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强争锋(名企挑战外企攻略)/中国经营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知名浙商创富理念!精明,一方水土一方人!创新,别人不敢我来做 !创富,理念落实与行动!

本书告诉你:《李彦宏:百度面临考验》、《马化腾:围城突围》、《刘积仁:龙象之争与中国式生存》、《赖泰岳:新经销模式》、《胡成中:力超德国西门子》等创富故事。

内容推荐

《李彦宏:百度面临考验》、《马化腾:围城突围》、《刘积仁:龙象之争与中国式生存》、《赖泰岳:新经销模式》、《胡成中:力超德国西门子》、《葛文耀:与跨国公司共舞》、《梁昭贤:“中国制造”的苦行僧》……本书告诉你知名浙商企业家创富理念!

目录

李彦宏:百度面临考验

马化腾:围城突围

刘积仁:龙象之争与中国式生存

赖泰岳:新经销模式

胡成中:力超德国西门子

葛文耀:与跨国公司共舞

梁昭贤:“中国制造”的苦行僧

尹明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丁建生:与寡头共舞

刘一:颠覆性创新

宋郑还:不断打倒自己

俞学锋:将“中国制造”坚持到底

傅成玉:在夹缝中开创蓝海

跋:慎重、史观、跟随——我从栏目学到的事

试读章节

第一财经:做小生意的?

“是的。在这个观念上,美国人比我们先进。在美国,不管是GE(通用电气消费与工业产品集团)这样的大公司,还是小夫妻店,都了解这种方式,所以不存在客户教育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企业,中小企业也好,大企业也好,甚至包括跨国公司,目前还不是特别理解这点——为什么搜索引擎是最好的推广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方式。”

在美国,企业通过网络渠道进行经营推广已经非常普遍。而在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对网络都很陌生,更不用说搜索引擎这种新兴的推广模式了。为此,百度建立了区域代理和直销并存的销售模式,靠电话推销和上门服务培育并打开市场。然而,这个市场是否真如李彦宏预测的那么庞大,不少业内人士还是心存疑虑。

第一财经:以我的理解,搜索的结果中可能只有前10名是有意义的。能花钱抢到前5名最好,前10名也可以,但如果我花了很多钱,或者钱不够多,抢个35名有意义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也在研究这个问题——究竟前多少位排名才有意义。我们有一个专业团队在作这个研究:第1名点击率是多少,第10名的点击率是多少,第50名的点击率又是多少。我们的商业模式是不点击不收费。如果你排得比较靠后,没有入点击你,我们不会收钱的。”

第一财经:能不能告诉我们你的一个商业秘密——现在百度搜索结果的前多少名能卖出钱来?

“我还真不知道。”

第一财经:那么500多名也能卖出去吗?

“应该没有那么多。”

第一财经:一般来说呢?

“可能也就几十名、上百名能卖出去。”

第一财经:那么,其实这个市场是有限的?

“是无限的。因为我们的语言太丰富了,同样一个意思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可以卖一遍。”

第一财经:但在搜索的时候,人们并没有这么多灵动的想法。比如“窗帘”这个词,当然还可以搜索“卖窗帘”、“做窗帘”、“挂窗帘”。但是一般人都会搜索“窗帘”,毕竟这是最常见、最通俗的词。所以再去花钱买“卖窗帘”这个词,还有意义吗?

“不点击不收费,没有人搜索、点击的话,自然没有费用产生。”

第一财经:所以我觉得市场还是有限的。

“并不是如此。人们在搜索的时候,需求是千奇百怪的,比如‘窗帘盒’这种新词汇。”

第一财经: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们另外一个商业秘密——你卖出了多少个词?

“大概几十万个吧,对于百度来说,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商业数据。”

第一财经:但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商业数据,因为收入跟这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只能卖5个词,市场肯定是有限的。你刚才说市场无限,心里想的肯定是卖得越多越好。

“是能卖很多词,但是每个词的商业价值不一样,所以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有些词的商业价值很高,能卖很多钱,有很多收入;有些词的价值并不高;还有些词是新发掘的。同一个词,现在平均也许只有不到一个商业用户在买,但当大家都意识到这种推广模式的优越性的时候,就可能有很多的商业用户来买。所以成长空间还是很大的。”

第一财经:如果大家都觉醒了,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每个词的前10名最后都被世界巨头企业买走了,因为它们最有钱,靠的是实力竞价;虽然现在的中小企业还能沾点百度的光,但到那时都被挤到200名以后了,最后从百度搜出来的跟电视台的几个主要的广告基本差不了多少。到那个时候,百度可能是挣的钱更多一些,但信息的多样性却彻底消失了。

“事实并非如此。中小企业卖的实际上是很多大企业不能够提供或者不屑于提供的东西,所以其实并不都存在竞争关系。而在市场这种正确或者自由的环境中,如果你的公司只有5个人,注定活不下去。即使我天天把你排在第1名,你也活不下去。所以搜索引擎继续发展下去,并不会对中小企业产生不公平的影响;相反,它给了中小企业一个更好的展示自己产品和服务的机会。”P5-7

序言

1984年我决定从中国科学院辞职,和几个同事合作做联想。在我们做出这个决定的前后,中关村和全国范围内有一大批类似公司出现。后来的记录者对这前后出现的很多公司津津乐道。

但是如果有人做一个统计,就会发现,在1984年成立的公司中,至今仍然存在,并且还发展得很好的,应该是屈指可数。如果能够把历史像一个口袋一样,提起来口朝下抖一抖,从里面会落下来很多今天人们不知道的公司。历史总是尸横遍野。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因此,作家喜欢选择描述不幸。不过,对于做企业的人而言,真正感兴趣和有价值的,恐怕是为什么幸存者能够幸存。

第一财经的《中国经营者》栏目所访问的中国经营者,都是些能够在三十年经济改革中幸存下来的企业家。从我的眼光看,幸存者幸存下来的原因,也都是各个不同的。更何况,在这三十年的历史中,大多数时候,仅仅掌握一项暂时领先的技巧也是不够的,要想战胜时间,以及随着时间不断出现的竞争对手,必须要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比如联想最初可以依靠做汉卡在市场上生存下来,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自我更新,找到新的增长点,也不会在这么多年后仍然存在,而且做得还不错。

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在一个公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或者,更为直白地说,企业家对一个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是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艾里森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企业家,但是他讲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一个企业的成功肯定不是企业家一个人的功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一个不成功的企业家就可以把一个公司给毁掉。

《中国经营者》采访的这些企业家,目前来看,都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企业家,至少他们的公司证明了他们的成功。那么,这些人在他们各自公司的成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这些人身上,有哪些特质,有助于一个公司的成功呢?企业成功的基因,有哪些是它的创始人赋予它的?企业和它的创始人共享什么特征?这些都是颇为有趣的问题,值得研究者来思考。

中国的过去三十年,正好为媒体人和研究者研究这些命题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实验室。负责任的媒体人应该适时地记录下这些人的命运,包括他们的挣扎、取得的成就和付出的代价。

三十年一个段落。在未来的几年内,会有一大批公司的创始人陆续退居二线,这些公司会再次面临挑战。无论是企业家个人控制的公司,还是已经上市的公众公司,都会碰到第二代领导者继任的问题。

这些后继者能否和他们的前任一样,很好地承担时代给他们的重负,带领公司继续发展,甚至催生出一批真正全球级的企业呢?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如果可以,那么中国幸莫大矣!

柳传志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总裁

后记

成为《中国经营者》栏目的主持人,对于第一财经和我来说,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小概率事件。

不过,当时第一财经是找人“救急”:吴晓波老师在这个岗位上因病中辍,急于寻找一个替手;而对我,则是“救穷”:早在两年前就已经暗自发愿,向主持人转型,做一档以坦诚交流和个性化表达取胜的财经电视栏目,只是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所以,第一财经的同事对我稍一试探,我立即心下大喜,一手摁住,不让他人再窥此脔。

苏东坡有句诗:“老去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反复吟诵,足为所有年长貌丑又心怀虚荣者戒。

我的“主持梦”和俊男靓女们的“明星梦”自然大有不同。午夜自省,也确实没有什么虚荣的成分。究其原委,大概有两个动机:一方面是因为有些话不吐不快。在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中,我通常身处幕后,工作中常用的心法,就是力求“灵魂附体”到主持人身上。遇到配合不默契的主持人,难免有半身不遂之叹。附别人之体,哪有自己赤膊上阵来得痛快?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有一个越来越深的感触:就学习效率而言,青灯黄卷读书远不如云山雾罩聊天来得快。当然,和高人聊天尤其快。《中国经营者》恰好就是这样一席“往来无白丁”的盛宴,颇合我在知识上既懒惰又贪吃的个性。前两任主持人方宏进和吴晓波,都在各自的领域成名日久,如果不是抱持一种学习的心态,我只怕很难有勇气踏上这次“续貂之旅”。

您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大部分采访都出自两位前贤的手笔。忝为现任主持人,能奉献于此的,仅仅是一些学习和思考的心得。

我在《中国经营者》学到的第一件事是“慎重”。

据说在南非有一位业界顶尖的钻石工匠,拿手的活计就是为钻石毛坯开第一凿。这一凿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这枚钻石的价值。有一次,他拿到了号称世界第一大的钻石原坯,他殚精竭虑地想了一个月之后,才鼓起勇气下锤。第一锤下去,自己却昏了过去——实在是太刺激了。在采访现场,每当摄像冲我举手示意可以开始的时候,我多少就体味到了那位工匠下刀时的心情。一个媒体人,尤其是以采访嘉宾为主要工作的媒体人,如果没有这种如履薄冰的心态,用我的一句玩笑话来说,就是“不好好吃祖师爷赏的这碗饭”了。

在媒体世界里,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当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时候,其实有无数种采访路径铺陈在你的面前。其间的区别,有的南辕北辙,需要果敢的价值观判断;有的隐秘幽微,需要细心精巧的采择。因为稍有不慎,采访的效果就往往失之千里、判如霄壤。

东临碣石,海涛连天。我们面对一个采访对象的时候,他也在调动所有的人生阅历面对媒体。要是看不到此中的壮阔,何必到此一游?

我在《中国经营者》学到的第二件事是“史观”。

前任主持人吴晓波专治当代中国企业史,成就斐然。遗风所及,也就决定了《中国经营者》栏目的大历史观。

什么样的企业有被记录的价值?规模?业绩?热点?魅力?都是,但又都不尽然。

我们总是试图突破当下意义对媒体的困扰,总是在想:五年、十年之后再来回首中国企业史,《中国经营者》栏目的每一期节目能否呈现为一部“纪传体”的信史?这样的自我期许,也自然就带来了对自己“史德、史识、史才”的严格考问。

我们相信,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系终有建成的一天。而此前所有企业个体的成败利钝,都多少会在那幅宏图中留下一些斑驳的贡献和印记。我们要做的,就是猜想那些未来的印记,再倒回来,在今天的诸多事实中找寻它在历史中的根系。历史最积极,最宽容。因为在它的面前没有成功和失败,只有收获不同。  “你有责任分享你的价值,因为你今天所做的有可能被载入历史。”每当我和采访嘉宾谈到这一句的时候,都能看到对方敛容正色的敬畏。

媒体都是易碎品?我才不信这个邪。

我在《中国经营者》学到的第三件事是“跟随”。

感谢第一财经,从来不用收视率之类的无聊标准来考核栏目的价值,因此我们也就省却了许多哗众取宠的心思。而在所有的哗众取宠的小动作中,最难分辨的就是“质疑采访对象”的主张。因为它似乎有着天然的道德优势和假想的民意基础:看着采访对象在主持人的咄咄进逼中丢盔卸甲,岂不快哉?

在西方新闻史上,普利策、赫斯特等诸位大众媒体英雄都是凭借向强势团体的挑战而胜出的。据说有一位财阀质疑普利策报道不公:“我犯了什么罪?”普利策答日:“你犯了有财有势罪。”

大众媒体的这种姿态,到底是为了商业利益还是社会公正?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暂且不论。问题是,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媒体立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否定性的还是建设性的?如果一定要感性、一定要否定,刀锋所指又应为何物?一个猎人如果空手而归,就应该自认失败,而不是把所有的子弹都倾泻向草丛里无辜的兔子。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经大胆言之:“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增加都应该归功于企业家。”话虽偏颇,但并非无理。“改革之前也有工人农民,为什么财富那么少?现在就多了一个企业家,财富就蓬蓬勃勃地创造出来了。因为是企业家把劳动、资本、技术、市场等要素,以最有效的方法组合起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社会最需要的产品。这种组合要素的任务是企业家完成的,不是工人、农民或知识分子所能完成的。”

“理性、建设性”,是《经济观察报》创刊之初就写在报头上的自励格言。还记得当年看到这五个字的时候,我感受到的震撼。年深日久,依然醒目。

在当前中国,企业家价值还远远没有被足够尊重,它对中国崛起的巨大作用还值得想象和期待。因此,认同、尊重、呈现企业家的价值,是《中国经营者》栏目的预设立场。

在这个栏目里,没有面对面的质疑,我们只是试图绕到采访对象的身后,蹑足潜踪地跟随,充满悲悯地感受他的困境、欲念、狂喜和自得。让所有的观众看到并思考。

在这个栏目里,也没有赞赏和谀辞。我们尽可能避免浅薄的是非判断。他们在创造历史,他们终究会有东西留下来,不管是对是错,也不管你是否记录。

历史就是如此有趣。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在细节中寻觅它的光彩,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通过人性来映照它的轨迹。惟其如此,历史才有可能深刻。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经营者》栏目在专业采访上,可以与美国的《60分钟》杂志相媲美。愿《中国经营者》能够成为中国的《60分钟》。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

中国的经营者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儿千年来中国出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学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遗憾的是企业家还不多,所以我希望通过《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让更多的中国经营者成长起来。

——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

《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好像一头奶牛,它把企业最精华的部分都吸收过来,然后贡献给了全国广大的经营者和观众。这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麦郎面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范现国

《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办得非常好,我从中吸取了很多有益于经营管理的知识,所以我希望《中国经营者》这个栏目越办越好,在全国、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

《中国经营者》栏目一定可以成为中国经营者的黄埔军校

——创维集团主席张学斌

《中国经营者》栏且是为中国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家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对提高中国企业的经营水平,完善中国经营者队伍的建没、具有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中国经营者》将办成中国企业家最好的沦坛,成为中国最好的经营管理知识的传播者、创造者。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锋

《中国经营者》栏目能够让被访者像面对一个老朋友一样去倾诉自己在经营、管理、战略规划过程当中的一些思考。这个栏目将会成为真正在中国商界、企业界有影响力的品牌。

——神州数码董事局副主席兼总裁郭为

《中国经营者》栏目把中国经营者的心得体会汇总成为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智慧?

——苏宁电器集团总裁孙为民

《中国经营者》把企业家的或者是经营者的真实心态和经营历程,真实地摆在大家的面前。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强争锋(名企挑战外企攻略)/中国经营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韵斐//章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19848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38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0
169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