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饥渴(对话宝瑞)
内容
编辑推荐

没有优秀的文化武装我们的灵魂,等于没有衣服遮掩我们的身体,这个时代的文化饥渴使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裸奔”的危险!

文化饥渴?在一个文化产品充裕的时代,我们感到有些迷失!为什么?没有优秀的文化武装我们的灵魂,等于没有衣服遮掩我们的身体!

本书是冯成品先生与张宝瑞先生的随笔集,内中收录了一些他们对人生认识的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本书是冯成品先生与张宝瑞先生的随笔集,内中收录了一些他们对人生认识的散文作品,具体包括:《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爱情是一种感觉和憧憬》、《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理想坐在峭壁上》、《悬疑小说更要追求诗意美》等。

目录

1.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落花梦》一一中国后现代文学首部经典作品

4.最早揭露“买官卖官”现象的文学作品

5.《国恋》是最早反映“四五”天安门事件的文学作品

6.我第一次看见死尸

7.我把一个人咒死了

8.一个22年的悬念

9.三月一日是我生命中特殊的日子

10.爱情是一种感觉和憧憬

11.我的新闻从业生涯

12.侠是一种精神

13.梁羽生称我的武侠小说名副其实

14.与萧逸商榷“君子尚风流”

15.真正的大侠内心非常孤独

16.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水落鞋出

17.爱母亲胜于爱绣鞋

18.金蔷薇文化沙龙应运而生

19.你到底想要什么

20.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理想坐在峭壁上

21.我天生不信邪

22.悬疑小说更要追求诗意美

23.鬼都是人造的

附录:

张宝瑞人生年表

张宝瑞作品目录

试读章节

小的时候我就对文学特别感兴趣,以天下为己任,信奉的信条是“天下本天下人之天下,何为一人之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段话对我影响非常大;还有“民小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也是我人生的一个信条,就是一种不怕死的信念。这些信念在我的思想里根深蒂固的根本原因,我觉得,在于母亲对我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开始,我的母亲就给我讲很多道理,比如她教育我如何做人,她觉得为人要善良、要多帮助人,行善积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开始我还不太明白,但渐渐讲的多了,我的年龄也不断增长,对她讲的东西也就能够理解了。而且,母亲还给我买来了大批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连环画,4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看,我每天看,有的翻了好几遍,最早买的一些连环画后来都看烂了。看这些连环画在当时更多的是冈为觉得好玩,到后来才渐渐觉得,它培养了我的文学爱好。

“文革”初期,我看过一些书,这些书多是表哥姜立忠借给我的。表哥是大姨的儿子,他比我大一岁,北京二十五中学生,也住在喜鹊胡同。从1966年一直到他当兵,他都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文学、思想。他当时拿了一本书,书名叫《成功之路》给我看,书里有两段话我现在都能记清楚,是自己很喜欢的格言。一个是“不要为了摘取远处的红玫瑰,而踏碎脚底的白菊花”。这句话很深刻,我觉得那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从处世哲学来讲,不要好高骛远、想入非非,不要盯着海市蜃楼,而应当从小事做起。二是从情感角度来讲,不要为了风度翩翩的女子而忽略自己的妻子。第二段话是“坚忍是成功的钥匙”。坚忍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境界,如何能达到坚忍的境界其实很难,这句话影响我,使我变得大度、容人。

表哥有一个同学,是阿英的后代,他家里藏书特别多,他经常借给表哥大量的书,我经常又从表哥那里借来看。我还有一个中学同学叫邢曙明,他的家里藏书也特别多,我时常向他借,所以我在“文革”初期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司汤达的《红与黑》、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那时候我才14岁。我最喜欢的就是文L史哲方面的书籍。

小时候我还组织了胡同的话剧社,喜鹊胡同的小伙伴们自己编剧本、相声、小品、三句半等,然后自己在胡同里演。我还记得,那时候表演比较出色的两个小伙伴,一个大名叫黎书香,小名叫丫头,敢闯敢说;另一个大名忆贤,是满族少女。我们在大门洞里经常表演一些木偶剧,吸引很多人来看。

我小时候是很倔犟的。一次,附近有个练摔跤的青年带着他的弟弟来找我哥哥寻衅。他上来就把我哥哥摔倒在地上,按住他,问他服不服?那时我哥哥是这个胡同的孩子头。我一见就急了,那时我十来岁,练摔跤的人的弟弟和我岁数差不多,我上去给他弟弟来了个大背挎,把他摔倒在地,按住他,对那个练跤人说:“你放开我哥哥,要不然我要他的命!”练跤人慌了,连忙放开了我哥哥。

成平:听说您居住的环境对于您写作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宝瑞:应该说,喜鹊胡同十号大院对我后来创作梅花党系列故事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对我来说,喜鹊胡同十号大院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是在十号大院里度过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里正是我创作《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一系列梅花党故事的源泉所在。我1952年8月23日出生在北京,1956年我们一家人移住东城喜鹊胡同十号大院,1975年搬到朝阳区小庄居住。在十号大院共居住19年。十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共是四进院落,住着十几户人家。据说,抗战之前这里是一对恩爱的年轻日本夫妇居住的地方。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这对日本夫妇被人杀死在浴盆里。抗战胜利之后,这所凶宅由普通中国百姓居住,住的人很杂,有知识分子,有工人,也有无业的人。我家住的是二进院的东厢房,原来是日本人家的厨房,一大一小两问屋子,很小。院子的厕所在三进院后面,每次上厕所都要穿过悠长的回廊,在很多家的窗户前经过,才能到那里。厕所的灯也不知是被哪个坏小子打坏了,门也破了。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由于小的时候我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我对院子里居住的形形色色的人都观察得很仔细。

院子虽然只有十几户人家,却有三个人精神上有毛病。他们一类属暴力型,那是一个工厂的青年女工,有人诬告她偷了_厂厂的布,实际上她根本没有偷,一下子就给刺激疯了,疯了以后经常在下雨天从屋里跑出来:我记得她梳着短发,两眼发直,冒着绿色的凶光,脸上长满了粉刺。一类属政治型,后来疯死了;还有一个属青春型,也就十五六岁,看见你就笑。环境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气氛,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P3-6

序言

2月23日与张宝瑞老师一番彻谈之后,我们计划将此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人生对话记录下来,成书出版。在整理张宝瑞大师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这张照片,张老师给这张照片定名:文化饥渴。

作为一个文化商人,这四个字让我触目惊心!

张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诞生在一个文化荒芜的年代,这本书在当时无疑是一股清泉,满足了很多人的对于文化的渴望!而今时今日,我们的图书市场每天都有新书诞生,可在一些方面我们仍身处“荒漠”,依然感到“饥渴”。

这些饥渴表现在:“艳照门”事件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一批又一批网友乐此不疲地点击“观赏”,然后绞尽脑汁去猜测那些没有公布名称的女主角是谁?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不是一个赤裸的明星,而是这些人猥琐的灵魂!这让我想起了之前饱受争议的影片《色·戒》,很多人为了那些被删减的激情镜头,特意赶往香港观片。在国内禁播的《苹果》也一度成为网络上下载量最高的电影之一。有人称之为艺术,我想能理解其中艺术深意的寥寥无几,这些人只是在观赏一种被扭曲了的性文化!

前两年热热闹闹的电视选秀节目也一样,在那样的潮流之下,少男少女们相信自己可以凭借美貌与歌声一夜成名。人生的意义只是抓住漫天飞舞的短信投票一件事情。

文化饥渴?在一个文化产品充裕的时代,我们感到有些迷失!为什么?没有优秀的文化武装我们的灵魂,等于没有衣服遮掩我们的身体!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可我们还渴望更多,就像渴望用五彩绚烂的华服装饰我们的身体一样。这不是某些人的欲望,而是一个时代的诉求!

我与宝瑞兄决定将我们对于人生的认识整理出版。作为一个滋润过一个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宝瑞兄决定将他的成长经历公诸于世,让所有人了解《一只绣花鞋》背后的故事;同样的,我也会将自己从一个“专职农民”到“文化商人”的人生历练一一道来。我们渴望用一个真实的自己去滋润这些文化饥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饥渴(对话宝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成平//张宝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档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669414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