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智慧养生与禅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占魁编著的《智慧养生与禅》内容介绍:禅修是人净化自我意识的践行内容。是内求诸己而涤除玄览的修养过程。棒喝也是禅修的一种方法。即在当下透现真我。于顿然了悟之际起觉。从而呈现根本实相的净寂明慧,并豁然开朗——哦。原来顿现实相智慧的境界是那样的至简至易……

内容推荐

刘占魁编著的《智慧养生与禅》分为智慧棒喝篇和智慧功夫篇。

【智慧棒喝篇】——觉悟智慧,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追求,可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是陷于以识为智的误区,就是落入神玄奇幻的泥沼。那么对于人的根本智慧,如何明其理、证其本?千年前的开智法——当头棒喝,又是怎样在今天重现其神奇魅力的呢?

【智慧功夫篇】——其实要践行见证觉悟智慧,需要于社会生活中学习如何做人,需要于行住坐卧的过程中应对好不同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于点滴细行的每个当下做到合理合度地处事应物。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一个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共存的人、做一个自觉觉他而利人利己的人的基本要求。这样的智慧人生,需要脚踏实地的生命活动实践与实证,需要明师通过以心印心、手把手的传承教育方式来达成。当头棒喝的开智顿悟之法,不仅仅只是展现轰然中开的生理聚变,更有直指人心的智慧力量!

《智慧养生与禅》是一本养生秘诀。

目录

智慧棒喝篇

 智慧的规律

 再谈智慧的规律

 谈谈生命力

 对三论的认识

 浅谈棒喝与智慧

 棒喝与破执

 存在决定存在的本身

智慧功夫篇

 风动幡动心动

 我与无我

 智慧功夫的内容

 正确对待念头与杂念

 分别智直指人心

 分别智与分别心

 谈圆满智慧

 怎样才是觉悟

 你过来我过去

 二人四行与六度万行

 身心与觉悟

 身口意与三元归

 悟性与人生

 开发智慧需要聚变

附图

 大脑结构图

试读章节

人要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做到净化自我意识,那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与具体的人、事、物发生关系的时候,能够做到自觉自性,即真正把修养意识的活动与具体的事结合起来,并达成人、事、物之整体和谐的动态平衡关系,那确实是挺难的。难在哪个地方?难就难在自己犯了错误,自己觉察不到,而且还没有老师指导,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做慎独的功夫——修身养性,的确很难。

就像这位博士一样,我们在一起整理文稿,我在电脑中打出“明师”这两个字,但她打出来的却是“名师”。我对她说继续往后翻,找拼音输入法中“明师”的汉字。她说这个“名师”好听,我说不能用这个“名师”,而应该是那个“明师”——是明了道之理、见证到虚寂实相之根本智慧的老师,才能称为明师,这跟有没有名气没关系。可她执著地说,她打出来的就是这个“名师”。我又让她继续往后翻,她不愿意翻,还是强调只有这个“名师”,用这个“名师”好。她为什么会这样固执呢?那是因为她有偏执性的好胜心与名利心在作怪。

平常人都是这样的,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还是要强调理由。这是为什么?因为常人的思维有个惯性。偏执于“名师”的事例,就是惯性思维活动的结果,佛学文化对此现象称之为无记,无记就是愚昧相。你们别以为这个人很聪明就没有愚昧相,认为智商不高才叫愚昧相,那就完全错了。常人在处理问题或应对日常琐事时,会经常有愚昧相表现出来!世人在处事应物的时候,都会有什么样的愚昧相?比如明知故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别人也提醒了,但自己脑子里的优势兴奋灶,还处在刚才工作时的固有、狭隘、僵化之思维参照模式的兴奋性反应的功能效应状态中。这样就出现了被所知障、所执障领着继续往前跑的现象,这就是典型的有错不究、知错不改的现象。这就是平常人突显出惯性思维的病态现象,是人因偏执于自我主观认知而导致的固有、狭隘、僵化之思维模式演绎出来的障碍结果,过去修证佛法的人把这种惯性思维称之为习气。

常人习惯于自己习惯了的定向思维模式。怎么理解定向思维模式?我在黑板上画个图,以方便大家理解。世上的绝大多数修佛者,或信仰佛教的人,基本上都搞不清为什么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作用是什么?简单讲,人在明心见性以后,自然能够打破业已形成了的这种定向思维模式、习惯性思维模式、经验性思维模式等,能够消除愚昧无知与贪欲无明的低劣品行,从而获得圆满觉行的智慧。

你们看黑板。我画了一幅人脑结构的示意图与一幅侧脑图,要了解具体的内容,可以参看大脑皮质功能的定位图。请看,这是小脑,在这个中间,画成了绿颜色的部分,是人的丘脑。注意,人的中枢神经是这样下来的:这是头部,前面是眼睛,旁边这个地方是耳朵。人闻听万事万物的听觉功能,都是从外耳这里听进去,并传送到大脑皮层与听觉功能相关的区域,即人听到的声音信息能够反应到听觉神经皮质中枢这一点,然后再反应到听觉语言中枢这一点等;眼睛看的视觉功能,也会反应到视觉皮质中枢这一点上,然后再反应到与视觉功能相关的其他感官功能方面去,即反应到与视觉功能相关的脑皮层语言中枢去,这种反应非常复杂,而且还不可思议。

当我在听你说话、看你说话的时候,也同样是这样的反应过程。从听觉接收进去,在与听觉中枢功能有关的系统中进行反应;从视觉接收进去之后,反应到这些相应的中枢功能区域,对各智能效应反应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加工。大家看,这两个点的位置不一样,各种信息进去以后的这个整合过程是怎样的?这两种信息是分开进入的,往里走,走到综合处理器的区域来获得结果,然后经过语言的智能效应功能来表达。

每个人在反应事物时,其对某个事物的反应,可能会借助于眼耳鼻舌身意在人脑中的不同智能效应区进行整合。可能这个结果的其中一部分原因在这个地方,另一个原因还得到那个地方来提取;也有可能还得通过触觉、味觉等觉受系统的不同反应,才能反应到这个地方;还有可能有些信息得经过小脑的功能作用来进行汇合……总之是有很多的内容需要把它集合起来,进行加工汇集,然后才能得出结论,这就是平常人的思维活动过程。

由于平常人的思想意识不整,是点状反应或线性反应的,所以才决定了在反应事物的过程中出现偏执性,这样处理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时自然会表现出固有、狭隘、僵化的特征。大家看到了吗?平常人的思维活动的运动过程,是经过了众多的环节之后才得出的结论。由于这样的思维反应模式是偏狭的,所以在反应不同的人、事、物时,所呈现智能效应的信息处理内容与衍生演化信息的过程具有片面性,也就是说常人呈现的思想意识多是不完整的反应内容。

就像这位智商比较高的博士,跟她说在输入法中找这个“明师”,她却非要执著于自己的那个“名师”。为什么她会有这样的表现?就是因为其思维模式的反应机制形成了惯性。她这个眼睛看到的东西和耳朵听到的东西不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它在两个点上反应,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反应时没有统一。人要把这些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并得出一个结论,那就须要将接收了的信息同时往里合,往脑中心的智能效应综合区去合。由于人平时没有建立起这样的智能反应机制,所以等它综合上去的时候,那就需要一定的时间了。当突然需要改变已经得出的结论并重新进行思考的时候,自己还处在已经成为过去的那种思维模式的境界中,反应不出当前的思维活动内容。对于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我们就将其称为惯性思维。

通常情况下,一般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功能,想在大脑皮层上汇合成一体,那是合不到一块儿的,这就是常人的智能效应功能态所呈现出来的境界。因此,从古至今的智者圣人才会告诉我们,如何使这种分裂的人格弥合成一个整体。世上的每个人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处在那种分裂的境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人在思考问题或处在情绪之中时,自身的思维过程受偏执性优势兴奋灶反应机制的影响,直接与自我参照事物的标准体系发生关系。这样脑子中的智能效应功能,就会拣择出符合自己兴奋灶反应的喜欢的内容,同时由于人的五官接收系统都会自发地参与到拣择分别是非得失的思维参照模式之中,这样对事物的反映就会得出与自己喜好不相符合的矛盾结论了。

脑子中的意识活动处在这样不能统一的分裂状态下,就会不自觉地演绎出错误的、偏执性的结论,这就是人产生偏颇想法的原因。所以平常人的想法,通常是不能涵盖所反应事物的属性特征的,其产生的想法也是不完整的、有欠缺的偏颇想法。P24-27

序言

大任于肩:有志者当仁不让

现今国人大多把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医、易、史等等称之为国学,但是“国学”为何?怕是很少有人说出一二,于是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代名词。

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历传数万年而不绝?就是因为先圣对于宇宙自然与人自身生命的践证和总结——这些超越古今的智慧文化的本质内涵,经得起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实践验证。智慧传承教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她绝不是历史、哲学等范畴所能涵盖的,而是真真正正的树国魂、开万世的立命之学、智慧之学。

可是如今一些搞传统文化研究的人们始终跳不出经史、学术的圈子,这样就使得智慧教育文化离我们现实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说过: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只是没有人真正去践证道——践证无所不在的兼容遍透于日常生活中的智慧真理,所以这个“日用”被千百年来的知识分子们给一笔抹杀了,而将其束之于学术、礼教、仕学的殿堂,对老百姓的身心和谐、行住坐卧的生活内容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这样的“传统”谁愿意接受?谁还愿意践证而“知之”?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后人未见证其智慧真义,而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不了作用,最后来个“传统无用论”就把责任推给祖先了。

举个最形象的例子,现在不少学医者都认为西医是先进、是高端的,而中医过时了。可是有哪个从医者真正践证到扁鹊、华佗“望而知之”的境界?如张仲景直断二十年后发作之病的“上工治未病”之学,于时下西医诊断中可能找到?中医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都强调人与宇宙自然共生共存的整体关系、人的身心整体生命运化的和谐性,这些古医家哪个不是生命科学的实修者呢?!而现在很多中医者都流于下下工了,没有把祖宗的瑰宝继承下来。老百姓就看实际疗效,你没这个本事,就使得人们越来越质疑中医,很多从医者自己也对传统医学越来越没信心。归根结底,无用的不是“传统”,而是阉割传统教育文化的后学们!

文化、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可是现代人制造的各种环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却在不断地侵蚀并伤害着人们的身心,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与生活秩序,人们在不知不觉问,在无知无明的状态下,亲手把自己和子孙后代往坟墓里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的老师——刘战魁先生的一席话。让笔者深有感触。

先生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能够为我们达成身心整体的健康服务,为开发人的根本智慧服务,为繁荣社会、和谐自然服务。如今西方式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是在某些方面却给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和生存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危害。为什么会造成危害?因为现在的西方科学工作者,基本上不了解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间这个自然环境是处在一个整体之中的,不懂得人的生命活动有个总运化法则,不懂得宇宙间存在一个总自然运化规律,不懂得人类社会同样存在发展规律,不懂得是道孕生演化了这一切。因此,他们无法知道在人的生命运化法则与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道之间存在同一性与统一体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上才出现了盲目按照商业模式来发展社会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现象。而发展人类文明所需要的智慧教育文化则藏在东方,数万年传承未绝的智慧之根在中国!

东方的智慧经典《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薄伽梵歌》……都是永不熄灭的智慧明灯。“智慧教育文化”并不是崭新的内容,因为她是五千年世代相传的智慧命脉;同时她又要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要立足于今天的社会现实而赋予其新的内涵,真正为现代人完善身心、和谐生活起到实际作用。并不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的文明文化不管用了,而是后人缺乏亲身实证,所以因读不懂其智慧内涵而导致无法运用,这就等于是站在了巨人的身旁而无视其存在一样。我们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生命实证做基础,将智慧教育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开来,这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智慧见证者、生命科学实践者、社会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平实又意味深长的话语,却有着振聋发聩的力量,让人感觉到的是先生“匹夫有责”的魄力与担当。

诚然,从唐装汉服的流行,到成年加冠礼、民间国学热的兴起,国人对于振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不能说不强烈,热情不能说不高涨。在躁动空虚的普遍社会心理的影响下,人们向传统文化寻根是有其必然性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厚古薄今或停留于虚浮表象的盲目性,使之仅仅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没有从根本上走向自我身心净化的实证之路、智慧教育传承之路。

现今社会流行着“崇古”和“非古”两种对立的极端风气,其中的本质问题,正是人们缺乏对于传统经典智慧内涵的生命实证。崇古者高喊“取其精华”,却没有践证到其智慧性,没有展现出其社会实用性,如此肤浅的认知很容易被人推翻,相互对立地在理论圈中打笔头仗,这样能拿出什么“精华”来为现实生活服务?非古者则高喊“落后”、“糟粕”,可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这些传统经典的智慧之理学明白了没有?脚踏实地地实践了没有?绝大多数人对传统经典读都读不懂,更别说去认识其“智慧教育”的涵义了。我们必须真正学有所知、行有所得才有资格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能够知道“取”什么、“去”什么吗?能够知道怎样“取”、怎样“用”吗?

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人类正处在智慧教育断层时代的现实,智慧教育文化传承的开拓之路也必然充满艰辛,甚至要面对众多的不理解和非议。但是“知难而退”绝不是借口,“当仁不让”才是智者的风范。我们需要更多像先生一样能够以身心活动的实证为依据、以智慧传承为己任并敢于奉献和担当的人,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这不正是《金刚经》中所言“荷担如来”的真实涵义吗?“如此乾坤须整顿,应有异人间起,君与我安知非是!'’教育误区:对古智慧经典现代译本的反思

一位老教育家曾经万分感叹地说:“我们小时候启蒙教育学的是‘人之初,性本善’,而现在小孩子们学的却是‘小猫叫,小狗跳’。”于是,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人立命修心的最根本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先学做人,然后才能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人于孩提时进行正性端身的启蒙教育,如同在新垦的土地种下智慧的种子,否则长大后就会像没有根基只能在水面蔓延的浮萍了。因此,现在间接或直接喝洋墨水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摆脱内心的空虚和浮躁,而少年一代则越来越沉迷于骄奢放纵的生活状态。这种表面无限风光的“浮萍现象”,最终不得不在自我困惑的疑问中回到对生命之根、教育之根、成长之根、做人之根、文明之根、科学之根的反思中,但反思的结果往往使自己更加迷茫。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人们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经过千百年实践验证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期寻找到人的自我本性之根、智慧之根、生命之根。但是,在如今物质利益高于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利欲横行之风的影响下,“重译经典”可谓粗制滥造,泛滥成灾。我们要知道,《道德经》、《南华经》、《金刚经》等经典,都是古智者圣人智慧实证的结晶,是智慧传承教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其言外之意必须以生命活动的实证来契合,绝不是文字工作者的案头文学,更不是懂一点文言文就能够翻译的,否则那些皓首穷经仍感叹力不从心的古人们就未免太过冤枉了。

在先生的指导下,笔者翻阅了众多智慧经典的古今译解版本,其中不乏为后人推崇的名师大家。我们最先关注的是受众最多、对青少年影响最广的现代普及本,面对这些快餐文化生产出来的速成品,别说智慧内涵的阐释,就是连“治学严谨”四个字也已荡然无存了。

比方说在《道德经》的诸多普及译本中,对于“虚其心,实其腹……常使民无知无欲”是这样来翻译的:“减少百姓的思虑而填饱他们的肚皮……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金刚经》中“随说是经”是这样翻译的:“所到的地方随便讲讲这本经”。想想看,现代的青年人读到这样被歪曲了智慧真实义的译本,还会愿意进入传统智慧文化的修习中吗?那些早就把古智慧经典当成落后思想的知识分子们,更会将其视为宣扬愚昧的证明而厌弃嘲笑。

商家打着“经典”的幌子来谋利,而众多读者没有分辨的能力,也就只能跟着这样的商业文化导向转,像这样妄想以浮躁的心性来摆脱浮躁,怎么可能不失望而返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智慧养生与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战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医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201955
开本 16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22.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1: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