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谁在妖魔化医生(一个记者的医学视角)
内容
编辑推荐

医疗卫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看待医疗改革?如何看待医患关系?如何看待人文医学?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对于这些充满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本书作者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思维,回答了诸多严肃的问题。本书收录了近百篇健康时评,每篇时评都是针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热点问题有感而发,观点新颖,文笔犀利,或让人沉思,或让人警醒,或让人汗颜。

内容推荐

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人文精神。医生不能只关心疾病,更要关心患病的人。既有高超技术,又能关心患者、尊重生命,视病人为亲人的医生,才是一名真正的好医生。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理解医学的独特视角,堪称医务工作者的“人文读本”、“心灵鸡汤”,也堪称患者理解医学和认识医生的“通俗教材”,是医患沟通的“桥和船”。在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的大背景下,对于促进医患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配有百余幅漫画,编排生动,可读性强。

目录

第一章 医生:天使还是魔鬼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医闹”为何能闹起来

医生卸下钢盔之后

医生坐在刀尖上

医生被害是社会之耻

医生为什么伤心

“天使”为何要“逃离”

如果医生不愿冒风险

宽容医学失败

积极看待医患生态

医生,请不要总是抱怨

第二章 医学:温暖还是冷酷

让手术刀温暖起来

难忘那一只手

怀念听诊器

当医生成为病人

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

医生,请珍惜“处方权”

医生手机响起来

涂改病历就是践踏生命

医学要有人的温度

做手术是“良心活”

妙手与仁心

泰斗与斗室

第三章 医院:净土还是黑洞

“天价药费”与信任危机

“潜规则”是医学之耻

有感医药代表“放长假”

公立医院不可缺少“公益心”

“零挂号费”之忧

“良医”何必当“良相”

医院“黑洞”知多少

一张清单看医风

“飞行医生”是与非

别怪“号贩子”太狡猾

牙防组的“标本”意义

第四章 医改:迷局还是坦途

何必陷入“模式之争”

医改不能迷失方向

穷国为何“富看病”

医疗“军备竞赛”何时休

“小病大治”与“有病不治”

大医院患上“巨人症”

别误解“平价医院”

让病者有其医

治癌症非得“倾家荡产”吗

“倒卖”病人暴露了什么

站在全局看医改

第五章 非典:灾难还是财富

大智大勇“零距离”

非典之后再回首

假如野生动物不带病毒

论“抗非英雄”的倒下

冷静应对禽流感

“打狗风暴”还会来吗

狗是人的一面镜子

树立“大卫生”观念

培育健康的“长青树”

第六章 中医:生存还是死亡

拿什么拯救中医

明天中医还姓“中”吗

“一筐草”与“一堆宝”

龙胆泻肝丸的拷问

药品不是无情物

药品迷上“换脸术”

多给乡村医生一点掌声

“木床治病”的启示

新农合是场新长征

第七章 生活:博命还是博钱

中国人需要“休闲”

让我们的劳模好好睡觉

为何“先进”总“先衰”

真假“健康传道士”

嚼得菜根是福气

还有多少“带血的电池”

谁吞噬了农民工的“本钱”

“短命的一代”并非危言

美国孩子吃“忆苦饭”

温暖是可以循环的

消融无知歧视的坚冰

关爱为何成伤害

“血荒”与“梗阻”

烟草镜头与心灵“毒弹”

第八章 生态:掠夺还是反哺

从麻雀的命运说起

欣闻北大荒又“荒”了

沙尘暴与幸福度

想起了那些藏羚羊

海光山色属于谁

江河能否万古流

漓江忧水

泰山的镣铐

草垫子的力量

苦涩的半杯水

富人没有超生特权

莫让“无限吃有限”

十三亿的警钟

冷漠标语折射冷漠人性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要丑化医生形象

近来,一位医生感慨: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将医生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对簿公堂”。这说明,有的患者把医生当成了潜在的起诉对象。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个医生真的太难了!

眼下,医患矛盾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把矛头指向了医生,却很少倾听医生的呼声。事实上,医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表面风光,内心彷徨;容颜未老,心已沧桑”,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虽然医生选择了沉默,但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极大地伤害了医务工作者的自尊和感情,使本已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恶化。

一些手机短信是这样描述医生的:“医生分两类,一类是图财,一类是害命”;“强盗只能抢光你身上的财富,医生却能抢光你一生的积蓄”;“医生越来越像杀手,见死不救,草菅人命;杀手越来越像医生,出手麻利,不留后患”……这样的语言,字字如刀,尖刻之极。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在非典时期舍身救人的白衣战士,真的沦为“杀手”、“强盗”了吗?

不可否认,医疗界确实存在很多腐败问题,百姓深恶痛绝。一些医生医德滑坡,利用医药购销、医疗服务、药品处方、检查开单等活动,吃回扣,拿提成,牟取不正当利益。这不仅败坏了医生的形象,而且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贻害无穷,必须坚决遏制和纠正。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出现了这些问题,就否定一个行业,否定一支队伍。我国有600多万医务工作者,如果真的都变成了“杀手”,怎么会有13亿人的健康?怎么会有人均期望寿命近73岁的成就?事实上,每一位医生都希望“妙手回春”,没有一个人愿意患者丧命于自己的手术刀下,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那些把医生称为“杀手”的说法,既不公正,也不合理。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极端好和极端坏的部分处于两端,大部分处于中间。对于医生这个群体来说,没有任何特殊性。大多数医生都是平凡人,他们每天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职责,救死扶伤。我们无须忽而把他们奉为“天使”,忽而又视为“魔鬼”。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才是对他们的真正爱护。

当前,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很多,医生固然难辞其咎,但根本问题还在医疗体制上。对此,我们要辩证地看,不能“一边倒”,把责任全推给医生。试想,如果医生整日生活在偏见和指责之中,他们怎能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那样一来,医学如何进步?社会怎样和谐?因此,我们最该做的,就是建立一个惩恶扬善的制度,倡导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宽严相济,惩教结合,使大多数医生知荣明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最终趋善避恶。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社会也当尊重和关爱医生。丑化甚至“妖魔化”医生,既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社会的耻辱。

作者手记

一度时期,媒体纷纷揭露医疗黑幕,医生成为众矢之的,曾经备受尊重的“白衣天使”深陷信任危机,医患对立情绪日益强烈,医生对媒体怨言颇多。2006年4月,一位医生告诉我,有的患者看病时居然带着录音笔、摄像机,好像随时准备跟医生算账。我隐隐感到,这是一种可怕的社会情绪,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当大多数医生失去了职业尊严感时,那就意味着社会的文明秩序开始动摇。而个别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充当了推波助澜的角色。他们不再靠事实来引导公众,而是靠情绪来引导公众;他们忠于的不再是事实真相,而是公众的情绪。而不断让公众愤怒,已经成为“注意力经济”的促销策略。为此,我决心为沉默而压抑的医生们说几句话。此文发表后,在医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大网站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我也成为近年来罕见的公然为医生“撑腰”的记者,赞扬者很多,攻击者也不少。是非毁誉,让历史评判去吧。

“茶水发炎”与媒体责任

最近,一家媒体为“考察”医德医风,导演了“茶水验尿”事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轰动。记者以茶水冒充尿液,到10家医院化验,竟然有6家查出阳性。茶水居然也“发炎”,这样的“黑色幽默”,让白衣天使的形象再一次蒙上阴影。

然而,日前,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设“圈套”,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完全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记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然而,少数媒体为追求“眼球经济”,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个别记者热衷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甚至违背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初衷,“茶水验尿”都是值得媒体反思的一个事件。它不仅恶化了医患生态,而且使更多的媒体和群众受到误导,给社会制造了不和谐音。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存在很多弊端和不良现象,媒体进行舆论监督是完全应该的。但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尤其是在专业性很强的医学领域,记者更要本着科学和理性精神,字字严谨,句句求实,而不能合理想象、盲目推理,否则就会酿成大错。

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逞一时之快,而是为了揭露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记者必须出于公心、出于良心、出于诚意、出于善意。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建设性的,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果媒体盲目追求“卖点”,随意策划“茶水验尿”之类的“新闻事件”,最终将丧失公信力。

作者手记

2007年4月,浙江一名年轻记者听了一句玩笑话后,竟然突发灵感,策划了一条“茶水验尿”的新闻,结果发现:茶水居然会“发炎”。此事一出,舆论哗然。从一个患者的角度看,医德之滑坡,医院之堕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在媒体一片抨击之声中,丁香园网站负责人李天天倡议:“有人用茶水泼了医生一身脏水,医生要用茶水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他们在网上发出“动员令”,全国近百家医院的年轻医生迅速响应,用“茶水当尿”做“实验”。结果显示:九成“茶水尿样”都呈阳性。在这一“反击行动”中,我也是策划者。当李天天告诉我实验结果后,我顿觉释然,多日压在心中的石头落地。随后,我又采访了多名医学检验专家,他们从检验学的角度做了科学阐述。于是,我独家抛出了这篇时评,扭转了“一边倒”的舆论。

次日,卫生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澄清了这一事件,批评了个别媒体的不负责任。一名基层卫生人发来短信:“你的文章我一口气读了三遍,不仅仅是你的文笔,重要的是你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打动了我!茶水事件发生后,我的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全社会也都以一种异样、挑剔的目光看待卫生人,你能够大胆站出来,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说出公正话,着实让人感动佩服,也让全社会看到了媒体的责任感和公信力……”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高强同志在文章上批示:“应对剑峰同志出于公心、敢于直言、实事求是、维护大局的科学态度,表示诚挚感谢。”P3-8

序言

世界上最复杂的莫过于生命。

波音飞机有600万个零件,而人体一个细胞里就有30亿个碱基对,人体大约由50万亿个细胞组成,每一秒钟内神经系统都要发出100万个以上的神经冲动指挥人体活动。人体的生理变化、代谢与自我平衡过程更是奥妙无穷。而医学的使命就是维持细胞的正常秩序。

人的生命是一个奇妙的现象: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而人的致命体温是42摄氏度。为什么横亘在生死之间的温度只有5摄氏度?这是因为,人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只有多样化的蛋白质才能满足复杂的生命活动,而蛋白质对温度极其敏感。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人对温度最敏感。从本质上讲,医学是关于人的生命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医学的研究对象不是疾病,而是生病的人。所以,医学必须有人的温度。

遗憾的是,医院带给病人的温暖回忆太少了。在很多人的心中,医学是冰冷的、可怕的、痛苦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仪器越来越先进,医生却越来越冷漠;器械离病人越来越近,而医生离病人越来越远。原本人与人之间的医学故事,变成了人与金钱和机器的故事。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医学,从来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与其说是概括了医学之功,不如说是坦言了医学的局限。这种局限既来自生命现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来自医生作为人而非神的特性。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但医生的职责就是帮助病人、温暖病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不仅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人性的传递、情感的延伸。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医学的本质是人学,抽去了人文精神,医学就失去了灵魂。技术与人文是医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技术,医学没有躯干;没有人文,医学没有灵魂。一座医学的高峰,必然是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

敬畏生命,是医生的第一品格。如果没有对人性的尊重,手术刀和屠宰刀没有任何区别。一名医学博士在为死者做完病理解剖后,面无表情,扬长而去。也许在找到死因这一点上,他是合格的医生;但他不为死者整理遗体的举动,则说明他的眼中只有“病”,没有“人”。虽然他面对的是一个死者,但死者同样需要被尊重。对待死者的态度,折射出对待生者的态度。真正的医生,是深怀悲天悯人之心的大善者。

医生和患者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医患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客观上讲,医患矛盾是社会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反映。医患之间的冲突,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群体在经济利益、价值取向、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冲突。站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我有时是矛盾的。从患者的角度看,得出一个结论;从医生的角度看,得出另一个结论。为此,我努力保持一个客观、冷静、公正的立场,消除医患之间的隔阂、误解甚至怨恨,减少社会进步的风险和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是沟通医患的桥与船。

医学的故事,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故事。作为一名记者,我试图以社会和人文的视角来研究医学。在本书中,我记录了当今医学的冰冷与炽热。无论是赞美高尚无私,痛斥麻木冷漠,鞭笞卑鄙丑恶,其目的都是为了唤醒人的尊严。其实,记者本应是世界上神经最敏感、最丰富的人,他们时刻感知百姓冷暖,传递民生疾苦,表达社会良知,为丑恶而痛,为不平而怒,却不能为利欲而麻醉。

医生和记者有很多共同点,两个职业都需要集热烈的情感和冷静的理智于一身。医学大家张孝骞曾这样形容自己的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说:医生的手因谨慎而颤抖。其实,记者何尝不是如此?医生拯救人的肉体;记者拯救人的灵魂。白纸黑字,落笔干钧。一言不慎,谬种流传。惟有秉持公心,才可无愧苍生。

后记

作为一名记者,我在“医学圈”里浸泡了十多年。我既是“圈外人”,也是“圈内人”。缘于这个特殊的身份,我有机会站在一个独特的观察点看待医学问题,思考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我把笔当成了“解剖刀”,触及了很多敏感的热点问题,形成了一篇篇健康时评。今日整理成册,出版发行。

如果说历史是一条长河的话,新闻就是一朵朵浪花。有的浪花汇入了主流,有的浪花却瞬问消散。记者的使命,就是捕捉那些最有生命力的浪花。近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医疗卫生改革,力求做到每有大事,必有评论。因此,一篇篇健康时评,也就串起了医疗卫生领域的大事记。有人说,时评只有一天的生命。而我写时评,恰恰是要追求超过一天的生命,让它成为历史的书签。

本书的主线是关于医学、生命与自然的感悟,多数都在《人民日报》发表过。对于那些经不起历史检验的文章,有的没有收录,有的做了修订。记者是观察社会的“第三只眼”,既是“局内人”,也是“局外人”。因此,其分析问题的角度更客观,更冷静,更中立。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本书是沟通医患的桥和船。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能有所思,有所得。医者悟医道,患者悟人生。

当今社会,信息泛滥,有人称为“读图时代”。人们看报读书一目十行,相对于严肃而沉重的文字,读者更喜欢轻松幽默的图片。于是,为了取悦读者,我大胆创意,为每篇文章配了漫画。一是为了读来轻松,二是为了延伸思考。图文并茂,互相映衬。漫画虽小,意境万千。文因图而有趣,图因文而深刻。可以说,这是一本供成人阅读的“小人书”。这些漫画,全部选自《人民日报》和《讽刺与幽默》,有的作者素未谋面。因联系方式不详,未能一一告知。希望作者看到此书,尽快与本人或出版社联系,我们将赠送样书。

本书承蒙卫生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对他们的热情帮助和辛勤劳动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我要特别感谢《讽刺与幽默》报社的著名漫画家徐鹏飞先生,他为本书封面精心绘制了漫画,成为点睛之笔。当然,我也要感谢我的夫人张瑜,她为本书的付梓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不尽谢意,无法一一表达,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关心我的人!

作者

2007年9月

书评(媒体评论)

白剑峰同志所写关于医学的新闻时评,及时反映焦点与热点问题,而且精确、到位。我想这与他深入了解医学、医生、医院与医改情况有关,也与他的理性思考与辩证思维能力有关。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启德

作者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分清主流支流,充满辩证色彩和人文情怀,告诉大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如何做一个好医生,如何做一个好患者。作者出于公心和善意,力求化解医患之间的隔阂、误解和恩怨,纠正对医学的曲解和医生的误读,让医生更加爱护患者、关心病人,让患者理解医学、尊重医生,使医患之间和谐相处,互济共生。

——卫生部党组书记 高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谁在妖魔化医生(一个记者的医学视角)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白剑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729611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0
16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