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路莲花(禅里禅外悟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在生活中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

本书在深刻集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计人生哲理,使读者通过阅读,深刻地了解,生活是禅,禅是生活。

内容推荐

参禅必须学会生活,生活在禅中,在禅中生活——一个没有觉悟的人,他生活中的心境经常常是烦恼的,生活中的心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现代的人享受现代文明之余,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灯,清静一下自己的心路。这对消除烦恼、减少困惑是会有帮助的。

禅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学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迥异其趣。历来禅师都特别注重使用种种方法启发学人,努力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禅,是一种思考,一种表现,是智慧的结晶。禅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开启人生的智慧;禅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面对世界,迈出踏实的脚步,走向充实圆满的幸福人生。

本书在深刻集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计人生哲理,使读者通过阅读,深刻地了解,生活是禅,禅是生活;逐渐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思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

目录

第一章

德在人先,利居人后,注重从事身心的修养

种善因,得善果/3

越喝越想喝/3

一颗宝贵的珍珠/4

守戒的和尚/6

自在地布施/7

不知者无罪吗/8

月亮正在看着你/9

佛陀的忏悔/10

狐狸鬼的故事/11

破戒就破戒/12

天下第一大孝子/13

昙翼法师和采薇少女/14

农妇和风水先生/16

严守信用的须陀须摩王/17

禅者的真正生活/18

老仙人和小仙人/19

释迦牟尼和婆罗门/21

禅师之死/21

口若悬河的年轻人/22

除掉旷野里的杂草/23

月船禅师卖画/24

默默无语的赵州桥/25

要学丹青的年轻人/26

第二章

从习惯思维中解脱出来,烫理智地面对世界

人生究竟是什么/31

盘圭禅师和外道/33

法印禅师和道士/34

为何“不淋一人”/34

智慧是一切幸福快乐的源泉/35

剥骆驼皮的蠢人/36

玄奘收徒/37

犯了杀业的月氏国王/39

不立文字的禅/40

于不可思议之处悟见

禅法的本质/41

道的真谛/43

提婆与一名外道论辩/44

无言妙辩/46

随机设教的富楼/47

一个云游天下的僧人/48

道元禅师和他的弟子/49

用一个“无”字能胜/50

透过表象看事件的本质/51

拿竹篓接雨的小和尚/52

第三章

领悟自我和宇宙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生活和作为

暴虐的国王/55

有播种才有收成/55

通往天堂之门的许可证/56

命是由你自己做成的/58

禅师和摔跤手/59

狐狸与佛教之缘/60

要石头还是要砖头/61

黄檗禅师训学僧/62

倒见愚惑之众/63

瓶沙王听佛法/64

仙人、修行者和猿猴/65

只要有真爱/67

真爱和婚姻/68

如来佛和他的弟子阿难/70

法演禅师和三位弟子

的闲话/70

美丽的女孩的愿望/71

楠田和禅师/73

是非曲直要辨清/74

猴子可笑的举动/75

我也要读《大悲咒》/76

师父和徒弟的差别/77

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78

第四章

寻找隐藏于个人内在的潜力,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从河面上走过去/83

解救自身的困境/83

禅师和一位虚弱的母亲/85

什么担子都不重/86

做梦也想不到的/87

慧忠国师和侍者/87

你无法变得“像”某

一个人/88

法眼与老和尚/90

一颗珍贵的明珠/90

何必身外求佛/91

无心是道,心即是佛/92

能大能小的心/93

你本来就是一个佛/94

心眼的妙用/94

三个骗子和一只山羊/95

只看到一对脚印/96

大珠慧海见马祖道一禅师/97

世界上最珍贵的木材/98

和尚和远方来的客人/99

两位和尚的十年工夫/100

禅师的宝座/101

农夫和两只水桶/102

杂草也是很有用的/103

舍弃不适当的执著心/104

为什么东西很容易便弄乱/105

雨中行路的三个和尚/106

第五章

为人当宽严得宜,勿偏执一方

一个国王和鹿王的故事/111

“开缘”不是破戒/113

该开不开也是犯戒/114

一个持戒精严的学人/114

退步原来是向前/115

张公百忍成金/116

哪一个金人最有价值/117

如意论师和健驮罗国王/117

佛法中情无取舍/119

游方僧人的善举/120

一份奇特的礼物/121

达摩蜜多接待月氏国王/123

请僧侣讲经说法的阿育王/124

马鸣和富那奢/126

老和尚伐树/127

一念傲慢之心和惭愧心/128

狐狸与吊桶/129

第六章

欲为天下大事,须有容纳天下之心

做些禅事,用些禅心/133

先去点燃一盏油灯/134

生活纯洁的圣者/134

朋友相处的秘诀/136

七里禅师和强盗/136

慧忠禅师和专权跋扈

的宦官/137

两位虔诚的教徒/139

婢女与羊的斗争/140

一村子菊花盛开

的美好景象/141

千手观音的由来/141

发牢骚会影响身材和容貌/144

以平和的态度面对愤怒/145

仙崖禅师和吵架的夫妇/146

盘硅禅师和聪敏伶俐

的侍者/147

月光童子的水性/148

镜虚禅师和一个女人/149

梦窗禅师乘船/150

无上的处事秘诀/151

不妨再让一次/152

没有什么不能忍受的/153

第七章

让所有的人生自如达观,让所有的生命超脱自在

猎人和四位商人之子/157

云水僧和老婆婆/158

心真清净的出家人/159

居士与高僧/159

自称沉默大师的和尚/160

忠心耿耿的燕子/162

两个相撞的人/163

佛陀为阿那律穿针/164

请求门和鞋子的宽恕/164

一位难缠的客人/165

人本来就没有什么

尊贵可言/166

不立文字的拈花微笑/168

“不说话”的修炼/169

仙崖禅师写祝语/170

老和尚和他的两个徒弟/170

老和尚的回答/171

窥基大师和道宣律师/172

德山大师和老婆婆/173

济宇寺募化造钟/174

不怕死的禅僧/176

一对兄弟和破鞋子/177

第八章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悟道又说不出来的情形/181

儒家的学者学道/182

香严智闲悟道/182

生死之事/183

身体力行的佛光禅师/184

这几件事你必须自己去做/185

赵州禅师学道/186

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187

马祖道一参禅/188

两个比试悟性的小和尚/189

法常和马祖/190

禅师的哑语/191

大珠慧海禅师和僧人/192

马上就剃度/193

每个门都可以进入/194

眼前的即是真实的/194

云游的和尚和念咒的老叟/195

深山静坐也徒然/196

必修的课程/197

德韶国师的用意/197

老喇嘛的故事/199

慧思研究《法华经》/200

一代禅门大师/201

鸟窠禅师和诗人/202

勤诵《无量寿经》的信徒/203

第九章

世间一切横逆和困苦,都是磨练我们心性的洪水炉和铁锤

生命的真相/207

做梦的信徒/208

采取有效的行动/208

一心向佛的法远/209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210

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

的事/211

什么才是真正该烤的东西/212

山高怎阻野云飞/213

佛教徒的模范/214

一块质感上乘的石头/215

鉴真和主持/216

铁观音中的茶道/217

神光拜师/218

乡下老妇的一枝香/219

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220

一尊罗汉像的雕塑/221

不能让人代理/222

释迦牟尼和三个魔女/223

半心咒的威力/224

解脱色身的束缚/224

点石成金的龙树菩萨/226

苏那长老尼证阿罗汉果/227

极高明的人生智慧/228

两个四川的和尚/229

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230

欲速则不达/231

性子非常急躁的年轻人/232

佛陀和他的侍者/233

时间还没有到/234

第十章

心地能平稳安静,处处皆青山绿水

坦然地面对生死/237

宗杲禅师和张九成/238

饿了就吃,困了就睡/239

天然禅师悟道/240

性空禅师和贼首/241

沙弥开悟/242

一切随缘就好/243

美丽在于过程/244

用怎样的心态对困难/244

元晓法师喝水/245

佛印和苏东坡/246

得失在于人/247

享受明媚的阳光/247

永嘉玄觉见慧能/248

登高望远的好处/249

禅师和小丑/250

小和尚的苦恼/251

苏东坡与佛印的境界/252

让阳光照进屋子/253

天天开心才是/254

第十一章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白云禅师的禅诗/259

慧忠禅师的心迹/259

应该放下什么/260

和尚之勇/261

自甘卑贱的达摩蜜多/262

苏东坡和佛印论禅/263

学问深时意气平/264

茗山法师参谒印光大师/264

心念容易飘浮不定/265

得失随缘/266

何必强求/267

禅师送饼子/267

平常心是道/268

寻宝人和佛/270

美丽而又庄严的小庙/270

金碧峰禅师最喜欢的玉钵/271

平分财产的两兄弟/272

年轻人和石匠/273

老和尚养马/274

最重要的是心地真诚/275

别给自己喝“咸水”/275

豺骗婆罗门/276

两头倒霉的渔民/277

我并没有亏负你/278

第十二章

寻求真正的快乐,转烦恼为菩提

佛陀和铁匠/283

幸福在哪里/284

心外无法,一切现成/285

乐园在你心中/286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287

生活中处处有禅机/288

一个贫穷的人/289

一切都还在/290

各人有各人的见识/291

世上最快乐的事/292

选择谁为传人/293

打开心门/294

快乐是一种心理状态/295

爱生气的妇人/296

尝到咸味了吗/296

要征服自己的精神/297

快乐与痛苦/298

安心地做小草/299

快乐的道理/300

安心是禅/301

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301

试读章节

种善因,得善果

佛家常讲:“种善因,得善果。”宋朝卫仲达的故事就生动地阐释了这一原则。

卫仲达才三十几岁就被阎罗王抓去,阎罗王命判官查他一生所做的善恶,他罪孽的簿子摆满阎罗王的大厅,善念善事只有一张纸,卷成一卷。卫仲达看了这种情形,心里疑惑,就问阎罗王:“我很年轻,纵然造罪孽,哪里会造这么多?”

阎罗王告诉他:“罪孽不必你去做出来,起心动念鬼神就有记载,你起个恶念就给你写了一笔,所以造恶的簿子摆了一大堆。”

他就问:“我那个善事很少,是哪一桩善事?”

阎罗王告诉他:“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出于真心,劝告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的奏折底稿。”

他说:“我虽然劝皇帝,可是工程还是做了。”

阎罗王说:“如果皇帝听了,你的功德就更大,虽然没有听,你这是诚心诚意为民众,这一念真诚的善心非常可贵。”于是阎罗王吩咐判官,把他善、恶两个记录用秤子一秤,结果他这个善重,恶轻。

佛禅中的人生智慧

起心动念出自于真诚,出自于为众生,绝对没有私心,绝对不为自己,这是真善,即使力不从心,也比整天想着如何干坏事,如何为自己谋取私利强千万倍。

越喝越想喝

舍利弗与佛陀心心相印。

有一天,舍利弗听完佛陀的开示,身心一直被那深刻而又平凡的哲理陶醉着,脸上洋溢着儿童才有的纯真的微笑。

回来的路上,一位外道修行的人问他:“舍利弗,你得到了什么宝贝,这么高兴?”

“我刚刚听世尊说法。佛法美妙而又神奇,真是无价之宝啊!”

外道嘲弄说:“你偌大年纪了,还吸吮师父的乳汁啊?难怪像个孩子。”

舍利弗一笑:“你所接受的教义是邪恶的,犹如变了质的坏牛奶。所以,你一喝,够了,就知足了,不想再喝了。而我所听闻的佛法,深邃无限,奥妙无限,回味无穷,越品越有滋味。所以,佛法就像营养丰富、口感醇厚的好牛奶,喝多少都是新鲜的、甜美的、有益的,越喝越想喝!”

佛禅中的人生智慧

人确实是有思想的,人的行为是后思想支配的。如果与高尚的人为伍,经常接触很多美好的事物和言行,人就会变得好;反之,就可能变坏。因此,在生活中,对待跟谁学、学什么的问题,不可不慎。

一颗宝贵的珍珠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沙门(沙门是厌离人间生老病死,专心寻求无上智慧,以彻底解除生命痛苦的出家修行人)。他穷得一无所有,终日以乞讨为生,但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不伤害生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有一次,这个沙门一连三天没吃到一点儿东西,饿得头昏眼花。他路过一个人家,便跌跌撞撞地走进去讨饭。这是一个富商之家,家里富丽堂皇,陈设极其考究。女主人见他饿得可怜,便令佣人摆上丰盛的饭菜款待他。这沙门大喜过望,独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家的男主人,是个珠宝收集者,经常高价收购来自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家里珍藏的名贵珍宝,应有尽有,简直成了珠宝陈列馆。这~天回家,他又兴高采烈地拿回一颗珍珠,这是颗光彩照人、价值连城的珍珠。他兴冲冲地走进房内,只见有一个沙门在独自吃饭,便把珠子放在桌上,转身进内室去换衣服。就在他刚刚转身离开的时候,家里养的一只鹦鹉飞了过来,一口将那颗珍珠吞在肚里。

不一会儿,男主人换好衣服和妻子一起出来了。他忽然发觉那颗宝贵的珍珠不见了,便急忙向沙门问道:“那颗珠子哪儿去了?”

沙门一听愣住了,随即回答道:“什么珠子?我没看见啊。”

男主人又追问道:“那么,可曾有人来过吗?”

沙门回答道:“不曾有人来过。”

于是男主人勃然大怒说遭:“我刚才明明把珠子放在桌上,而这里除你之外,再无一人,珠子转眼之间就不见了,肯定是你偷的!你这个没良心的家伙,我们好心好意地施饭菜招待你,你却恩将仇报,偷人家的东西。今天你老老实实地把珠子交出来,我便饶你一命,否则就把你活活打死!”

沙门闻言并未惊慌,反而坚定地说道:“我没拿,绝非是我拿的!”

男主人听罢大怒,抄起一根木棒,劈头盖脸地向沙门打去。沙门被打倒在地,鲜血直流。

此时,那只吞了珠子的鹦鹉欲飞过来饮血,恰好与男主人挥舞的木棒相撞,当即被击身亡。这时,沙门说话了:“住手!我告诉你吧,是那只鹦鹉吞了你的珍珠。”

男主人一听,忙吩咐仆人把鹦鹉的肚子剖开,果然取出了那颗珍珠。男主人手持珍珠,奇怪地问道:“你明知是鹦鹉吞了,可你为什么不早说呢?也免得受如此皮肉之苦。”

沙门回答道:“我持佛戒,不得杀生。本想告诉你真相,义担心鹦鹉遭剖腹之祸。现在鹦鹉已经死了,说出来也无所谓了。如果鹦鹉未死,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会讲的。”

男主人听罢,内心十分惭愧,连连向沙门赔礼道歉。而沙门却平静地像不曾发生过此事一样,脸上毫无怒色。

佛禅串的人生智慧

品德高尚的人,不仅考虑自己的安危,也会关注别人的利益。为了使别人不遭受更大的损失,他自愿做出巨大的牺牲。这样的人终究会赢得世人的尊敬。

守戒的和尚

佛陀在舍卫国祗园僧院传法的时候,一天,许多化缘归来的和尚行走在荒野上,一群强盗看见了他们,立刻前来抢劫。和尚们被扒光了衣服,强盗头目还不肯罢休,下令说:“这些和尚到了村里难免会胡说八道。你们快点下手,把他们全部除掉。”

强盗中有一人曾出过家,他了解佛法,提议说:“首领,没有必要动手杀他们。这些和尚是非常慈悲的,只要用青草把他们捆住就可以了。为了不伤害青草,他们不会动弹,当然也就不会逃走了,还怕他们胡说八道吗?”

强盗头目一听有道理,便采纳了这人的建议,强盗们把所有的和尚都用青草捆起来,弃之而去。

被青草捆住的和尚,为了守戒,都不肯挣断青草。他们的衣服被剥得精光,一大早就被日光暴晒,又遭到蚊子、牛虻、苍蝇和跳蚤的叮咬,好不容易才挨到太阳西下,附近一片黑暗,夜出的禽兽在四周走动,野狐怪叫,猫头鹰哭泣,荒郊野外顿时变得如地狱一般恐怖,令人不寒而栗。

许多年轻的僧人心中慌乱,怨言四起。一位老和尚见此情境,开口说道:“人生短促,比水流还快。即使天上的殿堂,也有崩塌的时候,何况人的生命,更是无常了。大家不必叹息这种无常的生命,要明白持戒的重要,不要挣断青草,更不要以为这样子白白死去、想再度出生为人很难,就觉得很遗憾。其实,我们现在能懂得佛的教义,遵守戒律,这才是最珍贵的。”

为了持守戒律,这些和尚既不能伸直被捆紧的身体,也不能挪动位置。这时,老和尚继续说道:“我们的修行,跟现在的状况一样,即使遇到了恐怖,也要忍耐,甚至要以我们的生命,奉献给高尚的佛法。纵使现在我们能站起身子来,也无处可去,唯有坚守戒律,死而后已。”

年轻的僧众,听了老和尚的说法,纷纷端正身体,不动不摇,静静地坐在黑暗的荒野中。

第二天黎明,国王带着大队人马出来打猎,经过这里,看见这群和尚,心中疑惑,就命令身边的随从下马察看。臣子遵照国王的命令前去察看,很快回报国王说:“他们全身赤裸裸,自觉羞愧。都垂下头,不肯说话。但经我仔细查看,发现他们右肩的皮肤黝黑,原来是一群僧人,因为他们穿着袈裟,是偏袒右肩的。他们一定是碰到强盗,被剥去了衣服。”

国王听见臣子的报告,心中仍然在想:“手上捆着青草,要挣脱不费吹灰这力,然而他们却像祭祀的羊羔一样,一动也不动,这是为了什么?”

国王亲自下马,来到僧众之间问道:“你们身体壮健无病,为何被草捆得不能动弹?是被咒术迷住,还是为了苦行?”

僧众回答说:“纤细的青草非常脆弱,不难挣断。但我们是被金刚戒所捆,才无心去挣断它。挣断草木无异杀生。我们遵照佛法的戒律,才不会挣断它。”

国王听见僧众的回答,十分欢喜,亲自为他们解开青草,赞叹道:“好一群和尚,为遵守戒律,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我也要皈依伟大的佛陀,皈依无上的佛法,皈依守戒的僧人。只有皈依才能离开苦恼。”

佛禅中的人生智慧

由于法律和各种规章存在局限性,因此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自律能力,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奉行良好的道德。

P3-7

序言

禅是梵文“禅那”的省音译,意译为“思维修”、“静虑”,是通过静坐调节身心,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通过计算呼吸次数的静坐练习,可以使学禅者从心绪烦乱逐步变为心绪宁静,进而心情愉悦安详,甚至出现某种特殊的体验。

禅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资源,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只有深山古刹里的老和尚才参禅入定,因为禅就是一种智慧的人生哲学,所以人人都可以参禅。

其实,禅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参禅必须学会生活,生活在禅中,在禅中生活……一个没有觉悟的人,他生活中的心境常常是烦恼的,生活中的心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现代的人享受现代文明之余,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一下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灯,清净一下自己的心路,这对消除烦恼,减少困惑,会有得益、会有受用的。”

生活的内容是多才多姿的,禅的内容同样是极为丰富圆满的,而禅与生活(或生活与禅)又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密下可分的关系,旺厦映了二者的实在性,同时也展现了二者的超越性;而人们面对生活进行禅的体验所介入的对象又是无所不包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从多角度透视禅的普遍性,才能真正真正地把它和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放眼望去,日常所用所见皆是禅的体现。在自然界,青天白云是禅,空中鸟飞是禅,狂风暴雨是禅,茫茫白雾是禅,微微青山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松挺立是禅,小草丛生是禅,繁花娇妍是禅,竹篱蔷薇是禅,荷塘月色是禅,芙蓉出水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清风徐来是禅;夜静无声是禅,鸡鸣鸟语是禅。在生活中,待人诚恳是禅,闲处慎独是禅,慈颜常笑是禅,恕人责己是禅,安分守己是禅,调和人际是禅;认真负责是禅,一丝不苟是禅;淡于名利是禅,少说空话是禅;努力求知是禅,循序渐进是禅,持之以恒是禅,知难而进是禅,百折不挠是禅,尽力而为是禅;忍辱是禅,反省是禅,忍让是禅,不争是禅,不贪是禅,不执是禅,不怒是禅,和睦是禅,温暖是禅,感谢是禅,报恩是禅,直心是禅,方便也是禅!

净慧法师说:“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非常忙碌的社会,也是一个挑战、引诱特别强烈的时空环境。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净化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入,做一个自利利他的人呢?那就要用禅的精神经常地、时时刻刻地熏陶自己,使迷失的生活向觉醒的、净化的生活转化。”

《一路莲花——禅里禅外悟人生》一书,在深刻集会佛教禅学精义的基础上,对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禅人禅事、禅思禅语,进行深入的挖掘,精选了数百余则流传千年的佛学故事,进行了精当的评述,篇篇隽永,字字珠玑,阐释佛禅智慧,探讨人生哲理,使读者通过阅读,深刻地了解,生活是禅,禅是生活;逐渐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路莲花(禅里禅外悟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泓逸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83688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4
172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3:2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