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一个学者长者的修身之路,反映了修身养性、磨练自身之艰辛,探索提升、攀登提升之艰辛。
本书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往事的追忆中开启我们: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
本书从一个理论工作者心迹的描绘中告诉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繁荣学术、启迪民众而作出一个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图书 | 洪大璘回忆与文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从一个学者长者的修身之路,反映了修身养性、磨练自身之艰辛,探索提升、攀登提升之艰辛。 本书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往事的追忆中开启我们: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 本书从一个理论工作者心迹的描绘中告诉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繁荣学术、启迪民众而作出一个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内容推荐 洪大璘教授是一位一死不苟的学者。从上海市工商联到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他默默地耕耘了整整20载。他一生历尽磨难,下农村、到农场,备尝艰辛,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这信念集中体现在他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体现在他的学术论文之中。 《洪大璘回忆与文集》将洪教授自1949年参加专业工作近60年的来的经历总结出来作了一番回忆与思考,反映了他在专业研究探索道路上的艰辛,展现了他在学术论著上的成就,以供后来的学子借鉴或参考。 目录 魏文伯题词 夏征农题词 序 序二 序三 自序 上篇 洪大璘回忆——一个理论工作者的往事(1926~2007) 一、家境既清寒读书志愈坚(1926~1946) 二、大学求深造学识夯基础(1946~1950) 三、学用相一致工作创成绩(1951~1956) 四、整风运动后下放逢灾荒(1957~1961) 五、上调至社院再搞辅导热(1961~1970) 六、“十年文革”后重新教马列(1971~1978) 七、进入社科院发挥专长多(1978~1991) 八、社科理论界两场大论争(1979与1989) 九、履行代表责参政助弱忙(1988~1993) 十、晚年十二载余热作奉献(1994~2007) 附:洪大磷著作目录(1978~1992) 下篇 洪大瞵文集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若干问题 ——1982年在南京大学经济系科学报告会上的演讲 不能说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发生“经济危机” ——与蒋学模同志商榷 为什么不能说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发生“经济危机” ——与蒋学模同志再商榷 从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看危机的根源和当前危机的特点 关于“商品二重性”一词的质疑 ——学习《资本论》札记 再谈人民币贮藏手段职能的范围划分问题 ——答张嵩坡同志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有关“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 ——兼评“生产资料既是个人所有,又是社会公有"的流行观点 《资本论》的基本原理不能曲解 ——评熊映梧同志的《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 劳动异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表现和趋势 ——《资本论》学习笔记 再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劳动异化残余 ——兼与胡乔木、邢贲思两同志商榷 论劳动力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资本论》学习笔记 从马克思的价格理论看我国价格体系改革 附:半个世纪的师生情 ——纪念王惟中教授诞辰一百周年 试读章节 二、大学求深造学识夯基础(1946~1950) 1946年秋,我进入金大文学院经济系,因为在上海待离职报告的批准,迟了两天。由于该届是学校复员后第一个学期,有众多新生从全国各地拥来南京,加上有不少老生从后方赶来南京母校报到,所以学生宿舍床铺紧张。我与大伯父商量后,决定先住在伯父家,既可帮伯父看管好房产,又可帮助伯父做些事情。 我的大伯父在南京原有自建西式平房三幢,是形成丁字形连成一片,是同一条路的33、39、41号,三幢房产中间有大片空地可停车或盖房,这些房屋是当教授的大伯父与教钢琴的大伯母夫妇俩多年来劳动所得盖建的,有一幢半房屋被国民党的达官与国大代表两家先回南京时占用,只落得一幢半空屋自用。虽经多次口头交涉,房屋仍未获归还,只好起诉于法庭。我一方面就读于金大经济系,另一方面协助大伯父与国民党达官要人打官司,诸如起草和修改、誊清状纸均由我来担当,这样既减轻伯父的精神负担,又使我本人从中锻炼诉讼方面的办事能力。 大伯家原有八个女儿,均受过高等教育。当年,除在国内外担任教授、医生和中学校长的三个女儿外,其余均集中居住在41号院内。三姐夫妇俩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也是后到南京,就同我一起住在39号半幢的两间房内。三姐夫吴承明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他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后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现为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三姐在南京金陵女大和中央大学教钢琴,另外在家中带教两名学生。在此期间,凡是金女大举办音乐会,三姐总邀请我与她共同出席。因为三姐夫吴大哥是往返宁沪两地轮流居住而不常在南京,而从大伯父家到金女大来回,均要经过较长的山坡路,该地段既冷静又孤僻,乘三轮车需爬几个山冈也很吃力,特别是晚间,单身女子不敢行走。我当时是金大经济系一名足球队员,身材魁梧,所以常常陪伴三姐走黑路,可使三姐壮胆不小。这样,久而久之,使我从中也懂得一些乐曲及其作家,增添不少音乐修养。 当时,南京的学生运动虽然逐步开展,学生中既有共产党(地下党)领导的激进左派,又有反动的三青团职业学生,我对这两方面均不介入,也不接触.,只知道自己是无党无派的学生。由于家境清寒,我只能集中精力埋头读书,以好的学业成绩拿奖学金,不至于中途辍学。当时金大既设有各种奖学金,又设有助学金,前者专为学业成绩优秀者所设,后者则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所设。奖学金按金额多少分有若干等级和名称,全凭上学期成绩单上的学业总平均分数高低来申请。我1946年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是靠向亲友借贷来凑缴学杂费的,其余七个学期全凭奖学金来维持升学。后来因为学业成绩逐年上升,我个人的生活费也靠高额的奖学金来维持。在最后两个学期,我被校方选拔提前担任文学院经济系会计课和理学院影音专修科的摄影课这两门学科的助教,因而除个人生活开支外,还有余钱贴补家用。因为当时我父亲的学堂经济不景气而只发放半薪,胞姐又随其夫撤迁往台湾,无法接济家中。 我在金大经济系就读的前六个学期中只是埋头读书,在后两个学期中,学分也读得差不多,可以腾出一些时间来搞些工作,以锻炼自己。此时,适逢全校学生会改选,共产党金大支部已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总支与各个学院的团支部均相继建立。学生会改选前,各学院的大系均分别推选出代表来参加竞选,经济系原本是文学院的大系,当时我与沈益康(现为金大上海校友会会长)两人被同学们推举出来参加竞选。一时间,各系竞选团的海报贴满在校门两旁与主要走道上,这里,从当时照片中摘录两幅“介绍”如下: 经济系我与沈益康联合竞选团1950年4月15日的推荐启示是: 洪大鳞为经济系四年级同学,平时不论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的成绩都特别好,在为同学服务的经验方面说来,他过去曾担任文学院第三届康乐主任委员,上学期的辩证法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班上的模范小组组长,以及本学期的政治学习中的经济系第二小组组长,他现在担任的工作也是很多…… P6-8 序言 在庆祝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建院50周年的日子里,收到《洪大璘回忆与文集》这份书稿和洪大璘教授请为写序的信。阅过之后,觉得写得非常质朴。作为书稿的第一位读者,我决定承担起抛砖引玉之责。 洪大璘先生大学毕业后,迈向社会的第一站是上海市统战系统。从上海市工商联到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他默默地耕耘了整整20载。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他作为教员和理论辅导员,那深入浅出的辅导,那充分说理的疏导和引导,都深受学员的欢迎。他为党的统一战线事业,作出了一个理论工作者积极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洪大璘先生调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从此,步入了更为严谨的治学和攀登经济科学理论高峰的道路。他既畛域广泛,又格外专注于《资本论》的研究。那些卓有见地的思想,今天看来,仍可使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获得重要帮助。 洪大璘教授一生历尽磨难,下农村、到农场,备尝艰辛,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始终坚定。这信念集中体现在他对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之中,体现在他的学术论文之中。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为后人提供借鉴,以使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洪大璘回忆与文集》可使我们从中得到多方面的启示: 它从一个学者长者的修身之路,反映了修身养性、磨练自身之艰辛,探索提升、攀登提升之艰辛。 它从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对往事的追忆中开启我们: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在我们的共和国里,每个人的命运、悲喜总是和共和国的命运、悲喜,紧紧地重叠在一起。即使再伟大的智者,也难以分清其彼此。因此,要使人生具有价值,就必须更加注重国家的发展与改革。 它从一个理论工作者心迹的描绘中告诉我们,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一定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开拓创新,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为繁荣学术、启迪民众而作出一个理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这或许就是书稿的真正社会价值。 杨晓渡 2008年5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洪大璘回忆与文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洪大璘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45407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0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0 |
出版时间 | 2008-10-01 |
首版时间 | 2008-10-01 |
印刷时间 | 2008-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5.1 |
丛书名 | |
印张 | 1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