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
内容
编辑推荐

唐耿良先生是著名评话演员。1933年师从唐再良习《三国》,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1944年进入上海,不久渐有影响,成为蜚声书坛“七煞档”之一。1950年编演长篇评话《太平天国》……

在这部回忆录里,唐耿良先生将向我们讲述他的艺术、他的人生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

内容推荐

《仰之弥高:老师手把手教我学说书》、《喜结良缘:江南古镇黎里的牵手之行》、《生于乱世:我所经历的三次改朝换代》、《诚惶诚恐:自斩传统书尾巴》……在这部回忆录里,一位著名的评弹艺人将向我们讲述他的艺术、他的人生和他身处的那个时代。

目录

一、引子:多伦多大学讲课引起了我的回忆

二、穷而求达:我的家庭让我学说书

三、仰之弥高:老师手把手教我学说书

四、初涉书坛:从小码头走向大码头

五、饥寒交迫:逃难山村,说书求生

六、艺无止境:村野寻师,补习书艺

七、忍辱求生:铁蹄下说书的磨难

八、喜结良缘:江南古镇黎里的牵手之行

九、我的奋斗:从码头响档到上海响档

十、挺进上海:初做上海先生的甘苦

十一、“描王”之死:毒品对说书人的戕害

十二、生于乱世:我所经历的三次改朝换代

十三、跟上时代:解放说新书

十四、香港淘金:留下挨整的无穷隐患

十五、适者生存:说新书得奖后的苦恼

十六、诚惶诚恐:自斩传统书尾巴

十七、追求进步:为捐献飞机大炮义演

十八、参加革命:十八艺人组建人民评弹工作团

十九、建团伊始:难忘的治淮生活

二十、走出国门:在朝鲜战地说书

二十一、贴近时代:《黄继光》、《王崇伦》的轰动效应

二十二、奉命创作:《钢水沸腾》、《破天荒》的夭折

二十三、推陈出新:整旧中的几件往事

二十四、传统菁华:从挖折子书到半部《三国》的命运

二十五、艺术盛会:1962年香港演出琐记

二十六、“左”风盛起:大写十三年与第二次“斩尾巴”

二十七、北上大庆:创作《王铁人的故事》

二十八、山雨欲来:“文革”的前奏

二十九、西去大寨:编写《大寨人的故事》

三十、与时俱进:我成了写作现代评话的专业户

三十一、黑云压城:走下书坛,押上批斗台

三十二、家破人亡:爱妻饮恨而去

三十三、忍辱负重:郭彬卿给我的教训

三十四、逐步升级:从关牛棚到隔离审查

三十五、请君入瓮:莫须有的香港特务案

三十六、还我清白:从被逼认罪到决心翻案

三十七、艰难度日:到奉贤干校去劳动

三十八、劫后余生:撤销审查,宣告解放

三十九、战战兢兢:评法批儒与魏蜀吴三家斗法

四十、痴心不改:要想说书,难!难!难!

四十一、一吐块垒:书坛怒斥江青

四十二、解除困惑:关于曹操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辨正

四十三、存亡继绝:一百回《三国》的电台录音

四十四、故国神游:折戟沉沙认先朝

四十五、薪火相传:六老艺人苏州评校授艺

四十六、厚积薄发:《三国群英会》的出版

四十七、古为今用:三国用人之道

四十八、炉火纯青:陈云老首长对我的鼓励

四十九、《星期书会》:天波巧载吴侬语,送入千家万户中

五十、积劳成疾:染上了说书人的职业病

五十一、退隐桃源:找到了理想的退休居所

五十二、旅加掇趣:问路、购物、学语言和旅游

五十三、桑梓情深:初次探亲访友之旅

五十四、教堂说书:给加拿大人讲苏州评话

五十五、多大讲学:在海外弘扬评弹艺术

五十六、再展雄风:获得了重登书台的信心

五十七、服务侨胞:实现了在定居地说书的愿望

五十八、寻梦苏州: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乡情

五十九、病中录像:为伊消得人憔悴

六十、再结良缘:萧萧两鬓入洞房

六十一、情重如山:我的朋友情、兄弟情

六十二、名家展演:去中南海说书

六十三、夫唱妻随:到美国纽约开码头

六十四、逃过一劫:逢凶化吉,后福无穷

六十五、海外知音:记白素贞教授

六十六、美国录像:评弹就是我的生命

后记

附录

 故旧八忆

 一 忆潘伯英:忘年之交,亦师亦友

 二 忆蒋月泉:月泉吾兄,弹词之冠

 三 忆杨仁麟:绝艺传杨调,成名著蛇王

 四 忆朱慧珍:德艺双馨,可敬可亲

 五 忆杨振雄:一身书卷气的弹词艺术家

 六 忆吴子安:《隋唐》泰斗,活程咬金

 七 忆徐丽仙:用生命歌唱的弹词音乐家

 八 忆王伯伯:评弹团的一位编外老艺人

 演出作品之一:三国用人之道

 作者年谱

整理者的话:逝者如斯

试读章节

我为什么会走上说书人的道路?这与我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我的父亲唐阿泉是苏州河沿街小石灰桥旁一家茶馆“同安居”的小开。祖父母晚年得子,因此对我父亲十分溺爱,把他养得娇惯任性。有一天早晨,祖母叫茶馆堂倌去买一碗焖肉面给他吃,他见堂倌端面碗时一只大拇指浸在汤里,便嫌脏不肯吃,要另外再买点心。父亲长大了到了应该找工作去当学徒的年龄,祖父母担心他吃不了当学徒的苦,看到学说书比较自由,不用起早摸黑受老板和师父的欺侮,学成后当上响档,收入高,生活富裕,就决定让他去学说书。家里凑了一笔钱托人介绍拜弹词名家赵筱卿为师,赵给父亲起了个艺名唐月奎。奎字辈的同门师兄弟有杨斌奎、朱耀奎(后改名为朱耀祥)、杜文奎、程鸿奎等等。学说书伙食自理,一切零用开支都由自家承担,你只是跟着老师在书场听书。学会了,上台说书收人全归自己;学不会改行,拜师金不退回。我父亲由于经济上没有压力,学艺并不刻苦用功。学了三年满师上台,他在苏州一家小书场破口说书。他是“酒壶里的肉圆”,肚里明白,口子太小斟不出来。说了半个钟头碰巧有一句唱词忘记了,如果是有经验的说书人,可以临时编一句糊弄过去,我父亲因为第一次上台,没有经验,只是在三弦上连续弹凑过门,尴尬着面孔进僵在台上。下面有个听客就骂开了:“牙钳也没有撬开,活现世,就想上台骗铜钿,下来吧!”我父亲受不了这个当众羞辱,就把手中的三弦掷向那个听众,跳下书台把那听众一把揪住,动手要打人。书场老板急忙过来劝架拉开。我父亲拎着这把掷坏了的三弦,悻悻然离开书场回家。他初次登台便受到挫折,从此再也没有勇气上台说书。这件事传到茶会上,被同道众引为笑柄,从此没有人叫他唐月奎,都称他“说书阿泉”,成了一位名为说书却不敢上台的艺人了。虽然他不能上台却仍眷恋着说书的行当,一有空就到茶会上吃茶,与很多说书艺人交了朋友。他没事时就到书场去听书,并且还把我带去,让我从小就受到说书艺术的熏陶。

不久,祖父母先后逝世,我父亲结束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同安居”茶馆因不善经营,盘卖给别人。他面对着家里的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不得不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打零工,做手艺,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他把希望寄托在三个孩子身上,把我们拉扯大,希望我们将来谋一个好的职业来重振家业。

我的母亲杨菊英,是一家染布作坊的三小姐,凭着媒妁之言,嫁给茶馆店小开,也算是门当户对了。我母亲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但她既勤劳又贤惠。嫁到唐家后不久,祖父母去世,父亲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家里常有断炊之忧,我母亲除操持家务之外,还要揽一点手工活挣一点钱补贴家用。她做的手工活叫做调丝,即把三根竹竿插在三块方砖中的洞眼里固定,把一绞丝套在竹竿上,另外一头是一个木框架中间穿一根细木棍,一只轴头套在木棍上,一头用绳子一拉,轴头转动,一绞丝上的一根丝通过钩子,三个指头捏住,拉动绳子转动轴头,把粘在丝线上的丝毛剥除,丝就绕在轴头上。母亲清晨起来、晚饭过后,一有空就坐下调丝。一个月下来可以挣两三块银元。母亲虽然过着穷困的日子,但还是省吃俭用把我们三兄弟送进学校读书,她知道没有文化,孩子们不会有前途。不过,母亲为了我们也真是费尽了苦心。一天,父亲一清早就出门找活去了,没有一文钱留下来,母亲怎么料理这一日三餐呢?三个孩子中午放学回家吃什么呢?她拎着一只菜篮子,篮里放一只大碗,到桃花坞大街菜市里,见到卖青菜的摊子边上有切下的不少菜根丢在地上,作为垃圾处理掉。我母亲把这些菜根拣在篮里说是回家“喂鸡”。又到卖咸菜的摊子向菜贩讨了一碗雪里红咸菜卤。回家把菜根洗净后放些盐、滴几滴菜油,放在饭锅里蒸一蒸,咸菜卤里放一些面粉,调成糨糊蒸熟。我们中午回家吃饭,感觉这菜根的芯子甜津津酥漫漫很好吃,咸菜卤调的面粉糊也很鲜。我们哪里知道这是母亲熬尽心血不花一个铜板为我们准备的可口饭菜。  有时我夜里放学回家,母亲给我一只篮子和一把旧剪刀,让我到平门城脚下草地里去挑野菜,草地里有金花菜、马兰头、荠菜、野苋菜等,可以挑回家煮着吃。有时在野地里我还拔到一些毛茅榛,剥掉了外壳吃里面的茅榛;有时卷起裤管到荷花池里去,在石驳岸上摸螺蛳,这些都是有趣的童年往事。螺蛳摸回家养一天,母亲就用酱油炒螺蛳,全家算是开了荤。有时母亲买一块猪油回家熬了油,油渣蘸盐当菜吃,还舀一调羹猪油给我们拌饭吃,算是加了油水。我们吃得嘴唇油光光,心里挺高兴。我们虽然过着贫穷的日子,但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日子过得却还算安定,家里洋溢着温馨的气氛。P4-7

后记

今年我已是86岁的高龄了,我一生经历了民国、抗战与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诸多历史变故,我是一个评弹艺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浮起伏,悲欢离合伴随着我的说书生涯。1989年春我从评弹团退休,冬天移居加拿大,屈指算来已有18个年头了。客居异国,故土、故乡、故人、故事时时在我脑海中,萦回在我的梦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不能让这些亲历的往事烟消云散,我有责任把它们记下来,于是我开始伏案写作。别梦依稀,时而我是梦中的我,时而梦中的我又回到今天的我,断断续续写了十几年,在我的大儿力行的帮助整理润色下,今天终于可以画上句号了。我的评弹生涯不仅是我个人的一段历史,而且是给出了一个观察历史的视角。读者可以从中读出时代变迁对说书人及所说书的制约和影响,反之,也可以从我个人命运的起落中读出历史的变迁。

回首往事,缅怀故人,我还想再说说我最感恩的两个人。

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说书人,离不开恩师唐再良对我的栽培。我12岁拜师时,恩师已是54岁的长者了。老师了解我家庭贫穷,尽力帮助我早些学会说书,上台挣钱,改善家庭生活。他关照我:“第一遍你听一条书路,第二遍你就要给我排书目课。”我在跟师的第二只码头——常熟湖园书场,每天晚上要听老师90分钟的书,第二天上午还要排书回课。第一次,我说了30分钟就完了,漏掉了三分之二盼内容。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耐心地把这回书再重说一遍。老师日夜两场演出本已十分辛苦,但为了让我能记住漏掉的部分,不嫌劳累为我一个人像台上说书那样再说一遍,我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当时同码头的说书人不理解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卖力地教授学徒?老师说:“他是投生路而来,家境困难,我让他早点学会可以早点上台,摆脱困境。”老师的厚道、慈祥、善良、关怀溢于言表。我庆幸拜着了这样一位好老师。从此我听书更用心了,一天到晚连走路都在背书,跟师四只码头听了五遍书,我就学会了六十回书,在码头上日夜两场可以演一个月。13岁我就上台说书,经过十年磨炼得到了听众认可,之后为“七煞档”、“四响档”之一,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说书人。我常想,没有老师对我的辛勤教育,我哪会有今天的地位?老师不但授艺,而且他做人的品德也使我获益匪浅。饮水思源,老师的大恩大德我终生不忘。

“文革”中《三国》饱受批判,否定了传统书又批判了说书人,以致书中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也被批判为我身在新中国心却在台湾蒋家。“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我可以重操旧业再说《三国》了,可是二十年不说此书,大部分都记不得了。我收过两次学徒,在“大跃进”和“文革”后都转行了。我年过花甲,又患有哮喘病,眼看这部书将落得个人亡艺绝的下场了。我不能让老师传授的《三国》在我手里湮没。怎么办?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邀我去录音,我想如能由电台录下《三国》,他们的设备条件好,可以保存下一份音响资料,传之后人。但要把荒废已久的书目重新拾起来谈何容易,我用录音机在家里一点一点地回忆、一遍一遍地排练、一段一段地加工、一回一回地录音,像打捞沉船一样把它从水底捞起来,花了三年时间,录下了一百回《三国》。虽然有不少瑕疵,但基本上留下了一份完整的音响资料。评弹光听录音还是不完整的。演员的表情和动作只有录像才能立体地展现。1996、1997两年我在上海住院治病期间,上午在医院吊针输液,下午去上海电视台录像,录制了四十六回录像。四十六回是精简本,后来在2002年至2003年间我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白素贞教授的帮助下,花了两个月时间,录下了56个小时的完整录像,补充了上海录像所遗漏的回目,这样,我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恩师,以及教我前段书的师伯。

我缅怀的第二个人是我的妻子李志芳,我和她1943年订婚,1944年结婚,她为我生育了五个子女。我当时工作很忙,在家的时候很少,照顾孩子、教育子女的重任都落在她一人的肩上,全靠她忙里忙外地张罗着。我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深人生活,编演一些书目,做出一些成绩,都和她的支持分不开。辛苦劳累,使她落得个高血压病。“文革”中我被审查靠边挨斗,抄家受罪,她深受牵累,心情压抑,时时处于胆战心惊的极度紧张之中。我工资被造反派扣去,只给她每月15元的生活费,所有的存款也被冻结,因此她生病无钱去医治。1967年5月18日,她病情加重,送她去广慈医院急诊时血压已升高至220,蛛网膜出血。因为是黑帮家属,医院拒不治疗,失去了抢救的时机。我在病床前心如刀割,又无可奈何。我们结婚23年,我总是忙于工作,从未和她一起去旅游休息过,我亏欠她太多了。次日垂危之际,医院才算开恩吊针输氧,然已是无药可治,回天无力了。我问她可有什么话语要嘱咐,她已经不能讲话,两眼望着我,眼角不停地流淌着眼泪,分明是放心不下五个都在读书的孩子,要我照顾好这些孩子。就这样她含恨而去,终年才46岁!

之后运动升级,我被隔离审查,不久,又被打成潜伏19年的特务分子。我不但不能照顾好五个孩子,反而株连大儿力行在南京大学也被隔离审查,之后又被发配到安徽农村去教小学。小儿子被迫去农村插队落户吃足了苦头。我在牛棚里被禁闭,每每念及妻子临终无言流泪之情景,不由痛彻心扉。数年之后撤销隔离,重获自由,我亲手把妻子遗骨送回苏州的祖坟地——越溪糯米山,让她入土为安。

又过了几年,大儿调入安徽师大教书,大女儿考入上海师大,二女儿考人华东师大,四儿考入上海二工大,幼儿考入合肥工大建筑系。五个孩子凭着他们各自的努力都考人了高校,他们记得母亲生前的谆谆教诲,用功读书,学业有成,我想妻子泉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

之后孩子一个个成家,大儿调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成为学科带头人、博导、教授,大女儿清华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二女儿赴加拿大定居担任幼教工作,四儿任北京科技大学成教学院上海分部主任及北京科技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上海学习中心主任,幼儿在苏州监理公司任副总经理。儿女们在各自岗位上作贡献。更令人欣慰的是长孙女唐海燕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又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孙女婿杨亮是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大外孙许开辰先是在哈佛大学读硕士、后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外孙媳妇黄蕾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小外孙女王妍自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即将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法学博士。他们出人头地,强爷胜祖,一代超过一代,2007年8月重外孙女杨斯宜出生,我已是四世同堂。我想妻子在天之灵一定会九泉含笑,喜悦满怀的。

谨以此书献给他们,献给与我共同经历这一段如梦往事的亲人和朋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耿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58063
开本 32开
页数 4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10-01
首版时间 2008-10-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9
整理 唐力行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