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以人为本的企业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什么通用电气能从古板的传统组织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为什么麦肯锡不惜花费大量资金、时间对新员工进行培训?

为什么英特尔能从濒临衰败的存储器制造商跃升为微处理器巨擘?

面对充满竞争的动荡时代,戈沙尔和巴特利特揉合了管理的概念、经验与历史,通过本书为管理领域做了一份功勋卓著的贡献。

内容推荐

本书着眼于当代企业提倡的“以人性为本”的柔性管理方式。本书涵盖内容很广,包括像信任、自律性、学习、领导权和变革等问题。作者首先以几家美国著名企业为例,通过表格的方式,对美国西屋电气与通用电所的绩效进行直观的比较。然后又以西屋电气的一位前管理者为例,描述其在西屋电气和ABB完全不同的职业历程。由此反映出善于变革、以人为本的当代企业模式,是如何全方位取代了臃肿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管理层次繁多的旧有模式。

目录

第一部分 一种新企业模式的鼍生

 第1章 管理的新发现——从组织人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历程

 第三代的战略、第二代的组织、第一代的管理者

 第2章 一位管理者的经历——组织人的重生

一位职业经理人

旧业务的新机遇

管理的重新发现

说到做到

是特例还是典范

第二部分 从组织人刭以人为本的企业

 第3章 激发个人能动性——将个人作为企业的基石

3M制度化的企业家精神

创建一种主人翁意识

发展员工的自律性

提供支持环境

释放被禁锢的“人质”

 第4章 创立并推广知识——从个人专家到组织学习

从战略计划到组织学习

麦肯锡的知识全球化

开发个人技能

员工的集合体

开发水平信息流

新的手段与评测

建立基于信任的文化

具有一体化网络的企业组织

 第5章 确保持续创新——从改良到重建

花王的持续变革

树立发展意识

让组织富有灵活性

产生动态失衡

双管齐下

第三部分 创建和管理以人为本的企业

 第6章 塑造个人行为——改变企业的气味

企业的气味

自我革新的企业环境

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的变革

从环境到行为

 第7章 建立组织能力——使企业成为多个过程的组合

不会飞的大黄蜂

ABB的公司组织

多个过程组成的企业

新的组织模式

 第8章 开发个人能力——脱离俄罗斯娃娃式的管理模式

新角色,新能力

新的人力资源工作

告别“组织人”

 第9章 管理变革过程——企业自我革新的蓝图

阶段性变革

第一阶段:合理化过程——使企业家精神成为动力

第二阶段:自我更新——开发一体化协作

第三阶段:升级换代——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

从毛虫到蝴蝶的飞跃

第四部分 向新企业时代迈进

 第10章 新的道德契约——使企业成为创造价值的机构

为社会创造价值

为员工创造价值

建立“命运共同体”关系

 第11章 高管的角色转变——为目标、过程和员工服务

超越企业战略、结构和制度

从战略到目标

从结构到过程

从制度到员工

继续探索:职业管理的再生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1835年哈雷彗星出现时,一种新的公司形式在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诞生了。在有限责任制的理念下,一大批新兴公司应运而生。这些公司可以满足随着工业革命兴起所带来的生产和运输迅速发展的需求。与早期专门从事交易、生产、批发和贸易的公司相比,许多新公司开始采用垂直一体化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需要更高层级的管理技能来协调其多职能运作。

76年后,在太阳系中旅行的哈雷彗星再次光临地球时,这种成熟的公司形式已显现出其鼎盛时期的早期征兆,而一种新的公司形式则悄然出现。此时,新的大工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经营多样化将现存产能平均分配到新市场,扩展了经营范围。与此相对应的是,通用汽车的阿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和杜邦的皮埃尔·杜邦(Pierre Du Pont)等一些勇于开拓的公司的领导人,开始尝试具有革命性的多部门结构的公司制度。这一革新,促成了一种全新的“专业化管理”模式的出现。在过去的3/4个世纪中,这种模式已扎根于公司的行为中,被公司的管理顾问们所传播,并被编入教材和应用于学校的教学案例中。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弗雷德里克·温斯勒·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提出了新的、强有力的科学管理的理念。泰勒是一名工程师兼发明家,他根据自己在米德瓦尔(Midvale)和伯利恒(Bethlehem)两座钢铁厂的经历,于1911年撰写了颇具影响力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泰勒的思想是建立在这样一种信条基础上——即对任何工作都可以进行严格的时间和行为分析,并划分为零散的行为,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完成。它不仅对工厂里员工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而且还使监督他们的管理者职责发生了重大变革。管理的关键作用是激励和控制从事固定工作的工人们,并确保通过高度专业化行为来有效地协调生产。

同时,新型的多部门结构推动经营多样化带来的良机,对管理者角色也产生重大影响。在一个将资本作为关键战略资源的环境中,计划成为当代管理行为的核心。由于多个部门的管理者对有限的财务资源的需求,公司开始开发先进的资本预算制度和战略计划程序,以便指导投资。为了管理这些过程和相关的控制体系,公司总部规模被扩大,从而保证信息质量并对信息进行分析。总部管理人员的影响力增大了,政策和程序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并成为影响生产运营的基本手段。

但是新的公司结构反映的不止是一个复杂的新结构框架和一种更加规范的管理手段。在这样一个控制和协调、计划与政策共存的环境中,公司和其雇员之间开始出现一种新颖独特的关系。管理层不断加强资本分配,并重视对其利用率的衡量。这使得众多管理者认为公司的雇员算不上有价值的人力资源,在有效的生产过程中不过是可以替代的一部分而已。对于管理者来说,困难在于人是不同于其他生产活动的投入。人们之间的能力和性格差异很大,从而使行为难以预测。据说,亨利·福特一气之下曾经说:“我最需要的,是一双熟练的手。可我却不走运地必须要和这双手的主人打交道。”大多数复杂的新型企业结构和制度采用了日趋先进的管理政策和程序,将个人的特性最小化,使人“就像他们必须管理的资本那样可以预测和控制”。

部门化的结构和相应的职业化管理方式迅速传播,战后的经济发展更加速了这一趋势。这种趋势创造的市场机会超过了公司的投资能力。麦肯锡等咨询公司输出新的管理模式,使其在欧洲的流行度可与美国媲美,从而进·步促进了新管理模式的发展。在一个经济增长和公司扩张的年代,大多数研究集中于新战略结构的联结,特别是有利于迅速实现产品和地缘多样化的新组织模式。但是在仅有的几位关注新企业模式对人类行为产生内在影响的观察家中,畅销书《组织人》(The Organization Man)的作者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是最具洞察力和影响力的。他的观点有力而清晰地表明,当代公司的管理方式要征服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满足管理的持续性和可控性的需要。

P4-5

序言

在管理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几乎看不见亚洲人的身影,而戈沙尔是例外。他用自己的智慧告诉世界,这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管理大师,其思想决不亚于来自任一发达国家的管理学者。戈沙尔跨越东西方文化,在印度、美国和欧洲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智慧。戈沙尔长于企业管理,尤其是国际企业组织。

企业是什么?它只是一部赚钱机器吗?在戈沙尔的眼中,它不是竭尽所能地从员工那里获取最大价值的机构,而应该成为一种体制,一种创造财富的特殊机制,填补因家庭、政府等组织的影响衰落而出现的真空。这就意味着企业不仅要履行经济功能,也要发挥社会作用。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方式、分配原则影响到每个人,它们决定着收入的多寡、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以及社会民主程度等上层建筑。

企业不是政治组织,而是一个人们为了一定的目标基于平等原则自愿建立起来的集合体,相对政治体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今天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知识的载体——人,其能动性与创业精神的发挥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产品周期缩短、产业界限合并等诸多力量迫使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激烈变革。这种变革超越了传统的裁员、重组、企业再造等手段,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新管理形式的转变。

在这一新的管理形式下,企业从过去掌握资源的组织形态,转变成释放员工能动性与创业活力的场所;管理人员也将工作重点从战略、结构和制度,转到企业目标、过程和员工上。为了探索这种转变,以及新企业模式的特征,戈沙尔与巴特列特潜心研究6年,才写就了这本《以人为本的企业》。该书甫一出版,就获得了伊戈尔·安索夫和乔治·泰瑞管理类图书大奖。

亨利·福特曾说过的,“我需要的是一双熟练的手,可我却不走运地必须要和这双手的主人打交道”,可以有另一种思考:如果能以这双手的主人为本,发挥其能动性与创业精神,得到的又岂止是一双熟练的手?

后记

共同撰写《以人为本的企业》的两位作者苏曼德拉·戈沙尔和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均是管理学界的权威。目前被多家大型跨国企业奉为“宝书”的另一部管理学巨著《跨边界管理》,也由此二人完成。因此,本人为能翻译这样一本管理界学术论著深感荣幸。  

此书着眼于当代企业提倡的“以人性为本”的柔性管理方式。作者首先以几家美国著名企业为例,通过表格的方式,对美国西屋电气与通用电气的绩效进行直观的比较。然后又以西屋电气的一位前管理者为例,描述其在西屋电气和ABB完全不同的职业历程。由此反映出善于变革、以人为本的当代企业模式,是如何全方位取代了臃肿的、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管理层级繁多的旧有模式。

此外,本书作者和其他相关研究人员在耗时多年的研究项目中,拜访了包括花王、ABB、3M等多家跨国企业不同层级的管理者。从企业组织、企业文化、员工激励机制、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企业精神的贯彻实施等内部因素,透析了当代“以人为本的”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并采用多张图表,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跨国企业的经营模式。相信这本书,也能成为国内企业改变经营模式,获得更好绩效的重要参照。

本人在此衷心感谢北京同文世纪翻译中心的彭伟和王迎两位老师,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书评(媒体评论)

  戈沙尔和巴特利特写就了一本特立独行、发人深省、影响甚远的伟大之作。

——沃伦·本尼斯,杰出的领导力大师

戈沙尔的观点比其他管理大师更容易明白,更容易从组织的角度来加以了解。他的国际化程度最深,最有能力带着各种观念跨越国界。

——查尔斯·汉迪,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

面对充满竞争的动荡时代,戈沙尔和巴特利特揉合了管理的概念、经验与历史,为管理领域做了一份功勋卓著的贡献……行文清晰流畅,引人入胜。

——《斯隆管理评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以人为本的企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印)苏曼德拉·戈沙尔//(美)克里斯托弗·巴特利特
译者 苏月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0095325
开本 16开
页数 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4
出版时间 2008-11-01
首版时间 2008-11-01
印刷时间 2008-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0
丛书名
印张 1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06-6978
版权提供者 Sumantra Ghoshal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