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高贵的苦难(我与俄罗斯文学)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高莽是我国中俄友好协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翻译工作,并集诗、书、画于一身。本书从俄罗斯历史、诗歌、小说、人情世故、社会价值观入手,引导读者重温俄苏作家不朽的文学之路。除了展现这些文学家纯真善良、忧国忧民的高贵气质外,同时作者结合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揭示出发生在他们中间的“决斗、自杀、堕落”及一切苦难的真正原因,读来让人扼腕……

内容推荐

本书帮助你重温俄苏作家不朽的文学之路: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阿赫马托娃、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茨维塔耶娃、肖洛霍夫等等,这些俄罗斯最耀眼的文坛巨匠,在作者激情奔放的笔下,展现出了纯真善良、忧国忧民的高贵气质。

目录

前言

我的俄罗斯情缘

 哈尔滨——我成长的摇篮

 2006,“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作家访谈录

 “我出生在4月1日”——记玛·斯米尔诺娃(1905-1993)

 “我是一个劳动者”——记鲍·波列伏依(1908-1981)

 短篇小说能手——记谢·沃罗宁(1913- )

 作家的幸福——记鲍·瓦西里耶夫(1924- )

 弹唱诗人——记布·奥库扎瓦(1924-1997)

 不停地走向崇高——记钦·艾特马托夫(1928- )

 列宁格勒诗人——记尤·沃罗诺夫(1929-1993)

 第一位楚科奇族作家——记尤·雷特海乌(1930- )

 诗,给人以力量——记里玛·卡扎科娃(1932- )

 愿美好的希望变成事实——记叶·叶夫图申科(1933- )

 大胆的探索者——记安·沃兹涅先斯基(1933- )

 晶莹的心——记蓉·莫里茨(1937- )

寻找大师的足迹

 俄罗斯散文之父

 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书房·夫人·墓

 俄国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中国大师的“俄罗斯老师”

 永远年轻的诗人

 不安的灵魂

 在诗人纪念碑前

 大地之子

 从医生到作家

 高山仰止

 苦难的十字架

 让心灵保持平衡

 北大有过这么一位苏联教授

 诗人的悲剧

 孤独的灵魂

 永远的浪子悲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顿河边上的巨石

 白天的星星

 寒风中的告别

 唱尽人间辛酸

试读章节

        口译——我的大学

口头翻译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它本身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大量的语汇、良好的记忆力、转化时的敏感等等。我在这些方面都有缺陷。

少年时代接触的汉文语言不纯,历史又被篡改阉割,道德理念异化,心灵所受的摧残是难以形容的。走进社会,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本身带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某些看法也没有明确观点。比如,我曾对口译有过困惑,是戈宝权先生给我解开了这个疙瘩——1949年他去苏联经过哈尔滨时,召集从事俄文翻译工作的人开会。那时,他针对我的困惑推心置腹地讲了一段话。他说:关键是译什么和为什么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路。

口译中我有很多失败与教训。

记得有一次中苏两国作家相聚,在餐桌上一位俄罗斯女诗人敬酒,激动地讲了一段话,然后用俄文朗诵了一首中国古诗。敬酒辞,我翻译了出来,可是那首诗怎么也译不成,只好译了个大概意思,主人们还是不知所云,感到很失望。我也感到无地自容。

又有一次我国代表团出访苏联,两位科学家对话时,主人讲了一段话,我不懂,反复问了两遍,还是没弄懂。我只好按大意译了。我方代表表示怀疑:“不可能吧?”弄得我只好承认自己在这个领域无知。

还有一次是给周恩来总理当翻译。席间谈到双方办刊物事宜。总理说对方刊物的读者有从事俄文的专业人员、大学教授、文化工作者、大学生和职员。我译时,把职员忘掉了。周总理立刻意识到了,说:“你译错了!”我一时愣住。席间苏方有多位著名汉学家,他们也一怔。周总理说:“我提到五种人,可是你译时停了四顿,显然拉掉一种读者。”周总理真是英明。

当然,口译中不止这些教训,但这些教训足以督促我补课再补课。学古文、学科学,学各方面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记忆力。那时我每天早晨一起床首先是朗诵俄文,训练讲话能力;每天在特备的纸条上记上几十个单词,只要有空闲时间就背诵;每天看见报上出现新词汇,我便找出俄文译法……那时,年轻、精力旺,但也没有少下工夫。我知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与俄罗斯的情缘越来越深了。

我担任口头翻译工作期间,有机会接触一些苏联文艺界人士,听他们谈文学,听他们朗诵,很受启示。我意识到语气与音色的重要。

记得1959年,苏联著名诗人吉洪诺夫在武汉大学向广大同学朗诵他写的关于中国的诗。那天,他身体欠佳,说话有些吃力,但当他走向麦克风开始朗诵时,俨然变了一个人。他的脸上立刻泛起了红润,声音越来越洪亮,眼睛闪耀着光芒。有时他挥动一下手臂,借以加强诗句的力量。他的朗诵激发了我国大学生的热情,掌声、欢呼声震得地板都在抖动。我也尽自己的努力在译,但达到同样的效果太难了。好在吉洪诺夫的字句清晰明了,译成汉文易于接近原文。

我国改革开放时,我和戈宝权应邀去莫斯科出席苏联文学国际翻译研讨会,那是1983年,苏联作家协会组织了一次苏联诗歌译文朗诵会。当我在台上用汉语朗诵罗·罗日杰特文斯基的诗时,发现他用手指轻轻敲打原诗的节奏。显然,译文的节奏与原诗节奏不一致,他摇了摇头,又对我会意地笑了笑。我立刻意识到,诗的翻译在拍节上出了毛病。

1984年,叶夫图申科来我国访问期间,中国作家协会在国际俱乐部专门为他组织了一场他的诗歌朗诵会。那天,听众要求他朗诵几首计划外的诗,他毫不迟疑地便背诵出来。这使我感到惊讶。我问他:“那么多诗,你都能背下来?”他说:“除了自由体诗外……”在交谈中,我发现他不仅可以一首一首地背诵自己的诗,而且还能一首一首地背诵他人的诗。我想,这是他严谨创作的结果。叶夫图申科朗诵时,手的动作较多,特别是手指的动作,眼睛也时而眯缝起来,时而睁得滚圆。更值得注意的是音色,他的音色变化使诗增加了情感频率。

我还听过伊萨耶夫为艾青一个人背诵他的情诗《致妻》。那是在苏联驻华大使馆的欢送苏联代表团的招待会上。他的声音是那么柔润,那么多情,那么妩媚,缭绕于耳,战栗于心。

一次又一次与苏联诗人接触,特别是聆听他们的朗诵,使我不能不反复考虑如何翻译他们的作品,如何表达他们的个人特色,如何注意声调与音色以达到相近的效果。

到了晚年,我认识到,即使从事笔头的译者也必须通晓口语,否则在译文中会缺乏语感,甚至会出现误译。

担任口译,使我有机会接触到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从普通工作人员到行政领导,从劳动者到战斗英雄,从科学家到艺术家。从事口译,让我零距离认识了我国的和外国的文学艺术界大家,他们的言谈举止对我都是一种教育。

做口头翻译,如同上了一座大学,补充了我所缺乏的课程,鞭策我学习再学习,并用新的思想和观点武装了自己的头脑。

这座大学的教师都是怎样的一些人物啊!

P12-14

序言

历时七十多年的苏联发生了翻大覆地的变化。它本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反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苏联文学长期处于意识形态控制下,贯彻的是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方针。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成绩也有失误。美化现实,讴歌专制,夸大个人作用是其病害之一,而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则使文学走向邪路。

这本集子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我的俄罗斯情缘。主要写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多年来从事翻译工作、文学绘画创作的心路历程;2006年我国举办“俄罗斯文化年”,在北京与俄罗斯新、老作家会晤时的场景。

二、作家访谈录。收入的是我在不同时期与苏俄作家交谈的感想。其中有老一辈作家,有中一辈作家,也有青年作者。

三、寻找大师的足迹。主要是探访20世纪俄罗斯作家们的故居,追寻他们创作的历程、作品中人物的原型及我国翻译俄苏作家作品的情况。

今天,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书报检查制度,作家可以为所欲为,各种思潮泛滥,形成多元化的局面,严肃的、低俗的、侦探的、色情的小说……都在出版。但,我相信关心祖国命运与前途、坚持祖国文学传统并不断大胆创新的俄罗斯作家们,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是不会随波逐流的。他们会本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唱出时代的新歌。

                 2006年11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高贵的苦难(我与俄罗斯文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37335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