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文史哲博士文丛”之一,该书以《新青年》翻译现象为案例,着重探讨了《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分子身份认同与建构之间的各种逻辑关联和表现形态,并以图举一反三,探究了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与知识分子的现代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 | 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文史哲博士文丛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文史哲博士文丛”之一,该书以《新青年》翻译现象为案例,着重探讨了《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分子身份认同与建构之间的各种逻辑关联和表现形态,并以图举一反三,探究了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发生与知识分子的现代身份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论 一、缘起: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 二、问题:翻译与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三、《新青年》研究与《新青年》翻译研究 四、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晚清到五四:翻译与身份想像 第一节 1915年前 一、“大变局”与“醒觉”中的翻译 二、译者主体意识的初显 第二节 《新青年》时代 一、文化自觉中的“众声翻译” 二、译者主体意识的凸现 第二章 翻译语境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预设 第一节 身份支援 一、留学背景与跨文化视角的形成 二、早期译介与现代价值观的确立 第二节 身份预设 一、译者的身份预设 二、译者身份的群体认同 第三章 翻译实践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个体”陈述 第一节 陈独秀: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 一、法兰西革命与“革命者”身份意识出现 二、法兰西文明与“革命者”身份的认证 第二节 胡适:易卜生主义与“自由者”身份 一、“易卜生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想的显现 二、“自由主义”思想与“自由者”身份的例证 第三节 周作人:“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身份 一、“弱民族”文学与“研究者”心态的产生 二、“哀荚”的发现与“研究者”身份的彰显 第四章 翻译策略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第一节 翻译话语优势地位的构建 一、《新青年》翻译话语的主导性作用 二、《新青年》翻译话语的典范性效能 第二节 镜中之“我”:翻译话语的权力之争与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获取 一、林纾:作为“他者”的存在 二、林纾:作为“自我”的发现 第五章 翻译立场与现代知识分子身份的评价机制 第一节 “现代人”:在质疑“过去”中定位“现在” 一、“过去”、“现在”思想的形成及其“内在理路” 二、在翻译“过去”与“未来”申确认“现在” 第二节 “中国人”:在陈述“西方”中重建“中国” 一、“借镜西洋”与“我族中心” 二、“回到本土”与“拿来主义”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文史哲博士文丛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艳慧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齐鲁书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331988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60 |
出版时间 | 2008-04-01 |
首版时间 | 2008-04-01 |
印刷时间 | 2008-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693.71 |
丛书名 | |
印张 | 1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04 |
宽 | 14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