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洋经济史的趣味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马铃薯是劣等财、是季芬财,那你为什么还会去麦当劳排队买薯条?本书首次以深入浅出,饶富学理兴味的生活实例,勾稽并探求西洋经济史的发展图像,为一般读者开启丰富而有趣的探索途径。

为什么电脑键盘不依ABCD排列?股市的红绿与天气晴雨有关系?为什么1866-68年芬兰饥荒会饿死十万人?这些事件跟经济都有很大的关系,令人意想不到。作者以幽默感风趣的笔法,带领我们进入西洋经济史的世界。

内容推荐

要辩护经济史是否有用,基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有效的经济学理,是根据事实来提炼出有用的概念,那么现代的经济学理视野,必然会受到观察样本的限制。历史的重要功能,就是开阔认知的可能性。历史能提供许多过去的精彩现象,是眼前所不易观察到或想象到的。

本书首次以深入浅出,饶富学理兴味的生活实例,勾勒并探求西洋经济史的发展图像,为一般读者开启丰富而有趣的探索途径。开放性的阅读终点,却是新的知识起点,令人回味无穷。

目录

绪论 为什么要读经济史?

1 为什么电脑键盘不依ABCD排列?

2 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是143.5厘米?

3 环境与身高

4 天气晴雨和股市红绿

5 法老王的怪梦解析

6 为什么1866~1868年芬兰饥荒会饿死10万人?

7 铁路对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帮助不大?

8 蒸汽机对英国的工业革命帮助不大?

9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龙头?

10 为什么欧洲要杀害巫者?

11 为什么欧洲的教堂要盖这么大这么久?

12 罪与赎:天主教炼狱说的经济诠释

13 经济闭关自守能撑多久?

14 1918年流行感冒的深远影响

15 战争与国家的形成

16 有用的战争

17 扩大内需是日本经济成长的关键?

18 为什么犹太人会被抄家?

19 为什么阿米什人的经济表现较差?

20 金本位是传递大萧条的元凶?

21 谣言·盲从·挤兑

22 马铃薯是吉芬物品吗?

23 经济增长对英文的影响

附录

郁金香情结

黄金的魔力

布罗代尔的《地中海》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导读

《告别施舍:世界经济简史》

试读章节

2 为什么国际标准轨宽

是143.5厘米?

我读中学时,住家离台糖小火车铁道很近,每天看到同学从各乡镇搭火车上学,40年后仍历历在目。我对台糖铁路还有一个深刻的记忆。这种火车的主要功能,是把台糖在各地区契约耕作的甘蔗,采集后运到糖厂加工成各种正产品(各式各样的糖)和副产品(例如健素糖、蔗板)。这种白色制糖用的甘蔗,和街上或市场看到的黑色甘蔗(口嚼或榨汁)不同:黑蔗的甜度低、皮薄、肉脆,白蔗相反。

20世纪60年代国际糖价高,那时台湾经济尚未成长.铁路沿途有不少人偷白蔗。我在小学高年级时,跟同学去看青少年的英勇作为。蔗农把15~20根甘蔗,用蔗叶绑成一大捆,放在运货物的平台式车厢上。如果最下层是南北方向置放,上一层就东西方向置放,再上一层又换成南北向,让甘蔗之间的摩擦力互相牵制,只要火车速度不太快,就不会在运送途中掉落。

蔗农绑甘蔗时,因为甘蔗的长短不一,有几根会较突出。较有力气的青少年,不难从慢速行驶的火车抽下甘蔗。一次没抽出来也没关系,他们约间隔15~20米站列,前面没抽下的,下一位继续,经过3~5人一定抽下来。第二种方法更狠:有些空军眷村子弟,家里有降落伞用的尼龙绳(这是买不到的高档货),他们在绳头绑上铁钩,抛向最上层的甘蔗,整捆拖下来,或吃或送或卖。

台糖受不了这种损失,就在车厢之间不规则地穿插空车,上面坐人,手里拿着催泪枪,朝这些偷甘蔗的青少年发射。我没有上场的资格,但和其他人被催泪枪射过.还记得泪涕纵横的滋味。

我那时知道台糖火车的车厢比台铁的小,铁轨也较窄。听人说台糖火车叫做“五分车”,不明白是什么意思。1970年到台北读大学,那时以坐平快车为主,知道台湾的纵贯铁路是日本占领时期修造的,听人家说这叫做“七分车”。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看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看到洋人的火车竟然有包厢,厢外有通道,觉得洋火车比台湾的火车宽敞。1979年到巴黎第一次坐有包厢的火车,感觉台湾的火车还真窄。1992~1993年在美国,更确定台湾的轨宽有点奇怪。

很惭愧,我一直没去弄清楚五分车、七分车、欧洲车、美国铁轨的宽度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采用这么不同的规格。这件事拖到2001年初,我读到Douglas Puffert(2000)的论文后,才把整个事情弄清楚。1995年夏,我在慕尼黑大学三个月,在经济史研讨会上认识:Puffert,是个温文儒雅的年轻学者,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1991),就是以北美铁轨的宽度为主题,在主要的经济史期刊上发表好几篇论文。

我从“维基百科”(Wikipedia)查“轨距”,得到许多具体的数字,摘述如下。维基百科说,1937年制定的国际标准轨距(143.5厘米=4英尺8英寸半)是英国提出的,这个说法不够正确,稍后详说。现在欧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使用标准轨距,但也有例外:爱尔兰与北爱尔兰(160厘米)、西班牙(167.4厘米,正在改为标准轨距)、葡萄牙(166.5厘米)。阿根廷与智利的轨距是167.6厘米;俄罗斯及邻近国家’,以及蒙古、芬兰都是152厘米。

日本的轨距是106.7厘米(3英尺6英寸),台湾地区在日本占领时期修筑的轨距也是106.7厘米,这是国际标准轨(143.5厘米)的74%,称为“七分车”。台湾的糖业铁路和阿里山的森林铁路,是76.2厘米的窄轨,是143.5厘米的53%.简称“五分车”。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新干线(高速铁路)时,采用143.5厘米的国际宽轨,提高行驶的稳定性。台湾地区高铁、台北和高雄的捷运,都采用143.5厘米的标准轨。清朝末年中国的铁道,由英国和比利时承建,采用143.5厘米标准轨。

我在想:现在以电力带动的火车头,牵引力比20世纪初期的蒸汽机火车头大许多,为何不把轨距扩大为200厘米.不是更宽敞又可载更多货物吗?维基百科说:以现代的角度来看,(1)宽轨不一定可以载更重更多;(2)宽轨车不一定较快;(3)建造标准轨与建造窄轨的成本相差不大;(4)窄轨也可以达到和标准轨一样的负载量。我觉得奇怪,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有兴趣的读者,请在维基百科查“轨距”,内有丰富的资料,文末的“外部连结”(科普铁路馆),提供丰富的相关信息。

其实1937年制定的国际标准143.5厘米轨距,是沿用美国1835年就存在的规格。Puffert(2000)的论文重点,是要分析为什么143.5厘米的轨距,会在诸多规格的激烈竞争下脱颖而出。这篇文章的主题,可说是美国轨距的发展与竞争史。P20-22

序言

1984年8月台湾清华大学设立经济系,在登报征求师资:我从欧洲写信应聘经济史教师,竟然收到赵冈教授的回信。我早就拜读过,他在台北联经公司出版的《中国棉业史》(1977)和《中国土地制度史》(1982),也正好在期刊上读到《中国土地制度》英文版(1985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的摘要。可以想见收到他的回信时有多么惊奇。他也写过《红楼梦研究新编》(1976)、《花香铜臭读红楼》(1979),直到《中国传统农村的地权分配》(2005,联经)才封笔。能和他在同一个系上工作,必然相当有意思。

赵冈当时约56岁,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是身高六尺的博雅绅士;夫人陈锺毅女士高雅内敛,是他多本中文书的合著者。我对清华l的工作机会,完全没有说No的条件。20多年后回想起来,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选择,决定了我的长期工作,全家人的生活,甚至连儿子都在清华人文社会学院读大学部。

1985年1月我到清华报到时,是经济系的第二位教师。赵冈告诉我聘用的原因,是规定的必修科目,包括西洋经济史、西洋经济思想史、中国经济史。他知道不容易找到教这几门课程的人,只好聘用我。他说得委婉,但我立刻感觉到:这三科是必修课,必然会让学生反感,会用对待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的态度来看待我。

我竟然以这几项科目,作为研究专业领域,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20世纪90年代初期,“教育部”撤回必修科目的主导权,改由各校系自由决定,我的感觉才转好。20多年后回想这件事,如果当初没有这项规定,我怎么有机会找到这么好的工作?

那时台湾还在戒严时期,不准外出观光,学生对欧洲充满了好奇。我在法国和比利时住了5年多,就靠着穿插欧洲的生活、风景、思潮、制度来诱引注意。那时清华对外打的招牌,是要走数理计量经济路线。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经济史和思想史没有数学模型,也不能用严谨的方式证明,根本就是在垃圾中制造垃圾。我完全没有争辩的能力,充分体会到双重歧视(个人与专业)的滋味。

在教学上我也碰到许多困难,主要是教材上的供需失调。以西洋经济史为例,当时在台湾能找到的中文教材,和我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接触的差不多。周宪文先生在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了好几册西洋经济史文选,但都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一来这些题材与内容对我们太生疏,二来笔调沉闷,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直接用英文教科书,又有太多的人名与地名学生跟不上。

中国经济史也有类似的困难,因为主要的作者是历史学界出身,他们关心问题的角度和经济学界很不相同,对学生既无挑战性,又没学到多少经济学的养分。西洋经济思想史就更严重了:都是英文教科书,是写给欧美学生读的,作者假设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知欧洲的社会经济背景,许多基本的事情就不交代了,这些对台湾的学生来说,根本就是天书。

几个学期下来,同学很快就归纳出实用的判断:这三门课将来考研究所时用不上,留学时没有人会关心你这几科的成绩,工作时没有人会问你是否读过这几门课。我是靠这几门课过活的人,不能没有对策。我逐渐体会到两项要点:(1)如果用同一本教科书,从开学讲到期末,学生很快就厌倦。(2)要把这几门课教好,除了教材有趣,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表演能力。也就是在掌握教材的要旨后,举较能理解的例子作模拟,或当作切入问题的楔子;更重要的是,要穿插费心找来的故事和笑话。

教了七年之后,到1992年我去哈佛进修时,我收到前几届毕业生的教师节卡和圣诞卡,说他们偶尔会回想到我在课堂上提过的人物和事情。为什么我能从被轻视的情境,转变到有些人对这几门课还有记忆?关键是找到引人兴趣的教材。那是个还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网络的时代,我广泛翻阅中国和西洋经济史期刊,看到简单有趣的文章就印下来,同时也注意欧美同行的讲义内容。

以西洋经济史为例,在美国大学教这门课,不需顾虑文字的难度和文化背景,只要挑出好文章让学生看,每星期读三篇都没问题。我们的社会条件不同,必须在好文章内,再挑出文字简单、表格众多、图形丰富的有趣题材,每次上课(90分钟)不能超过15页。

在这些约制条件下,我逐渐累积出30篇这类型的文章。我的上课方式是:每周3小时分两次,每次1.5小时,读1篇15页的文章“,若超过20页,就分两次。每学期约有18周,可上35次课,扣掉期中期末考试和假日,大约可上30次,大约就可以读25至28篇。每年都会有新的好文章出现,我就汰旧换新,所以约有一半的文章是近10年发表的,有些好的老文章,还是每年都读。

每次上课前,先找一位同学负责主读一篇或半篇。上课时这位同学报告15至20分钟,我讲解60分钟,最后10分钟讨论。有时其他同学会有不同见解,但大部分的情况。,是我用这10分钟解说下一篇的方向与论点,以及选定下一位报告的同学。

几年下来,这种做法累积了一些口碑。西洋经济史的35人的小教室,有时还会爆满;中国经济史50人的大教室,有时还要抢座位。每学期末学生会在网络上,给各学科教师打评鉴分数,也有具体的建议汇总给教师参考。评鉴的满分是4分,3分以上就不错了;3.5分以上,教务长会写一封恭贺函,有一次我甚至还得到3.8分(上网填卷率88%)。2006年5月,我代表科技管理学院,到学校竞选杰出教学奖,结果得到一张慰勉函,可见清华有不少人教得比我更受学生欢迎。

我挑文章的原则是“三项-ing”。(1)Interesting(读起来有趣),(2)Entel-taining(有娱乐效果),(3)Provoking(具有争辩性)。难得有同时符合这三项原则的文章,只要符合其中一项。故事流畅就可人选了。换句话说,我偏好故事性强、容易转述、启发性高的文章。有些文章技术性较强,故事性较低,不适合在此综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其实是我教西洋经济史的课程讲义大纲,或是“读者文摘”。

选进本书的文章,我认为还是有高下之分。我依三项原则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1)能增加某个题材的新知识,这类型的文章篇数最多;(2)能提出某项新观念,来分析旧题材而得出新意义,这种文章就少多了;(3)能改变我们对某个题材的认知与理解,这才是上品。我认为本书中有两篇符合第(3)项的高标准。

第一篇为第7章介绍Fogel如何运用“反事实推论法”(counterfactual analysis),这是研究方法上的重大启发。他提出一项新观念: “社会节省”(social saving),用来计算美国铁路的经济效益。结论是:美国铁路对19世纪的经济发展帮助不大,改变了我们对这个题材的认知。

第二篇为第22章介绍John Davies对马铃薯的研究,他说明为何在爱尔兰大饥荒时期,马铃薯才有可能成为吉芬物品(Giffen goods)。简略地说,就是当马铃薯涨价后,对马铃薯的需求反而提升,产生正斜率的需求曲线,而非正常状况下的负斜率需求曲线。他提出新观念说:(1)收入必须逼近生存底线时;(2)在没有其他食物可选择替代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吉芬物品。吉芬物品的观念早已超过一百年,如果马铃薯是吉芬物品,为什么你还要去麦当劳排队买薯条?直到现在,大一经济学原理所教的吉芬物品,都没有提到(1)与(2)这两项必要条件。全世界有多少人读过、教过吉芬物品的观念,竟然要等这么久,才让r)avies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

整体而言,这是一本推广型的读物,每章挑一篇主要文章来解说,是初阶的导引。每章最后都会列出所根据的论文出处,如果想对经济史进一步学习,请看“为什么要读经济史?”一文的附录“延伸阅读”。我心目中的读者,是大三、大四经济系和历史系的同学,以及对人文社会问题有兴趣的一般读者。如果高三同学想读,我也不反对。我希望中壮年读者,可以转述有趣的故事给家人和子女。

这本书有个大缺点:我把每项主题限制在(打字稿)5页内,以简洁为主要诉求,以题材的广泛性,来弥补深度的不足,把硬涩的专业论文,改写成能吸引阅读的摘要。我认为比较理想的写法,是要:(1)先综述整个议题的来龙去脉;(2)把焦点聚在争论点上;(3)说明新证据为何能改变我们的认知。要做好这三点,等于是要写一篇小的SUlrvey文章,篇幅必然要加三倍。我退而求其次,只要做到书名所说的“趣味”就满意了。

这些文章大都是生活性的题材。大部分的经济史学者,都在研究更严肃的重要课题,例如经济增长、生产力变动、技术进步、金融制度、农业和工业的竞争力、国际贸易,这些沉重的问题在本书都不会出现,就让更高明的专家去解说吧!我在各章内所提供的,也不是每个主题的最前沿知识,我的主要目的是引发兴趣,鼓励读者从“延伸阅读”所提供的数据库、网站、专业期刊,去追寻自己的答案。

本书所挑选的文章,大都轻松有趣,这是从每年成百上千篇论文中挑出来的。我从全世界成千上万位经济史学者努力的成果中,找得出少数适合大众阅读的几篇。欧美的经济史研究,是一项重要产业,从业人口众多,鼓励发展新颖手法,故事较有趣味。台湾的经济史研究人员太少。历史学界方面,主要分布在“中研院”史语所和近史所,也有些在大学担任经济史的教研工作。经济学界方面,台大经济系有好几位专研中国台湾经济史的教授,清华也有几个人,其余分散在各大学。

1992~1993年间,我常参加哈佛经济系的经济史研讨会,几乎每周都有外宾报告论文,当时哈佛经济系专研和兼研经济史的教授,我算了一下共有六位。哈佛商学院的商业史研究群,隔周有一场研讨会;邻近的MIT经济系,有两位著名的经济史教授,也常举办论文发表会。那一年我常参加这三处的研讨会,见到不少这个领域的高手。

1993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芝加哥大学的RobertFogel教授,以及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的Douglass North教授,表彰他们在经济史研究的重要贡献。1994年47卷1期的英国经济史学会的官方刊物,在卷首“编辑的话”内有一段贺词:“经济史学会的会员和本刊的读者,很高兴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颁给RobertW.Fogel和Douglass C.North。我们在此恭贺这两位得奖者,同时也很高兴,经济史这个学门能以这种方式被承认了。”从1993年10月起,在诺贝尔奖的光环照耀下,经济史就不再是从垃圾中制造垃圾的学科了。

本书的主体,是介绍23篇他人的研究成果,书末的5篇附录(2篇导读与3篇书评),是我自己的见解,希望能有水果、甜点、咖啡的效果。依照这个学科的成长速度,这本书每5年就要增订,每10年就要新写一册,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正与建议。撰写期间得到许多修正意见,在此向诸亲友致谢。

赖建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洋经济史的趣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赖建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8063883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2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世界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50.9-4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29
151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