礼仪被淡化、异化、世俗化和多样化了。

我的学术生涯与生命过程一样,经历过几个阶段,也即“通过”了几个关节。今年我将告别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的工作岗位,这无疑又是一个重要的人生之节。那么,该做点什么,以之纪念过去和面向未来呢?20多年前曾经调查大山里的拉祜族,问到为什么要搞刀耕火种,一位拉祜汉子脱口便说:“老黑(当地拉祜族的自称,笔者注)没有田,老黑没有地,靠山吃山,毁林开荒。”靠山吃山,吃资源饭,干哪行靠哪行,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读书人就是读书人,遇到关节,想搞纪念,除了舞文弄墨之外其他肯定难有作为,于是便决定搜罗旧文,以《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之名编辑出版文集,希望以此为自己举行一个有意义的“通过礼仪”。

几个月的时间,收集文章,认真阅读,挑选出20篇论文。涉及生态人类学、生态环境史、民族和文化地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物质文化等我所从事过的几个研究领域。另有一篇《采访录》,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文化生态”特别栏目的特约稿件,那是较为详细地介绍我治学经历的文章。此文和论文组合在一起,几十年来走过的路便愈加清晰了。此外,除了论文,多年来还写过一些小文章,它们虽然写得随意,然而却是有感而发、有据而议、有物而论的文字,敝帚自珍,野草山花,搜集起来也是一道风景。而作为学术散文和田野报告,如果配以图片,效果自然更好。于是又从历年所拍的照片中选出约200帧插入文中,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和可看性。这样一来,文集便成了两册:“论文篇”和“杂文篇”。

现在文集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次重要的“通过礼仪”算是圆满地降下了帷幕。今年5月收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之时,一时兴起,曾写诗一首,兹录于下,权当拙著的引子:

耳顺不妨偶登场,

雕虫未必笑大方。

风雨浴尽浮云淡,

铅华洗却是自然。

闹市忽悠喜剧短,

学海神游好戏长。

不信前程风光老,

会当绝顶举壶觞。

2007年夏日识于舒卷斋

后记

此次新编文集,承蒙施惟达社长关照:仰赖立木君、纳文汇先生和刘雨等诸位编辑的努力工作,拙著得以在最短时间内顺利出版,实在应该好好感谢!尽管编辑认真负责,但是由于论文本身的问题,瑕疵自是难免。例如注释,由于文章发表于不同时期不同刊物,注释因刊因时而异,此次重刊,维持原状而未加统一,即为一个缺点。其余不足,尚望读者赐教。

“前言”将拙著的编辑出版比喻为“通过礼仪”,这个礼仪虽然简单,然而于我而言,却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是我学术足迹的印记;其次它承载着亲人、师友的深厚情谊;再次,特别应该说到的是,它的背舌,还有我与妻子铁梅35年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许多故事;最后,那就是它所本现的学术追求和社会责任了。

2007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生态与物质文化(共2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绍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24255
开本 16开
页数 5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05-53
丛书名
印张 34.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41
170
3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