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人一生要战胜的22种心态
内容
编辑推荐

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个支点,也就是自我的生活哲学。“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就是一种淡定达观的生活哲学,它让我们能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生活的目的。请反思,你是否终日忙忙碌碌却从来感觉不到满足与幸福?是否终日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却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应该把脚步暂时停下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让自己开心?想想那些曾经得到的快乐是如何得到的,发自內心的欢笑是谁给的……

内容推荐

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不快乐、生活中也不乏艰辛,试着抛开一切妄念,感受清新的晨曦,观察晶莹的露珠,看满天星辰璀璨,沐浴在清凉的夜风中,让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让心灵在碧空下自由的呼吸,学会找回自我。一个连自我都失去的人怎么能体味到生活的真意呢?人生应尽力、放下、随缘、不奢求。以达观的心态反思自我,善待他人。常想想自己得到的一二、做到的一二、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一二,这才是你在这世上真正拥有的一切!

本书是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推荐读本,为你讲述人一生要战胜的22种心态。

目录

第1章 攀比者的悲哀

 是什么让你的生活如此沉重

 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

 与自己赛跑,不要和别人比较

 心理测试:测测你的攀比心理指数

第2章 将焦虑抛诸脑后

 撒哈拉的沙鼠

 抖落身上“焦虑的泥沙”

 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

 心理测试:焦虑测试

第3章 不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永远不要苛求完美

 缺陷也是一种美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

 心理测试:你是不是完美主义者

第4章 拨开抑郁的阴云

 抑郁——生活中的心灵流感

 不要让抑郁遮掉所有的色彩

 打开窗户,把阳光放进来

 走出抑郁的阴影

 心理测试:测测自己的抑郁量

第5章 避开恐惧的旋涡

 你害怕什么

 世界上没有什么可怕的事情

 做一个勇士

 心理测试:你的恐惧情绪

第6章 解开嫉妒的心结

 嫉妒——心灵的恶性肿瘤

 克服消极嫉妒

 切除嫉妒的毒瘤

 心理测试:测验你的嫉妒心

第7章 抛开自恋的隐伤

 自恋乎,自伤乎

 摆正自己的位置

 去爱,去欣赏

 心理测试:你是否是自恋型人格

第8章 走出猜疑的迷雾

 无形的绳索

 解开猜疑的枷锁

 架好沟通的桥梁

 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别人

 心理测试:你的疑心有多重

第9章 走出自闭,向生活敞开心扉

 自己浇铸的牢笼

 敞开心扉,让阳光流进来

 走出自闭的藩篱

 心理测试:你是个自闭的人吗

第10章 将自卑扫出心灵的角落

 是自尊还是自卑

 你真的不如别人吗

 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

 超越自卑,重建自信

 心理测试:测测你的自卑感

第11章 走出自私的沙漠

 损人不利己的本能

 利用自私

 学会付出,你才会发现人生的美妙之处

 心理测试:自私开关

第12章 收起不可一世的自傲

 自大者的悲哀

 一时的成功不能说明什么

 谦逊让你永远受欢迎

 心理测试:测试你的自大程度

第13章 给自己换一个人生坐标——远离偏执

 不合拍的节奏

 偏执并非执著

 换一种思维方式

 心理测试:看看你的偏执度

第14章 在消沉的黑夜中撕开一角光明

 消沉让你永远失败

 有了挫折生活才会精彩

 走出消沉的阴翳

 因为积极,所以成功

 心理测试:你是消极个性吗

第15章 跃过贪婪的鸿沟

 欲望是一个无底洞

 不要让欲望控制你

 知足,享受你所拥有的

 适可而止,远离贪婪

 心理测试:你的贪婪心有多重

第16章 不要吝啬,学会分享

 吝啬是一种狭隘的心理

 学会给予,就会改变吝啬的性格

 分享的快乐

 心理测试:你吝啬吗

第17章 熄灭愤怒的火焰

 情绪杀手

 深吸一口气,把愤怒平息

 宽容让你变得高大

 心理测试:你易怒吗

第18章 远离空虚的旋涡

 没有灵魂的躯壳

 寻找一个目标,有助于摆脱空虚

 生活只有充实起来才会美好

 心理测试:你的精神生活充实吗

第19章 不要让惰性虏获了你

 惰性是一个无底深渊

 不要为懒惰找理由

 意志的力量

 行动起来,克服懒惰

 克服惰性的五个步骤

 心理测试:你的懒惰类型

第20章 解开报复的心理死结

 报复是一把双刃剑

 宽恕的力量

 换一种方式去“报复”

 心理测试:测测你的报复心理指数

第21章 放倒你所依赖的大树

 关于依赖

 命运是自己主宰的

 独立,最高贵的品质

 心理测试:你的依赖心

第22章 做一个交际好手

 人际交往的心理误区

 其实,可以换一种方式

 不要只看别人的缺点

 学会倾听

 幽默的艺术

 提前向别人道歉

 人际交往的距离

 心理测试:你是否善于交际

结束语 心理健康的维护

试读章节

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

习惯于同别人攀比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找一个比较的对象,并将这个对象看做他的基点。美国《巴尔的摩哲人》的编辑亨利·路易斯·曼肯说过,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基点,那么最好的对象应该是凯利·帕克。他是澳大利亚最富的人,他的一个肾是移植的,心脏也做过手术。曼肯说:“你难道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而一个肾是移植的吗?”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缺少一些东西。

辛迪娜是欧洲著名的女高音歌手。一次演唱会之后,她刚和丈夫、儿子一起走出剧场,便被观众们重重围住。

人们无法掩饰心中对辛迪娜的羡慕和崇拜——有的恭维她,说她刚大学毕业就进了国家歌剧院,担任重要演员,才30岁就走红全球;有的羡慕她嫁了一个事业成功、腰缠万贯的丈夫;有人赞美她的歌唱天赋,25岁就跻身世界十大女高音之列;还有人说她真是好福气,有一个俊俏可爱的儿子……

辛迪娜听后,微微一笑:“谢谢大家对我及我家人的关心,我十分愿意在这方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只是你们有所不知,我的儿子在5岁那年不幸丧失了听力;他的姐姐,则是一个需要长年关在房间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人们听后大惊失色,面面相觑,不知应该说什么才好。

辛迪娜又心平气和地说:“其实这并没有什么,这只能说明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多。”

人们又陷入了无限的沉思之中。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掩饰自己缺点的天性,所以当你和别人比较的时候,看到的只是别人的长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主动把自己的缺点公示于众,而你对自己的缺点却很清楚,因此你往往拿自己的缺点同别人的长处相比。你看见别人开着一辆漂亮的汽车,就觉得自己的车没有他的漂亮,殊不知别人的车有可能是借来的,义或许漂亮车的背后有大笔的贷款,虽然你的车不比他的好,但是你没有欠债,因此你大可不必因为这种无谓的攀比而感觉不舒服。

其实,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不要光看人家怎么花钱,你哪里知道他人背后的艰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总是无休止地攀比.就会把自己推向无尽的烦恼中。有的时候,过分的攀比还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有一则笑话讲的是,某甲买了一张新床,生怕亲戚不知道,又不好满大街地去开“新闻发布会”,于是放出风声,说是自己病了,想以此让亲戚来探视,这样亲戚就会看到他买的新床,目的也就达到了。他的一位亲戚某乙恰巧做了一条新裤子,此时他已经知道某甲装病让人欣赏新床,心想:“我偏不看你的床,你一张床还不值我一条裤子钱!”于是,当某乙来到某甲家中的时候,某乙并没用眼睛看某甲的新床,而是往甲的床边一坐,有意无意地跷起一条腿,问道:“你哪儿不舒服?”某甲瞥了某乙一眼,发现了某乙的真实来意,于是回答道:“我的病已经好了,可是我发现你的脸色不好,我想你应该是病了。”某乙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我会有什么病?”某甲嘻嘻地笑着说:“我俩得的其实是同一种病啊!”

其实,人的幸福,是由精神支配的,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寡。俗话说“宫殿里也有悲哭,茅屋里也有歌声”。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贫穷时能静静地听着风声,也是快乐的。”人摆脱了物质的羁绊,在精神的世界堅会得到无限的自由。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比”,内容无比丰富,有比身材、比相貌、比权势、比声望、比时髦的,也有比文思敏捷、比技术能力、比生活态度的,可谓不一而足,就看你怎么去选择了。事实上,少了这个“比”字,人生也就少了一种生气,少了一种动力。但是,应该明白的是,对比的双方有没有可比性。这个“可比性”指的是两个事物之间,或两个事件之间存在不存在类比的叮能,说白了就是指两个事物值不值得去比。如果没有类比的可能,强行去比,便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苛求。假若两家财力很不相当,弱的硬是要争一口闲气,其结果必定是自讨没趣;进一步来说比穿戴之靓丽、比居室之考究、比待客之豪放、比出手之大方,也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这些东西完全不值得去比。

要比,就要选择积极的“比”。其实,积极的“比”当属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我们的文字里面就有不少包含积极攀比的词语——“比学”、“比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论语》里就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述。而汉朝韩婴在《韩诗外传》一书中所说的:“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简直道出了“攀比”一词的精髓——和德行比自己高的人比,会使自己的德行增进;和德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会使自己的德行减退。

说到底,我们所倡导的是,不是不比而是不要盲目“攀比”,要始终明白这种“攀比”的危害和影响!生活中我们不能攀比奢华、攀比安乐、攀比享受、攀比金钱和权力,然而却可以攀比勤奋、攀比学识、攀比上进。

虽然在众人的观念中,攀比不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现象,但它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社会的一种工具,善于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方向,是一种较实用的人生演练,它时常促使我们反省自己,将能实现的尽量实现。至于不能实现的,可以看做是一种美丽的期待。

可见,攀比对象的选择是生活策略的选择,选择一种适当的攀比方式,也就是选择了一种轻松自如的生活。

P4-6

序言

常想一二,“放下”即“快乐”

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心身都如此无奈与疲惫?难道仅仅是来源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吗?还是因为我们的欲望太多,变得越来越不容易满足了?

有一首歌中这样唱到:“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人生就是这样,顺风顺水的事情真是很少。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希望事情总能如自己所愿,这或许就是所谓的欲望,然而幸运不可能总是眷顾某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从未没有纯洁到如纯净水的地步,倒霉的事情也总是像街头的小广告一样布满人生的道路。

俗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共谈人无二三。”民国元老、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饱经沧桑沉浮,但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而他则总是指指客厅的墙上高悬的一幅字画,笑而不答。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思八九”,下联是:“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人生是由无数个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者是微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扣除生活中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能令我们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聿、懂得珍惜,不至于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所打倒了.

人生需要快乐,在生活中要想拥有快乐,保持淡定达观的心态很重要。有了这样的心态,人生中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古人有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的生命就像电光火石一样转瞬既逝,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贵,不论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快乐。一个人心胸开阔了,遇事便会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烦恼就变成了快乐。

生活中总是有许多不快乐、生活中也不乏艰辛,但这要看你是让它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把更多注意力用于欣赏人生路上靓丽风景;还是因为一丁点儿的不快乐而忽略整个世界!

有一个家财万贯的富翁,整天患得患失, 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于是他决心去寻找快乐。在寻找快乐的途中,遇到一位肩扛锄头、哼着小曲的农夫,富翁说:“你为什么这么开心?我很有钱.街坊邻居羡慕不已,但我却总是感觉不到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农夫放下柴捆,边拍打身上的尘土边说:“其实呢,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随即笑着用脚踢了踢柴捆。富翁于是茅塞顿开,不觉也畅快地拍手大笑起来。

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一个支点,也就是自我的生活哲学。“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就是一种淡定达观的生活哲学,它让我们能平静下来思考自己生活的目的。请反思你是否终日忙忙碌碌却从来感觉不到满足与幸福?是否终日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但却总感觉自己活得很累?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应该把脚步暂时停下来,认真审视一下自己,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做什么才能让自己开心?想想那些曾经得到的快乐是如何得到的,发自内心的欢笑是谁给的,有什么事觉得该做却一直拿时间推托……

不妨安静下来,抛开一切妄念,去感受清新的晨曦,观察晶莹的露珠,看满天星辰璀璨,沐浴在清凉的夜风中,让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让心灵在碧空下自由的呼吸,学会找回自我。

一个连自我都失去的人怎么能体味到生活的真意呢?人生应尽力、放下、随缘、不奢求。以达观的心态反思自我,善待他人。常想想自己得到的一二、做到的一二、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一二,这才是你在这世上真正拥有的一切!

编者

后记

结束语 心理健康的维护

健康心理的维护是现代人所必须熟悉的一项重要心理教育内容,也是预防心理异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每人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生遭遇也各不相同,所以也就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可借鉴。下面介绍几种原则或方法供您参考。这些方法是否完全适川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知道如何去做,因为生活本是一种艺术,运用妙否,全在乎心。

一、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苏轼有言:“人之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这里说的仅仅是知人难,但是要知道:知人虽难,知己更难。人们往往能很好地认识别人,却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自我认识的肤浅,是心理异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暴自弃者不甘心说“我不行”,而又无正确的方向,亦缺乏能力来表现门己,因此故作怪状,与人为难,在别人无可奈何的眼光中来肯定自我的价值,于是就放纵自我,践踏自我。

自信自强者对自己的动机、目的有明确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有适当的估价,从不随意说“我不行”,也不毫无根据地说“不在活下”。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对他人也不乏尊重,他们认为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是没有什么不可战胜的。于是他们走上了“我行——你也行”的康庄大道,其结果是充分认识自我,发挥了自己的最大潜力。

自卑自怜者因幼时的过分依赖、竞争中的多次失败,得出的自知是:“你行,但我不行。”于是就束缚自我、贬抑自我。结果是焦虑剧增,毁了自己的前程。

自傲自负者白命不凡,自吹自擂,其实是一种极度自卑之人,但他们不像自卑自怜者那样因自卑而关闭自我,而是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他们所持有的自知是“我行——你不行”。于是,呐喊着“我知道一切”,最终却连自己也不认识。其结果是欺人一时,欺己一世。

总之,无论是自卑自怜的人、自暴自弃的人还是自傲自负的人,他们都并非完全不了解自己。从某一角度看来,他们也认识了自己,但却用一种扭曲的心态来对待自己,也就是说不能真正接受自己,不能接受现实的自我。他们不知道只有选择适当的目标,寻求良好的方法,不随意退却,不做自不量力之事,才可创造理想的自我。更不懂得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才可避免心理冲突和情绪焦虑,使人心安理得,获得身心健康。

二、结交知己,与人为善

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人类是群居动物.与人群一起不只是可得到帮助和获得信息,还可使我们的苦、乐和能力得到宣泄、分享和体现,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保持心理平衡、健康。你想想:一个人若遇到新婚之喜、乔迁之喜,或晋升之喜、发表佳作之喜而无人祝贺,与己共享喜乐.会作何感想?会不会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再想想:一个人若遇丧事之苦、病痛之苦,或工作不顺之苦、夫妻不和之苦而无人安慰、无人听你倾诉衷肠,其感觉又会如何呢?因此就心理健康而言,人是需要朋友的,也是离不开朋友的。

与人相处之时,正面态度或情绪,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应多于反面态度或情绪,如仇恨、嫉妒、怀疑、畏惧、憎恶等。要相信人生是美好的,与人相处是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切不可认为我怎样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待我。其实这是一种儿童的思维,但作为成人却也常常摆脱不了。与人相处的原则是:对得起他人,对得起自己。我们虽不提倡人家打你左脸还把右脸伸过去,但更不赞同人家因一小事负你,你便视其为仇人。人际关系是很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或厚薄。对于事实已证明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也不妨浅交,不必嫉恶如仇,只需注意适当的距离即可。所谓遇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论曲直.路窄林深。  三、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工作的最大意义不限于由此能获得物质生活的报酬,从心理学的观点看,它对个体还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工作能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平常琐事(如写篇小文章、修理家用电器等),还是从事长期性的职业工作(如培养一届学生、训练一支球队等),都能获得一种成就感。自己做的玩具、自己缝的衣服、自己打的家具等,都会觉得与买的就是不一样,这是因为它代表了你的“成就”。二是工作能使人在团体中表现自己,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个人在团体中要得到接受和承认并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工作成绩便是与人比较的最好标准。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紧张,工作忙碌而机械,不少人情绪长期紧张而又不善于休闲调剂,于是就成了心理异常的一个原因。不少人遇到休闲日却又不知如何打发,经常睡个懒觉或看看电视消遣。也有人一逢休闲便拼命娱乐,或打通宵牌,或跳通宵舞,或看通宵电影,于是休闲之日反而比工作之时更累更忙,这样做岂不本末倒置,有违休闲初衷。

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我们应该合理地安排休闲时间,经常改换方式,或郊游、或聚会、或访友、或参观展览等,也可参加一些职业性的活动或社会性的活动。要使休闲日更为丰富多彩,真正做到休闲,使之成为恢复体力、调剂脑力、增长知识、获得健康的极好时机。

四、面对现实,适应环境

能否面对现实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正常与否的一个客观标准。心理健康者总是能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一则他们能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环境,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再则在力不能及的情况下,他们又能另择目标或重选方法以适应现实环境。与其相反,心理异常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脱离现实或逃避现实。他们可能也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又置客观规律而不顾,把现实过于理想化,不知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大,因而理想成了空中楼阁,于是只好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逃避现实。但你能逃避得了吗?逃避的结果是你还得来面对,既然这样,何不早些勇敢面对现实,设法改变现实,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利于理想实现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走自己的路,任他人去说”的精神,若常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便会失去自主性,焦虑也便由此产生。人生活在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不被评说。所谓“人品”之“品”,便是二张嘴。在那风气不正的环境中,人品之好坏,常是由人说成的,所以做人必须有自己的原则。若老是考虑“对不对得起别人”、“别人会如何看我”,也就失去了自我。看上司的脸色办事,看朋友的面子说话,四面讨好,却可能落得四面楚歌,哪儿都落不着好。

再者,我们也应该注重朋友的忠告,不要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因为这样只会行至形影相吊、无人理睬的境地。孔子云:“知耻者近乎勇也。”“耻”字的构成是个会意字,有两种书写情况:一是“耻”,即是你听到别人说你的坏话之时,应该止住你的行为;另一是“恥”,即当你听到别人说你时,应该用心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能如此,便是“知耻”,否则便是“无耻”。心理医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与别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生理上如此,心理上也是这样。比如由“月亮”想到“太阳”、“星星”或“黑夜”等,由“花儿”想到“小草”、“幸福”或“姑娘”等,都是正常的思维联想。但那些“对月伤心”者由“月亮”想到“死亡”。“见花坠泪”者由“花儿”想到“痛苦”,就显然与众不同,就显得有点另类,使人难以理解。若经常这样“与众不同”,其心理便可能不健康。推而广之,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谈、举止、嗜好、服饰等,总是与别人差别太大,与现实格格不入,又如何能得到心理健康呢?结论是绝难得到。  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得依靠自己,心理疾患的治疗除需有心理医生的指导外,也需要依靠自己的信心与毅力。掌握了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治疗的知识,我们不仅能随时关心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随时修正自己的行为。从此意义上讲,人人都是自己的心理医生,人人都能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锁,使自己的心灵之门完全开启,不再幽闭。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由全国知名心理专家与学者组成,其宗旨是促进我国心理学普及工作。该学会在国内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研讨、交流、表彰及培训工作,为我国开展心理学普及工作的研究、应用、交流,提高我国人群心理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 梅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人一生要战胜的22种心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33023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8.4-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