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阅读史
内容
编辑推荐

回望30年的中国流行阅读史,我们发现,30年来,国人的文化轨迹是通过流行阅读辐射出来的。由于流行阅读投射的是国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时代之阅读是国人的集体吁求和想像,所以,流行阅读与时代文化心理的变化紧密相关,是一部国人的“心灵史”。不仅如此,可以看到的是,国人的阅读生活受历史环境影响很大,则阅读体现的不仅止于时代文化心理,还是一部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史,社会变迁史和中国发展史。

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的阅读,到上世纪90年代“物质”之阅读,再到进入新世纪以来“个体”之阅读,30年的阅读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人从计划经济集体中的一员解放出来,成为个体的人;这个个体的人从精神之解放,到具体应对个人的复杂的日常的现实生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将这30年的流行阅读史,概括为一部“个人完成成长史”。

内容推荐

阅读究竟有没有用?阅读在_个人的生活历程中究竟起多大作用?读书到底有没有用?这些都是平凡人如你我,名人如张颐武、苏叔阳、王蒙、刘心武,包括余秋雨等人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常常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有时甚至引发激烈争论。读,还是不读,这已经是个问题。但事实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自觉与不自觉地,主动与不主动地阅读一些书籍。这些书籍也必将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力是深远的,是具有“一辈子不忘”的性质的。从所读书籍上,也必然能寻出一个人的思想成长过程的深刻痕迹,感受得到作者人生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甚至还可以捕捉得到情绪上的细微变化。这正是此系列丛书最大特点。

本丛书每本题目相同,都叫《一个人的阅读史》,但作者不同,所阅读过的书籍也一定不同,所经历的人生感悟也一定不同,看世界的角度也必然不同。这也正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系列图书之所以有出版价值的地方。我们普通读者这次可以真正走入那些名人的内心世界,看他们读什么书,听他们的内心独白,感悟他们对人生的真切感悟。本书讲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滋养:面对人生的书

 A.读书从语言开始:《语文影及其他》

 B.“读经”的两面性:经典的复杂意义

 C.人生需要“钝感力”:励志小书的大哲理

 D.《下流社会》:切入当下的人生境遇

 E.“乐活”的文化价值

 F.“熬”住人生

 G.挥别百年:中国的新生

 H.我们需要”梦想比回忆多”的精神

第二章 当代作家和作品:三个作家的记忆:巴佥、玉蒙、王朔

 一、巴金

 二、王蒙

 三、王朔

第三章 想象的空间:和中国小说一起成长

 A.关于《猫》

 B.刘斯奋的《自门柳》

 C.关于《沉沦》的感慨

 D.远近之别

 E.和时代拔河:王小波的价值

 F.《无字》:生命的痕迹

 G.发掘回忆:关于王安忆小说

 H.《秦腔》一曲动地哀

 I.感慨高行健

 J.梁晓声的意义

 K.从“硬”的边界进入:《狼图腾》的价值

 L.中国梦的片断

 M.冯唐的两本书:摆荡在欲望和嘲讽之间

 N.空山不空

 O.残酷青春的痕迹

第四章 世纪的“流年碎影”

 A.天壤之别:王韬和刘恒

 B.情何以堪

 C.■影楼中

 D.无尽歧路

 E.随风而逝

 F.胡兰成的传奇

 G.“落难”的感慨

 H.东京故事

 I.风中之烛

 J.如梦沧桑

 K.“检讨书”祭

 L.岁月无情

 M.难言乡隐

 N.行走江湖

 O.“80年代”的意义

 P.风雨20世纪的背影

第五章 世纪思想的痕迹

 A.召唤“新青年”的精神

 B.“文艺复兴”再思

 C.“狂飙时代”与现代中国

 D.冯友兰的《贞元六书》的文化关怀

第六章 世界和我们之间

 A.诺贝尔文学奖:三十年的传奇

 B.德里达与我们:知己或陌生人

 C.《崩溃》的意义

 D.《哈扎尔辞典》的价值

 E.《布尔加科夫文集》的启示

 F.说《帝国》

 G.看“花生”全集,怀念“花生”

 H.自白的效用:耶利内克的启示

 I.理论的趣味

第七章 和他人的书的对话:“序”里的意昧

 A.《家族图谱》

 B.展现“现代性”的矛盾

 C.以摄影家的想象力赋予“中国”形象

 D.《“看”/“说”》

 E.女性内心世界的展开

 F.张冲的《1977年以来喜剧电影研究》

 G.朱家雄的小说

末章 一个人的生命史

试读章节

A.读书从语言开始:《语文影及其他》

对于语文的敏感应该是我们阅读生活的一个关键的方面。

80年代初是一个充满天真热情的时代,我们都曾经天真而热情地相信许多宏大的话语,我们迷醉在许多新鲜的事物中无法自拔。那时的激情几乎是难以抗拒的。当时的名诗人有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我当时还是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陶醉在这些新鲜的事物中,每天沉醉在一种狂热中。看当时几乎每个月都在“突破禁区”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听几乎每天都有的慷慨激昂的讲演,看引发争论的电影和话剧,感受着一种热烈而自由的空气。那时我们每天在宿舍和课堂中进行着严肃而诚挚的讨论,关于“人的解放”,关于改革,关于感情和人生。这些讨论在今天看来当然是极度幼稚和天真的。但那种一丝不苟的热情和追寻思想的坦率却是难得的。这里其实有一个矛盾之处,许多热情和单纯其实来自于思想的不成熟,而成熟的思想则往往带来冷静和复杂。但我们常常既喜欢成熟的思想,又喜欢热情和单纯。其实这两者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难怪80年代时学长黄子平曾经热烈地赞美过“不成熟”的思想。他的一篇文章就起名为“通往不成熟的道路”。当时曾经钦佩过他的激进,其实今天想来,他是认识到成熟和热情的不可兼得,宁可选择不成熟的热情,反而是一种看得清事情的明智。我们当时都怀着这么一份不成熟的热情来面对这个新鲜的世界和中国。当然,这里的危险之处是我们知道自己有无限的热情,却并不知道自己不成熟,以为自己的热情就是真理本身。这其实也说明了80年代的长处和缺陷。今天有些人谈起80年代来的时候往往有无尽的缅怀,觉得我们今天热情不够了,却忽视了我们当年的不成熟的代价和问题。

但我当时偶然在北大图书馆看到的一本书却改变了我对于热情的单纯信仰。我那时常常在图书馆二楼的文科阅览室里读书,其实这读书也就是随便翻翻各种文史哲的杂书。感谢这个书籍丰富的阅览室给我的滋养,它对于我的未来的学术兴趣起了关键的作用。我记得这是大学三年级时的那个夏天。天气炎热,没有空调,阳光直接射进大窗户,但图书馆外的树上的持续的蝉鸣和偶尔刮来的微风以及阅览室几乎无限的安静让人还是感到清爽。我偶尔拿起了一本朱自清先生的《语文影及其他》,这是一本小册子,非常单薄。我们熟悉的朱自清是毛主席著作中慷慨的不食美国救济粮的爱国者,或是写作《背影》和《荷塘月色》的感情真挚的散文大家。但这本书里我却诧异地发现了另外一个朱自清。一个成熟的思想者,一个对于语言的问题和矛盾充满敏感的洞察者。这里的朱自清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语言习惯出发,从容地一点一点地揭示我们的语言和意义的关系,一点一点地尝试揭开语言本身的微妙与复杂。当时我看到这么几句的时候有点忍俊不禁:

有一回,一对未婚的中国夫妇到伦敦结婚登记局里,是下午三四点钟了,天上云沉沉的,那位管事的老头儿却还笑着招呼说:“早晨好!天儿不错,不是吗?”朋友们传述这个故事,都当作笑话。鲁迅先生的《立论》也曾用“今天天气哈哈哈”讽刺世故人的口吻。那个老头儿和那种世故“客套”话,因为太“熟套”了,有时就不免离了谱。但是从此可见谈天气并不一定认真的谈天气,往往只是招呼,只是应酬,至多也只是引子。笑话也罢,讽刺也罢,哼哼总得哼哼的,所以我们不断的谈着天气。天气虽然是个老题目,可是风云不测,变化多端,未必就是个腐题目;照实际情形看,它还是个好题目。(《撩天儿》)

这里的见识是从日常生活的语言出发,精细地剖析其中的奥妙。我们自己习焉不察或一口否定东西,朱自清先生能够发现其问题。但他发现了问题却并不仅仅给予一种简单的评价,而是在洞见了日常生活的某种高度的真实。这种真实让我们意识到语言与实在、能指和所指间的实实在在的距离。语言在表达实在的同时,也遮蔽它。或者说,现实只有通过语言来呈现,但一旦经过了语言的覆盖,我们也就再也无法接触到那个现实了。朱自清先生讨论“聊天”,纵论“很好”拆解“说话”与“沉默”的微妙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情状,无不处处见出细致的体察和深入的理解。其中有《不知道》一篇,对于各种“不知道”的用法有最详尽的剖析,有点像最近有人用拉姆斯菲尔德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的一堆复杂的修辞来表述的“不知道”谱成了曲的笑话,其实我们自己又何尝没有这样的问题。

《语文影及其他》从语言出发,却将我们天真的幻想打得粉碎。语言都有问题,依靠语言来生存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值得思考的。这些都和我在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相互矛盾,却打开了另外一个空间和视界。让我可能思考语言和现实的复杂的关系,让我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但他又没有对于人生的悲观失望,而是发现了人生的困境,却并不对于人生绝望,而是让人投入到其中,却仍然有间离和超脱的机智。这些东西是如此地刺激我。我后来明白《语文影及其他》中的分析其实非常接近于近年来走红的批评理论的语言的敏感。当时朱自清先生给我的启悟在于让我去发现不能对于世界有天真的看法,却依然保持探究和关切的热情。

后来我终于买了一本《语文影及其他》,经常放在我的床头,不断重读。它不断地提醒我不成熟的危险,但同时又告诉我对于世界保持热情的重要。我记住了朱自清先生的提示:

至诚的君子,人格的力量照彻一切的阴暗,用不着多说话,说话也无需乎修饰。只讲究修饰,嘴边天花乱坠,腹中矛戟森然,那是所谓小人;他太会修饰了,倒教人不信了。他的戏法总有让人拆穿的一日。我们是介在两者之间的平凡的人,没有那伟大的魄力,可也不至于忘掉自己。只能不能无视世故人情,我们看时候,看地方,看人,在礼貌和趣味两个条件之下,修饰我们的说话。这儿没有力,只有机智;真正的力不是修饰所可得的。我们所能希望的只是:说得少,说得好。P2-4

序言

好像有个读书俱乐部名字叫“读来读去”。我喜欢这个名字里面的意思,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读来读去之间消磨过去了。来去之间,只有书为我们人生的旅途刻下一些印记而已。读书当然是为了增广见闻,但其实也是在阅读之中让我们的人生有一些明确的标记,什么时刻读过什么书这样的事情会让人难忘的同时,也让人对于书多一层感慨和理解。读来读去的历程中我们也就慢慢地老去,一些没有看的书没有机会再看,一些看过的书偶然重温也会有一层老友重逢的欣悦。毕竟读来读去中生活在延续下去了。

看书的趣味当然并不只是学习知识,而且也在消遭和娱乐,在于偶然的灵光一闪,觉得自己有所发现,不虚一读。死读书当然也是人生不可免的部分,我们为了生活和发展都少不了这样的寒窗营读,现在有人说苦读已经过时,应该靠兴趣读书,其实人生里无奈的是苦读任何时代都取消不了,没有苦读的训练,所谓的“快读”也就难以存在。我们都推重才子的文不加点,一日十行,但其实没有实实在在的功夫,才气也难得展开。钱锺书先生当然是天才的典范,但看看最近出版的手稿《容安馆札记》,就明白他的功夫下得多大。虽然我们不得不死读书,却也不免想着死读之中有一些趣味突然来临,让人眼前一亮,心为之一动。

这部书可以说就是我的阅读生活的真切的记录,也是我生命史的真切的记录。这里是一些读书笔记的存留,也是许许多多半生读书的生活的真实感受的汇集。虽然零散,却依然敝帚自珍,虽然未必宏大,却还是我的内心世界真实的展现。这里的一切其实都有我的体温,有我的心跳,也有我和我的生命的挚爱所在。我也渴望通过这部书和读者分享我读书的经验,给予读者一种对于书的感受。

这就是这部书存在的价值了。当然我的阅读肯定充满了盲点,充满了困惑和充满了问题。这里没有结论,只有在人生路上的一点点生命的痕迹,期望和读者共同度过这漫长人剩的一点真挚的情感而已。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阅读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颐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63214
开本 16开
页数 2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5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52.17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26
15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