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托尔斯泰传
内容
编辑推荐

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我认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只是在于助长人生的爱。

托尔斯泰为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拯救自己,而是为了拯救全人类。他执行这项任务,从而成了英雄,而且几乎成了圣徒。他为这项任务付出了生命,这使他成了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

内容推荐

本书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描写了一代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生命最后三十年的心路历程和人生遭遇,真实地再现了托尔斯泰最后的人生是如何悲壮地落幕的。

目录

译序/002

序言/007

肖像/011

生命力和它的对立物/016

艺术家/032

自我描述/049

危机和转变/058

假基督教徒/067

教义及其荒谬/079

为实现而斗争/098

托尔斯泰生活中的一天/115

决断和神化/130

逃向上帝/138

尾声/144

试读章节

他的生命力是无与伦比的:近代所有的艺术家来到这个胸前飘动主教的长髯,粗俗得如同农民一样的男子汉跟前都形如妇女或者虚弱的人。歌德(由于生于同一天——八月二十八日和由于创作的世界视野直到同样八十三个年头,与他成为星相上的兄弟),早在六十岁时就已经畏惧冬寒,身体发胖,小心谨慎地坐在关闭的窗子里边;伏尔泰的骨质硬化,与其说他是个人,不如说是一只剥了皮的猛禽,伏身在写字台上,一张纸接一张纸不住地涂写。而托尔斯泰这位精力充沛的白发老人却依旧笑声朗朗,把冻得发红的身体浸泡在漂浮着小冰块的水中。他还在花园里从事体力劳动,还在网球场上灵活机敏地追着网球奔跑,学骑自行车的好奇心还引诱着他这个六十七岁的老人。他在七十岁的时候还穿上溜冰鞋在光亮如镜的冰场滑冰道上飞跑,八十岁的时候还以体操运动员的刻苦精神天天拉动肌肉,到了八十二岁离死亡仅仅相距咫尺的时候,如果他骑的牝马跑了二十俄里的山坡路想要停下来,或者慢步不前的话,他还鞭打它,在呼呼的风声中飞奔。不,我们不必再作比较了。在十九世纪里,没有一个艺术家具有像他这样旺盛的生命力。

俄国这棵巨大栎树的树梢虽然已经到了年龄的天际,但是每一根纤维都还汁水饱满,而且还没有一根发生松动。直到弥留之际,他的目光依然清亮敏锐,他还从马上用好奇的目光寻找从树皮里爬出来的小甲壳虫。他不用望远镜还能追寻在高空里翱翔的苍鹰,他的耳朵听觉灵敏,他的鼻孔宽大,简直像牲畜一样喜欢嗅闻。这个白发老人像个猎人,腿上的青筋暴起,脚穿农民的沉重靴子,艰难地穿行在沼泽地带。他已到了高龄,但是他的手从来没有过麻木不灵。

因为他具有如此坚强的生命力,所以能够永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活动——在他那具有世界影响的六十年创作生活中,竟然没有一个暂停写作的休闲年,这极有教养的感官是如此的健康,如此绷得紧紧的,如此精力充沛,一种最最轻微的触动,它们就会激动起来,一滴水就会使它们溢出来。虽然他绝对健康,可他同时是一个“反应敏感的人”。因为他那塑造形象的思想从来没有休息过。他那极为清醒、极为活跃的思想从来没有睡过觉,也从来没有舒舒服服地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托尔斯泰一直到老年都不知道生病为何事,疲倦从来不会纠缠他这个一天工作十个小时的人。他那随时处于待命状态的感官从来不需要去振奋,从来不需要用兴奋剂来进行刺激,用酒或者咖啡;他从来不用烈性的或肉欲享受进行刺激,正相反——没有这种最高度的敏感易怒,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家呢?他的神经腱十分灵敏,只许细心地轻轻触动,因为神经腱的猛烈反弹会使得每一次感情冲动都成为危险。因此,他(完全像歌德那样,完全像柏拉图那样)害怕音乐,音乐能使他极其神秘深沉的感情波涛过分厉害地激荡起来。他承认说:“音乐对我的影响是可怕的。”情况的确是这样。他全家人亲切愉快地围坐在钢琴周围听音乐的时候,他的鼻孔却令人可怕地翕动起来。他的眉毛拧成疙瘩,表示拒绝。他觉得“喉咙里受到一种特别的压力”。——于是他便突然粗暴地转开脸,向门外走去,原来他的脸上已经热泪纵横了。有一次他为自己无法控制的感动十分惊恐地说:“Que me veut cette musigue(这音乐想要使我怎样呢)?”的确,他觉察到音乐在向他索取什么东西,威胁着要从他身上拿走他决心永远不会交出的东西。那就是他深藏于感情保密柜里的东西,而现在它强烈发酵,涌流出来,并且就要漫过堤坝了。他不由自主地在内心里,在内心非常深的地方,被官能的波涛捉住,拖进了谬误的洪流。为了一种大概只有他才熟悉的过度之故,他憎恶(或者说他害怕)自己的血液过度地饱和:为此他就用一种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是反常的,隐士似的憎恨来迫害“这个”女人。他觉得女人“只要履行贤妻良母的责任,德行端正,或者是处于令人肃然起敬的高龄,便是无害的”。这就是说,他要离开“他在一生中觉得是身体的一种深重罪过”的性欲。对于他这个反希腊者、这个虚假的基督徒、这个强装成的修士来说,女人和音乐一样,都绝对是邪恶。因为这两者都是通过感官而使人偏离“我们天生具有的勇敢、坚定、理智和正义感的性格”。正如托尔斯泰神甫后来布道时所讲的,因为女人和音乐都把我们“引向肉体享受的罪恶”。女人也“想从他那里得到某种”他拒不交出的“东西”,她们触动某些使他惊惧清醒起来的危险东西——还有可以猜想到的,不属于精神的:这就是他那异常强烈的性欲。在意志的枷锁松开的时候,音乐“这头畜生”就抬起了头。女人呢,向人群已经发出了嗜血的呼叫,摇撼着栅栏上的铁条。仅从托尔斯泰的狂躁的僧侣般的畏怯,从他甚至对于健康欢乐、赤裸裸合乎天性的性欲所怀有的宗教狂式的恐惧,人们就能想象到潜藏在他身上的可怕的嗜色和兽性式的好淫。他在青年时代就毫无节制地疯狂地纵欲——他曾经与契诃夫相比,自称是个“不知疲倦的淫人”,为的是后来残暴地把淫欲关押在地下室里五十年,是关押,而不是埋葬。他这个过分健壮的人的性欲毕生都处于过分状态,这在他那些严格遵守道德的作品中只暴露了这么一点:他那种恐惧,那种放荡父亲似的、超基督教的恐惧,强力使他的目光转开的,对“女人”、对女引诱者吵吵嚷嚷的恐惧,实际上就是对自己的和看来是无节制的欲望的恐惧。

序言

重要的不是人达到道德上的完善,而是道德完善的过程。

——老年日记

“有一个人名叫约伯,住在乌斯地区;他是一个好人,行为严谨,敬畏上帝,不做任何坏事。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他拥有羊七千,骆驼三千,驴子五百。此外,他有成群的仆人;在东方人当中,他算是首富了。”

《约伯记》就是这样开头的,约伯一直是幸福满足的。有一天上帝击打约伯,使他长毒疮,使他从昏昏沉沉的舒服愉快中清醒过来,产生思想的痛苦。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史也是这样开始的。他在世界上最强有力的人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他居住在世代相传的庄园里,富有而且舒适。他的身体健壮有力,他可以把他所喜爱的姑娘娶回家为妻。于是这个妻子就给他生下了十三个子女。他用手和心写出的著作已经永存不朽,照耀着整个时代。这个广有影响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主纵马向前奔驰的时候,当地的农民都躬身施礼,表示敬畏,全世界都对他如雷贯耳的声望表示敬畏。正如约伯在受到考验前一样,列夫·托尔斯泰也是一直无所追求的,他曾经在一封信里写下世上最放肆的一句话:“我是彻底幸福的。”

他所拥有的一切在一夜之间突然全都失去了意义,失去了价值。他这个辛勤的劳动者对工作产生了厌恶,他觉得妻子陌生,子女全都无关紧要。在夜间他辗转反侧,从床上起来,像个病人那样不住地来回踱步。白天他坐在书桌前昏昏沉沉,目光呆滞,两手麻木。他也曾匆忙上楼把猎枪锁进橱柜里,以防把枪对准自己。他经常不住地呻吟,仿佛他的胸膛要崩裂似的。他还在昏暗的房间里唉声叹气,像个孩子。他不再拆看信件,也不再接待友人。儿子们看着他,都畏缩不前。妻子对于他这个骤然变得面色阴沉的丈夫深感绝望。

突然发生如此转变,其原因何在呢?是疾病在暗中吞噬他的身体吗?是他浑身长了毒疮吗?是来自外部的不幸对他的冲击吗?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弄得他这个最坚强的人变得如此郁郁寡欢,他这个全俄罗斯最坚强的人变得如此阴沉悲哀?

答案是令人可怕的: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他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换一种更为可怕的说法:其实没有任何问题。托尔斯泰在各种事物的背后看到的是虚无,在他的内心里有某种东西被撕碎了,有个通向内部的裂缝张开了,这是一条狭长的黑色裂缝。他的眼睛流露出震惊,被迫呆呆地看着一片空虚,看着在我们自己温暖的、血脉流畅的生活背后的其他陌生、冷酷和无法理解的事物,看着在短暂存在的背后的永恒虚无。

凡是对这种无法命名的深渊看过一眼的人都再也不能够把目光转开,黑暗如同狂涛奔腾,流进他的感官,熄灭他的生命的光泽和颜色。他嘴上的欢笑一直是冷冰冰的。不感觉到这种寒冷,他就再不能取得任何东西。不联想到另外一种东西——虚无,也就是空虚——他就再不能看到任何东西。一切东西都是从刚才还是完整的感受中跌落下来,变得枯萎和没有价值。荣誉变成了见风使舵,艺术变成了愚蠢行为,金钱变成了黄色废物,而自己不停地呼吸的健康身体则变成了蛀虫之家。这个看不见的黑色嘴唇吮吸了一切价值的汁水和香甜,这个可怕的、吞噬一切和像夜一样漆黑的虚无,爱伦·坡的席卷一切的《大旋涡》,布莱斯·帕斯卡尔①的那个比一切思想深度还要深的《深渊》,一旦对谁敞开,使人感到恐惧,那么,这个人就感到世界冻结了。

对于虚无,把一切东西包起来、藏起来的做法是白费力气,把黑暗的这种吮吸称之为上帝、宣告为圣徒,是不解决问题的。用《福音书》的书页封贴虚无的黑色大洞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这种原始黑暗能够穿透一切羊皮纸,熄灭教堂里的一切烛光。从宇宙之极来的这种严寒是不会在说话的微温呼吸中暖和起来的,为了压下这种死一样沉重的寂静而开始高声传道,如同小孩子在树林里要用大声唱歌压住自己的恐惧那样,也是无济于事的。对于曾经深受惊吓的人来说,什么意志、什么智慧都不能再度照亮他阴暗的内心。

托尔斯泰在他有世界影响的生命的第五十四个年头对这种巨大的虚无第一次正视起来。从这个时候起直到谢世,他始终毫不动摇地凝视着空虚的大黑洞,凝视着在自己生存背后的那个无法理解的内部。但是,即使是在正视虚无的时候,托尔斯泰的目光也还是敏锐和明亮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见到的最有学识和最有智慧的目光。从来没有一个人以巨人的力量与无以名状的东西,与短暂性的悲剧进行斗争,从来没有一个如此坚定的人针对命运给人提出的问题,提出询问人类命运的问题。没有人更可怕地遭遇到彼岸人那种空虚的、吮吸灵魂的目光,没有人更为出色地忍受过这种目光。因为托尔斯泰黑色瞳人中刚强的良心对艺术家明亮、勇敢、敏锐的目光提出了反驳。面对生存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没有,从来没有怯懦地压低目光或者闭上眼睛。他的眼睛是我们新艺术的一双最清醒、最诚实和无法收买的眼睛。因此,赋予不可理解的以一种形象的意义,赋予无法避免的以真实,这种英勇的尝试是无比出色的。

从二十岁到五十岁这三十年间,托尔斯泰是在创作中生活的。他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从五十岁一直到去世这三十年间,他完全是为了生活的意义和对生活的悟解而生活的。在他给自己提出无法估量的任务以前,他一直是这样轻松地生活。那任务是,他为真理而进行的斗争不是为了拯救自己,而是为了拯救全人类。他执行这项任务,从而成了英雄,而且几乎成了圣徒。他为这项任务付出了生命,这使他成了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托尔斯泰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茨威格
译者 申文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927370
开本 32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2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1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25.6
丛书名
印张 4.6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03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