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乡间大道(中国农村社会改革探索者宫学斌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全景式描写了农村社会改革探索者宫学斌先生70多年的人生经历,全面展示了他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带领农民兄弟艰苦创业并发家致富的过程。书中描述的决策企业转产、平衡政商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商务危机、化解外贸争端、建立信任机制、“头发事件”“牛蒡大战”、中日贸易争端、跨国合作等事件,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下的企业家所具备的精明果断和胆识气魄。作者夏仁胜历时四年,先后采访了203位对主人公有深刻了解的当事人,做了长达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这部传记文学。

内容推荐

这是全景式描写现代农村社会创业者辉煌经历的传记。作者为读者奉献的是一幅中国村、农民与农业在不平凡历史阶段曲折前行的社会画卷。中国农村社会改革探索者宫学斌以一种超越常人的抱负、胆识:气概、才干与卓著成就,改变了千万农民的人生命运。他把事业的触角伸到了欧洲、北美、东亚和东南亚二十几个国家,成为麦当劳、宜家家居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以及国家农业部与外贸部的龙头企业,从书中描述的决策企业转产、平衡政商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商务危机、化解外贸争端、建立信任机制等事件年,读者能够看出宫学斌作为一个精明、果断的企业家的聪明睿智。从“头发事件”、“牛蒡大战”、内部变革,跨国合作、中日贸易争端等一系列的行为故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种不屈不挠的力量。“挣外国人的钱养活中国农民,为宫学斌以及他们创建的龙太集团赋予了一种山高人为峰的人生境界。

目录

引子/2

第一章 明月几时有/3

祖上没人物/3

家有父母/6

大哥当兵回/8

大龄小学生/10

三进考场/12

种了芝麻收西瓜/15

缺口对准星/18

橡胶厂的正式工/19

终生的婚姻/21

瓜棚架下盼月明/23

第二章 不懂春月秋风/26

儿子就是我的命/26

大队主管会计/28

全村第一台缝纫机/30

告慰父亲在天之灵/33

救人一命/34

骑车叫卖第一人/37

三世同炕/39

入党无誓言/42

知识青年进村来/43

农业那个学大寨/47

第三章 窑场十年显身手/51

还是一口大锅饭/51

受命于临危之时/55

对症才能下药/57

感激不如希冀有价值/59

难忘一九七六/63

惦记也是一种责任/66

时刻醒着的梦/69

做人做细节/73

有钱难买后悔药/77

天上不会掉馅饼/80

第四章 最后的突围/83

在春风里行走/83

该出手时就出手/85

快马还需再加鞭/89

为儿子的婚事做回主/92

为全国人民买张票/96

失败是成功之母/99

做企业就是经营人才/102

让时间留下深深的脚印/106

把希望搭在弦上/109

背水之战/112

第五章 风景这边也好/117

不经风雨难见彩虹/117

对科学肃然起敬/120

聘请第一位大学生/123

锄禾日当午/127

南征北战/130

贪多也能嚼得烂/132

大钱靠挣不靠省/134

心宽路窄/138

生命之中有承担/141

终生的遗憾/145

第六章 跑步跨栏/149

有一种财富叫机遇/149

不可或缺的朱春泗/153

打天下坐江山/156

发明一个胜利奖/159

言而有信赢人心/161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164

龙大横空出世/166

朋友也是一种生产力/169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172

风生水也涨/174

第七章 春天花自开/177

第一次东渡扶桑/177

牛蒡大战/179

莱阳出了个“广通达”/185

没有外财照样发/186

人生诚难得/189

宫明杰异国寻梦/192

小舞台上唱大戏/195

情义是个无价宝/198

大篷车的故事/201

英雄要有用武之地/205

第八章 黄土绿梦/208

大梦谁先觉/208

第二次东渡扶桑/211

牵一发动全身/215

走出去的和尚念好经/220

为了儿女们也得做大龙大/224

敢为天下先/227

播种希望才会收获/230

眉毛胡子大把抓/234-

四面出击唱牛经/238

挣外国人的钱,养活咱老百姓/241

第九章 白领农民/244

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新生活/244

初试“以富养廉”/249

冲动的魅力/252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54

一粒种子千粒米/260

电视剧《白领农民》诞生前的阵痛/265

梨乡天凉好个秋/267

龙大旋风急/272

来自南非的风波/277

世纪留言/280

第十章 龙大变大龙/282

寻觅自我实现之路/282

放弃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284

山雨欲来风满楼/287

《梨乡老三哥》读本/291

痛失一臂/293

敢于冒险真英雄/296

迎对入世挑战/298

心多大就把事情做多大/301

让爱成为一种效益/305

龙口粉丝龙大造/307

第十一章 龙腾天下时/309

与“政”字打交道/309

视不幸和苦难为财富/313

不犹豫才不会后悔/315

直面“绿色壁垒”/320

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324

快乐小猪/327

得意不忘形/332

高歌《咱们龙大人》/334

痛失爱子/338

“三农”问题在龙大不是难题/341

第十二章 梦寄九顶梅花山/346

粉丝大劫难/346

超市大撤退/348

土地·绿色·未来/350

路漫漫其修远兮/352

墙内墙外花香四溢/355

真情满胸怀/359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61

有情有义有担当/364

四个小时一壶茶/367

痛失老伴/372

并非尾声/377

后记/383

试读章节

瓜棚架下盼月明

1962年,对宫学斌来说,真是个多事之秋。

年初,因为中国与苏联老大哥闹翻了脸,人家拍拍屁股撤走专家,所以用地瓜干制橡胶的创新项目被迫下马,由此,莱阳橡胶厂便也一阵轻风似的被刮散了。宫学斌在济南喝酱油变墨水,拼死拼活装了一肚子,到头来还未吐出一滴,就被莫明其妙地由技术员降到工人。所幸,他仍然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被安排在莱阳石墨厂,为制造汽车生产石墨件。

就像一颗硬壳的种子,天旱干不死,地涝沤不烂,给个泥坑就发芽。宫学斌一进石墨厂便使出浑身解数,天天披星戴月抢活干,他不仅在工作中舍得力气,生活上他还舍得帮人。石墨厂有个老工人,拖家带口,吃了上顿没下顿,宫学斌听说后,把好几个月攒起来的15块钱,硬是塞进人家的腰包。正是因为这点滴的努力、出众的表现,他进厂没几天,就当上了安装车间的班长。职权虽说不大,工资也并不比别人多,但那生产进度和工作质量,却始终在肩头上压着,在心里头装着哩。

有一次,工厂进了一批新设备,要求他们突击安装调试。宫学斌带领大伙肩膀抬徒手推,腾挪撬移,硬是用吃奶的劲儿和众人一心的合力,使一台台笨重的设备各就各位。然而,具体零部件的组装调试,却非力气所能及的。宫学斌风风火火去找厂长求援,紧追不舍地央告:“厂长,你不是早就答应给我们派个技术员吗?赶紧叫去吧,没有技术员,大伙就像老牛掉进枯井里,有劲使不上呀!”

厂长是老资格的国家干部,怎容得下一个小小的班长如此来将军?然而,他又是一个笑里藏刀的人,面对宫学斌火上房一般的不依不饶,一直满脸堆笑,慢腾腾地应付着:“行啊,行啊,人我明天就派给你们!你先回,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

第二天临近中午,宫学斌没盼到厂长派来的技术员,倒是看见伙房的一位炊事员走进车间,一问才知道,他便是厂长派来帮着组装调试设备的人。这不是开国际玩笑吗?宫学斌在大伙的哄笑声中,满腹怒气地找厂长理论。厂长不急不躁,仍然满脸是笑:“是啊,是的……昨天我是说给你们派个人嘛!不过,你倒给我说清楚了,今天去的不是个人么?”

“是个人,还是个大活人呢!”宫学斌哭笑不得,“厂长,你是领导,可不能拿工作开玩笑啊!”

“是么,谁拿工作开玩笑啦?”厂长依然笑着,不过笑里多了些威严和瞧不起,“你小小年纪,信口开河能负得起责任么?”

宫学斌迎着厂长不屑的目光,躲也不躲:“我想的是工作,负不负责任的,没什么了不起!”

“嗬!敢情就你一个人想的是工作。”厂长把笑僵在脸上,嘴里说着,心里倒想,“你小子真较真儿呢!我说一句,你也敢回一句!那好吧,你叫我一时不痛快,我会叫你一辈子难过的。”

事过不久,宫学斌的大姨子刘美玲从上海回来省亲,他专门在工厂请了假,借辆“国防牌”自行车骑着载着,到离家20多里路程的止凤村看姨姨。回来时天已黄昏,走到官庄岔路口,一不小心连人带车,从铁路桥边的盈尺小路重重地摔倒在桥下。因为宫学斌的右腿别进车架,落地时那脚后跟竟扭转位置,活生生转了180度的弯。当时,两人把疼痛和惧怕都扔在了脑后,宫学斌双手举起脚跟朝前的大腿,嘴里嚷道:“大姐,你快动手,把脚后跟给我扳过来!”

大姨子刘美玲倒也胆大,她扑上去喊一声“二弟你忍着呀”,话到手到,只听“咔嚓”一声,宫学斌的脚后跟硬是恢复原位。不过,此后的疼痛似乎加剧起来,刘美玲从桥下跑到桥上,却没看见人。无奈,她俯身扶起宫学斌,想挪到公路旁等待过往车辆拉到城里医院救治,但试过几次,却没挪动。  不知挨过多长时间,夜幕将要降临之际,纪格庄有位姓李的老汉,推着独轮车“吱吱嘎嘎”走来。刘美玲赶忙迎上去求救,李老汉二话没说,伸手帮着把人扶上车,推上公路。也是赶巧了,公路上正有一辆抛锚的汽车刚修好,于是,宫学斌被顺利地送进了莱阳中心医院,做了骨折修复手术,腿上打满石膏。

“知恩就得报,能力大大报,能力小小报,可不敢忘了,也不敢不报呢!”提起这件事,宫学斌至今感激在心。那次住院以后,他母亲就左一筐右一篓地打点了,让儿媳刘美清去纪格庄小报李老汉。后来创建了龙大公司,宫学斌就把他儿子调进公司财务科,委以重任,以这种方式大报。有一天,70多岁的李老汉在工地拉电线时,被宫学斌发现,一问才知道,他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不得不出来挣点儿零花钱的。

“你儿子在公司挣工资呢,每年不给你几个花么?”宫学斌摸着李老汉满是老茧的手,心痛得话音都打颤。

“给啊,给!”李老汉回答酸楚,“每年100块,去年说的,到现在还没捞到手呢!”

“在龙大工作,只要我说了算,就不允许有不孝敬的员工!”宫学斌后来如是回忆。回到公司,他把李老汉的儿子叫到办公室,既没批,也没训,只是道:“伙计,从今儿起公司就辞退你啦!你回家去吧,什么时候你爸说你孝顺,不管按年还是论月的,只要给他钱花,我就允许你再回来工作。”

话绕了个小转,再说回去。宫学斌当年右腿骨折,在中心医院住了一个月。当打开石膏,发现断骨没接好,仍然不能行走时,他平生第一次哭起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可真是没到伤心处。宫学斌瞅着自己的伤腿,从石墨厂的工作,想到将来的前途;从卧病在床的父亲,想到对他们欠下的孝敬;从日夜伺候在床前的刘美清,想到婚前对她的许多承诺,心里一急,眼泪就止不住地往外滚。

基于中心医院那时的技术条件,在刘美清的劝说和搀扶下,宫学斌拄起双拐南下南京,重新进行了骨折治疗。总算苍天不负,他从此把双拐扔在南京,还顺路去了一趟上海,在大姨子刘美玲的面前,迈开双腿,来回转了好几圈儿,安慰了她那颗一直悬着和内疚的心。在宫学斌看来,这次骨折多少有点因祸得福,他不仅在大城市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还在途中买了许多在莱阳难买到的红蜡烛。他心里暗自思谋,只要抽空倒腾倒腾,怎么说也能赚出个路费钱来。

然而,宫学斌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骨折并非什么因祸得福,而是雪上加霜。就在他初到南京的时候,那位满脸堆笑的厂长,借口国家经济困难,用动员工人返乡的政策,第一个辞退了宫学斌。可怜两位目不识丁的老人,哪里知道这是厂长的假公济私、伺机已久的报复呢?他们恭恭敬敬地在辞退表格上按下手印,从此结束了儿子从农民到工人,又从工人到农民那短促往复的路程。

已是盛夏时节,闷热的空气能拧出水来,满世界的知了聒噪声声,好似理解了宫学斌的心情,都一齐来为他鸣不平。但对蝉们的同情,宫学斌并不领受,就像村里请他当老师而被拒绝一样,宫学斌赌气要求给生产队看瓜。他想在静谧的瓜棚架下,沐浴寂寥的山风,清空头脑中的繁杂思绪,寻找出人生短途之上种种变故的答案。

夕阳西下,宫学斌站在瓜棚架下,久久注目夜空。其实,夜并不“空”,从来也不“空”。在最远的地方,他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星星;在最近的地方,有一弯月亮挂在枝头。渐渐地,宫学斌发现了云,那种由浅云和浓云、低云和高云、浮云和重云组成的无限纵深,它们或扯成线,或搅着团,悄然袭来,翻越群山,掠过枝头,最终遮住了月亮。

P23-25

序言

全景式描写现代农村社会创业者辉煌经历的传记——《乡间大道》,在山东作家夏仁胜先生的艰苦努力下终于问世了。这部40多万字的长篇宏制绝非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作者以其满腔的书写热忱、深入的历史切入、明晰的现实责任与自觉的道义担当,为读者奉献了一幅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在不平凡历史阶段曲折前行的社会画卷!或者说,就其文本所探索的思想道路与折射的时代光芒而言,我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似乎,《乡间大道》为我们提示的东西更加令人安慰与鼓舞,因为写实的成分远远大于虚构的成分,犹如一次滴水成潭的过程。而一个真实的生活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传统观念既冲突又妥协的成功奋斗,是怎样一种是非交织、苦辣酸甜的历史,又是怎样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追求!

千百年来,农村之与中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割断的血脉相连。每一次战争、每一次革命,几乎无一不与土地和农民密切相关。国家为了生存、政权为了延续、农民为了生活,彼此之间胶着着、矛盾着、冲突着,在政治与经济的层面上博弈纠缠,派生出一幕幕撕裂肝胆、一波三折、惊天动地的社会场面。

“中国农村现代化”,成了一个人类中最多人做得最美、最大也最漫长的梦!而做这个梦的不仅仅是身置其间的农民们,还有命运同这个世界休戚相关的其他生存者。当土地成为扩张的地盘,农民沦为战争的炮灰;当土地成为掠夺的资源,农民沦为愚昧的从属,这个梦也曾经变得迷迷糊糊、断断续续。一个没有能力维系正常生态的农村,也使一个民族的强盛之梦变得支离破碎。当一个共和国宣告建立,历史进入一个全新拐点,人们无疑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乡村梦境。但是,梦并没有如意地变成广袤土地上的良好现实。陈年包袱、天灾人祸、政策失误,真可谓得失难估。

农村的天空同样阴晴交替。农民的道路依然曲直无常。

谁来关注农民?或者说谁来关照他们全面而彻底地作为人的解放?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抑或是擅长抽象的哲学家和善于形象的文学家?其实他们都在努力,只是始终不能理性地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共识与合力,使农村世界的万象变成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中国难题。在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乡的“二元结构”与户籍严管的制度安排,又使农村社会丧失活力,而其贫困人口也越发膨胀,一条狭窄的通道制约着奔向新生的农民们。确实,现实困境无法明确表达出这样一种鲜明的愿望:中国农民应该尽快地从旧式意义上的传统农民转变成为现代公民。只是到了今天,这种愿望才逐步明朗——既可以从国家的高度给予肯定,还可以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表达。

人们总在热盼着一种社会的力量来扭转乾坤,彻底改变农民的命运。客观地说,作为掌握各种有效资源、框定各种生存架构、分配各种社会利益的政府,其力量也总是相对强大的。但这个强大的力量必须充满着理性与情感,绝不能以一副威严至上的“父母官”姿态面对乡村世界及其大众诉求,甚至是暗恋权力,与民争利。如此,才能使现代民主与现代经济获得有效的根植,才能必然地出现一种和谐的城乡关系,也才能达到实质的双赢默契,皆大欢喜。

因此,一个理性的政府与一个自觉自为的农民阶层,就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大关键。毫无疑问,宫学斌作为中国农村呈现出的一个社会实践精英、一个改革始作俑者,他以一种超越常人的抱负、胆识、气概、才干与成就,改变了千万农民的人生命运;他把事业的触角伸到了欧洲、北美、东亚和东南亚二十几个国家,把产品做成了麦当劳、宜家家具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以所属集团的巨大成就成为国家农业部与外贸部的龙头企业。并且,龙大集团公司同一批走产业化道路的莱阳其他企业一道,证明了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或其他阶层之间并没有天然的、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曾经是那样忍辱负重,那样艰苦卓绝,那样义无反顾,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其他领域所无法替代的代价,而且今后也肯定要继续他们不能取代的历史贡献。同时,龙大集团所在的当地各级政府也为其做了大量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乡间大道》中也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决策企业转产,平衡政商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商务危机,发动外贸攻势,建立信任机制等等,人们不难看出宫学斌身上散发出一个精明、冷静、干练、果断的企业家的智慧。从“头发事件”、“牛蒡大战”、内部变革、跨国合作、中日争端等等一系列的行为故事中,读者感受的是一种十分理性而逻辑的力量。这个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山东老汉,在我的真实的感觉与想象的延伸里,绝对是一头倔强的犀牛或是一只勇敢的猛虎,而一定不是“上帝的羔羊”!即便有时为了事业的顺利做出某种必要的妥协,也会在这妥协的背后为自己抚慰创伤,增强自信并疗补尊严。

为了推进自己的宏大事业,宫学斌要不断地上同政府官员、下同农民乡亲、外同国际商家打交道。由于角度各异、诉求不同,所以没有一方是可以轻松而为的。政府要纳税,外商要利润,农民要实惠,但是,宫学斌却能从照顾各方的实际需要,或大智若愚,或忍辱负重,或舍利取义,一句话,就是站在一个面向未来的视野高度上,以大胸怀、大道义与大手段,硬是折腾出一个个相互包容、彼此互利、共生共荣的光彩大局面!在《乡间大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传奇般的故事,并为这些精彩故事赞叹不已!

“挣外国人的钱养活中国农民!”这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大概也只有在宫学斌的内心里才能蹦得出来!我从中看出的是一个亲历了农村生活千难万苦、对农民乡亲有着深刻感情的有为者,在表达一种由衷炽烈的生命关怀!宫学斌自幼生长在莱阳农村,也就是书中描写的那个“祝家庙,祝家庙,拾掇拾掇一小瓢”的仅有29户人家的小乡村。他所受的只是并不完整的中学教育。实际上,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是一方土地和人类的历史,是曲直是非的客观存在,是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拥有了独特的为人做事的准则。他的质朴无华的实践理念,真切实在的人道精神,始终如一的社会良心,亦家亦国的巨细奉献,比之那些色彩华丽的长篇理论、不着边际的高调愿景、主义同私欲混淆的利益追逐,自有其不可淹没、替代的现实光环。就凭这一点,宫学斌先生便可获得广泛的精神与人格上的高度尊敬!

对于传记文学而言,人物的质量无疑决定了其作品可能产生的分量。在《乡间大道》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其核心人物总体上的深刻把握:宫学斌是一个思维、个性、事业与生活被呈现得相当丰富并且成功的人物。然而,这个成功人物却首先是宫学斌先生自己创造的——他的原始、他的萌动、他的性格、他的苦乐、他的矛盾、他的局限、他的突围以及他最后的成就与经验。当然,他的一切稳健或出格,也是这个非常的时代以非常形式将其锻造出来的。可以宽慰的是:作为作家的夏仁胜先生,则透过一部书的写作,以自己的文学素养与思维功力,并以相当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广大读者有可能更加立体多维地了解一个时代性的人物,或者说,透过这个人物来更准确地了解一个群体的命运、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一个时代的变迁。在这部纪实文学中,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永久性价值的传记人物亮点:环境保护、绿色生活、社会诚信、人文关怀、城乡和谐、中外友善等等理念的执著追求。

对国内传记文学,有时我会抱有一种警惕。因为接触到的某些作品中,发现有不少写作并没有达到应有的人与社会的美学境界。也许为了人物宣传的应景之需,素材难免有拼凑堆砌的痕迹,人的主体显得枯燥乏味没有生气,即便是露出矛盾痛苦,那也少有上升到人类悲喜剧的高度上。并且,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政治化的表情往往会在其间也很做作地撒上一大把。

在我看来,传记文学的目的不是对人物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一种精神挽救活动。这一点,我觉得《乡间大道》的作者也在试图进行着这样的努力。从“明月几时有”的最初追问,到“风景这边也好”的奋斗追求,再到“梦寄九顶梅花山”的未来展望,主人公宫学斌从一个为生活出路挣扎的农民,到一个体现生存价值的企业家,直到一个创造巨大财富并回报社会的名流。然而,他却没有少流一滴泪,少受一次伤,少遭一回罪;也没有漏掉一次笑,减去一回乐,删去一个成功的得意与快乐。他的人生重要的一面几乎已被相对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破碎的历史,顽强的现实,前进的勇气,乡村的迷惘,人性的矛盾,人生的冲突——那所有渺小平庸的、伟大高贵的、瞬间或恒长的,都在作家的笔下一一真实地得到再现。总之,一个饱满的人物带出了人们闻所未闻的时空;而那一堆或不可理喻或可歌可泣的乡村故事,也会令我们去重新品味:尊严与自由属于人类,可要真正拥有又是多么的艰难,尤其是那些生存在农村社会底层,不易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

借助作者的笔力,透过胶东变幻无常的土地,透过这片土地上寻找生计殷实的农民,透过以宫学斌为代表的乡村企业家群体,也透过完全被城市的节奏、气息所取代的生存新环境,人们也许已经明白了:这个世界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完全阻挡人类为自由与尊严所产生的意志力和创造力——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

从理想化的共产主义愿景到现实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本书主人公和作者一道为我们展示的一段社会人文变迁史。可能是由于它的真实,让我的阅读产生了十分自然的快感;而用艺术的笔墨还原客观复杂的历史,更能令人接触到一个民族的精神与其文化的本质。作者在传记中遵循的并不是某种主题先行或概念法则,的的确确是在以人为创作本体,服从人物的性格命运,使人与社会与历史不做粉饰雕琢地相融在一起,实现了一次有血有肉的当代社会农村奋斗者的形象描绘。

《乡间大道》以其极为丰富的地方语言,纷繁复杂而又生动细腻的故事情节,沉甸厚实的艺术再现,相信足以弥补当代农村传记文学的某种缺憾。当然,作为第一部具有“胶东农村社会发展史”意味的文学作品,还有可以充实与提升的空间,比如素材的再提炼、关系的再深入、矛盾的再深刻;如果能对人文历史与政治经济现象再做更深度的思考,能对民族与人类之所以不能从容发展做更好的探索,其作品的意义或许将更具经典性。尽管如此,我相信,《乡间大道》将会给中国正在奋斗的新一代农民以精神的激励,给从事农村发展事业的官员们以行动的启示,同时也将会给那些关注“三农”世界的读者们以未来的视野。

2008年春写于北京

后记

仿佛忽然觉得,在写作这一行里,我是一个难称其“家”的杂家。且不说18载军旅生涯,我尝试过新闻和小说等常见的体裁文章,仅在部队宣传队四度春秋,一年一台戏,从开场歌舞,到闭幕时的大合唱,以及整场节目中的快板、相声、小品等等,几乎没有没涉猎过的。更不用说在任宣传股长和秘书科长期间,一会儿撰写工作报告,一会儿总结经验材料,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就像一个春季劳作的老农,五谷杂粮,什么都播种,不敢说样样精通,样样稀松可是真的。

我从部队转业到电视台供职,已近不惑之年。都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因业务性质和频繁的工作转换,又不得不干一行学一行,并非落后就是挨打,起码是被人瞧不起就无地自容。于是,螃蟹夹鸡蛋——连爬带滚,挨过20多个春秋。不论是哪种领域的专题片,还是各种形式的文艺晚会,也不论是歌曲MTv,还是长短篇电视剧,只要天不干,地不涝,遇到时令节气,总不放过一切机会耕耘播种。或许苦心人天不负,我又摆出一个五彩纷呈的杂货铺来,针头儿线脑儿,五金百货,不管你日常生活中需要什么,只要俯首弯腰,能挑挑拣拣就好。

传记文学《乡间大道》,是我这个杂货铺中的新品种,其形式和内容,也不乏一个“杂”字,有书中主人公做人做事的大手段,也渗透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小诀窍;有主人公七十春秋的苦辣酸甜,也反映出作者情感上的喜怒哀乐,但更多的是在中国一个个特殊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下,对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的揭示。诚然,传记文学中的人物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作品的分量。我承认本书的主人公不是政治巨子、思想圣哲,也不是文学大师、艺术巨擘,甚至似乎都不能与时下业界的孙利强和宋作文们比肩,然而我敢说,主人公却如历史山海中铺设的缆索和浮标,使人们既可以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来自农家百姓的宫学斌,不可能脱离中国文化历史的背景,作为一个独行者从事今天的创造。如果读者能够沿着《乡间大道》走进他心灵的沃野,我相信那已经绽放开来的鲜花,一定会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甘于寂寞,忠于史实,没有虚构,不施粉黛,不加雕琢,我在《乡间大道》里,把可亲可敬又可信的梨乡老三哥,原原本本介绍给你,真希望你们从此能成为朋友。朋友是一种财富,也许因为你的珍惜和积累,会产生很多的利息。

感谢《乡间大道》的指路人和路线划定者苏小玲先生,他参与了本书最初的构想和策划,特别是在书稿审定过程中,亲自捉笔斧正,好多章节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就连书名也是他一锤定音,以至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节省下许多力气。我还要感谢与我一路相伴并为本书的合作出过力的王厢栋、于玄德、慕永太、位同亮、葛枫安、赵景涛、朱春泗、刘红、刘桂芝、孙吉君、隋行波、宋乃红、潘心泰、徐学太、于翠彬、王云亭、夏仁军、宋希云、夏日升、于绍斌等先生和女士,以及我曾采访过的所有的人们。是他们以本书主人公的个人履历为主线,以时间进程为引线,以大量的典型事件为珍珠,匠心独运,不辞辛苦,帮我穿起了一串好看的项链,并且把它紧紧地镶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脖颈上。

都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从我走上《乡间大道》那天起,我的夫人和儿子,还有兄弟姊妹及侄子侄女外甥们,一个个伸出双手搀扶,帮我在岁月深处打捞和拼凑记忆的碎片,并乐此不疲地查阅资料,校对稿子,就像在自家作坊里劳作,一天天真忙,直到眼下付梓之际。

这里,我还要特别提及和真诚感谢已经仙逝的刘美清,她是本书主人公宫学斌的老伴儿,是我口口声声称呼着的“老三嫂子”,我们叔嫂二人漫步《乡间大道》的时候,她会不时地采摘路旁的一朵野花,甚至一棵小草,带着露珠,沾满泥巴,送到我的鼻下闻闻,摆在手上看看,一起体味世事沧桑,人生甘苦……啊!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一旦谢世,一切便成为历史,自然法则真是残酷无情。尤其曾给我过很多帮助和鼎力支持的人,遽然间离世而去,更让人难以承受!

在本书的撰著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有关的文献资料,谨向原作者、原编辑和出版社致谢!感谢出版本书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和编辑吴方泽先生、庄伟女士及诸位同仁。

作 者

2008年春于烟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乡间大道(中国农村社会改革探索者宫学斌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仁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2912
开本 16开
页数 3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5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2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3: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