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小说月报(未用稿Ⅲ)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为海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本书收集了未曾收录在《小说月报》的精选作品第三辑,收录了阿城、白描、阿宁等几位作家的作品,可读性强,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以忠实记录当代文学发展轨迹而享誉文坛的《小说月报》,是我国创刊时间最早、发行量最大、为海内外广大读者所喜爱的小说类文学选刊。本书收集了未曾收录《小说月报》的精选作品第三辑,收录了《买车简史》、《秘境》、《米粒儿的理想》、《狗的一九三二》等几篇小说。

目录

买车简史

秘境

米粒儿的理想

残骸

狗的一九三二

环线车

喇叭裤飘荡在一九八三

春似走马灯

试读章节

既然说到开车远行,为避免硬性的误解和完全不必要的姿态式的担心,在这里,我主动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开车历程。因为买车不像买果仁面包和红葡萄酒,买回来就能吃,使劲儿拔出木塞儿就能喝,开车无论如何是一种技术,特别是跑长途,作为一名驾驶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

我从中学毕业之后,就糊里糊涂地进了汽车学校(主要是其他学校都没考上),这所学校的全称是“哈尔滨交通职业学校”,俗称“汽校”,是一所近乎于半工半读的学校,而且是新成立的,校长、教员,都是从交通局抽调出来的中层干部和刚刚毕业的大专生,都是一些生瓜蛋子,一些舞台上的新手、新角色。师生见了面,是新的、古怪的笑,新的、古怪的严肃,新的、古怪的步履和背影。那时候我十六岁(妈的,我居然还有过十六岁,太不可思议了)。这里要说到一种潜意识,就是,在到了汽车学校的第一天,我就把一辆灰色的波兰造的卡车给开走了,当然,开出去不远就熄火了。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行动。因为汽车底下还有一个人正在修车。当时他已经吓得魂不附体了。我从车上跳下来,他却由于惊恐万状根本不知道是谁开的车,视力完全丧失了。他从地上爬起来后,始终在滔滔不绝、不厌其烦地叙述自己获得第二次生命那一个短暂的、恐怖的过程。我倒没有害怕,因为他没死。

我们的这所“汽校”一共分四个班,汽车驾驶班、汽车修理班、有轨驾驶班和汽车财会班。汽车财会班大部分是一些乳臭未干的女生,而汽车修理班几乎清一色是男生。开始,我上的是汽车修理班,所以,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科班出身,而且是有理论的,我几乎像一个高明的医生一样,对当时的汽车内部构造了如指掌,并且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或者为什么是这个状态。不仅如此,我对世界的汽车发展史也略知一二。不像现在的司机,特别是那些业余的司机,私家车的驾驶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些人百分之八十都是半吊子,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肩负着“马路杀手”的“使命”。

这是第一年的事,第二年,哈尔滨出现了无轨电车。于是,校方就把我们改成了无轨电车驾驶班,我是这个学校的第一批无轨驾驶班的学生。就像中国第一批女拖拉机手或者女飞行员一样。当时,人们对无轨电车并不了解,可爱的老百姓都认为无轨电车是一种难以操纵的、现代化的、电气化的客运工具,是高科技的产物。所以,开无轨电车的工资比汽车驾驶员的工资高出7块钱,我们的月工资是45块钱。从汽校毕业以后,就已经进入“文革”时代了。“文革”是一个很有趣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说,特别是对青年人来说,是一个欢乐的时代,为所欲为的时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代,是一个只要不反党,你干什么都行的时代。因此,在那一段时间里——即毕业前后的那段时间里,我很快学会了汽车驾驶和无轨车驾驶。这就像现在,先是开手动挡的车,然后,再开自动挡的车,只要熟练一下就可以了。

在汽校念书期间,我还开过几次有轨电车——多么的有趣。我们的学校既然是一所半工半读性质的职业学校,那么学生要经常地去勤工俭学,为学校挣点钱。我记得我是在有轨电车633号车当乘务员。633并不意味着他们有633台有轨电车,而是33台有轨电车,6仅是一个吉祥数字而已。我记得我们那个司机长得有点像我国著名的喜剧电影演员韩非。我们师徒关系处得很好,他是一个非常幽默、有魅力的男人。我们开的那趟线儿是从教堂街到景阳街,中间要经过三四个教堂。当初哈尔滨的有轨电车收车很晚,是晚上11点钟。11点钟的哈尔滨早就空无一人了。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夜生活,只有上夜班的人。后来,我听说,我的师傅和一个女乘务员在有轨车上亲热得不得了,那次他们发的是半夜11点的末班车,把有轨车的闸往前推一挡,车就可以自动行驶了,接着,他们就在窄窄的座位上亲热起来。这时候,一个神父从教堂出来,看到有轨车开得这样慢,就跳了上去。往车厢里一看,神父乐了,他一直扒在车外,到下一个教堂才跳下来。

后来,我曾经在有轨电车厂职工宿舍住过一阵子,我们的宿舍有灰眼珠的“刘皮拉基”,有一个负责清扫有轨车道的老工人,他是一个老鳏夫,另一个也是一个老鳏夫,是仓库保管员,这个人特别喜欢收集锁头。在宿舍的一张空床上,摆满了他收集的锁头。没事的时候,他们两个总是在一起拌嘴。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姓黄的小个子,他是无轨天线检修工。总之,这是一个跟车有关的工人宿舍。到了年节的时候,清扫有轨车道的那个老工人被亲戚接走过节去了,宿舍里剩下了那个收集锁头的老头,他显得非常孤独,于是,他拿着公司发的免费乘车证出去坐车玩,从这辆车下来,然后上那辆车。

在念书期间,我也曾经在汽车公司当过售票员。当年的那些司机都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司机了,而且,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批哈尔滨汽车学校的学员。那时候所谓的汽校,就是前面有一个人开着一辆车,你也开一辆,一圈儿跟下来,你就毕业了,然后就上朝鲜战场了。当年汽车公司的大客车大部分是柴油车,大清早,车在车库里预热的时候,轰轰轰的,满车库的柴油味。这些车大都是匈牙利产的“大熊”和“小熊”。我记得,每天的凌晨3点,我就要进入汽油味和柴油味浓重的车库,帮着司机把库门打开。有轨电车则不同,没什么味儿,而且,操纵起来非常容易,我认为,只要会吃馒头的人就可以把有轨电车开走。

从汽校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无轨电车厂,在那里开了六年的无轨电车,什么“京一型”、“松花江一型”都开过,长的、短的无轨电车也都驾驶过。

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我放弃了无轨电车的驾驶,转而到一家大型工厂的车队当了一名汽车驾驶员。由于是刚去,所以,先被那个假正经的、心理阴暗的女队长安排我修了将近一年的破车,那辆破车根本没有修理的价值,我一天天造得跟小油鬼儿似的。但是,我却觉得自己挺潇洒,把解放帽反戴着,并把帽檐撕掉,趿拉着鞋,油渍麻花的工作服系上一条电线作为腰带,嘴里往外淌着小曲儿,“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了腰板儿也像那十七八”——都快把那个女队长气疯了。可以确认,她从未见过我这种没心没肺的男人。总之,那是一段快乐的、技术上有长进的时光。后来,我终于有车开了,是一辆三轮汽车,厂名为“581”型小货车。那个车是两个汽缸,上海产的,但技术不过关,燃烧不好,有时候是两拍,有时候是一拍半,有时候还偷停,有时候竟然心动过速了——由此,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音乐感,开起来有点像演奏《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船夫曲》:“咳哟!划哟……乌云啊,遮满天!波涛啊,高如山!冷风啊,扑上脸!浪花啊,打进船!咳哟!划哟……划哟!咳!划哟!咳!划哟!……划哟!冲上前!划哟!冲上前!咳哟!咳哟!哈哈哈哈……”

就是这种样子。

两年以后,女队长再次嫁人了,我顺利地开上了CA10,就是解放牌大卡车,而且是一辆新车。我非常爱护这辆车。连续不断地在黑龙江全境开了六年之后,我又转到城建部门,开那辆我前面说过的由沈阳产的崭新的面包车。我开面包车的主要任务,是拉领导检查市容。这样算起来,我开车的日子如果从上“汽校”的那一年开始算,到1984年止,已经有二十年了。坦白地说,车,我已经开得足够足够的了。放弃开车以后,我从不想摸一下方向盘,以致到了对车极其反感的状态。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却突然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不管怎么说,在讲述车的历史上,我恐怕是最有资格的一位,而且我本人确是一位资深驾驶员,是一名老司机,老“车豁子”。

原谅我的不谦虚。P11-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小说月报(未用稿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津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16327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1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61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9: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