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实生活如是禅(一个禅者的处世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对话体的禅者生活心语,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对话”,一问一答,问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答的却不是一个既定答案,而是一种思维——是一面镜子,照见你思维僵住的那个点。更主要的是,通过这种应答,心结解开,烦恼放下,安然顿生。

内容推荐

考虑到书名的直观性,最终将书名确定为《如实生活如是禅》,是因为,通过渐渐深入的采访,我才知道禅与生活是如此绵密相关,它给我最大的启迪是禅的核心智慧:“临界点”。我无数次从林老师口中听到这个词汇,理解其深意后,我发现,它应该成为人生抉择的一个标尺——智慧就在于你晓不晓得你的临界点在哪里。

目录

如实的生活,如实的禅

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我生

 人际

一、位子摆对了,人家才看得对

二、朋友之间相知相谅,不溺最好

三、孤独是一种美感

四、整个社会都谈人际,反而没有真实的人际可言

 友谊

一、朋友的前提是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恶意

二、纯粹的异性友谊,是否是我们的妄想?

三、社会落差中的相处之道——总经理与科长理论

四、别人的成就是说食不饱

 财富

一、有应对才有意义,金钱一样有它的价值递减效应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过钱的人才能看淡钱吗?

四、没有理财智慧,不代表没有生命智慧

五、简单地谈发展,人就容易活在统计数字里

六、感恩与仇富:当代人的一对难题

 命运

一、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规划

二、人生四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于艺、志于道

三、算命与看星相,谦卑还是亵渎?

四、人的命运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

 加减的世界

一、扩展自由是生命最大的价值

二、禅者如何做减法

三、最适当的时机做最适当的事

 超越惯性

一、吃食物还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灵,专家的技巧

三、当“健康”变成流行

 资讯社会

一、资讯经验不能替代生命经验

二、网络虚拟世界:是想象力释放还是另一种脑空白?

三、因为网络,我们面临另一种失序

四、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宫

五、资讯社会生命最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爱

 爱情

一、没有谁永远年轻,没有谁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轻时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遗憾?照样有遗憾

三、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真正懂了为何又难投入?

四、夫妻间的事情,没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爱情是盲目的,禅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众以戒律为重,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图

二、四种老师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种?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样的参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应对社会

五、照见自己残缺,才不会为难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为照见自己

二、年轻时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时的流浪叫流落街头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旅行如果没有跟生命相应,所写的文字就是一种职业书写

 艺术

一、做艺术教育,先要想清为什么?

二、艺术和人格为什么不完全统一

三、当代艺术呈现了生命的困境,之后呢?

四、谢德庆与印度苦行僧:一个东西还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里去?

五、艺术如果可以做不同诠释,就意味着没有判准

六、懂与不懂之间,我们要持什么态度?

七、永恒之当机:作为个体生命,我们选择什么?

 美与岁月

一、拒绝长大与童心未泯有何区别?

二、不服老与临老人花丛

三、女人如何在岁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学佛?

二、我不确定这件事,为什么要信它?

三、我们可以把佛教当科学吗?

四、晓得终点在哪里,才会选择怎么活

五、死若乌有,生又何欢?

六、好死不如赖活着?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检验?

三、修行是否意味着对恶退让?

四、修行与日常生活会矛盾吗?

五、修行的实证缘自生命的另一套观念

六、有人说这是末法时代,我们怎么办?

附录

 且按这台榨汁机

 手掌上的修行——关于生命困境的一场对话

试读章节

1 朋友的前提是单纯,你看他对

你做错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恶意

孙:丘吉尔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当然是针对政治关系来说,但我知道,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人会私下认可这句话,您怎么看?

林:朋友的关系不能这么简单地看成一个适者生存的法则。你刚才也说它是放到政治层面上讲的,政治是众人之事,当然得有妥协,也会有所牺牲。个人之事不同,完全可以操之在我。所以即使一个朋友与你越走越远,甚至有矛盾在,基于一种过去的情分,一些美丽的回忆,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也是一种可贵的情操。

我读历史,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总让我神往动容,说明永远的朋友是我们生命中内在的希冀,尽管形式上永远的朋友不可能存在。

孙:古代人的友谊是生死相托、肝胆相照。但回到当代人切身的体验,朋友间微妙的地方又很多。比如彼此的空间感受、个人隐私能分享到何种程度,都挺难拿捏。美国有部电影叫《丑闻笔记》,内容介绍上有句话:女人间的秘密,可以成为杀伤彼此的武器,揭示了人性中幽暗隐微的一面。

林:朋友也像人际关系一样,是两个活体间的关系,当然有无限模式。当我们设定永远的朋友是一种错误时,设定朋友必然要是什么样子也是一种错误。环境在变,对朋友的定义要求也不同。举例来讲,过去生活环境恶劣,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比较单纯。

你帮我几袋子面粉就已经算雪中送炭了。若要共同成就某项大业与理想,要帮忙我就两肋插刀。现代社会机制已经渗透到生命各个层次,代为解决许多的个人问题,也就没有那么多生死相托之事了,反而显出彼此交往最细微的一面。

孙:是啊,我的身体意外受伤时,我都觉得多少让朋友有些为难。因为要关心总要有所表达,但是有些表达方式未必为我喜欢,难免彼此揣度又折磨。

林:朋友的前提就是要单纯。你看他对你做错事,都晓得他不是在害你。这样就容易化繁为简。我为什么强调相知的重要,就是如此。你知道他做事的用心。有这个前提,就不会徒增烦恼。你受伤时那些朋友处理的方式尽管不一样——有人怕触到你的痛处而不说,是体贴;有人一直关心你天天的康复与进展,也是体贴。这样看就有了处朋友的智慧,否则会觉得自己一辈子在交朋友,又一辈子被朋友所误所伤。

孙:那种伤害坦率讲还蛮大的,比被敌人所伤还厉害。

林:有些事情要看自己的敏感度。你处在特殊情况下,希望朋友为你营造一个舒适的情感环境,是人之常情。但从另外角度,也是智慧不够。朋友的前提并非投你所好。你受伤,心理希望朋友关心,又不希望人家问得太具体,这都不该是决定他是否是你好朋友的关键。

有时问是关心,不问也是,是因他们每个人的做事方式决定的。即使手足无措,也是一种体贴。他要是不在乎你,他才不会这样呢,反而会津津乐道也难说。

2 纯粹的异性友谊,是否是我们的妄想?

孙:谈到朋友,不免涉及到异性之间的友谊。网上这样的讨论特别多,我也有这方面的困惑。年轻时候真的相信它的存在,生命越成熟则越怀疑。

林:异性之间的朋友,一种是没有性的连接而相知的朋友,另一些是带有性的吸引的朋友。不过吸引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得到,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相知,也许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

孙:真有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朋友吗?  林:在这里重要的是:可以有而不是一定没有。我常说“不要把生命说死”,就是要看到生命种种的可能性,不要限在哪个地方。有性的吸引的相知,与没有性的吸引的相知,都是一种很美的相知。发乎情止乎礼看起来很难,其实不然,许多事物都可以欣赏却不一定要拥有,对异性也一样,尤其年龄益长,就越容易感受事物存在就让它存在,不一定要有人为改变的道理。“他在那里”,就如此了。更何况,人在“能不拥有”中,也会有另一种超越的成就在。老实说,这件事情之所以难,是因为我们已先认定不可能有纯粹的异性朋友在。

孙:不管我们信也好,不信也好,话说回来,我们离不开异性之间的这种关系。因为我们会发现,有些不愿和伴侣一方谈的话题,我们可以和异性朋友谈论。甚至家庭间矛盾了,也会对异性朋友说。他们代表你没有的另一边思维,正如您在《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中所说的:男女相交,是自然之事。

林:朋友,你真想给朋友下个定义,都很困难,何况什么异性朋友、同性朋友。当我们谈论什么叫纯粹的异性朋友时,搞不好就是一种假想的概念。我的意思是说当我们把一个概念提出时,这概念并不代表它对生命有真实意义,也可能是庸人自扰。其实生命有多少可能,朋友间就有多少可能,认定这种可能另外一种就不可能,只会把人性单面化。要我说,这个问题其实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孙:为什么年轻时相信有,现在开始怀疑,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发现这种关系太过微妙与脆弱,一不小心就断掉。如您所说的缺乏智慧也可以,因为总觉得相处双方需求不同,如果一方要求多,另一方又不能给予,麻烦就来了。比如对性的要求。

林:男女相交,当然不排除有慢慢发酵转化的可能。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个变化,就认定对方原来就有这个意思,与你交往的目的不纯。佛家谈情感,第一个前提是生命意识是处于不断改变中的,当我们探讨一个所谓的纯粹时,要问问自己追寻的这种概念上的纯粹是不是也是种妄想,是否没有充分观照到爱情的缘起性。不理解这个,你就无法理解许多离婚后的男女会变成朋友,那真的是没有性的吸引了吧!例子还很多。

孙:我还是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假设两人的交往发生需求性的改变,我们又怎样智慧应对,使它更持久呢?我是说在尽量不伤及对方的感受的前提下。

林:有原则有方法就不叫智慧。智慧永远是对应于一个事件当下的反应与处理。我的意思是,当我们问有没有一种纯粹的男女友谊并打算很好地维持它时,其实问题的本身就蛮多余的。因为正是问了这个问题,你就开始起疑,到底有没有?本来人关系蛮纯粹的,一问之后就怪怪的。

孙:是这样。(笑)

林:其实男女关系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其他关系一样,可以有很多种。何况朋友本来就是后天建立的,不像父母、儿女那样先天,可能性也更多。我们尽可放宽心,一切就看你怎么选择。要说智慧也就是选择的智慧,而非限制的智慧,不必用概念将自己限死。

孙:不过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异性友谊纯不纯粹,还是有个明确界限,那就是性。突破了就变得暧昧,或者说就应该叫情人了。

林:那我们能不能再从另一方面想,有没有离开性的男女吸引呢?比如过了一定年纪之后,性在生命中比例会越来越低,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还是会有男女之间的相互欣赏存在。可见友谊一定程度是可以跟性做分割的。因为你不能说一个五六十岁的人,当他有一个异性朋友时,真是把对方当同性看待,这个逻辑显然不成立,对不对?再往宽里说,女性之所以是女性,男性之所以是男性,差别不只是性,它还有一些性别特质,是站在我们这个性别上恰好缺乏的。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非常多阳刚、粗犷的男性,对于一个弱女子百:般呵护,甚至因为爱慕这个异性,惟恐破坏她的美,而不敢与她有任何性关系。再有像文学作品中的钟楼怪人,他对美女爱丝美拉达的爱,你会认为与性有关吗?不会嘛!有时候,我们对生命中所没有的品质的欣羡、向往、崇拜与欣赏,都有可能超越性这个层次。

孙:道理我能认同,但又确实觉得,性是一个关口,尤其对于两个互有好感的年轻男女,跨不跨界,分寸非常难拿。

林:我承认,年轻人的性冲动不容易抑制,也因此可以这样说,年轻时的纯粹友谊不容易突显出来。年轻时的错位反而是:当一群子女孩子愿意和一个男孩子交往时,是不把他当男人看待的。

孙:(笑)有些女孩子也是啊。你看她和男孩子玩在一起,谁都不会想到什么是非。这种女孩常被称为假小子。

林:的确得等生命变得成熟了,彼此相互欣赏的质地才能渐渐显现出来。但即使这样说,我还是不希望我们将这个命题看得太严肃,因为狭义的爱情在生命中的比例就被放大了。从某种意义上,我们追问这个问题,就像追问世间有没有绝对永恒的爱情一样荒谬,因为是在一个本质变化的事情当中追寻一个不变的答案。

孙:那您个人就不被这种问题困扰吗?

林:我是不想把单纯关系复杂化的人,因为人生本来已够复杂。但我也不反对有些人就此去发展,搞不好还成就一段真挚的爱情,都不一定。这种事没有答案,只能就个案论个案。

孙:我的朋友曾经想用一句话做他一本书的书名,叫“有些事你把它当事它就是事儿,有些事你不把它当事它就不是事儿”。最后当然没当成,因为太长了。但意思是好的,我们大多数人活得不放松,就是看不开这个,处处起疑。

林:起疑是因为不踏实,想得到终极答案,忽视了事物的变化才是本质。回到佛家说的无常,你就不会较真一些事。佛家讲“法如是”,“如是法”,意思是“法就是这样”,体会了天地无亲,就知道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你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面对无常,也就不会追寻所谓的永久与纯粹,就不会庸人自扰。P14-19

序言

如实的生活,如实的禅

禅是不离生活的,但我却不曾想过要写一本生活禅的书。

不写,不因为它无法体现孤轮独照的绝待、两刃相交的截然。

不写,也不因它缺乏机关不露的绵密、兵法严厉的森然。

不写,是因写的人太多,可依文解义的结果却只能让人死于句下。

不写,还因写的人多非行者,无有境界现前的勘验。

先前的不写,为的正是这禅者的如实;如今的写,却也缘于同样的如实。

这本书,只有如实的提问、如实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触动你如实的观照,则那不离生活、超越生活却又回归生活的种种也就离你不远了。

书评(媒体评论)

把心放下,随处安然,影帝濮存昕·灵隐寺主持释光秀联袂推荐。

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濮存昕

一个禅者的处世智慧,把心放下,随处安然。

我是读《十年去来》认识林谷芳老师的。当时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师的书晓通佛理禅道,自然帮我不小。

能否“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地认识我们生活的外观内相,关系生命的安顿与幸福,林老师这本书直指现代人生活的实处,告诉我们,禅悟便在实际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当下安然。

著名演员 濮存昕

胜教东来,两千余年,魏晋以降,终成大现。尤以禅宗一脉,绵延至今,宗分七叶,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领一方。虽有法难,逾是昌盛。时至今日,释教传扬。禅宗普世,各领风骚。

林谷芳先生,台湾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见“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句,而省。遂人无生法门。八十年代后叶,乃至大陆,证其所学,遍历诸方,终成自家说教。

吾与先生相识,源于“海峡两岸佛教音乐”,一来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听先生高论,为之动容。见地与众不同。其近作《如实生活如是禅》,实乃禅者生活之如实直抒。因为之荐。

灵隐寺住持 释光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实生活如是禅(一个禅者的处世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谷芳//孙小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60680
开本 16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8-04-01
首版时间 2008-04-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7.875
印次 2
出版地 山西
230
15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