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内容
编辑推荐

翻开这部作品,一种新奇感扑面而采。作者以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月球作为开篇,从月神阿尔忒弥斯开始,讲述了许多与月球相关的有趣故事,当然其中少不了幻想——从嫦娥奔月到近代的月球幻想故事,再到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在另一条线上,作者又用浓墨重彩,刻画了人类对月球认识的不断深入——从阿利斯塔克首先测量月球的大小,到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月球上的环形山,再到人类终于踏足月球。科学家的探索与文学家的幻想交相辉映,我们根本无从分辨它们的来源,只觉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内容推荐

  儒勒·凡尔纳和阿波罗登月行动有何关联?科幻小说《世界大战》怎样大大激发了科学家们的热情?曾被世人讥笑为“月球火箭狂”的戈达德怎么会成了“火箭之父”?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法则”对未来将产生多么有趣的影响?……本书讲述了人类从科幻想象起步,直到奇迹般地将幻想变成现实的科学历程,我们从中不仅可以回味那些最激动人心的科幻经典和历史时刻,更可以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震撼!

目录

序言

第一篇 浪漫的诱惑/1

第一章 飞镜无根谁系/3

异象与神力/4

古代哲人眼中的月球/6

从“广寒宫”到“月球国”/8

“优秀清教徒的圣地”/11

撩开月亮的面纱/14

牛顿的灵感与辛弃疾的神悟/17

第二章科学浪漫主义/20

凡尔纳的预见/21

印证预言/24

伟大的“科学预言家”/25

《登月先锋》/28

幻想在延续/30

月球冒险家/32

第三章可上九天揽月/37

越来越近的现实/38

真正的登月先锋40

开发地球“第八大洲”/44

“嫦娥”奔月/50

第二篇 红色的疑惑/53

第一章 迷雾重重/55

“战神”与“荧惑”/56

“逆行”解谜/59

行星轨道的真相/61

第二章 打开幻想之门/63

太像地球了/64

想象变成现实/66

“水道”与“运河”/69

“既顺理成章又不可思议”/72

洛厄尔“学说”的余波/76

第三章 奇异的世界/80

火星公主/81

非碳生命体/85

异乡异客/90

地球的殖民地/94

第四章 揭开“战神”的面具/98

终结洛厄尔神话/98

希望犹存/101

石破天惊/103

返回地球老家/106

绿化火星/109

未来的使命/111

第三篇 时空的迷惑/115

第一章 追梦人/117

唯一现实的动力装置/118

开启太空大门的钥匙/121

点燃“天火”/123

樱桃树上的梦想/125

“月球火箭狂”/128

孤军奋战/130

迟到的荣誉/133

前赴后继的先驱们/136

粉碎“权威人士”的断言/141

第二章 向太空的长征/145

进入“航天时代”/146

竞逐人造卫星/148

“我们选择到月球去”/150

太空大舞台/152

未来帝国/155

多世代旅程/159

外星球殖民/161

通天之路/163

宇宙升降机/167

第三章 无法预料的未来/173

穿越时空/173

真的能回到过去吗/178

我们有没有邻居/181

谎言与真相/183

火星人入侵/185

超自然现象/191

魔鬼与天使/194

茫茫太空觅知音/196

他们在哪里/198

接触“外星人”/201

没有讲完的故事/204

第四篇 生命的困惑/207

第一章 作法自毙的人/209

恶梦激发的灵感/210

科幻文学的开山之作/212

堕落的天使/214

跨越一个多世纪的认识/218

第二章 理性与迷狂/222

百万富翁的惊人之举/223

闹出了大风波/225

一场跨国官司/229

《自食其果》的“后果”/231

奇怪的面孔/233

半人半兽的怪物/236

化身博士/238

“设计”人/241

美丽的新世界/244

第三章 如影随形/247

紧箍咒/248

机器人的“道德”/251

像人一样思考/252

危险的边缘/255

不能喝酒的“人”/257

幻想化成了事实/258

参考书目/261

后记/264

试读章节

印证预言

《从地球到月球》无疑是凡尔纳影响最大也最深远的作品。太空探索的先驱、自幼好读科幻小说的著名火箭设计师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1912—1977)曾这样评价凡尔纳:“他当然不是完全正确,但他差不多算正确了。这是受19世纪科学所局限的缘故。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他的乘客在他们出发旅行的一瞬间,会被爆炸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所杀死。”

事实上,《从地球到月球》的准确性简直有点不可思议。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之后,有人将这次科学探索与凡尔纳的这部幻想小说进行了对比,发现了惊人的相似之处:“阿波罗11号”飞船上有3名宇航员,小说中乘炮弹上天的也是3个人;“阿波罗11号”飞船的航速是35533英尺/秒,而小说中的载人炮弹航速为36000英尺/秒;“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用了103小时30分,而小说中的载人炮弹到达月球用了97小时13分,仅仅相差6小时。此外,小说中描写的发射基地和现代美国发射导弹和宇宙飞船的实验场地卡纳维拉尔角相距不远,都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

在《从地球到月球》的续篇——1870年发表的《环绕月球》中,凡尔纳准确地描述了失重的影响,并勾画了宇宙飞船重返地球大气层、溅落到太平洋上的壮观场面;而且,他记述的地点与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从月球返回时溅落的地点仅仅相距3英里!

而把举世瞩目的登月壮举安排在美国进行,并且让美国人担当“实验”的发起者和领导者的重任,又充分显示了凡尔纳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在《环绕月球》的“尾声”中,凡尔纳颇有远见地写道:尽管科学进步日新月异,谁也难以预料明天又有什么新的奇迹会出现,然而,只要我们想一想美国人民是多么富有大胆进取的精神,我们就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他们一定会设法使他们的伟大同胞巴比康的大胆构想和精彩卓越的实验开出最灿烂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时隔99年,凡尔纳的预见果真也变成了现实!《环绕月球》讲到,3位旅行家乘坐的炮弹最后坠入了太平洋,他们被一艘军舰救起,美国人民像欢呼英雄一样迎接他们的归来。1969年7月24日,美国发射的“阿波罗11号”飞船上的3名宇航员,在执行完登月任务后,当真也穿过地球大气层,溅落到太平洋上。他们飞返地球后所受到的欢迎和追捧情形,跟小说里的描述毫无二致。

伟大的“科学预言家”

伟大的“科学预言家”凡尔纳值得多说几句。他并不是第一个撰写科幻小说的人。但他所写的题材以及写作这些题材的方法,对科幻小说这一新文学样式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所以,人们把他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未知世界的探索先驱”、“科学浪漫主义的奠基人”。

从总体上看,包括《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在内的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大多洋溢着乐观向上的主题,而且总是充盈着丰富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许多预言和假设。它们激励或启发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探险家。这当中包括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先驱者之一)、罗伯特·哈金斯·戈达德(设计并建造了第一枚液态燃料火箭的“火箭之父”)、威廉·毕比(第一位用球形潜水器进行深海观测的发明者和领航员)、阿迪迈尔·理杰德·伯德(南极探险的先驱)、尤里-力叻口林(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第一位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奥古斯特·皮卡特(首次完成气球同温层飞行的探险家),等等。

美国科学家、潜艇发明者西蒙·莱克在其自传中一开始便这样写道:“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法国元帅、法兰西学院院士路易·利奥泰甚至认为:“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不知为什么,凡尔纳在晚年拒绝被人当做是发明家或预言家。他说:“我只不过是做了些假设……然后采取或多或少带有想象性的方式对它们加工,以符合我所确定的远景。”凡尔纳生蓟最为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人们只把他看作是一位科学普及者,而不是一位可以进入文学殿堂的艺术家。他的同胞、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 France,1844—1924)对他也持有偏见。这位著名作家在1885年还武断地说:轻信盲从的男孩子们,一听凡尔纳先生这样说,便想象着人类可以乘炮弹飞上月球,并设想一个装置能毫无损害地摆脱地心引力规律,这种对高尚的宇宙科学,以及古老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天文学的歪曲既不真实,也缺少美感,所以并无可取之处。他甚至还告诫说:凡尔纳必须摒弃他的伪科学。

事实证明:法朗土这位大作家真是大大低估了凡尔纳对后世影响。凡尔纳小说里的不少设想,如远射程大炮、登月、飞机、火箭、电话、电视、传真等,在当时都曾被视为痴人说梦,可它们在他辞世数年至数十年后却一件件变成了事实。

美国宇航员弗兰克·博曼曾写信告诉凡尔纳的孙子说,他驾驶的宇宙飞船眼凡尔纳小说中描述的飞船重量相同,高度也一样。他妻子读了《从地球到月球》之后,对他面临的命运深为忧虑。因此,为使妻子重新恢复信心,他不得不嘱咐她读一读《环绕月球》。

特别应该提及的是: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1900年,福建女诗人薛绍徽在她的丈夫、旅法学人陈寿彭的帮助下,最先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译成中文,该书名为《八十日环游记》,出版后大受欢迎。1902年,卢藉东、红溪生又将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译出(名为《海底旅行》)。1903年,逃亡日本的著名学者梁启超将凡尔纳的《两年假期》日译本翻译、改写成章回体小说《十五小豪杰》出版;同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亦从日文译本用文言文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译出,更名为《月界旅行》出版。

在这部译著的序言中,鲁迅写下了一段经典言论:“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然则“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进而他指出:科学小说可以使民众“获一般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辅助文明”,并预言:“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

可以说,凡尔纳的作品从根本上影响了早期中国科幻创作的发展走向,确定了中国科幻注重科学的风格。

有这样“一个并非不合理的假设”:假如凡尔纳没写过《从地球到月球》和《环绕月球》这两本书,现代宇航学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挫折,人类兴许也不会那么快地涉足月球!

是的,一旦把自己的想象力解放出来,凡尔纳就能以其预言的准确性而令人震惊。这是因为,他始终密切地注视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太空科幻作品中的主人公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实际上大多也正是20世纪的宇航工程师将要面对的问题。所以,那些由凡尔纳经过审慎思考、合理推断并想象出来的问题答案,在某种程度上竟然与现代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相似或共通,也该不会让人感到惊讶吧?

P24-27

序言

神游于天地之间

幻想是我们每个人从儿时起就蕴藏在心里的梦。小时候,我们许多人都曾幻想自己能够长一双翅膀,自由自在地飞向矢空;也曾憧憬过像孙悟空一样拔一把毫毛就能化身千万;或者盼望自己能够吃到那种奇异的人参果,从此永远不饿……

不仅仅是孩童,成人也同样如此。帝王将相、美女佳人,总是幻想自己能够获得长生不老丹、青春永驻药。而贩夫走卒、平头百姓,则往往幻想自己能够获得聚宝盆、点金石,从此衣食无忧。许许多多动人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是由幻想演变而来。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从未有一天停止过幻想。

对于幻想,大多数人只把它们当作遥不可及的梦。然而,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诸多幻想家在几百年前着力描述过的世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早已出现在前人的幻想之中,只是到了现在才终于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正是在幼稚的幻想变为成熟的现实这一过程中,人类发掘出了自身的巨大潜力,实现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幻想之所以能最终变成现实,无疑靠的是—种力量——科学。正是科学,也只有科学,才能把幻想变成现实。当然,现实决不会完全是幻想的翻版。有的时候,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惊人重合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而有的时候,它们却颇有距离。这其中的对比和关联,往往意味深长。

从幻想到现实,人类的思维和智慧划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轨迹。追寻这条轨迹,我们将不仅可以回味诸多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更可以感受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采的巨大震撼。由年轻的科幻研究专家和科普作家尹传红撰写的《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一书,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得以在一名优秀向导的带领下,纵览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翻开这部作品,一种新奇感扑面而采。作者以我们每个人都非常熟悉的月球作为开篇,从月神阿尔忒弥斯开始,讲述了许多与月球相关的有趣故事,当然其中少不了幻想——从嫦娥奔月到近代的月球幻想故事,再到凡尔纳和威尔斯的科幻小说……在另一条线上,作者又用浓墨重彩,刻画了人类对月球认识的不断深入——从阿利斯塔克首先测量月球的大小,到伽利略用望远镜发现月球上的环形山,再到人类终于踏足月球。科学家的探索与文学家的幻想交相辉映,我们根本无从分辨它们的来源,只觉得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跟随作者的步伐,我们接着领略的是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神秘。从“战神”名称的来历到“荧惑在心”背后的政治阴谋,从火星逆行的奥秘到“火星人”是否存在之争,从活泼可爱的“火星公主”到“玩转地球”的火星人,作者纵横捭阖,带领我们遨游于幻想与现实之间。充分感受火星这颗“最神秘的星球”的无穷魅力。

探索自然,征服宇宙,把种种幻想变为现实,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而这一历程也正是幻想变为现实的历程。从齐奥承科夫斯基和戈达德这些“追梦人”的奋斗经历中,我们不难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感受到人类理性的伟大。而人类对外星球生命的寻访,对时间机器的思索,现在虽然还止于幻想,可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它们不会变成未来的现实?

在引领我们畅游太空之后,作者的笔触又回到人类自身,回到了对人是什么的思索,以及对人类如何能够改造自身的探索上来。他不但向我们讲述了弗兰肯斯坦和他创造的“怪人”的恩怨情仇,绘声绘色地介绍了一个真假莫辨的“复制人”故事的前前后后,还非常严肃地反思了人类对自身的改变所带来的一系列道德伦理问题。

“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戈达德的这句名言,无疑是对本书内涵最好的概括。能够在不算太长的篇幅中纵横驰骋多个知识领域,将文学幻想、科学探索和现实世界融合得如此协调、自然,文笔又是如此流畅、松快,作者的功力、实在非同一般。而“浪漫的诱惑”、“红色的疑惑”、“时空的迷惑”、“生命的困惑”——四个以“惑”结尾的篇标题,妙趣横生,充分显示了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我与传红兄相识多年。他对理想与信念的执著追求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常常使我深受感染。在全书脱稿之前,传红兄就多次以此序殷殷相托。虽然无论从什么角度,我写这个序言都不算太合适,但作为本书策划者,能够借此机会表达我对这部书稿的一些印象,却是我非常乐于做的事情。故此写下这些文字,就算是给读者诸君的一篇导读吧!

匡志强

2006年10月28日,于上海

后记

拖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幻想》这部书稿总算交差了。

发出电子邮件的那天傍晚,我陪太太到住家附近的雕塑公园散步,贪婪地做了好些深呼吸。瞧见眼前草地上有个红色的造型,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哦,火箭。”太太听了一乐:“什么呀,那是一只凤凰!”

哈哈!我也乐了,心想,这些日子里沉迷于创作中,满脑子都是太空、登月、火箭,还有克隆人、外星人和机器人之类的玩意,几近走火入魇了。

一场“哭役”过后,往往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轻松和自由;那些值得珍视和回味的东西,也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

我首先想到的,是我27年前逝去的奶奶。慈祥、优雅的她给了我最初的人生启蒙和最早的文学熏陶,还有令我深切铭刻在心、终生不能忘怀的挚爱。我11岁那年,奶奶走了。但在我的精神世界里,她始终没有离我而去。我把奶奶看成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她伴随着我度过了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美好、生活的意义,给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我也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家庭氛围里成长。我的父母虽然对我抱以较高的期望,我一度也因为不能接受他们在某些方面对我的管教而眼他们产生过剧烈的摩擦,但在我的个人志趣和职业选择上,他们却由着我的性子,没作要求或干涉。

尤为令我感怀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的家境并不宽裕的时候,父母就超前地给我订阅了好些科普和文艺杂志,购买了不少科普读物,极大地满足了我的阅读需求。在我真正懂事并喜好读书之后,父母也没有强求我一定要埋头念功课、考高分、获得好名次,而是希望并鼓励我全面、均,衡地发展。这使得我在中小学时代就能够拥有许多自己掌控的课余时间,以及一个自由探索、思考的厂阔空间,用以从事课外阅读、社会活动和体育锻炼。

后来,虽然我没有如愿考上名牌大学念自己喜欢的生物学专业,但我在大学毕业第二年后得以顺利而又轻松地进行专业和职业的“转型”——从研究所来到报社,从工科转向文科,要说那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我自信在职场上跟那些科班出身的绝大多数同行相比,毫不逊色、绝无羞愧。是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我的今天,使我得以愉快、自如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为自己拥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欣慰、自豪。

我还想告诉大家,有缘在少年时代“结识”阿西莫夫和叶永烈,真是我这辈子的福分。那之前,我一度走过一段下坡路。正当我在无聊、苦闷和迷茫中徘徊的时候,读到了阿西莫夫和叶永烈的科普与科幻作品,并由这些佳作引导,走进了科学的世界。

渐渐地,我成了一个忠实的“阿迷”和“叶迷”,愈发感受到了读书求知和思考、钻研问题的乐趣,个人的命运也因此而改变。少年时代那段心有所寄、热切期盼(读到他们的作品)的美好时光,令我终生难忘。事实上,这两位著名作家不仅仅是将我引进科学世界的出色的导游,而且还是我心中的偶像和指路明灯。他们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的事业和生活,并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多彩的亮色。

正因为这些缘故,多年来我对阿西莫夫和叶永烈一直心存感激,怀有一种极为特殊、深厚无比的感情。2002年4月,在阿西莫夫逝世10周年之际,我与孙珉为北京电视台策划了一个名为“缘分的天空——阿西莫夫在中国”的专题节目,并且特意邀请叶永烈老师来到演播室做嘉宾,一起畅谈在“科学的春天”里发生的故事。对我而言,这不正是自己“从幻想到现实”的一个活生生的体现吗?

同样也是带着感恩和感怀的心情,我想就《幻想》一书成稿的有关情况再多说几句。此书虽然是我的个人创作,但它却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机缘所促成,并凝聚了我的许多亲友的智慧和心血。  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1992年10月10日。那天下午,我慕名去往北京师范大学拜访青年科幻作家吴岩,得到了他编印的一份《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不久,由吴岩介绍,我结识了《少年科学画报》的编辑徐来和两个科幻迷星河、杨鹏。记得,我们4个年轻人曾坐在一块,兴致勃勃地商议过科幻“接龙”的话题。

1998年秋的一天,徐来打来电话,约我给她所供职的杂志主持“科幻城堡”专栏,系统地介绍世界科幻名篇。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从1999年1月开始,这个栏目(后来我建议改名为“奇幻城堡”)在马真主编的支持和鼓励下,经由郑原、孙文鑫、蔡磊、韦小黎、张映光、温燕等编辑的努力,一直延续至今。

为写好专栏,我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对科学幻想作品的系统研究和思考。兴许可以这么说,在此过程中,我实现了由一个单纯的科幻爱好者向一个有目标的科幻研究者的角色转换。

十分幸运的是,在这方面,我很快又得到了机遇的垂青。

1999年夏的一天,我所供职的《科技日报》总编辑张飙找到我,让我给他兼管的《中国科技月报》撰写一篇有关科幻的特稿。在一个月之内,我写出了总计近4万字的两大篇文章《科学幻想,百年激荡》及《中国科幻百年》,分4次在杂志上连载。

随后,蒙主持杂志工作的于莘明、王绯两位抬爱,我在《中国科技月报》上开设了“科幻时空”专栏。时《北京晨报》改版,“想象空间”专刊编辑杨易看到我的文章,又约我在《北京晨报》上开专栏,从另一个角度介绍科学幻想的历程……

应该说,以上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幻想》一书的基础。

我特别要提及并感谢的是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原副总编辑赵萌,她最早向我提出了将我的专栏文章汇集成书的具体构想;而且,通过她和北少领导刘子君、赵彤等的努力,争取到了北京市科普创作出版基金的支持。

不过,纯粹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暂时还不能按照原来的设想写成系列书稿。除了时间因素,我深感苦恼的是应该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使其少一些“知识硬块”,更适合少儿读者阅读?

正巧,这时我的一位朋友匡志强博士正在策划一套书,试图打通科学与人文,将历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融会贯通于一体。在跟他进行交流时,他建议我不妨撇开做“系列”的想法,先做一部“成人版”试试。这样,有了一个“总纲”式的东西,再作细化或通俗化,相对来说就会容易一些。

现在,这个尝试完成了,我也增强了创作“少儿版”系列书稿的信心。

《幻想》一书的写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一年多。

感谢匡志强、洪星范两位耐心的朋友和出版社容忍我一拖再拖,并做了精细的编辑、加工工作。

感谢嘉琪、范春萍为我审读了全部或部分书稿,并提出了精辟的修改意见。

感谢我的恩师、《中国食品报》原副总编辑王仁兴在学术研究和事业方向上给予我的重要指导及巨大的鼓励。

感谢我的上司、《科技日报》社社长助理李钢在创作上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感谢金涛、郭建中、李元、饶忠华、汤寿根、叶永烈、武夷山、吴岩、江晓原、刘兵、刘华杰、田松、杨虚杰、王洪波、孟雄、姚海军、凌晨、郑军、董仁威、戴文权等为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意见或相关资料。

感谢李新、董维义、冯髟、周维海、陈彬、姚萍、费蓉龄、吴迪、姜卫、白金龙、王艳悔等在制图和打字等方面给予我的具体帮助。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曾参考了大量文献,并从其中引用了部分图片。由于资料来源广泛,无法一一列举,谨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未了,还要感谢我的太太刘深。除了帮助我斟酌字句、审读书稿,出了不少好主意,她还容忍我忙乎的时候头发“长得像个野人”,书房“比狗窝还乱”。

应该感谢的朋友还有很多,恕我不能一一列出,但我会永远铭记在心里。

写书虽是一场“苫役”,但在我看来,同时也是一次愉快、充实的思想之旅,何况我也喜欢。做这件事情让我澄清了心境、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进入到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书中提到的“追梦人”戈达德的那句名言又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常常得到证实的是,昨天的梦想,就是今天的希望和明天的现实!

记得有一天晚上,写书写累了的时候,我独自出去散步,不知怎么突然想到:两年过后我就到“不惑之年”了,届时如果要写一篇“四十感言”的话,我会写些什么?

我想,我会回望一下自己曾经怀有的那些落了空的梦想,比照一下它们与现实和希望的距离。当然,这并不是苛求自己一定要取得多大的成绩。其实,做人做事最可贵的或许是:处得坦然、过得自在、活得开心。所以我要经常告诫自己,别把宝贵的生命和光阴耗费在无趣的追求、无聊的纷争和无谓的牺牲上,要做就做有意义且自己也感兴趣的事情。

这本书就算是我年届38岁时的一个“交代”罢。我希望今后几年能够不断地修订再版,也希望听取读者朋友的宝贵意见。我的联系地址是:(100038)北京复兴路15号《科技日报》。电子邮件:asimov19790319@yahoo.com.cn。

谢谢各位!

尹传红

2006年6月13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尹传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0738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7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