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警世格言》分六个分册。《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在讲解中既介绍每条格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联系现实的国情、世情、人情,阐述它的警世意义及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对每一条警句格言中的疑难文字,都作出明确的注释,并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在阐述讲解时,尽可能引用相应的历史典故与现代案例,同时配以精美的插图,以适应“读图时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本书收录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关于知行关系的警世格言。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①为先。
——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①孝:孝顺。
释义
孝是一切道德行为中应该最先做到的。
讲
传统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因为知识总是随着时间和空间在不断地变化着,时间空间变了,知识就老化了。但“孝悌”是万古不变的大道,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有孝悌关系存在,这个教育的原则就不能变,教育就必须首先教孝、教悌。
纵观中国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干经万论都是这个字的发挥,都是对这个字的解释而已。懂了“孝”这个字就算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孝是个上“老”下“子”的会意字,老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表示我们的血缘关系从自己这一代算起,向上追无穷,向下推也无穷,这个直贯古今、无穷无尽的血缘伦理关系就叫“孝”。这是垂直的血缘关系,然后再将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层一层地横向展开就是“悌”,第一层是兄弟之道,第二层是夫妻之道,然后是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这是横向的关系。懂了孝道,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了,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古人说“忠臣必出自孝子”的道理。
忤逆不孝在中国文化里面是重罪,不孝造成的恶果并不完全报在父母身上,儿女不孝,父母当然很伤心,生活可能会艰苦一点,但最大的恶报在子女自己身上。孝是直上直下的血缘伦理关系,祖先积累的福德,就是依靠这条“孝”的管道遗传给子孙后代,不讲孝、不尽孝的人就会自断祖先遗德的伦理道德观。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你一代人的事情,你的子孙万代都会因为你的不孝而被断了这条血脉传承的根,这个罪责就背得太大了。
所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首孝悌”,确实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师、尊敬领导;在家懂得友爱兄弟,在外面才知道亲近朋友、团结同事;在家里把孝道行好了,在社会上才会做人做事。在中国老式住宅大门的门心对子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
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又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由此可见,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何等看重孝道,将其作为做人立世之根本,视为天经地义之法则。千百年来,孔子这种“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在华夏大地深深扎根,代代相传,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孝亲敬老的动人故事。
黄香是东汉江夏人,即三国时期东吴人。黄香9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冬天睡觉前用自己的身体给父母暖被窝,夏天睡觉前用一把小扇子给父母扇枕头。他对父母能尽孝道,是为人子者的好榜样。元代福建延平府的郭居敬,曾将历史上24位孝子的感人故事编辑了一本书,就是《二十四孝》,“黄香扇枕”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孝是诸德之基础,是道德规范的核心,许多善行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不管古时还是现代,孝德这种道德都是可以超越时空而普遍受到肯定和赞誉的。所以,“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应该发扬光大。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①。” ——《史记·李将军列传》
【注】①蹊:小路。
释义
谚语说:“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讲
唐代学者颜师古是这样解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经常不断,树下的野地也会自然地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在为人们默默地服务,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众多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西汉时期的一代名将李广便是其中之一。他智勇双全,长期与匈奴作战,为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作为一个统军大将,他武艺过人、胆略非凡,是不用说的,即便在对待部下诸多兵士上,他也有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在行军征战中,李广治军有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次,在行军途中,天气非常寒冷,李广发现身边有一个腿部负伤的士卒,冻得全身直打战,行走起来一跛一跛的,十分艰难。于是他立即跳下马背,毫不犹豫地牵着缰绳来到这个士卒跟前,亲切地对他说:“你行动如此不便,就暂时骑我的马吧!”说完李广便小心翼翼地把他扶上马背,并且亲自为他牵马,同时,轻声地和他交谈。负伤的士卒受到将军如此的呵护,不由得感激涕零。当军队终于到达宿营地点时,又发现军中粮食缺乏,李广为了让负伤的士卒吃得好些,就将自己那份饭菜也给他送去,自己却是空着肚子挨了一夜。
李广为人真诚和善,行事磊落,关心部下,虽然不自我张扬,但也使许多人深受感动。士卒们因受到将军的关怀,便全力以赴地杀敌打仗,来回报他,致使军队捷报频传,所向无敌。因此,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李广称赞有加。“李将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西方有句谚语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说的是同样的道理。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哑人卖刀,他无法说话,也无法用华丽的说辞来形容菜刀如何如何的好。于是他把几根铁丝放在案板上,然后一刀切下,“咔嚓”一声,铁丝断了,刀口却完整无缺,他的刀也因此而被抢购一空。真正好的东西是无需多说的,自然就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后来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说明教师的素质、学识对学生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素质很重要,要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无论是道德规范,还是知识体系,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日常生活,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只有真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使学生深受感召,自觉地获取知识,自觉地加强修养,做到不令而行,教学才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列子·汤问》上有一个“薛谭学讴”的故事: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自以为学到了秦青的全部本领,便告辞回家。秦青并不挽留他,却在郊外的大路上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壮动听的歌,嘹亮的歌声振动了树木,止住了浮动的云彩。薛谭终于被老师的本领所折服,于是就返回要求继续学习,终生不敢说要回家。秦青凭自己的“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本领,征服了学生。
所以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学识和修养的体现。骁将李广和古人秦青能做到,我们这些现代人是否也应该坐下来好好琢磨琢磨,平心静气地想一想,聚精会神地读点书,不遗余力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P4-8
知行观的历史发展
“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经典命题,历代的诸位贤哲们都为此发出过深深的感叹,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论断。在现实生活当中,知与行究竟孰难孰易,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都会做出不同的回答。
在1995年由中央电视台和新加坡电视机构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大专辩论会总决赛上,南京大学队和辅仁大学队就辩题“(正方)知难行易”和“(反方)知易行难”展开辩论。
在这次辩论赛上,作为正方的南京大学队在论述“知难行易”时说:“洪荒久远的50万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过去,他们学会了钻木取火。火的运用是跨时代的大发现。然而直到100多年前,科学家才揭开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规律,从而科学地说明了钻木取火的真正奥秘。这就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方立场——知难行易。所谓‘行’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的过程,包括对‘知’的运用;所谓‘知’是指对‘行’的认识,解决做什么,为什么做和怎样做的问题。‘知’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所谓‘知难行易’,是说求知得知难,行动使用易。知难行易与‘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言行观‘风马牛不相及’,切不可混为一谈。”而作为反方的辅仁大学队则从科学经验的方面来说明“知易行难”,辩称:“顶夸克在物理学上早就能够论证出所谓顶夸克粒子的存在,但是还必须等到加速器产生,我们才能确切真实掌握住这样的概念。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后,人们却要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艰辛过程才能创造出原子弹。”所以他们认为:“唯有认清知易行难的情况,才能够认清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你只是不愿意去做。”
古往今来,“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个辩题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这场辩论赛的辩题要辩的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古典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知行关系问题。
在我国,占典哲学关于知行关系的思想更是极为丰富多彩。从古代最初的阴阳五行说和墨子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开始,中问经过了荀予、韩非子、王充、范缜等人的不懈努力和发展完善,直到最后将古典唯物主义思想推到高潮和巅峰的王夫之,唯物主义的传统从未间断过。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传统的知行关系理论作出了新的阐述和创新发展。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者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从历史遗产中参考了大量的思想资料,并以马列主义认识论观点为指导,总结了我国革命实践的丰富经验,撰写了光辉的哲学巨篇《实践论》,用辩证的观点解释和理解知行统一观,从而达到了我国哲学思想史的高峰。
综合诸说,真正对知行关系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青年时代曾研读过一些宋明理学家的著作,接受过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五四时期,他已接近于王夫之的“知行相资”说。他在世界观根本转变以后,在革命实践中,一贯强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尤其是他的《实践论》,在实践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形成了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论》充分地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使知行关系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决,也使知行统一观达到了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史上的高峰。
毛泽东紧紧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根本原则,具体阐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他在《实践论》中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他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因为这两个飞跃都是能动的飞跃,所以他把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4页)”。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只有付诸实行,才能起到改造世界的作用。
不仅如此,理论只有回到实践,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和发展。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般说,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理论是正确的理论,反之是错误的。人们的认识即使是正确的认识,也往往不能一次就把对象认识得很清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使认识得到修正,使原有的理论不断发展,才能真正掌握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毛泽东的《实践论》将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合理因素融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知行观也为我们深入研究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提供了宝贵材料。
中国传统哲学中有许多关于知行关系的警世格言,尽管作者们的世界观或属于唯物主义或属于唯心主义,但其内涵的合理因素都为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思想资料,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冯树洋
2008年3月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是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读本。警世格言既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具有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传诵的特点。由此切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入门容易,且可深窥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共六个分册,前三个分册中,《明道》揭示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范畴,《尚德》展示的是中华文化的主导价值,《智慧》显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构成要素。后三个分册中,《立志》为成事之首,《劝学》是成才之基,《践行》是成功之本,志、学、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构成环节。一书在手,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尽收眼底。
《中华文化警世格言》丛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各个分册,按照所编格言的不同内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或夹叙夹议。其中相当一部分千字文,确实可以作为语文中考、高考的参考范文。
——姚淦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老子》主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