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餐饮产品由于受地域特征、气候环境、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了饮食特有的区域文化,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如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中国饮食文化重口味,讲究食材和配料的调和之味,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西方饮食文化重实用,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中国饮食工具是木筷或竹筷,西方饮食工具是缩小版的兵器——刀叉,所以有学者根据中西方饮食文化的这些差异性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很大影响。中国宴席的形式基本上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人们相互敬酒和让菜,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西方流行的是自助餐,大家走动自由,各取所需,互不相扰,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警惕的是,美国的快餐文化扮演了文化入侵的急先锋角色。一些带有浓厚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思想的人对他们的意图直言不讳,在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伯杰看来,麦当劳和肯德基是承载着“民主、自由、人权”精神的“圣餐”。始办于1948年的麦当劳目前在119个国家开办了约3万多家分店,平均每17个小时开办一家分店,数量绝对超过当地任何一个单一品牌的餐馆。每天接待的顾客将近5000万人。众所周知,凡是有麦当劳的地方,肯德基总会如影相随。换句话说,地球上有近1亿人每天在吃鸡腿汉堡喝可乐中接受美国文化的熏陶,强大的美式文化就这样凭借麦当劳和肯德基遍布全球的连锁店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也是民族的象征。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综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输出自己的语言。葡萄牙曾是世界强国,把葡萄牙语带到了巴西、莫桑比克、安哥拉、几内亚比绍、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佛得角和东帝汶等国家;西班牙曾是世界强国,把西班牙语带到了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国家;法国曾是世界强国,把法语带到了瑞士、比利时、卢森堡、摩纳哥、卢旺达、中非、多哥、几内亚、喀麦隆、贝宁等国家;英国曾是世界强国,把英语带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日本称霸东南亚时,也把日语带到了我国台湾和东北等大半个中国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语言是民族的命脉,是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家亡了可以复国,但语言若是灭了,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在世界上找到立足之地。犹太民族在历史上遭受了这么多的苦难,现在它仍然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因为犹太人一直捍卫着自己的语言。
地球上70亿人大约讲6000多种语言,但使用非常不均衡,接近80%的世界人口只讲80多种语言。汉语和英语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世界上有近14亿人使用汉语,近6亿人使用英语,使用汉语的人虽多,但绝大部分是中国人,而英语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世界上有75个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者当作第一外语。在很多国际秩序都由西方来制定的今天,英语全民化已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而是一个国际秩序的公平和公正问题,是文化的同化和占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如果短视,就是在对国家和民族进行犯罪。
书刊。书刊,特别是文学书刊,在题材内容、思想意蕴、艺术形式、审美取向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来一种意识形态倾向,都会有明显地处于主导地位、最终对作品的思想艺术品格起根本支配作用的文化价值理念。文学与意识形态是互动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文学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过程,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折射出所属意识形态的色彩和特质。其次,文学作品又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将作者和创作主体的意识形态通过作品的传播,影响所处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学在延续、传播国家或民族价值观的同时,还参与着价值观的审美建构与塑造;反过来,文学的存在与发展,也需要价值观作为道德、情感、价值评判的基本视野。P20-22
这本书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捍卫国家利益产生深刻影响,警醒那些居安不思危的中国人。
——刘亚洲(国防大学政委,上将军衔)
2006年,我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的处女作《盛世横戈》,读者反响还可以,鼓励远比批评多,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勇气。
三年后,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利剑》,这次的动静有点大,十几家报纸连载,一百多家网站转载,网上点击率很高,曾盘踞新浪网和搜狐网军事类小说排行榜之首,北京的地铁站和过街天桥相继出现了盗版书,朋友还收集了几本给我当物证,希望我去举报打击盗版。
时间又过了三年,我写出了这本《文化战之战争篇》,这次我倒真心希望有盗版出现,至少能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文化战争。
好文章不在于长,而在于精。《孙子兵法》不过六千字,却成为兵学经典流传几千年。再说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人们忙得睡眠都不足,难有时间去看大部头的书。
所以,怎样把千言万语化为三言两语,怎样把这本书写得既薄又重,成了我最头疼的事情。庆幸的是,我得到了诸多领导、专家、友人的支持和帮助,完成了对书稿内容的删减和文字打磨工作。覃海亮教授全力助我查找资料,赵泽民教授逐章逐句悉心指导修改,出版界的朋友孟通、马奕为本书出谋划策、跑前跑后。好友延藏建议字号要大些,纸张别太白,这样年龄稍长者看起来不累,灯下阅读不刺眼,我都采纳了。还有郭庆举和王爱民,他们尽其所能给我创造了很好的写作环境。如果没有这么多热心人的帮助,这本书不会如此顺利出版。
本书参考借鉴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真知灼见,在此深表感谢。个别插图因为联系不到作者,无法及时署名,深表歉意,版权事宜请与出版社有关部门联系。
因为学识和能力有限,这本书定有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此诚挚欢迎读者朋友赐教,以便再版时修正,同时也给我写《文化战之战略篇》提供借鉴,请把宝贵意见或建议发至我邮箱Wenhuazhan418@126.com。
愿战火硝烟远离我们的家园,愿人类和平之光永远不灭!
我深信,21世纪中国的命运还将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胡耀武
二○一三年春于北京
自序:
第一章:欲知文化战,须先知文化
1.谁能给出文化准确的定义
2.瞧瞧文化的前世今生
3.文化的层次和属性
4.强大的功能和作用
5.给文化打上标签
6.强势文化在全球的扩张与霸权
第二章:最高层次的战争
1.不见血的毁灭,不见影的征服
2.以弱胜强的文化战武器
3.与众不同的文化战特性
4.文化战的演变过程
第三章:最大的危险是不知道有危险
1.文化战威力胜过核武器
2.苏联究竟是死于“自杀”还是死于“谋杀”
3.中国正处在文化战的包围圈中
4.要抵抗还是要安乐死
5.突出重围,路在何方
第四章:火力强大的美式打法
1.龙鹰之争,难以避免
2.天天上演的《十条诫令》
3.“美国之音”,不说再见
4.薯片+唱片+影片+芯片=“香蕉人”生产线
第五章: “不务正业”的中情局
1.“美国没有文化部,中情局有责任填补这个空缺。”
2.无孔不入的阴谋——“长绳”战略
3.“文化自由代表大会”的真面目
4.“货真价实”的基金会是“最好的资助掩护机构”
5.英国女作家扒掉了美国中情局的花裤衩
第六章:斩草除根的日式打法
1.武力战消灭中国人的肉体,文化战挖出中国人的灵魂
2.鲜为人知的“笔部队”
3.在台湾苦心“经营”日本文化
4.在东北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七章:来者不善的韩式打法
1. “韩流”滚滚的背后
2.“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早晚是韩国人的”
第八章:院线银幕变身主战场,电影成为文化战利器
1.究竟谁是敌人
2.越来越糊涂的真相
3.朝鲜拍谍战片抗“韩流”
4.“好莱坞”仅仅是个梦工厂吗
后记:
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爱做中国的大梦,也爱做自己的小梦。
爱做梦的人,大都喜欢看电影。有部十年前的电影叫《英雄》,黑色的军阵,红色的树,蓝色的天,白色的纱,秦军万箭齐发时,秦国之威震天动地。我至今清晰记得,当秦军的箭穿透赵国书院时,书院的长者对要逃命的众学子说:你们记住,秦国的箭虽强,能破我们的城,却亡不了赵国的字。
看到这里,我的心“扑通”一下,是啊,人可死,城可破,但书法不能丢,文化不能亡。国土被占了还可以收复,如果文化被灭种了,就一切都没有了。
战争是有规律的。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六种战争形态。第一种战争形态以使用冷兵器为标志,军队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第二种战争形态以使用火药和滑膛枪为标志,军队出现了使用滑膛枪的步兵和使用火药、罗盘的海军;第三种战争形态是以使用火枪和火炮为标志,军队形成了步兵、骑兵、炮兵等诸兵种的合成军队;第四种战争形态以使用自动化武器和机械化武器装备为标志,如坦克、飞机、汽车、电信装备等,军队成为陆军、海军、空军、空降兵、防化兵等多军种、兵种合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组织;第五种战争形态以使用核武器为标志,以原子技术和空间技术为基础,导致军队出现了战略导弹军种;第六种战争形态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以使用高技术的精确制导武器为标志。这六种形态基本上是限定在军事层面的。
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断地追求和向往和平,同时也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战争。二战结束后,人们才清醒地认识到,血腥的屠杀和疯狂地掠夺并不是取得胜利的最佳方法,也不是唯一法宝。这个时候,战争形态开始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一条沿着传统的武力对抗的轨迹,另一条却另辟蹊径,把流血的战争扩展为不流血的战争形态。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发动常规战争的成本越来越高,战争的破坏力越来越大,通过武力手段侵略别国领土、掠夺别国利益越来越行不通,于是不动干戈又有着无穷威力的文化战开始浓妆重彩出场,成为解决国家利益冲突的最佳方案,备受西方霸权主义国家的青睐。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将逐步从以武力战为重心,向以文化战为重心转变。
近年来,美国的决策者认为,美国文化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输出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美国的文化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美国就能在任何时候比其他国家都要强大,就能在国际社会居于领导地位。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仅仅是美国,还有很多国家都把文化战付诸实践,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世界各国正面临着一种新的全球性的软战争——文化战的巨大挑战。而且,后者对人类的影响,将比前者更为深远,更为有力,更为持久。
全球文化战打得热火朝天,战火也已经烧到了中国,令人揪心的是,我们极其缺少用来对抗敌人文化战进攻的研究成果和战略举措。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敌人兵临城下,我们必须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这本抛砖引玉的书。
《文化战之战争篇》特色:1、信仰的力量源于文化,民族的图腾源于文化。文化兴,民族存;文化衰,民族亡!2、文化战是不见血的毁灭,不见影的征服,从战争目的上来讲是最彻底的战争,也是最高层次的战争。3、文化战没有狼烟警报,也没有枪声炮火,但围剿中国的文化战一直在进行着,“国土”在某些国人的心目中一点点的沦丧……4、因为青年代表着未来,所以青年是世界各国进行文化战的主要目标人群,凡是青年喜爱的文艺形式都是各国角逐的主战场,电影因其特殊的影响力更是首当其冲。5、美国最强大的战争力量并非张牙舞爪的核弹头,也不是到处耀武扬威的航母战斗群,而是军民一体,威力无比的文化战部队。
《文化战之战争篇》这本书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捍卫国家利益产生深刻影响,警醒那些居安不思危的中国人。本书由胡耀武著。
全球文化战打得热火朝天,战火也已经烧到了中国,令人揪心的是,我们极其缺少用来对抗敌人文化战进攻的研究成果和战略举措。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敌人兵临城下,我们必须做点什么,于是,就有了《文化战之战争篇》这本抛砖引玉的书。本书由胡耀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