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缅北之战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黄仁宇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作者以“业余新闻记者”身份撰写的一组战地通讯,多发在《大公报》上,1945年由上海大东书局结集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著作”。他时任驻印军新一军军长郑洞国的上尉参谋(并不高级),还只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距离后来的大史家尚有不少年月。本书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抗战时期的战地报告,是记录中国抗日远征军在缅北进行会战的实录,也是研究缅北战争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作者从中国部队进入缅北地区保护“东京路”开始,以记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战斗场面。作者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以最切身的角度记下了这场战争的各种实况,非常珍贵。

目录

更河上游的序战

缅北的战斗

孟关之捷

拉班追击战

随车出击记

苦雨南高江

密芝那像个缺罐头

加迈孟拱战役

八月十四日

我所知道的八莫攻城战

“这种敌人”

老腊戌和新腊戌

“业余新闻记者”(代跋)

黄仁宇回忆

试读章节

李明和逗着他问:“铜牌牌有啥子用场哟!打仗也不能挂。还是要连长帮你请五十个卢比倒可以买个手表……”

周自成没有回答,并且慌手慌脚地把钢盔戴了起来。

李明和回头一看,后面草里面排长来了,马上把头低下。

排长把手里的小树枝在周自成的钢盔上轻轻的敲着,一面说:“真是丫亚无,敌人把你们抬去了你们还不知道。”

周和李都把头更低下去了,但是排长并没有继续责备。

“现在告诉你们:敌人马上就要向孟关退却,我们在这一路埋伏,就是要断绝敌人的交通,尽量地不让他们回去,也不让他们增援上来。我们可能对两面射击,现在你们再不准谈话;留心看第三班在那大树上拉的那根藤。如果发现藤向左右移动,就是发现了敌人,各人做预备放的姿势——但是还不要射击,看到我的信号枪打绿色照明弹,大家才开始射击。你们不要随便跑出去,或者姿势太高,恐怕妨碍树上的射手……”

排长向第一班那边去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乌云上面开出一个洞,洞口照出来一线阳光。树枝上透过来一阵轻风,带着树叶清香,林子里面只有鸟啼,人都屏息着呼吸。

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

李明和有点睡意。——但是,现在公路北端发现马蹄的声音,又好像没有,又有了,好像是去的声音,结果还是向这边走过来的。李明和回头一看,青藤已经开始动了,他赶快打开冲锋枪上的保险机,周自成已经拿出跪射预备的姿势,而且闭上了左眼。

时间仍旧是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

敌人果然来了,前面两个搜兵笨头笨脑地经过设伏的位置。树叶里看到白亮亮的刺刀,逼着眼睛叫人晕眩。李明和_想:不好了,自己蹲的地方一定给这鬼搜兵发现了。不,他的担忧是多余的,这两个家伙匆匆忙忙地走了过去。青藤又左右动了两次,但是没有信号弹,只好让他们向孟关那边去了。

马蹄更响近了,不仅马蹄声,还有驮马不耐烦的呼气和驮鞍上的木箱碰在鞍架上,以及皮鞋踏在公路上的声音。

两百公尺以外,李明和看到一个日本军官骑在领前的马上,没有戴钢盔,痰盂形的军便帽上有一颗亮晶晶的金星。后面一纵队士兵,驱策着驮马一步一拐,李明和一点没看错,驮马上驮的重机关枪。

敌人的行军纵队已经到了第一班的正前,还是没有看到排长的信号枪。李明和的冲锋枪由敌人的指挥官瞄到第一匹驮机关枪的驮马上,看着这匹驮马又走过去了,还是没有看到排长的信号枪,李明和不由得一阵发急:该不是排长跑到哪里睡着了?睁眼看去,这批敌兵都是矮小愚笨的样子,步枪背在背上,钢盔挂在手臂上,头上都冒着热气,连弹药箱上漆的白字都看得清清楚楚。李明和觉得自己的心脏要跑出来一样,头上有些润湿。……

“冬——司——”

绿色信号弹突然从公路左边树顶上俯冲下来。

李明和对着一匹驮马赶紧射击,但是后面树顶上的轻机关枪先开了火,已经把这匹驮兽和两旁的敌兵推倒在尘土三十公分的公路上,灰土上已经染了一滩鲜血。

公路两边的大树都怒吼了起来,敌人应声躺在灰土上。

近处的芦草也跟着怒吼起来,敌人笼罩在烟尘里。

李明和瞧着烟灰未散的地方还有两三个敌人站着,又对他们射击了一个弹夹。

P20-22

序言

一九四二年上半年,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印度岌岌可危,一旦失守,日军可以直趋中东,控制印度洋。缅甸的沦陷对中国战场也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滇缅公路被切断,西南的国际交通仅靠飞越“驼峰”航线维持。因此,中、美、英三国都认为必须反攻缅甸。

一九四三年春,中国驻印军队的补给、训练大致完成,反攻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时机业已成熟。二月的一天清晨,黄仁宇和一群军官作为先遣部队,飞过“驼峰”到达印度的蓝伽,设立新一军的总部,此后一年半他就参与了反攻缅甸的行动,并且成为一名前线观察员,当起了战地记者,一边服役一边写了十余篇文章,投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公报》及其他报章。一九四五年三月结集后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成为黄仁宇的第一本著作。

作为战地记者,为了凝聚意志力,他必须强调光明面,这是他日后在回忆录《黄河青山》中的自白。但是,即便如此,他说他还是自有定见和癖好,那就是想在文字里注意营以下的行动,而极力避免涉及高级长官,并且尽量以亲自在战斗部队之目睹为限。这十几篇通讯无法有系统地将缅北各战役作一描述,但还是保存了几场战斗的细节,包括两次战车攻击,一次飞机轰炸,一次负伤和几次步、炮兵的战斗。尽管是纪实报导,但读者已经可以深刻感觉到黄仁宇的小说技巧,每篇文章都有情节、有鲜活人物、有高潮迭起的戏剧性发展、有作者的感怀与意念。透过这本书,我们一定会有同感:黄仁宇日后深具魅力的历史写作方式原来是其来有自。

“军人的生活像一团梦,整个人生的生命又何尝不像一团梦!”(“八月十四日”),这场缅北之战对黄仁宇的人生观显然有一定的影响。晚年回顾这段岁月,他说,每天都有人被炸断腿,头颅大开,胸部被打穿,尸身横在路边无人闻问,他看到的人类痛苦不知凡几。但是,当死亡不过是一瞬问的事,而生命降格成偶然的小事时,个人反而从中解放。战争带领人们进入生命中稍纵即逝的重重机会及无比神秘之中,因此,战争不可避免会引起各式各样的情绪及感怀。

这样的情绪及感怀只能借助日后的回忆加以抒发。“拉班追击战”一文中提及,他看到一座桥下歪倒着一个敌人的尸体,头浸在水内,他是一个大尉,旁边的树枝上晾着泡湿的地图和英日字典。黄仁宇在战地报导中平实地记录此景,毫无私人情绪。然而,这一幕却让他久久无法忘怀,以致于在《黄河青山》中,他多了这样的感怀:“毋需多久,我就发现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还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想想看,要养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军事训练得花多长时问,然后他在长崎或神户上船,经过香港、新加坡、仰光,长途跋涉的最后一程还要换搭火车、汽车、行军,最后到达在他地图上标示着拉班的这个地方。千里迢迢赴死,喉咙中弹,以残余的本能企图用手护住喉咙。”接着,黄仁宇又加上了一段神来之笔:“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大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

在“密芝那像个罐头”里,他描述云浓雨密下,负伤将士的担架不断扛来。一队美国兵却依旧英雄气概地站着,一动也不动。有些伤兵在呼叫,有些伤兵虽不呼叫,而他们失血的脸却是那么憔悴!战争是残酷的,但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画面!对于这群美国步兵的感怀,他保留了四十多年,在《黄河青山》中才作出表白:“倾盆大雨无情地下着,这些士兵肩荷着卡宾枪,显然在等候出发的命令,全都站着不动,不发一语。我能说什么呢?要我说他们英气勃勃地站着,坚忍不拔,昂然挺立,决心承担战争的重任,忍受恶劣天气的折磨?他们的眼圈和无动于衷的表情都让我别有所感。下雨会让他们想家吗?想到九千英里之外的家乡?”目睹这一场景几天之后,就在密芝那,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在一场战斗中,黄仁宇的右大腿被三八式步枪击中贯穿倒地,所幸没有伤及骨头。“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黄仁宇这么说。

本书在出版六十年后重新问世,正可带领我们进入黄仁宇心路历程的出发点,对于黄仁宇的人生观与历史观当有更多的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缅北之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黄仁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2479
开本 32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210.6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3
16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