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屠格涅夫与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是一般的风景名胜导游图,而是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既写出作家屠格涅夫如何在美好的庄园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成长,如何在思想和品格上受到影响,形成优良的精神素养,从而揭示屠格涅夫的文化创作得以成功之所以然,又写他如何看待庄园和描述庄园,如何以它为素材和题材进行创作,把它体现在作品之中,从而创造出文化硕果,为庄园带来荣誉,使它的名声传之久远。总之,从新的角度切入,反映新的文化层面,展示庄园新的文化内涵。

内容推荐

俄国中心地带迄今保存并能经常开放的最著名庄园就有近百座。我们依据庄园孕育了文化名人,名人描绘和反映了庄园,人园结合,互相增光的原则,遴选出8园(8人),编撰成书,逐一加以详介,旨在从一个新的侧面来介绍俄国文化的辉煌。选入丛书的计有诗人莱蒙托夫的塔尔罕内庄园,作家屠格涅夫的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托尔斯泰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小说家兼剧作家契诃夫的美里霍沃庄园,画家列宾的拜纳忒庄园,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克林庄园,还有革命领袖列宁的疗养地高尔克(亦系一处历史名园)和作家高尔基的附有大片园林的博物馆,均系具有代表性者。

本书介绍的是其中的作家屠格涅夫的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

目录

引言

奥廖尔的早年生活

少年不识愁滋味:斯巴斯科耶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心远地自偏:漫步在故乡的小路上

衣带渐宽终不悔:斯巴斯科耶的流放岁月

月是故乡明:“写作诚可贵,唯有在俄罗斯乡间”

别时容易见时难:斯巴斯科耶的最后之旅

昔人已乘黄鹤去:今日的奥廖尔城和斯巴斯科耶

附:屠格涅夫生平和创作年谱

试读章节

屠格涅夫一家清晨起床。瓦尔瓦拉做完早祷之后,在头道茶和二道茶之问用纸牌卜卦,如果出张黑桃皇后,就会整天心绪不宁。然后,她差小厮去把主管叫来,安排家务,检查开支。乡村的开支是可想而知的:牛肉、鱼、蜡烛、肥皂、颜料,以及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

正午时分,露台上响起了铃声,鸽子应声而来,争着抢着吃给它们预备好的饲料。孩子们则去吃早点。午饭之前和婆婆玩纸牌,婆婆总是很着急,大声嚷嚷着。3点钟时,负责午餐的安东会用千篇一律的声音和表情报告着:“开饭了。”午饭后大家各自散开。瓦尔瓦拉回到房间看书,直到女仆忙着点燃茶炊。她喜欢看书,尤其是法文图书,可以说是博览群书。每到傍晚,设有舞台和乐队的正屋大厅里就会上演家庭戏剧,由农奴中的戏子、乐师、舞伎、歌手进行表演。

斯巴斯科耶的花园里各种鸟雀尽情啁啾。瓦尔瓦拉在家里也豢养着金翅雀、黄雀、山雀和金丝雀。上房中有个房间漆成了绿色,布置成一个小花园,供鸟雀在里面嬉戏。小屠格涅夫早年就喜欢用陷阱和小网捕捉小鸟。喂养小鸟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屠格涅夫生命的最后时日。

在花园尽头的池塘边钓鲫鱼,用泡软的麦粒、面包屑喂鱼,穿着套鞋站在木筏上滑行,用小棍击打游蛇,又被游蛇追得四处逃窜,在“岛”上游玩。孩子们占领岛屿,成为那里的总督,用孩子的想象管理那里的子民。

屠格涅夫自幼就擅长讽刺短诗和幽默诗。他讲起梦来绘声绘色,以至于众人怀疑,这究竟真的是梦,还是他即兴发挥的。孩子的早慧自然成为母亲的骄傲。

仆人有时也会参加孩子们的游戏。欢快而又热情奔放的鲁莎,以及看护小屠格涅夫的波尔菲利·季莫菲耶维奇·库德里雅合夫。他是个很有本事、聪敏机灵的人,在游戏中他丝毫不输给屠格涅夫兄弟。他丑陋的外貌、难看的身材和巨大的胃口,经常成为小屠格涅夫和家里其他成员取笑的对象。

在斯巴斯科耶有自己的警察局,是由退役的近卫士兵组成的,这个警察局甚至可以说是“秘密警察局”。它是由老太婆普拉斯果维娅领导的,她的头总是摇来晃去,颤抖个不停,外表惹人生厌。她利用瓦尔瓦拉对她的极度信任,不但对仆人进行谗言和诽谤,对屠格涅夫兄弟也不放过。她尤其不喜欢性情柔和、敏感的小屠格涅夫,因为他总是护着农奴。为了摧毁他的意志,迫使他俯首听命,她不停地在瓦尔瓦拉面前诋毁小屠格涅夫。母亲鞭打了心爱的儿予,丝毫不在意他的眼泪和辩白,“你目已知道,为什么打你,如果你不知错,胆敢再犯,我还会打你!”母亲不公的指责,粗鲁、尖厉的语调,普拉斯果维娅得意的狞笑,不愿插手家庭琐事的父亲的冷漠,这一切令小屠格涅夫伤心欲绝,他决定从家里出逃。他不知道究竟要逃往何方,也没想过今后该怎么办,他一心想的只有一件事:他不允许自己无端挨打,不能容忍人格受到侮辱,他要向妈妈证明,她做得不公正,他要让妈妈懊悔,她听信了那个恶毒的老太婆的谗言。

夜幕降临了。人们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间歇息。乳母安顿好孩子们,然后在圣像前祈祷,她画了很大的十字,一躬到地,画完最后一个十字,她吹灭了蜡烛,躺在床上,嘴里还低声念叨着些什么。

一切都与往日一样。房子附近和村中的狗吠声以及屋内壁炉后蟋蟀忧郁的歌声,偶尔会划破夜空的寂静。

小屠格涅夫躺在暧暖和和的被窝里,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觉得今天格外地黑暗恐怖。应当从家里逃出去,可是把头从温暧的枕头中挣脱出来,从身上掀掉被子,走向这漆黑的夜是多么难啊!可是如果今天夜里不离家出走,清晨来到之后,又要挨打,究竟为了什么?谁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跑,快!在黑暗中自己穿戴,真是不习惯的事。小屠格涅夫牙齿打颤,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不能容许他们打我!等我长大了,一定不允许鞭打任何人,我要把普拉斯果维娅赶出庄园,大家都恨她,可是妈妈只听她的。她为什么那么信任她?”  

他屏住呼吸,悄悄地走到门前,轻轻地打开门,来到了走廊。现在只要跑过穿堂,就到台阶了。为什么有灯光?从哪儿来的?有人把手放在了他的肩上,挡住了去路。站在他面前的是手秉蜡烛的德国家庭教师。“你为什么不睡觉?你要去哪儿?”他穿着睡衣,戴着睡帽,一幅可笑、惊恐的样子。他温柔地将小屠格涅夫拉向自己,拥抱了他。

这份温情和家庭教师善意、不知所措的目光,动摇了小屠格涅夫离家的决心。他泪如雨下:“他们总打我,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什么都没干。我想从家里逃走,我不想再让他们打我!”受到惊吓的小屠格涅夫贴在家庭教师的胸前,语无伦次地哭诉着。

“他们再不会打你了。我向你保证。走吧,孩子,睡觉去!”

他牵着小屠格涅夫的手,把他领到床前,掖好被子,守在床边,一直等他入睡才离开。

小屠格涅夫一觉醒来,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窗子倾泻在床前,昨天夜里的一切犹如一场梦魇。

早饭过后,家庭教师找到瓦尔瓦拉,和她谈了很久,情绪十分激动。当他从她的事务所出来时,脸上洋溢着胜利和满意的神情。他轻抚着小屠格涅夫的头,对他耳语道:“再不会了!”

看来,这次让瓦尔瓦拉意识到了自己对儿子的不公正待遇。如今小男孩充满柔情和信任地望着家庭教师,跟着他不停地朗读席勒的诗歌。

孩子要经受多少痛苦,才能让母亲明白她的冷酷无情会毁掉他的意志,摧残他的性格啊!委屈的痛苦和不公正的惩罚在屠格涅夫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永恒的烙印。

每当仆人们遭受鞭打,痛苦的呻吟和喊叫声从马厩中传来,小屠格涅夫就会跑到妈妈那里,请她取消这种惩罚。他切身体验到对于人的肉体的鞭打和人格侮辱所带来的痛楚。尚在童年时代,他就许下誓言,终身的誓言:永不举手打人,永不鞭打惩罚别人。

小屠格涅夫是个热爱思考、思想成熟的少年,凡事都感兴趣。从斯巴斯科耶众多的奴仆那里听来的故事和传说,他都认真地倾听。他了解每一个奴仆的遭遇,非常同情他们的痛苦和不幸。瓦尔瓦拉的一位耳聋的贴身仆从,人们尊称他米哈伊尔·菲利波维奇,他那冷峻、沉默的形象,深深地镌刻在屠格涅夫的记忆中。1825年12月14日,米哈伊尔·菲利波维奇与其他士兵一起来到参政院广场,正是射向起义者的隆隆枪炮声,导致他双耳失聪。这位历史事件的活生生的见证者,以及他讲述的那些故事和传说,在屠格涅夫幼小的心灵激起了无尽的想象:他的眼前浮现出彼得堡的广场上起义的情景,以及沙皇尼古拉对于十二月党人的残酷镇压。  

比起其他所有的房间而言,小屠格涅夫最喜欢的就是书房。房间里陈立着几个粗制的装有玻璃门的书橱,上面布满了灰尘。里面堆满了黑褐色精装封面的厚书,横躺着的、竖放着的、大头朝下的,还有用绳捆着的。小屠格涅夫当时八岁。他已经能够很流利地阅读俄文和法文书籍了。书对于他来说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神奇的诱惑,吸引着他想去解开那些文字、那些图画织成的谜底。

屠格涅夫曾在致友人的信中回忆到他是如何搞到图书的:“我和一个家仆,一个年轻人,甚至算得上一个不甚高明的诗人约好,去翻翻锁着的书橱。当时是深夜;我们撬开锁,我站在他的肩上,双于都擦破了皮,弄到两本大家伙;他把其中的一本书马上拿回自己的房间,而我把另一本书藏在楼梯下面,心怦怦直跳,等待着天明。落在我手上的那本书是《象征与图谱》,马克西莫维奇-阿姆鲍季科的著作,(18世纪)80年代的压纹,极厚;每一页上绘有六种图谱,并附有文字说明。

P30-35

序言

山东友谊出版社立意出版由李明滨教授主编的“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我表示诚挚的欢迎。

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特别是具有文化交流悠久历史的俄中两个邻国之间的互相影响,为各自的文化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赋予了新的意义,互相增光添彩。

俄罗斯古典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有三则克雷洛夫寓言译成中文发表;1903年出版了普希金小说《上尉的女儿》中译本,然而那并非译自原文,而是通过日文转译的。日译者竟为普希金的作品另起书名,而且书中人物的姓名也大多数被改换。

1907年鲁迅在《译文》上发表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译作,从此他便成了俄国古典文学的热情推介者。随后他在谈及俄国文学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时写道:

“那时就知道了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的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们岂不知道那时的大俄罗斯帝国也正在侵略中国,然而从文学里明白了一件大事,是世界上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从现在看来,这是谁都明白,不足道的,但在那时,却是一个大发见,正不亚于古人的发见了火的可以照暗夜,煮东西。”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见《南腔北调集》,1953年)

尽管鲁迅不大懂俄文,而且翻译俄国古典文学作品时还得借助于日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但在20~30年代的中国,他在译介俄国古典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工作中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据他的学生与朋友、著名的俄罗斯学家曹靖华具证,在鲁迅的文学遗产中,俄苏文学的翻译作品占了四分之一以上的分量。在20~30年代的中国推广俄国古典文学的人,还有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茅盾这样的中国文坛宿将。而在往后的年代中,为向中国读者介绍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而作了宝贵贡献的人,还有曹靖华、戈宝权、夏衍、郑振铎、曹禺、冯雪峰、高莽、李明滨等等。

正如李明滨教授在《中国俄罗斯学的繁荣》一文(载《在现代化与改革道路上奋进的中国·1949~1999》文集,俄文版,莫斯科,东方文学出版社,1999年)正确地指出:“中国人对苏联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五十年代的全盘肯定,到六十、七十年代几近完全否定,再到八十年代的从实际出发,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用李明滨的话来说,“从1949年至1966年的十五年问,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如今这套庄园文化丛书的出版说明,在中国,对俄罗斯的古典文学、音乐、美术以及其他各文化领域的兴趣已经再度增长了,并具有稳定发展的趋势。

在苏联,坚持向俄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则有科学院院士阿翰林及其门生王希礼、舒茨基、费德林、艾德林、彼得罗夫、费什曼等,还有罗高寿、索罗金、波兹涅耶娃、施乃德、别洛乌索夫、罗果夫、热洛霍夫采夫、谢曼诺夫、切尔卡斯基、巴斯曼诺夫、华克生等等。

近年来在俄罗斯,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增强,不但对中国文学,而且对音乐、电影,戏剧、美术、建筑艺术,以及历史和哲学思潮流派都有所涉及。不过这只是一个侧面。我提起它来只是想说明我们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双向运动的康庄大道”。

这套庄园丛书的出版,不但会促进俄中之间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且也将是对世界文化对话的宝贵贡献。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1年11月9日于联合国大会第56届年会的演说中所强调的,“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之问通过对话和交流,通过向他种文化的学习,引起彼此的探索和理解,从而达到了增长和繁荣”。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俄中友协名誉主席

齐赫文

2004年2月9日于莫斯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屠格涅夫与斯巴斯科耶-卢托维诺沃庄园/俄罗斯文化名人庄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明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友谊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71816
开本 16开
页数 2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1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2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