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经历了70多年的岁月沧桑,历经抗战烽火、内战硝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次重大运动、红卫兵风暴、秦城监狱而终于由陈荒煤和夫人张昕保存下来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经严平女士的精心辨识、整理和研究,其初步成果已发表出来。仅就严平女士的初步研究成果就令人看到一部正史里很难看到的有个性、有细节、有血有肉的抗战初期的社会生活史。

内容推荐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一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荣高棠、荒煤、杨易辰、程光烈、郝龙、姚时晓、张楠、张瑞芳、张昕、管平、胡述文、庄璧华、方深、王拓、郭同震等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开始了一段在后来的岁月中被历史和他们所共同怀念和记忆的独特旅程。

这个团体叫北平学生移动剧团,这次旅程跨越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地,长达两万多里。历时一年多的演剧生活,他们举行了上百场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反正》、《林中口哨》、《花子拾炸弹》等十几个剧目,积极宣传抗日,这群少男少女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团队中的人如今多已仙逝,但他们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历史上……

书中有放声歌唱的激情岁月,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更有血与火洗礼下的时代印迹,大时代变动中的人心沉浮,以及那本发黄了的日记本上留下的那些饱含着泪与痛、笑与美的青春记忆。

目录

引言

1937:田园生活的破灭

别了,北平

两个名字,一个剧团

移动在前线

来自亭子间的文人

同胞们!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们了

在勇敢和困顿中

追寻历史谜团

青春与战争的记录

铭记爱情

诀别与分道

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故事缘起于三十年代古老的北平。

古老的北平,年复一年的平静中掺杂着各种各样人的梦想、挣扎和奋斗的北平,贫穷与富贵混杂的北平,城墙外有鸽子在蓝天下盘旋呜叫,胡同里树荫下弥漫着浓浓的说不清的古都气息……

几十年后,一个夏天的日子里,我在离鼓楼不远的宝钞胡同里找到了张家的旧宅,那个原来叫做法通寺的胡同,现在叫华丰胡同。据说在很多年前那里有着一座不小的寺院,而今,旧日的庙宇早已被拆除,胡同口是新搭建起来的小卖店和小发廊,发廊的大玻璃上赫然张贴着一幅幅美女的画像和写有“洗剪吹8元、按摩免费”的广告。

正是周末的下午时分,太阳依旧明晃晃地照着悠长的胡同,胡同里很安静,没有太多的车,从敞开的院门口甚至可以听得见里面传出啪啪地摆棋子的声音。在走过一排有着灰色长瓦的大屋檐院墙时,我有种感觉,这一片高高的院墙里或许就有我要找的法通寺10号吧。果然,在问过了几位戴着红袖箍的大妈大爷之后,我证实了自己的想法。

一位热情的大妈告诉我,六十多年前那个坐北朝南的大院落,在漫长动荡的岁月里,已经衍变成了三个院子。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了其中的一个院子,一进门,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就和张昕老师的描述截然不同。这院子好像是一个集装箱,所有的空间都被陆续盖起的小房子密密麻麻地挤满了,中间只剩下可以过一两辆自行车的空间。我无法弄清哪里是一进院、二进院,哪里是三进院。我只能沿着狭窄的小道朝里走,绕过一排房子。里面同样是一堆密如棋子的小房子,它们毫无章法地粘连在一起,分不清哪些是住房,哪些是厨房或是堆积杂物的仓库。

在那些小房子面前,我站立片刻,环视四周,努力寻找着昔日的踪迹。微风从院落中轻轻掠过,头顶上有沙沙作响的树叶,这就是那所有着许多神秘故事的大宅子,那所给了张楠、张瑞芳、张昕三姐妹温馨的生活,并在解放后被她们的母亲毅然将大部分房屋捐给国家,将少部分房屋借给政府办幼儿园的大院落吗……我看到了那棵默然屹立在拥挤的房子中间向着天空伸展的老槐树,茂密的树叶覆盖着周围的小屋,树旁有一排向南的北房,风雨的侵蚀已经使得墙壁斑驳脱落,但那高高翘起的屋檐,屋檐下精致的雕刻,和屋檐上那一排排密密排列的灰色老瓦却在那些新起的小屋中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大气。我知道,或许只有它们可以向我述说岁月的故事了……离开时,一间房子的主人指引我看院门口一字排开挂着的九个电表,他告诉我这里是两家人共用一个电表,一共住着十八户人家。我没有再走进另外的两个院子,我知道,在那里,我恐怕也同样很难找到昔日院落的痕迹了。

……故事真的是很老了,那是1929年初,一位坚强的女性杜健如(后改名廉维)带着六个孩子从老家回到北平,买下了这座大院子。这里,曾经是梅兰芳的房产,三进套,前后有五个院子,大小十八间。一进院是一片空旷的场地,带栅栏的大车门,水泥甬道,是用来走车的,两旁的空地上有竹子、杏树、和三棵高大的老槐树,一路走进去就让人感到幽静和舒适。二进门是北平传统的四合院大门,圆形的门洞,旁边是门房,门洞后是环着院子的房屋,多是用来放东西和住佣人的。三进门里才是主人们住的地方,迎面一排宽大的北房三大两小,隔开一段是东西厢房,从侧面绕过去是通往后面的两个小跨院。房子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帮着看的,母亲所以选中了这里,更多的是看中了这里的幽静,它们宽大空旷,可以让她有施展的余地,她的孩子们也需要这些空地,她想要他们在这里有自由的空间,过一种淳朴的田园般的生活。

P3-5

序言

写这部书的动议,是从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开始的。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当我在张昕老师家看到那部保存完好的60多年前的珍贵日记时,那黑色的半软半硬的封面,那一张张泛黄的纸页、纸页上那些由十几个人用各自不同的笔迹写下的或工整或潦草,或清晰或模糊得几乎难以辨认的笔迹,都让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一种最近距离地面对历史的震撼。我很难抗拒这种力量对我的吸引,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决定要把日记整理出来。

那个夏天的很多个夜晚,我是读着这些日记度过的。

这是一群北平大学生的故事。

那时他们年轻,年轻的生命充满着激情和浪漫。他们做着那个年龄的人爱做的梦,发表着那个年龄的人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评判,他们青春的脸庞活泼的身影,闪现在古老京城赫赫有名的大学里:中国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一个巨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们的一生。1937年,他们走到了一起,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彼此依靠,生死相联。

在相隔1937年60多年后的一个日子里,应我的请求,他们之中还健在的几位老人坐到了一起,回首往事,93岁的荣高棠老人——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头头,感慨万分,他说:

“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后来再也没有过。”

我注意到他用了“最值得记忆”这样的语言,并且强调“以后再也没有过”,这让我感到意外。荣高棠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奠基人,他经历的沧桑和辉煌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我提醒他,这一年其实既不是你一生最有成就的一年,也不是影响你仕途的关键时刻,甚至不是你生命中最惊险最艰难的阶段,即便如此,你也真的这样评价吗?

“是的,就是这一年,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位参透人生种种的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他甚至用着半开玩笑的武断口气对我说:“你用不着再征求别人的意见了,我们也用不着对口供了,我完全可以代表大家,尽管后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展,但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永远是这一年!”

那是怎样的一年!那一年里都发生了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这些充满个性的鲜活青春记忆又有多少存留在他们的心里,鼓舞着他们走过漫长的人生路途?

一个个问题在我面前展现,可惜,日记并不足以回答这些问题,它只记载了1938年2月到10月这段时间里的部分事情,而且,从表面上看它还是琐碎的。于是,我开始探访那些健在的老人们,并对昔日仅存的历史资料一一进行艰苦的查询。

有人说,历史学家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擅长把支离零碎、断裂残破的史料点化成为让人兴味盎然的完整叙述,使人们对往事有更多的了解。我不是历史学家,但这种说法却鼓舞我不断地通过“发现”、“鉴别”,抽出种种细小的线头,小心编织,把埋藏在岁月尘埃中的故事呈现出来。

就这样,在整理日记之余,我终于把他们的事情写了下来,并希望通过这些对昔日历史的片段回溯,展示那个大时代,展示年轻知识分子在战争中所走过的艰难的历程,这其中,当然也包含着处于两个截然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后记

当结束了历时漫长的写作和对移动剧团日记的整理工作时,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由得也有些惘然。

一段时间以来,我似乎和日记的主人公们成了朋友,我写着他们,想着他们,常常在独自行走的路上,在地铁拥挤的人流中,在昔日古老京城的遗址前,或是在今天孩子们娇嫩活泼的笑脸中,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然而,今天,我们终于要分手了。

这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跋涉在寻找的路途上,寻找上一代人真实的过去,寻找他们的情感和命运。寻找,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时常令人疲惫,但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快乐。隔着岁月的距离,我向他们走去,有时我们彼此挨得很近,有时却只能停留在远处看着他们,如同看着无数陌生人在茫茫的人生路上走过。我知道,或许我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生活,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是,当我用探寻的目光回望着他们原本就异常丰富复杂的历史的时候,他们也推动着我,使我的视野不断拓展、开放,心态更加自由,更加清醒地认识昨天的他们和今天的自己。

感谢张听老师,是她保存了日记,并毫不犹豫地交给我,使我有机会开始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行程。

感谢接受我采访的荣高棠、程光烈、张瑞芳、张听、胡述文、郭同震等老人,他们热情的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也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刘伟,他阅读了我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片段后主动找到我,提出要出版这本书。这位“80后”的年轻人,他的热情和理解所给我的鼓励,远远地超过了一个编辑的范围。

移动剧团日记的整理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重点项目,并得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暨和平教育基金会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遗憾的是在我写作的过程中,荣高棠老人走了,程光烈老人走了,还有那个远在台北谜一样的郭同震也走了,我曾经承诺要尽快写出来,要让他们看到这本书,但岁月的脚步总是比我的行动还要快。

记得在长春最后一次见到程光烈,老人已到了癌症晚期,分手的时候,他站在门前向我招手说:

“你下次再来的时候就看不到我了。”

我回转身去,夏天的风吹着老人花白的头发,他的脸上满带着微笑,就好像将要出发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开始一段新的旅程似的,那时候,我很想跑回去轻轻地拥抱他那瘦弱的身子,但我还是忍住了。

很多年后,还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记得他们别样的年华、别样的青春吗?

刘伟这个“80后”告诉我:“会的……”

我相信。

书评(媒体评论)

漫天硝烟中青春别样绽放,苦难岁月里人心弥足晴朗。

一本尘封70余年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一群爱国学子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的青春往事,老照片,新视角,呈现一部可歌可泣的青春史诗。

浴火的青春,民族危难之际他们边走边唱;闪亮的日子,战火纷飞中挺起民族的脊梁。

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值得记忆的生活,那样的生活我们后来再也没有过。

——荣高棠

这一年的时间,是我一生中经历最复杂、感情最激荡、生活最动荡的一年……

——荒煤

我们像在一个孤岛上,彼此相依为命,坚持着走过那段动荡的岁月,虽然摆在面前的都是困难,但我们什么都不怕。

——张昕

我知道,我是一个独生子,父母对我十分疼爱,不愿让儿子去冒枪林弹雨的风险。但是亲眼目睹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胡作非为,我的热血沸腾了!我要奔赴疆场,为国效力,决不当亡国奴!

——杨易辰

我拼命向前看,向前看,心中坚信:日本鬼子一定被赶走,将来的生活一定比现在还要好!就为这,我们今天必须付出努力,付出辛苦,甚至要付出牺牲!

——张瑞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69774
开本 32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9-04-01
首版时间 2009-04-01
印刷时间 200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9.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