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瓷路(从卡车司机到陶瓷收藏家)
内容
编辑推荐

走进收藏,方知收藏世界的缤纷,陶瓷的收藏,更需要鉴赏和悟道。本书详细描述了孔发龙先生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从一名普通的卡车司机到知名陶瓷收藏家的奋斗历程、精神世界和收藏经验。

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收藏陶瓷的那份心情吧!

内容推荐

此书详细描述了孔发龙先生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遇,从一名普通的卡车司机到知名陶瓷收藏家的奋斗历程、精神世界和收藏经验。孔发龙先生的成功,既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一朵浪花和中国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的一种写照,也是景德镇藏瓷人的一个缩影。

目录

开篇之一:应缘而生

开篇之二:如是我闻

第一章 瓷都寻缘

第二章 随缘而来

第三章 瓷路痴心

第四章 见性成佛

第五章 领悟怡悦

第六章 厚德载福

第七章 阳光水珠

尾篇 本无一物

书后小记

试读章节

景德镇造纸厂有一个车队,队里有十几名司机。造纸厂的造纸原料是稻草秸秆。当时车队司机承担的任务不只是运产品,还兼收购任务。造纸厂的原料别说是停一天,停一个小时,停一分钟都要厂长的命。厂长托人四处寻觅选择队长。一个名字——孔发龙,就这样传进了造纸厂厂长的耳朵。

小厂斗不过大厂,何况还有“备战”任务,这次不是“录用”,而是“任命”,“汽车队长”,那时他还不满20岁。孔发龙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他以他的吃苦精神,乐于助人的品德,娴熟的技术,赢得业内人士的口碑。

孔发龙把十几辆老“井冈山牌”、“解放牌”的大卡车修理一新,和队员们一起制定了规章制度。十几辆卡车出发,这在当时的景德镇算是非常威风的一件事了。孔发龙无法感受威风,日夜跑车很累,很苦。再苦,他总用瑶里的日子来比。坐在卡车内,风吹不到,雨淋不到,太阳晒不了,露水浸不了,比瑶里的日子舒服多了。队员们叫苦,他不叫;队员们叫累,他不吭声;最远的地方,最难的山路,他总是第一个去。“孔队长”这三字在队员心中就是吃苦,就是责任,就是正气,孔发龙用自己的言行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能一呼百应的队长形象。与农民交易,他从不敲宰拖赖。厂里是急需要造纸原料,农民也急需这点活命的钱。只要价格合理,他总尽量满足。“孔队长”这三个字给农民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希望,很多村庄的农民与孔发龙成了朋友,他们的稻草秸秆只卖给孔发龙。孔发龙不愁无货,只急车辆不够。他把车辆的使用安排得井井有条,很少放空车,运载成品纸出厂,尽量顺路拖回原料。两三年过去了,领导认识了他,工人认识了他,农民认识了他,车队年年超额完成厂里的任务,被评为“先进单位”,他被评为厂里“先进工作者”。孔发龙成了名人。孔发龙首次尝到做“名人”的滋味。

成绩带来了荣誉,荣誉带来了“名声”,他年轻,他壮实,他英俊,他浓眉大眼、身材挺拔,他阳刚气十足,这些元素足可以构成女性心中的偶像。一不小心,他被爱情撞了一下腰。

纸箱装订车间姑娘余国珍和他家住在同一条街。上班不便同行,下班总是可以同路的。每天下班,余国珍总要在车队里转一圈,只要孔发龙没有开车出差,她就会主动约孔发龙一起回家。两辆破旧的自行车,追逐夕阳,抛去疲劳,孔发龙感到十分轻松惬意。那是一个春雷阵阵、山雨欲来的黄昏。余国珍来到车队办公室,队友们说,队长还在路上,余师傅你先回吧,要下大雨了。

余国珍执意留下。又一声闷雷,哗,大雨滂沱,如同从楼上倒水一般。余国珍焦急地望着通往厂门的那条水泥路,听见了车鸣声,她举起了伞,冲向车棚,她立在那儿等着他。

“冷吗?”孔发龙还记得,这是她的第一句话。

她抬头,他突然发现,她那双眼睛是那么明亮清澈,那么深邃多情。那夜,这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在他脑海里闪烁,像星星像灯光,他希望这光亮永远在自己身边闪烁。这光亮能给他力量,给他温暖。孔发龙明白,这是爱上了她。

孔发龙违背了父母之命:五年内不谈恋爱。

他说,他会给父母带来一个惊喜,一定给老人们生一个孙子。

老人小希望恋爱与婚姻影响他的工作、他的前程。孔发龙斩钉截铁地说:“讨了老婆只会干得更好,哪会干得更坏!”

他是男子汉,他说的每句话都要兑现。他果真兑现了。婚后一年,孔盛荣做爷爷了,孔发龙做爸爸了。我小知道,孔家是否信佛,佛说,与命运分割。命运同时给一个富人和一个农夫一碗饭,富人觉得很不满足,农夫感到很幸福。农夫的心是和命运连在一起的。孔洋和孔琦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了多少温馨和甜蜜。那段日子里,一家三代人完全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中。喜事一桩接着一桩,又过了几年,造纸厂领导任命孔发龙为供应科科长兼车队队长。孔发龙成了厂领导眼中的“红人”、“能人”。  正当孔发龙春风得意之时,他踩了刹,拐了弯。他放弃了这两个让人眼红的位置,率先在造纸厂提出申请承包一部东风牌大卡车,只干司机这门活。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厂里上下为此纷纷议论开了。他的行动既让一些老工人大吃一惊,为他捏把汗:“承包能行吗?亏了赔了咋办?”也让有些青年工人不理解,暗暗为他惋惜:“在厂里干得好好的,领导器重,大家拥护,何苦干这个?”还有的疑惑地说:“搞承包?没着落的事,何苦去冒这个险?”他心中有底,他和妻子已经商量分析过,有风险才有硕果,就如当初他选定去瑶里一样,他要义无反顾地闯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厂领导见他决心大,计划周到,同意让他试行半年。或许这也是车队将要走的一条路,领导这样想。车子接下来后,他立即进入角色,他带着徒弟杨国平驾着承包的大卡车上了路。手中握起了方向盘,心里别有一番滋味,这是平生第一次以个体户的身份驾车,也是头一次体验所谓“下海经商”的滋味。是苦是甜是福是祸很难预料,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出于一片诚心和善意,别人不清楚,妻子余国珍知道,写申请前,他俩认真学习了有关改革的文件,摸清了省内各家造纸厂的形势。那时国有大型造纸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造纸业竞争激烈。小型造纸厂濒临倒闭危机。景德镇造纸厂对后勤部门多次提出承包制,响应者不多,孔发龙响应厂里的号召,目的是让心爱的工厂能在竞争中少一点负担,多一点力量,能让有能力的人也走上这条路,减轻厂里的压力。他坚信自己的路走对了,只要方向把得稳,把得准,把得牢,前面纵有千难万险也能跨越,他坚信人生没有跨不过的坎,趟不过的河,道路总是越走越宽阔的。

孔发龙人缘好,口碑好,生意渐渐多了起来,运输业务一宗又一宗,再不是站在瑶里“徽州大道转弯”的青石路碑边,高喊着“我们出省了”的小孔发龙。如今,他跑南昌、跑南京、跑上海、跑北京、跑广州、跑深圳,南北飞车,纵横千里。起早摸黑,不遗余力,来回满载,从不空车,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通宵达旦地干。为了节省时间,快速按时到货,常常是饿了就咬几口馒头,干了就喝几口凉水充饥,实在睏了,停车一会儿,躺在车上打个盹儿,然后接着再开。就这样,苦打苦拼,苦干苦熬,扎扎实实下了三年整。苦吃够了,人消瘦了,腰包渐渐鼓了。孔发龙不在意腰包的鼓,他更在意的是,通过几年来走南闯北,接触各种阶层的人,信息灵了,眼界开阔了,经历丰富了,思想开明了。在今后人生的道路遇到关口需要选择时,有了智慧,有了眼光,有了胆量。

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澎湃地冲击着瓷都古老的大地,社会深层次的变革,剧烈的撞击着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一时间,“下海”成了最时髦的字眼,“经商”成了人们的向往,孔发龙跑运输,搞个体,赚了钱,成了许多下岗工人争相效仿的榜样。转行搞运输的人日渐增多。这个原先很少有人问津的行业由过去的人员紧缺发展到人员过剩,孔发龙开始面临着竞争和挑战。业务越来越难接,收入越来越少,面对新的现实,是继续开下去,迎接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还是重操旧业,回去当造纸厂的供应科长呢?难道就只有这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何去何从还真难倒了孔发龙。他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们生在瓷都,长在瓷都,做瓷器生意,行吗?”孔发龙连忙摇头:“我们家三代人都与瓷器无缘。”孔发龙又重复了爷爷来景德镇谋事的故事,“生来只有为做瓷器人服务的命,命中注定,缘分未到,别去碰瓷器。”孔发龙说。一夜两夜,几日几夜,难以成眠。“干什么”这个问题把他们夫妻俩搅得日夜不得安宁。孔发龙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上有老,下有小,女儿才2岁,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人生之路一定要选择好啊!这不是饿和冷,这是对生存与发展的考问,是对人生路标转向的思索。辗转反侧思考半夜,有时孔发龙把妻子推醒床头细语,仍没有结果。妻子余国珍向孔发龙提到一个人:“我们去征求一下姐夫的意见吧。”  “姐夫!”孔发龙眼睛一亮。P16-19

序言

诸法因缘生……

世间凡听说或认识景德镇这三个字的人,恐怕多是从听说或认识瓷器开始的。

记得是五六岁时,大年三十晚上,吃罢团圆饭,母亲洗碗,我吵着帮忙,不慎撞落了一只碗,“砰”的一声,落地成了两瓣。母亲忙俯身拾起,大年夜想讨个吉利,准备再摔一次,正说着“没事,没事,岁岁(碎碎)平安”时,没料到,祖母突然夺了过去,小心翼翼地捧着两瓣瓷碗片,嘴里发出“啧,啧,啧”的叹息声,“这是景德镇的,景德镇的呀!”那时街头巷尾有补瓷碗的手艺人,大年过后,祖母花了大价,请了个高手,打了6个铜马钉,让破碗复原了。

上世纪70年代初,祖母在动荡的日子里病了,昏迷时,还念念不忘那个破瓷碗:“是个景德镇的呀,要留着!”那时我已大学毕业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景德镇留给我的不仅仅只是瓷器,还有捉摸不透的神秘,朦朦胧胧的美丽,于是又多了几分崇敬,多了几分向往。虽说景德镇离我工作的南昌只有300多公里,但工作的繁忙,生活的重压,想在江西哪一角的时间都常常被挤掉了。人生的动荡与转折,“景德镇”三个字在心中始终只是梦幻和神秘。

有一年,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冬季,大年挨近的日子,单位来了两个贩瓷器的,是景德镇人,卖的是景德镇的瓷器,便宜。挤进人堆,抢了一套,虽说是次品,却也让我们一家人开了眼界,认识了什么叫青花、青花玲珑。但真正让我对景德镇瓷器发出惊讶声时,是朋友送给我一对瓷灯的那天,那瓷灯真是“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插上电源,瓷的内胆开始旋转了,瓷灯罩上的仕女在灯光中像在挥袖起舞,回眸飞天,那栩栩如生的形象令人叫绝。我这时才知道,景德德镇有一种瓷叫“薄胎”。由此瓷器的奇美,瓷器的神韵,瓷器的博大精深让我魂牵梦绕,我想走进瓷器的大门,但又自惭却步。我没有看过几本介绍景德镇的书,我没有见过几种瓷器,我没有到过景德镇。也许,此生未必有缘。距离产生美,景徒镇如梦如幻,在我心中。

5年前,因为写《中国农民生死报告》一书,我要去婺源调查合作医疗。路线是从弋阳到铅山,过德兴,去婺源,与景德镇擦肩而过。朋友汪新宇陪我,他是婺源人。返回时,我们谈起了瓷,谈起了瓷文化,他邀请我去景德镇。30年的向往与期盼,就在这不经意中实现了。他说,到了景德镇,你不必多逛,除了游览祖宗留下的瓷业古迹外,你只要去一趟精益斋就可以了。在景德镇我去了古窑、珠山、浮梁,去了该要去的地方,最后一天落脚精益斋。

走进精益斋的大门,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我只想用一句时髦的感叹词来表达:“哇噻!”新宇的夫人美华是我的朋友,兼文友,兼病友。她悄悄地向我讲述精益斋主孔发龙先生从一个卡车司机到收藏家的故事。这无疑又多了一个“哇噻”,不仅仅是眼睛一亮,精神一振,思绪之翅为之扑动,心灵之窗为之大开。我想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景德镇文化,想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机遇,想到了中国人的勤劳好学、奋发向上……那夜,我激动地写下了“瓷路”两个字。老孔不仅仅是景德镇的一个宝,也是江西省的一个宝,要挖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就像他的藏品一样,让更多的人去鉴赏和理解。我向汪新宇夫妇道出了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当晚乘车赶回了南昌,到家已是十一点半,我仍沉浸在激动之中。

我想,精益斋给我的不仅是品味与鉴赏,更多的是开始与瓷文化交往的一份缘分,它是在续我的瓷缘。

佛说:“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找精益斋主人采访是我的瓷缘之旅。  精益斋主人会不会接待我呢?我能不能再进一步目睹他的藏品呢?他会不会开口讲述他的故事呢?

我与他是否有缘?

后记

真的,当孔发龙拒绝采访时,我们灰心了,再次拒绝时,我们死心了。然而,在执著与执著相交,追求与追求相叠的过程中,我们几个人找到了共同点,于是有了这本书。我和美华一起采访,一起讨论,2005年11月26日程美华写出第一稿,蒋泽先写出第二稿、改第三稿。在修改过程中,责任编辑张叠峰的思考、眼光和严谨,使书稿更加趋于完善。在执笔中,“民族文化”几个字在大脑中像群山一样耸立,像江河一样奔腾。我们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瓷文化如此,景德镇陶瓷文化也如此。

孔发龙先生的“精益斋”是景德镇瓷文化的一角,孔发龙先生由卡车司机到陶瓷收藏家的瓷路经历充满了机缘。

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许嘉璐先生说:“‘因缘’学说从原始佛教传到中国,逐步的中国化,也把‘因缘’学说中国化了。一方面‘因缘’学说得到了改造,另一方面中国的儒学得到了提升,这是双赢。中国文化对‘因缘’的改造在哪里?佛教最重要一点是求个人的解脱,脱离苦海。大乘佛教不同的是不仅自己解脱,而且要帮助别人解脱。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事,由个人放大到整个世界,这样‘因缘’学说在中国的文化里,就得到了更有利的支撑和更多的营养。”

写《瓷路》使我们感受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缘”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缘分就是要共生共进,就是要宽容共存,就是要相互合作,就是要知恩感恩。有了这样的理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美好,生命就会灿烂,情感就会沟通,心灵就会安宁愉悦,书后写这一点点感受,与读者共勉。

作者于南昌“慕容一亚”斋

2005年11月26日一稿

2006年5月1日劳动节二稿

2006年12月1日国庆节三稿

2006年12月18日最后修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瓷路(从卡车司机到陶瓷收藏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蒋泽先//程美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92252
开本 32开
页数 1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4.3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11
142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8: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