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教育充满困惑之问?是因为外在的欲求与迷障令我们不知不觉偏离了教育的原本之道,让我们以尊重生命的心灵之爱,使教育回归人性、回归生命、回归真善美的本然。本书共分“教育之问”、“教育之道”和“教育之术”三篇,对中国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
图书 | 中国教育问道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教育充满困惑之问?是因为外在的欲求与迷障令我们不知不觉偏离了教育的原本之道,让我们以尊重生命的心灵之爱,使教育回归人性、回归生命、回归真善美的本然。本书共分“教育之问”、“教育之道”和“教育之术”三篇,对中国的教育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 内容推荐 【上篇】 教育之问 教育的任务,不是无视或扼杀孩子生命体中的独特潜能和自由追求,把他们修剪得整齐划一,而是给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宜的土壤、充足的阳光和各自所需要的不同的养分,去激发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快乐地成长;教师的职责,也不只是教导孩子做功课或练技能,而是指导一个个有生命的人发挥全部能力去充实自我,去创造最完美的生活。每一个孩子都是哥伦布,总把我们带向新大陆…… 【中篇】 教育之道 教育者只有从高高的圣坛上走下来,以一颗由衷地尊重、欣赏、信任、好奇的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儿童,才能真正创造教育的奇迹,并在给孩子带来自由快乐学习体验的同时,也给教育者自身带来工作的成就感与幸福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法则,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灵魂和根基所在。 【下篇】 教育之术 教育是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历程而展开的一条从小到大的系统主线,而决定这种主线内在轨迹的是学习者的生命主体需求。这就像一株植物的成长,萌芽期该做什么,秧苗期该做什么,开花期该做什么,结蕊期该做什么,都是由植物的本身特性告知园丁并被遵照培育的,而不是凭园丁的主观臆想盲目行事。 目录 上篇 教育之问 一、中国教育怎么了? 二、教育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三、教育,教什么?育什么? 四、中国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中篇 教育之道 一、教育的真谛:珍爱生命,遵从生命的自然法则 二、教育的使命:关怀人性,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教育的内涵:培植文化,构建真善美的心灵家园 四、教育的归结:引导生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幸福人生 下篇 教育之术 一、理清主线:统整规划0~18岁持续一贯制教育行动纲领 二、拓展局面: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联动机制 三、关注焦点:加强农村、职业、父母、国学等薄弱环节教育 四、温馨小贴士:让我们每个人都做好教育系统中的自己 参考书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教育问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晓燕//谢云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309836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31 |
出版时间 | 2009-04-01 |
首版时间 | 2009-04-01 |
印刷时间 | 2009-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52-44 |
丛书名 | |
印张 | 13.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