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学者写的历史读物。作者以一种局外人的冷静和客观的角度,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书中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告诉你历史的真相,在叙说大清挨打的同时,更多地给英法美等施打者一个逻辑的圆满。该书的语言很有特点,学者的语言和平民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和戏谑的语言、杂文的语言和小说的语言杂芜相成,让读史成为一种乐趣。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夹议夹叙,其客观冷峻、幽默独到的历史思考,既让人莞尔,又让人震撼。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作了全景式解读,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实力格局,详细描述了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使读者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通过这种全景式的解读,展现当时西方国家正在加速走向现代文明,而中国却在专制愚昧中踽踽蹒跚的情景,通过此种对比来厘清鸦片战争中大清一败涂地、屡屡挨打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一个皇帝的能力高低,不依靠几个臣子的忠奸与否,也无关乎民心向背,腐烂的专制制度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因。

目录

第一章 签约,签来了十年的休战

 条约签订了,中国进入了条约时代1

 条约虽然签了,但俺们都是被逼的12

 英国傻佬:高兴得过早了16

 广州故事:俺最会说“不”了19

 福州故事:曲线爱国惹着了谁32

第二章 科举举出个造反派,修约修出了战争派

 洪秀全高考落榜,反了45

 外国听说拜上帝教,乐了49

 1854年:英国带头要修约55

 上海:华夷和平共处的模范根据地63

 1856年:美国带头要修约67

第三章 英法联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

 亚罗号事件,巴夏礼恼了71

 广州开打,英国议会开吵74

 马赖事件,拿破仑三世不安了80

 英法联手上树,美俄提篮上场84

第四章 广州又开战,这回彻底玩完了

 广州:这回彻底玩完了89

 叶名琛:自号“海上苏武”92

 柏贵:绰号“匹克威克”95

 广东三绅:将团练进行到底98

第五章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大沽口:开战了101

 咸丰:广东干得咋样104

 天津:难产的条约107

 上海:难缠的修约119

 咸丰:备战备荒为悔约134

第六章 换约换来了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俄国公使狡猾:最先换了约140

 英国公使:换约之前先换了一肚子气144

 大沽口二次开战:英法进了僧王的套147

 美国公使华若翰:就这样被大清玩了一把154

 大沽失败传出:傲慢伦敦与浪漫巴黎同时大哗161

第七章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咸丰:亢奋得有些过头了166

 英法联军:第三次光临大沽口169

 北塘天津:一股脑儿地陷落了175

 惠亲王:着天津百姓对着夷人故作愤愤之势180

 英明领导咸丰:把谈判使臣给我拿下181

 咸丰想先跑,发下的红头文件却是亲征184

 英法使者:在北京体验中国特色的刑罚188

 蒙古骑兵:在京津之间体验英法特色的骑兵战术190

第八章 英法联军进北京

 大臣的弱智方略和咸丰的领导先跑197

 北京同仁堂:牛啊羊啊,送到鬼子那里去202

 圆明园:爱新觉罗家的处女地,留守的却是太监204

 奕:有困难,找俄国;额尔金:我放火,我有理210

 北京条约签订,亲王自尊受伤了213

 额尔金的疑心,咸丰帝的心病216

 俄国调停,中国谢媒219

第九章 盘点战争之后事

 孟托班凯旋而归,迎接他的是冷嘲热讽222

 雨果流亡国外,大骂政府是强盗225

 额尔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228

 黄宗汉:俺的跨年度述职报告232

 战争结束了,历史却仍在重演234

后记241

试读章节

条约虽然签了,但俺们都是被逼的

1842年9月1日,也就是《南京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钦差大臣耆英与署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三人联名致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照会,从此万年和好,无话不可商量,咱两国再也不要争了,条约好好遵守执行吧。

看这投降三人组的意思,一个条约泯恩仇,打完就了了。

他们想得太简单了。他们三人是愤不起来了,但其他人不行啊。

首先,大老板特愤。条约粗订之时,道光自己给自己找台阶,说“览奏愤恨之至”,但由于心系亿万老百姓,“故虽愤闷莫释,不得不勉允所请,借作一劳永逸之计”。这个傻皇帝,看到条约文本,心里那个恨啊,愤啊。胸中憋着一口气,那是一万个咽不下去。

是有些咽不下去,天朝什么时候丢过这等人?

不过更丢人的是,咽不下去,又打不过人家,就把亿万百姓掂过来了——如果不是为了他们的幸福安康,我才不干呢。

做领导做到这个份儿上,够不要脸的!

其次,参与分红的宗室及各级官员们愤。大清这家公司分红利的时候。爱新觉罗家拿大头,其他各级官员根据血统或职位拿小头。如今公司面临被外资挤兑的危险,他们当然要愤了。不过,由于满人汉化程度不够,所以就发生一个奇怪的现象: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主和的大臣经常是满人。主战的大臣却往往是汉人!

这一点,美国学者马士也发现了,他说,琦善、伊里布和耆英,这些满洲官员的代表人物“曾表现出政治家的品格和预测前途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汉人同僚既曾盲目主战于当初,又实行交战而不妥协于最后”。一句话。汉官们比满官们更热爱这家公司。估计是清朝公司的科举制让汉官们深感满足吧。

第三,打工者们愤。理论上讲,打工者完全不必担心公司的倒闭,这家倒了,给另一家打就是了。问题是大清的汉官们就是这么忠诚,皇帝与王爷越暴虐,他们越服帖,吃人两口草料,就皇恩浩荡吃水不忘挖井人了。实践与理论缘何能脱节到这种地步,也是天朝特色与传统,咱就不追究了,咱只是感觉奇怪:主子挨了一巴掌,奴才及其子孙就能世世代代耿耿于怀,这奴才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啊!

愤也罢。如果仅停留于一种情绪,顶多影响他自己的身心健康与生活品质而已,影响不了其他。问题是天朝君臣民们往往把情绪投诸一种更加不良的行动:

第一,条约是被逼的,咱就理直气壮地不予遵守。

咸丰云:“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一句话,咸丰认为这种条约,本就是哄夷人玩的。中国传统,大信不信,要约不信。这传统的发扬与光大,跟孔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子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还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但是孔老师之信有前提条件,即“道”。无道之信,那是没有价值也不需要遵守的。至于啥是无道,那就看你自己理解了。这方面,孔老师亲自给大家做过表率:某年月日领着学生周游列国做国际访问学者的孔老师路过卫国的蒲邑,适逢公孙氏在蒲邑聚众闹事,被孔老师知道了。几个闹事者抓住孔老师,对他说:“你必须答应我们不去卫国都城,不把这里的事传到那里去,我们才能放你出城。否则,你就只能老实地待在这里。”孔老师答应了,但是一出城门就毫不犹豫地把车往卫国都城的方向赶去。按《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得意门生子贡看不下去了,责问他的老师:盟可负邪?孔老师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要盟也,神不听”。一句话,被人要挟、强迫订下的盟约,神都不听的。结果,孔老师不但到了卫国都城,把公孙氏之事告诉了卫君,还建议他出兵征讨去。卫君没有出兵,但孔老师的所作所为,一定让他的学生大开眼界,更让后世的国人全都学会了:只要您逼俺订约,俺就有权利不守。

问题是后世的咸丰君臣只学会了孔老师的一半。孔老师用假承诺欺骗蒲邑造反者,那是他知道,人家没机会找他算账了。而咸丰君臣只知道不守条约,却不知道不守条约的资本他们根本不具备。如果不具备,那么下一回的挨打,只会更重,下一回的盟约,也只会更加苛刻。

第二,对于战争结果,中国人普遍不服。

牛鉴、伊里布、耆英等议和大臣在与鬼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既佩服鬼子的军事力量。还佩服鬼子的诚信不贪。总之他们爽快地与鬼子签了约。在他们的忽悠下,道光皇帝算是勉强接受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道光心里面接受,其他地区其他官员更是如此。马士说:“撇开亚洲人本来就不承认任何决定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点不谈,当时却也看不出有什么非要中国屈膝不可的情由……中国政府已经议和,但是全国各地却仍认为有权不理或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种种限制。”

说得太对了,一部中国近代挨打史,中国人似乎从没服过输。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了,不是咱打不过,而是昏君道光不会用人,比如撤了主战派林则徐之职,换上了主和派琦善云云;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了,广东那边,都怨那个叶名琛一味强硬了;天津那边,都怨僧王战略失误了;上海那边,都怨那帮官员成买办了;北京那边,都怨王公大臣们开门揖盗了。此后的中法战争,主要怨李鸿章的投降主义和张佩伦的临阵逃跑主义。再后的中日战争,还是怨李鸿章投降,此外还有段汝贵贪污军饷、叶志超临阵逃跑云云。最后的八国联军战争,都怨老太后,亲自给洋人抛投降的媚眼不说,还把屠刀对向了义和团。至于东南督抚们,不但不帮北京政府抗八国,居然与洋人策划个东南互保,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蒋廷黻先生曾经表示,希望林公不要被罢。认为,林文忠的被罢是他的终身大幸事,却是中国国运的大不幸。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将与叶名琛相等,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国人则皆服输,服输则会低下头寻找战败的真正原因,中国的维新就可提前二+年。先生想得太美了。林则徐还没打,就成替罪羊了。如果继续打下去,顶多做个叶名琛的前辈。叶名琛不就是个最大的替罪羊吗?一句话,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擅长找借口、找替罪羊进行自慰的族群了——所有的失败都是偶然的或者人事上的,谁都别想让俺中国人服!

第三,输得不服,执行起条约来当然勉强。

既然输得不服,那么执行起条约来当然心力有限了。何况条约制度的建立,对习惯朝贡制度的天朝来讲,首先是一种心态上的折磨。万国来朝的中华优越感,就这么被撕碎,天朝君臣民不适应啊。心力的有限和心态的不适,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西方国家已经把条件强加于中国,中国却试图尽量缩小并抗拒他们。”“他们拒绝接受这次战争的结局,继续批评这个条约并且敌视条约中的各项规定。”他们“利用解释条约的办法来收回在谈判中失去的东西”。P12-14

序言

在一个地方跌倒,就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拙著《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出版后,很多读者反映:看得不够过瘾,什么时候出版“第二次挨打”?

他们把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简称为“第一次挨打”(也有戏称为“一鸦”或者“一丫”的),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当然就是“第二次挨打”了(顺理成章被戏称为“二鸦”或者“二丫”)。

其实,写“一鸦”的过程中我就有了写“二鸦”的心思与准备,甚至,“二鸦”的名字我都想好了:《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问题是读者比我要俏皮,致信表示要跟我预订以下几本书:《那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那一次,我们再挨打——中日甲午战争始末》、《那一次,我们怎么还挨打——1国对11国战争始末》……目睹这些书名,滑稽与悲哀同时涌上心头。

不得不承认,天朝毕竟是天朝,有着不一般的禀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天朝并没有受到什么触动,被时人称作“雨过忘雷”。总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十年时间,清政府白白浪费了,并等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愣是在世界史上创造了这样一种奇迹——在一个地方跌倒,就在同一个地方再次跌倒!

虽然不是大清国的子民,对它的颟顸与挨打也用不着多情。但是,谁让历史中总有现实的影子,现实中总有历史的遗传信息呢?我们至今仍没有走出历史,又怎能置身局外?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皇帝在羞愤与委屈中惨淡执政,没几年就把大清这艘带漏的破船丢给了皇四子奕■,年号咸丰。现在的学人习惯把咸丰称作苦命天子。苦不苦另当别论,这命本身很大程度上却是他自找的,具体来讲,是依仗儒术玩来的。当时道光在老四奕■与老六奕之间选择皇太子时,一直犹豫不决,中间经过了三次测试:

第一次,诸皇子校猎南苑,老六获禽最多,老四却未发一矢,问之,就把老师杜受田预先教的那套背出来了:“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杜老师不愧是山东大儒,给老四编的这套话哄得道光乐开了花,说:“此真帝者之言!”

第二次,道光弄了两个盒子,一个金制,一个木制,金制的雕着龙,金光闪闪;木制的刻着麒麟,漆得油黑发亮。道光让兄弟两个各挑一个。老四说:六弟先挑吧。老六听了,好像没听过儒家炮制的孔融让梨故事似的,下手就把金盒抓到了自己手里。老六不知道,手里抓获的是金盒,屁股底下失去的却是龙椅啊,最终只混得个恭亲王的名号。老六笨就笨在这里,当皇帝都要三却之呢,自己面对一个盒子就急得猴儿似的,估计跟他的老师、来自四川的卓秉恬教导无方有关!

第三次,道光生病时召二皇子入对以最后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对自己的学生说:“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对自己的学生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当道光托付后事的时候,老六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老四则在一旁撅着屁股只管哭,痛苦得那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于是乎,老四就当上皇帝了。水平可以啊,凭这套瞒和骗的统治方术去对付中国四亿愚民,够了;可是用来对付西方世界,不够用不说,它还招打哪!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本认为,中国进入条约时代了,只要按照条约来,平等会有的,生意也会有的。问题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远不是那么回事。

首先,清政府依然一厢情愿自作多情地把外国当进贡国看待。监修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的清国大学士贾桢在给同治帝的进书表中云:“钦惟我文宗显皇帝,仁义兼施,恩威并用,体天地好生之德,扩乾坤无外之模,率俾遍于苍生,润泽流于华裔。较之汉家盛德,呼韩向化而款关,唐室中兴,回纥输诚而助顺,有其过之,无不及焉。而宵旴忧勤,犹恐中外子民未尽出水火而登衽席,如伤之隐,时切圣怀。”①清国大学士约相当于现在的科学院院士,看他把天朝吹的,远超汉唐不说,全世界人民都心向北京了。清国的任务就是拯救全天下那三分之二——致命的多情!

其次,如果说道光是抚夷派的话,那么咸丰就是剿夷派了,御前集中了一批嗷嗷叫的强硬份子,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敬酒不吃吃罚酒”、“挨整砖不挨半截砖”的二百五、半吊子精神跟西方外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乃是两广总督叶名琛。西方人的印象里,叶名琛是“死不交涉的代用词”②。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烟火依然是由广东点起,一路烧到了天津,烧出了一个天津条约。如果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此为止,那么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事儿就不会发生。可是咸丰又玩起了他那套坑蒙拐骗的老把戏。他与僧格林沁合谋,在大沽口诱击西方前来换约的人马。当西方前来报复,双方再次坐下谈判时,他又指示谈判大臣怡亲王载垣扣押西方谈判人员、虐杀西方俘虏。人家39个活的,还回去19个喘气的。卖瓜的,世界上哪有这样野蛮的政府?这样野蛮的政府,中国人习惯了,西方人怎么能容忍?

咸丰不按国际游戏规则出牌,屡次玩失信与悔约,其理论支撑来自于儒家孔夫子的要盟不信——和约是你们强迫俺签的,俺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予遵循。再说了,那和约条款打死也不能接受啊:公使驻京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求中国皇帝亲自接见;亲自接见也就罢了,居然不执中国通行的三跪九叩之礼。咸丰小脸拿不下来啊:全国人民都在我脚下匍匐着,他们中的一小撮才有资格在我面前下跪三次,且每次下跪后都得额头贴地屁股朝天。周边的朝鲜、越南、琉球使者都是这样来的,就尔们西夷不跪,全国人民得知后,皇上的脸面何在?威风何在?当然了,脸面与威风的背后,藏着所谓的“礼”,即儒家的政治诉求,比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君臣之礼;三从四德的妇人之礼;融四岁能让梨的孝悌之礼;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中国中心之礼;怀柔远人教化夷狄的夷夏有别之礼等等。老六恭亲王奕虽然没做成皇帝,但他在《礼可以为国论》的文章中强调:“辨上下而定民志者,礼也。上下之分既明,则威福之权皆出自上。君君臣臣,国本固矣”。

一句话,礼就是清政府的基本国策,延伸到叩头上,叩头就可以兴国,不叩头就足以亡国。于是我们看到的历史情形就是,大清为保住一个儒家的叩头之礼而导致英法联军进北京,为遵循儒家的要约不信而导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理清了历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线索后,谁还会否认,咸丰这挨打的苦命不是他自找的?

他自找挨打也就罢了,问题是,放到历史的长时段里,按着民族主义的情绪,他这种找打很让当代国人难为情。按照正常的逻辑,爹挨了打,儿子该长记性呢。清国倒好,爹(道光)挨打,儿子(咸丰)还挨打,子子孙孙竟永远挨了下去。更让人难为情的是,清国挨打,从中长记性的却是邻居日本。

众所周知,小日本的闭关锁国比大清的年头还要早,开始于1636年(这时候大清还没有入关呢)。当时的小日本跟未来的大清一个德行,实行单口贸易制度,仅开放一个长崎。而且,这贸易还限对象,仅限中国、荷兰、朝鲜、琉球等。站在文化交流的层面,按着社会学的概念,这种闭关锁国政策简直就叫近亲结婚,所以小日本跟大清国是一样的愚昧!

不过,愚昧也分境界的高低。1840年至1842年,中英发生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到日本,日本马上睁开了一只眼;1856年,中英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日本马上睁开了另一只眼。睁眼的结果,就是主动和西方各国签约,门户洞开,自由贸易,彻底开放,全面维新!相形之下,清国挨了两次打,依然处于稀里糊涂半睡半醒中,扭扭捏捏地搞了个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洋务运动,仅仅走向了传统儒家理念上的同治中兴,三十年后中日甲午战起,日本全歼中国北洋海军,既标显日本维新之路的正确,又标显中国洋务运动的后发劣势。这个时候,清国才再次扭扭捏捏地走向光绪维新,问题是没走三步就被慈禧使个绊子栽死了。恩格斯所向往的“亲眼看到全亚洲新纪元的曝光”和马克思所幻想的“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①就这样沦为历史深处的呓语。

为什么,中国没有选择日本的应对方式?

为什么,中国的选择只会招致一次又一次的挨打?

现在,让我们走进历史的现场,去体味那再次挨打的痛楚吧!

后记

“二鸦”终于要出世了。辛苦之余,更多的是欣慰。

袁伟时老师说过,整个中国近代史都有重写的必要。小女子不才,但阅读与写作己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对中国近代史的情趣又不是一般的热烈,所以希望以细节化、个人化的写作为它的重构提供片砖只瓦。所以,所有的辛苦都不在话下,甚至已转化为一种快乐!

但是有许多人是需要感谢的。

首先是我的家人。老公的憨厚与宽容、儿子的乖巧与聪慧,构成我最稳定的后方,让我可以心无旁骛地痴迷于自己的研究中。特别要感谢的是老公苏红玉,资料的购买与搜集、书稿的修订与校对,他做了大量的工作。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同仁们。柴俊青老师、杨涛老师和尚海丽老师主修中国近代史,李彦雄老师主修英国史,他们都对本书的写作与修改提供过宝贵的建议。

再次要感谢的是众多的师友与网友们,这是一个长长的名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感谢他们的支持与鼓励,让我前行的时候不再孤单。

最后要感谢的是北航出版社的同志们,在他们的努力下,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特别要感谢的是王娜编辑,感谢她的热情与辛劳。

2009年3月1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叙事精辟,论断深刻,文字亦庄亦谐;糊涂洽史不糊涂!

——袁伟时

端木赐香的作品充满了女性作者慧眼慧心、亦俗亦雅的学术分寸感!我倾向于把这样的历史著作,称之为高度口语化的法政比较史学,也就是用民间社会最为流行的通俗话语,从宪政制度和法律规则的层面上充分展开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比较研究。

——张耀杰

我认为写作水平可以分三种:用深奥的语言讲浅显的道理是初级水平;用浅显的语言讲浅显的道理和用深奥的语言讲深奥的道理是中级水平;用浅显的语言讲深奥的道理是高级水平,这也是很难达到的一种精彩的写作状态,而端木赐香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聂圣哲

端木赐香笔下的历史,保持着一种可贵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把作者和读者共同放置在一个平等和智慧的舞台上。

——胡杰

作者建构了一个与我们记忆中有所不同的历史场景,颠覆了我们本来的主观视角,赋予了历史新的意义。

——五岳散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这一次我们又挨打了(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始末)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端木赐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42904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4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5.07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