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访景寻情/学人屐痕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册文人学者走天下的游记性书籍,内容不只描写自然景物,还有人文内涵,并打破学者作家界限,成一专集。

不论古今,凡出于文人学者之手的这些游记,不仅使人广其见闻,更重要的还能以作者对人文意识的诠释,起到发挥人们追索知识和开拓思路的效能,也引发我对这些文化游记的关爱和思考。

内容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自古以来熔铸文人学者的两大途径。其最具典型性的便是三代以下第一作者司马迁,二十岁就周游江浙、两湖、鲁豫、四川的名山大川。后世文人学者多奉为圭臬。有唐柳宗元以撰写游记著称于唐宋八家,所写《永州八记》刻画唐代湖南零陵优美山水,竹木怪石,久称古今名篇。明人徐霞客跋山涉水,穷一生精力,撰成举世驰名之杰作《徐霞客游记》,熠熠发光于中华文化之宝库。近之如清代,游记之作,所在多有。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政通人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学者渐渐摆脱自我封闭状态,不仅国内时有学术研讨,甚且越洋交流,亦非罕见。所到之地,往往将见闻形诸笔墨,于是游记之作时见报刊,斯情斯景,宛在眼前,几于目不暇给。文化内涵更见深厚,中西文化之沟通,日益畅达。

不论古今,凡出于文人学者之手的这些游记,不仅使人广其见闻,更重要的还能以作者对人文意识的诠释,起到了发挥人们追索知识和开拓思路的效能。

目录

议论文化游记(代序)

积水潭忆旧

七十年的天津缘

天津卫六百年

大经路忆往

五大道寻旧

消夏梨木台

战备疏散话“老插”

钱江潮

湖滨赏月

旧镇纪事

水乡乌镇

杭嘉湖纪行

人文绍兴

天一明珠话沧桑

宁波的“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钟情海宁

参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初访华西

七朝古都——开封

历史的沉重——悼旅顺

岩画·摩崖造像

娘子关览胜

平遥古城

塔儿寺朝圣

河西四郡

敦煌访古

 啊!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吐鲁番纪行

黔行纪游

 黄果树观瀑/龙宫泛舟/阳明洞遐思/红枫湖篝火

过港行

天津和香港的相通命运

澳门巡游

 远眺/近观/重游

台湾的博物馆

太鲁阁留踪

环台游

美国风情

 初履金山/独立厅/华盛顿故居/两个雅典城/大西洋赌城/

 乡情的安慰/好莱坞忆游/大学图书馆/村镇图书馆

枫叶之国

 五月的温哥华/UBC的亚洲图书馆

扶桑手记

 成田上空的浮想/上野探樱花/和服的咏叹/和食杂说/相扑料理及其他/

 东京居大不易/血通气顺/明治村的启示/日本知识界的侧面观/广岛之旅

试读章节

我的外婆家在钱塘江南岸的一个旧镇上,是位于萧山县西北的西兴镇。西兴是个旧镇,越国范蠡曾在此筑城,作为越国的渡口城堡,以其可以固守,命名固陵。南北朝时又名西陵,是钱塘江与内河沟通的要地。五代时因固陵的“陵”字含陵墓之义不吉,遂改名西兴。宋设镇,元设厂,明设盐课司,清以来乡镇迭用,成为水陆要冲,市廛繁盛的集镇。我的外祖父母在我出生前已去世,虽然我家住在杭州,与西兴只有一江之隔,但母亲很少带我去外婆家。直到七岁上半年,因为准备到天津来,母亲选了一个晴天的早晨,带着我去外婆家告别,我才第一次到外婆家。当时尚无钱江大桥,要乘布篷航船,江岸有较长一段浅滩,航船停在较远的江中,需要走近百米两人对行宽的木跳板。跳板用六块长木板搭在架子上,越走离地面越远,往下一看,令人头眩,加以跳板有规律的颤动,行人必须保持步履一致。母亲拉紧我的手,我也学着大人一颤一颤地合着拍子走。对岸的船埠头就是西兴。但需再走一段跳板,才到真正的岸上。离岸不远,就是进入西兴镇的关口——铁陵关。这是古代固陵城的遗址,当年离海塘很近,形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已远离江道,仅存关基遗址。过了关,就是镇上一条笔直的青石板路,大约走十多分钟,就到了外婆家。大家说了许多惜别的话。傍晚时,母亲和我又匆匆返回杭州,所以我对旧镇的印象并不深。

九岁那年,因为父亲失业,四方谋食,居无定所,而杭州老宅因父叔分在各地谋生,祖父母也分别就养,无处安置我和母亲,所以只好把母亲和我送回西兴外婆家。在外婆家住了有半年多,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个旧镇。我的外祖父弟兄二人,外祖父排行第二,世代经商,直到我外祖父才一意读书,而由大外祖去支撑商业。他们在大街的两侧开了两爿店,北面的是米店,南面的是南货店,由大外祖的两个儿子分管,大堂舅管南货店,二堂舅管米店。米店是前店后厂,前后三进院落。店堂是高台阶,一半是L形柜台——银钱往来的地方,除了二堂舅和账房先生外,闲人莫入。另一半是若干米笸箩,装着各种不同的米,供顾客选量,有几个伙计在招呼客人,有时我也在店堂里玩。大外祖虽然读书不多,但经商很负责,从店堂卸下门板起直到晚间上门板收市止,除了吃喝拉撒外,他就坐在米店临街的一张高凳上张望,俗称“嘹高”,既照看米店,又不时往对街地势较低的南货店扫几眼,统管着两店的商业活动。在我寄居的半年多里,从未缺席过一次,极为敬业。我的外祖父母生有二男三女,我母亲是五人中的大姐,两位亲舅舅,一在杭城体育界,一在外地军界,到年底他们还可以回老宅分两店的红利。我有两位姨,二姨嫁到杭城一陈姓中学教员家,小姨也已许配给离西兴几十里地远的张家村张姓农民家,二姨早逝,留下小表弟陈天声。不久,二姨父也因精神分裂症疯癫而失业,父子二人孤苦无依,只好回西兴外婆家寄居。后来二姨父死后,天声表弟就由外婆家收养。小姨出嫁后,平静地过着中农的小康生活,直活到八十多岁。

我寄住在外婆家时,正是暑假期间,住在米店店堂后面的第二道院里,院里有一个大天井,东厢房是客房,我就住在这间客房里。房里陈设比较简单:一张木床、一张条几、一张八仙桌子和几把椅子。条几上堆放着许多旧书和文房四宝。每天上午,我按照母亲的布置写大小楷,大楷临颜体《东方画赞》,小楷临王体《黄庭经》,读两篇《古文观止》,直到吃午饭。下午就是我的自由活动时间。客房的对面和后身是碾米和存粮的厂房,有两三个工人赤膊劳作,弄得满头满脸都是米糠尘末,流下来的汗水在面颊上划出一道道痕迹,米糠的扬尘弥漫着整间磨坊。我偶尔探头进去看一下,便呛得赶快退出来喘喘气。有时有大宗的买主,磨坊便要连夜加工,直到我入睡渐渐进入朦胧时,还能听到若断若续的咳嗽声。我虽然还未能认识到这是一种剥削,但很同情工人的劳苦,也联想到生计的艰难,想到要好好读书,免得日后去做苦工。  我写完每天的大小楷窗课后,除了偶尔为两店写点当日行情的招贴外,也从帖上描写双钩字模给两个比我略大几岁的学徒练字,有一次还接受一项“重大任务”,那是小姨为了还庙里的愿,认捐了一份血书《心经》,来求我为她恭楷写一部血书《心经》。她在条几上的书堆里找到一本《心经》,打开不常用的一方歙砚,拿来两支新小楷笔、一锭朱墨。小姨也向我许了好多愿,如秋天带我去看社戏,每天写经时给我买点心,写完后再送我一把小算盘等。我和小姨素来感情好,认为这不仅可以练练字,又能得这么多奖品,何乐不为?便很爽利地答应下来,并且立即行动。小姨非常高兴,用朱墨研了一砚台,然后划了一根火柴烧了烧准备好的绣花针尖,在自己的左手中指和食指上,剌了两下,翻过手来,挤了无数滴血,在朱墨里又磨匀,这就意味着这是“血书”。我一边在黄表纸上写血书《心经》,一边还按小姨的叮嘱,低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小姨临走时,又很庄重地嘱咐说,要用心写,如果心不诚,将来还愿送表时,纸灰不上升,要掉下来的。我答应小姨,一定诚心诚意写。十天过去,我终于完成了血书《心经》的缮写任务。小姨说话算数,除了送给我一把精制的小算盘外,还送我不少零食。她兴冲冲地拿着血书《心经》到城隍庙里去还愿,不到一小时,小姨满头是汗地回来,很兴奋地告诉我,她的血书《心经》焚化时,纸灰都飞扬上去,城隍老爷已经收了,她还告诉我已经代我求过平安了。我虽对这些事半信半疑,但还是谢过小姨。后来小姨嫁到张家村,家道小康,小姨父人很老实,生活过得比较惬意。据小姨对母亲说,和这次还愿有点关系,我也算为小姨做了件好事。

外婆家人丁不甚兴旺,只有大堂舅膝下有一儿一女。大表哥道隆比我大十岁,是个病秧子,据说得的是痨病(肺结核),成天咳个不停。母亲暗地里嘱咐我少和他接近,可是大表哥总爱和人们说些稀奇古怪的事情,说着说着又喘得气息不接,要去吃药休息。大表哥有个比他小两岁的未过门的妻子,是米店旁边水果店徐老板的独生女,个子不算高,长得很漂亮,性情也很温和。她和大表哥从小在一起玩,很说得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人的感情也日深。两家的父母也都看在眼里,不久就为他俩定了亲。从此她就不常过来了。后来大表哥得病,她又经常过来帮大舅母做点家务,为大表哥熬药。外婆家老老少少都喜欢她,统称她徐姑娘,只有我和小表妹常在她耳朵边叫她大表嫂,经常得到她的娇嗔。P34-37

序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自古以来熔铸文人学者的两大途径。其最具典型性的便是三代以下第一作者司马迁,他从十岁开始读《左传》、《国语》、《世本》和儒家诸经典;二十岁就周游江浙、两湖、鲁豫、四川的名山大川,访求遗佚,搜集口碑。后世文人学者多奉为圭臬。有唐柳宗元以撰写游记著称于唐宋八家,所写《永州八记》刻画唐代湖南零陵优美山水,竹木怪石,久称古今名篇。明人徐霞客跋山涉水,攀悬崖,登绝顶,考察自然与人文现象,穷一生精力,撰成举世驰名之杰作《徐霞客游记》,熠熠发光于中华文化之宝库。近之如清代,游记之作,所在多有。如清初古文名家宋荦与汪琬各有一篇同名《游姑苏台记》的游记,描绘苏州城外姑苏山上姑苏台山水情景,宋文并引入汪文写景片段,比读之下,汪文于情似略胜宋文一筹。乾隆时诗人沈德潜有《雨中游虞山记》一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好游记,作者始而写两过其山而未登的憾意,继而写某次雨中登临,又未能尽探幽邃,而感到心甚怏怏,终而发抒对世事的感慨说: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噫嘻!岂独寻山也哉!”

晚清时期,中国处在一个历史转型期,有人开始动念走向世界。我的一位乡前辈单士厘女士于1903年从日本经朝鲜、中国东北、西伯利亚至欧俄,历时八十日,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女子出国游记——《癸卯旅行记》,介绍所见所闻,不仅量其风物,更对时事感到忧虑与愤懑,充分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一位封建时代女性的远见卓识。1910年,她又写出一部名为《归潜记》的游记,记其在意大利的见闻和她对中西文化交流的看法,更借犹太人在意大利的屈辱惨状,以启迪国人对国事日衰的警觉,体现了游记中的文化内涵。

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进入政通人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文人学者渐渐摆脱自我封闭状态,不仅国内时有学术研讨,甚且越洋交流,亦非罕见。所到之地,往往将见闻形诸笔墨,于是游记之作时见报刊,而自藏于箧者尤不可胜数。从此,海内外各地之历史沿革、山川风光、民情习俗、名胜遗迹,以及民众之精神素质、文明程度等,大多见诸文字,斯情斯景,宛在眼前,几于目不暇给。文化内涵更见深厚,中西文化之沟通日益畅达。

不论古今,凡出于文人学者之手的这些游记,不仅使人广其见闻,更重要的还能以作者对人文意识的诠释,起到发挥人们追索知识和开拓思路的效能,也引发我对这些文化游记的关爱和思考。

能亲临海内外胜地,并写出文化游记的人,终究是少数,更多的人虽有此要求与愿望,但一则限于精力,二则限于财力,三则限于时间,无法实现自己的向往,于是只好通过图像和文字来满足自己的文化要求。我曾把这种文化享受称为“卧游”。所谓“卧游”,并非实指,而是借指一种消闲模式,偎在被窝里,仰摊在老板椅上,斜靠着羊皮沙发的扶手,歪躺在被垛上……都属于“卧游”的范畴;但许多文化游记,多散刊在各处,搜寻困难。因此我曾设想如能选辑一批出于文人学者之手、具有文化内涵的游记于一编,提供给那些或年高体衰者、或公私繁忙者、或阮囊羞涩者作“卧游”之需,岂不甚好?

几年前,我和忘年挚友韩小蕙女士曾编过一套《当代文化游记》,含域内域外各一册,为多人一集,颇得同好赞许,惟所收篇什较少,时思增益扩编。去年冬日,岳麓书社曾主陶社长告知,该社拟组编一套文人学者走天下的游记性丛书,内容不只描写自然景物,还应有人文内涵,并打破学者作家界限,各成专集。我被邀加盟,甚感愉悦,乃收集拙文数十篇,成一小集。各篇插入相应图片,庶看图读文,益增情趣。既记录平生游踪,又可备卧游者浏览,岂不善哉!

二○○八年新春,写于南开大学邃谷,行年八十六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访景寻情/学人屐痕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来新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岳麓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11837
开本 其他
页数 1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10.3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06
16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