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性尧全集(第4卷)(精)/出版博物馆专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金性尧全集》按体裁类别及写作时间编次,收录金性尧生前结集出版的《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等散文及文史随笔集;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此外,还收录未曾结集出版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等;附卷收录已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文坛友好来信、金性尧年表以及金性尧夫人武桂芳的作品。

本册为第四卷,收录了伸脚录和不殇录这两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为客观全面反映金性尧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所整理编辑的。全书按体裁类别及写作时间编次,收录金性尧生前结集出版的《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六宫幽灵》、《亡国之君》、《奸佞春秋》、《清官掌故》、《伸脚录》、《不殇录》、《饮河录》、《一盏录》、《土中录》、《三国谈心录》、《闭关录》等散文及文史随笔集;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此外,还收录未曾结集出版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等;附卷收录已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文坛友好来信、金性尧年表以及金性尧夫人武桂芳的作品。

目录

伸脚录

不殇录

试读章节

《伯夷的公案》

这篇小文,八十年代以来就想写的,却一直左顾右盼,欲说还休。最近读了《中华文史论丛》第五十二期钱伯城兄《读韩札记》中的论韩愈的《伯夷颂》一文,又激发了我的宿愿。钱文中说:“此文由于受到颂非其人的批评,韩愈这篇文章长期被遭冷落,各个选本都不入选,其实是很值得一读的。”说得很对,却也有例外,那就是一九六二年六月出版的《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二辑曾经选入此文。活叶文选为什么敢这样胆大妄为?原来是闻风而动,作为批判用的,含有反面教材的意思,于此亦可略见书林的沧桑。

伯夷、叔齐是殷末人。孤竹国在哪里,首阳山在哪里,到今天还不了然。可是这两人的影响却很深远,京剧《二堂放子》刘彦昌的唱词中便称为“两大贤人”。京剧来自民间,可见称颂的不仅是士大夫。刘彦昌的这段唱词,等于是《伯夷颂》的唱本。去年上海曾演出过《二堂放子》,可惜无缘一饱眼福,这段唱词想必不会被删去。新版《辞海》、《辞源》,对伯夷只作了客观的介绍,不涉褒贬,深得辞书之体。《辞源》于文末有这样的话:“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高尚守节的典型。唐韩愈《昌黎集》十二《伯夷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也说得很平稳。

按照孟子的说法,伯夷避纣居北海之滨,听到文王事业兴盛,便说:“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这是托古以推行他的仁义学说。《论语·季氏》只说“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到了《史记·伯夷列传》就说饿死于首阳山。韩愈的《伯夷颂》就是根据《伯夷列传》发挥的。

王安石对韩愈的不满,在北宋人中是突出的一个,单是用诗歌来嘲讽的,就有多处,如《奉酬永叔见赠》云:“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这是因为欧阳修(永叔)很推崇韩愈,故安石有反唇之作。《秋怀》的“韩公既去岂能追,孟子有来还不拒”,《韩子》的“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说得更为尖锐了。在散文中,他的《说性》、《原性》两文,原是针对韩愈的,《伯夷》则完全和韩愈唱反调。俞文豹《吹剑录》说:韩、王皆好孟子,皆好辩,“三人均之为好胜。孟子好以辞胜,文公好以气胜,荆公好以私意胜”,说得很风趣很中肯。固执倔强不让人,也是这三人性格上的共同特点。

王安石对伯夷又说了哪些话呢?他是根据孟子之说的:当时伯夷年已八十余,春秋已高,白海滨而趋文王之都,估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之滨耶?抑来而死于道路耶?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耶”?王安石是宋代屈指可数的大诗人,这几句话,便是以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抒情的笔调来探索的,就史事的真相而论,未免浪漫过头,令人不很信服,但如果看作一种学术风气,值得我们钦佩。

韩愈在宋代已成为一个道统与文统的偶像,苏轼《韩文公碑》,就说“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生前也俨然以传周孔之正统自居。王安石是宋代人,与韩愈并无个人恩怨,王氏本人也以维护名教,弘扬儒道为己任,可是在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与评价上,王文公却能力破韩文公的已成之说,这种精神,这种风气,令人大为向往。

《论语·子张》记子贡曾经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这是对的。众恶皆归,究非知人论世之公道。但纣的残民以逞,自取灭亡也是事实。这一案是无法翻的。

伯夷、叔齐是正直自爱、重视操守的人,由于痛恨纣之暴政而隐避,这是可能的。但他们又是殷之臣民,殷商既亡,他们不愿出仕新朝,以遗民而隐居于山泽,对于古人来说,这并不矛盾。称赞伯夷,并不等于贬责武王,韩愈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在他的诗文中,要找些颂扬武王、周公的话,随处可见。南宋陈亮《龙川集》卷十三,盛称武王之伐纣,是“以至仁顺天命,以大义拯斯民”,却以武庚为忠臣孝子;力斥纣之暴虐,而以伯夷、叔齐为义士之首,也是同样的道理。这话其实并不新鲜,历代文士,无不以武王伐纣为出斯民于水火的仁政,又都以夷齐之饿居西山为义士的高风。

至于后人责备夷齐:西山何尝非周土,薇蕨何尝非周土所植?那是苛论猛于虎;这样说,夷齐只有死路一条,才能算是节士了。

《俑与人道》

参观过兵马俑的人,都为当时高巧的冶金艺术而惊叹,但这已是发展了的豪华型的俑,早期的殉葬的俑,原是木制或陶制,即明器。《孟子·梁惠王》有这样一段记载:“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孔子的话,不见于《论语》,联系到孔子的人道观,该是可信的。《礼记·檀弓》也说:“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刍灵只是草扎的人和马,俑却有面部表情,和活人相同。但孔子为什么这样痛恨,骂成绝子绝孙?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自从有了原始的俑,诱导了后来以活人殉葬的恶俗,即作俑在先活人殉葬在后。另一说是先有活人殉葬,后人觉得太残酷,便以俑代替。那末,孔子为什么要骂呢?因为太像人了,这一形象本身就引起看的人毛骨悚然的现实感,因而孔子觉得连俑也不应出现。我是同意后一说的,只是有了俑以后,并不等于不再有活人殉葬的恶俗,如在兵马俑坑中就发现有殉葬的活人的尸体。

西谛先生的《作俑篇》,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前的《试论孔子》,都认为以土偶代替活人,但杨先生又以为这是由于生产力发展之后,奴隶主舍不得把奴隶活埋,因而以俑代之。此说未免拘泥,恐还是受了过去学术戒律的影响。当时殉葬的并非全是奴隶,以俑代替也并非为了要把奴隶留下当作生产工具。《诗经·秦风·黄鸟》所悼念的“三良”,就不是奴隶,诗中说:“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这是说,这个叫作奄息的人,是众人中杰出的独特的壮士,如今却被活埋在黑沉沉的泥坑中。此“三良”决非奴隶。我们读了“临其穴,惴惴其栗”两句,千载之下,犹为之胆战心惊。

郭沫若先生《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殉葬的习俗除秦以外,各国都是有的(就是世界各国的古代也都是有的)。不过到这秦穆公的时候,殉葬才成了问题。殉葬成为问题的原因,就是人的独立性的发现。”说得很警辟。孔孟的“仁道”核心,就是体现在对人的价值观上。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孔子的话也有其深刻的意义。

解放前,魔术团的节目中常有女演员将手伸进铡刀中,开铡后双手依然无恙。解放初期,这一节目自动取消了。主持者说:黄金无假,戏法无真,人的手当然不会被铡断,但观众来看表演,原是为了娱目赏心,何必用这种残酷恐怖的形象来“刺激”观众的神经呢?对儿童尤其不相宜。又如京剧的《铡美案》也不是当场开铡了。我看了电影的《红高粱》,总觉得剥人皮这样的镜头实在没有“曝光”的必要。这是我从孔子的痛斥始作俑者而联想到的,或许离题远了。

总之,即使在古代,对这些残酷野蛮、违反人道的社会风气,良知总是向人们呼唤,要他们起而诅咒控诉;而又多是由较高的文化素质、对是非善恶具有敏锐的思辨能力的人来作代言人,孔子和《黄鸟》作者就是一个例子。

然而当孔子被千人踏、万人踩,当作恶魔的时候,人对人的残酷行为,又被当作赏玩取乐的政治游戏卡,于是人性告退,蛮性上浮了。

P7-10

序言

金性尧(1916-2007),笔名文载道、星屋等,浙江定海人。

金性尧幼年时代就读于私塾。青年时代参加校勘《鲁迅全集》,编辑《鲁迅风》周刊,后又主编《萧萧》、《文史》杂志。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春明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编审,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中华活叶文选》、《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著)等。

为客观全面反映金性尧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经家属授权,我馆整理编辑了《金性尧全集》,供读者阅读研究,亦作为对金性尧的最好纪念。

《金性尧全集》按体裁类别及写作时间编次,收录金性尧生前结集出版的《星屋小文》、《风土小记》、《文抄》、《炉边诗话》、《闲坐说诗经》、《夜阑话韩柳》、《清代笔祸录》、《清代宫廷政变录》、《六宫幽灵》、《亡国之君》、《奸佞春秋》、《清官掌故》、《伸脚录》、《不殇录》、《饮河录》、《一盏录》、《土中录》、《三国谈心录》、《闭关录》等散文及文史随笔集;以及《唐诗三百首新注》、《宋诗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等古诗选注集;此外,还收录未曾结集出版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等;附卷收录已收集到的各个时期的文坛友好来信、金性尧年表以及金性尧夫人武桂芳的作品。

上述著述中,凡前已正式出版者,仅改正个别明显的误排,余均保持历史原貌,不作更动,同时分别在辑封作简单的介绍说明。作者自序置于原书正文之前,他人所作之序跋作为附录置于原书文末。遇有重复的篇目,内容完全一致的按照时间顺序,先出版者全文收录,后出版者存目;同一篇文章内容改动较多、材料有所补充、观点有所变化的则照收。审稿意见、旧体诗、日记、书信以及集外文等为首次结集出版。

《金性尧全集》整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子善教授,上海古籍出版社史良昭编审、曹明纲编审,金性尧先生三女金文男女士的鼎力相助,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出版博物馆

2009年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性尧全集(第4卷)(精)/出版博物馆专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性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39242
开本 16开
页数 48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9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52
丛书名
印张 30.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7
176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