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北大五院的回忆篇章尤其充满人情味道,文字优美舒缓,特别是描述与当年诸师友求知交游的细节,历历在目,感人至深。人事回忆之外,书中收录的作者在中文系历次迎新和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则显得语重心长,教诲谆谆,对今天的年青学子独具启发;而作者长期身居中文教学管理的前端,由此生发出的诸般思索对今天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汉语建设都独具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代文学专业教授温儒敏教授近年来的散文随笔录,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北大中文系故人往事的追忆和思怀;第二部分是作者在北大求学、生活、工作的自述,另有作者在中文系诸次印新毕业等仪式上对学生们的讲话发言;第三部分则是作者对中文系工作和学科建设的个人心得;第四部分为近年来作者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和建设;第五部分则收录了作者近来在一些重要著作或选集上的序言。

目录

前记

书香五院

 ——北大中文系叙录

五院人物

写出的与写不出的

美丽的东西到处可以捡起来

 ——送别敬爱的林庚先生

用心血做学问用生命写文章

刘复与北大语音乐律实验室

难忘的北大研究生三年

北大“三窟”

我与北大出版社

燕园生活开始的祝福

 ——在北大2002年新生迎新会上的讲话

这一刻会永远珍藏在你们的记忆中

 ——在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入学典礼上的讲话

保留一块自己的精神园地

 ——致2007届毕业生一封信

与友人夜论北大

在北大中文系建系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大学的文学教育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土人文教育

 ——答纽约大学学生访谈

北大中文系的“系格”

“守正创新”与“文脉”的延续

中文系应当讲求“文气”

文科博士生培养质量如何把关?

 ——答《科学时报》记者问

《百年学术:北京大学中文系名家文存》前言

《北京大学中文系简史》序言

北大也应该为中小学语文教育做点事

 ——就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成立答记者问

关于语文学科的定位及其他

 ——答《语文建设》杂志记者问

课改和高考的“相生”与“相克”

 ——2007年10月在一次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关于课改、高考与文学教育

“国学”盲热令人忧

 ——与武汉《楚天都市报》记者周洁的对话

《语文课改与文学教育》自序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

文学研究中的“汉学心态”

《文学课堂》自序

《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再版自序

《文学史的视野》小引

试读章节

五院是北大中文系所在地。在北大问路找“五院”,人家不一定清楚,得问“静园六院”在哪?因为五院只是6个院落的其中一个,按顺序分别命名为一院、二院、三院,等等。这样简单的名字并不好听,不像朗润、蔚秀、镜春、畅春等那样能引起各种美丽的联想,所以也难叫得起来。不过本系老师同学也都喜欢叫几院几院的。例如要去中文系,一般习惯说“去五院”。静园六院在燕园中部,东侧紧靠图书馆,往西是勺园,南边矗立着第二体育馆,三面包围的中间是北大幸存的大草坪。十多年前这里还不是草坪,是果园,每到秋天我还进园去买新摘的苹果。那时最大的草坪在图书馆东边,图书馆要扩建,把草坪占用了,学生抗议,校方只好派人把静园的果树砍掉,改造为草坪。六院就坐落在静园草坪的东西两侧,每边三个院落,一个挨一个。六院中的一至四院建于20年代,原是燕京大学女生宿舍。几年前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从台湾回大陆访问,特地到一院寻踪,他母亲七十多年前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曾寄宿于一院。燕京是教会学校,学生比较贵族化,每问宿舍只住一人,还有保姆侍候。五院和六院是后来加建的,这样东西各三座,显得对称完整。如今六个院落都是人文学科院系的所在地,自然和这种传统的风格也比较协调。草坪西侧是历史系、信息管理系(图书馆系)和社科部,东侧是俄语系、哲学系和中文系。六个院落的风格统一,院墙花岗岩垒砌,大门进去,左、右、前各一厢房,成品字型,其间以环廊相通。都是二层,砖木结构,脊筒瓦顶,两卷重檐,青灰砖墙,朱漆门窗。近年北大新建了许多楼,大都是现代新式建筑,尽管也力图往传统风格靠,毕竟难得真味,在众多簇新楼宇中,六院更显出它独特的韵致。

中文系五院居东侧三座院落之中,坐东朝西。进单檐垂花朱漆院门,拾级而上,是个大院子。右边一古松,蟠曲如盖,常年青绿。左边桃树几株,幽篁数丛。门内侧两花架,垂满紫藤,最引人瞩目。到春天,院门被一串串紫藤装点得花团锦簇。盛夏来了,枝繁叶茂的紫藤又把院门遮盖得严严实实,从外往里看,真是庭院深深。还有那院墙和南厢背阴屋墙上满布的“爬山虎”,也是五院的标志物之一。灿烂的时节在深秋,红、黄、绿三色藤叶斑驳交错,满墙挥洒,如同现代派泼墨。盛夏则整扇整扇的绿,是透心凉的肥绿。顶着太阳从外面踏进院门,绿阴满眼,顿生清爽,即便有烦恼也都抛却门外了。

踏过院子的石板小径,便到了正厢门,朝上看是两卷红蓝彩绘重檐,下为连排的朱漆花格门窗,庄重大方。进屋去,上为木雕天花横梁,下为紫红磨石地板,往左或往右都有环廊,再拐弯,是一个个分隔的小房间。二楼结构和地下大致相同。整个楼宇全由砖木构设,没有炫耀的装饰,却有内敛温和之氛围,让人亲切放松,毫无压迫感。

五院南侧还有一小门,出去,又一个园子,是后院,和哲学系所在的六院相通。后院毫无章法地长满了侧柏、加杨、香椿、水杉、石榴等各种植物。哲学系刘华杰教授曾很留心做过调查,这里的植物种类居然达到三四十种,简直就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小植物园了。因相对封闭,平日少人问津,园子有些荒芜,却更显幽静。有时看书写字累了,到后院伸伸懒腰,活动活动,容易想起鲁迅笔下那个神奇而又温馨的“百草园”。五院北侧原来也是一个对称的园子,近年变成了停车场。可惜,可惜。

“文革”前北大中文系办公机构不在五院,在文史楼,“文革”中师生“三同”,一度搬到学生宿舍32楼。1978年10月我考取中文系的研究生,到学校看榜,还是到32楼。我正在门口张贴的复试告示上“欣赏”自己的名字,卢荻老师(当时她还在北大中文系,曾担任过毛主席的古诗“伴读”)从楼梯下来,向我连连“恭喜”。不过等我几天后正式报到,中文系已经搬到五院。算算,一晃,30年都过去了。

五院虽小,却用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平时比较安静,外来联系公务或参观的不算多,来者多为本系师生。遇到学术会议、开学报到,或者研究生报考、复试、答辩,等等,就人流不断,甚是热闹。来中文系讲学的国内外学者名人多,讲座完了,都喜欢在五院门口照个相留念。暑期给外国留学生办培训班,世界各地留学生的身影在五院交织,中西合璧,华洋杂处,也是一种别致的风景。

五院两层不到30个房间,少部分是教务行政办公室、收发室,大部分是教研室,还有几间大一些的是会议室和报告厅。收发室原在东南角,里外两问,老师和学生来得最多的是此处,等于是中文系的中枢。20多年前,几乎每天可以看到一位中等身材偏胖的老者,端坐其中,接待师生,他就是冯世澄先生。冯先生负责收发,兼做教务,说话细声慢气,谦和有礼,在系里日子久了,也熏陶得能舞文弄墨。冯先生记性极好,50年代后毕业的历届学生他几乎全叫得上名字,是中文系的活档案。好几部以北大为题材的小说,都曾把冯先生作为原型。那时老师收信拿报纸都要到冯先生这里。每天下午五点左右就看到王瑶先生骑着单车,叼着烟斗,绕过未名湖来到五院收发室,拿到信件转身就走。谢冕教授大致也是这个时辰来,也是骑单车,却西装革履,颇为正规,见到人就热情洋溢地大声招呼。

P3-6

序言

不久前,北大出版社编审高秀芹博士跟我说,北大校庆110周年快到,能否写点纪念性的文字出版。我有些犹疑,因为写这类文字需要安静的心态,而我一直俗务缠身,难得有闲。接着就过春节了。我在享用几天清净的时候,翻阅了近年来我散落在报刊和文集上的一些文字,发现不少都涉及我在北大中文系学习与工作的经历,也可看到近二三十年中文系的变迁,多少都和“纪念性”搭得上界。于是一时兴起,从中选择了二十多篇,临时又写了几篇,凑成这本小书。

主要是这几方面的文章。开头几篇是对中文系历史的回顾,以及七八十年代作者求学生活的描述,其中包括对中文系许多名家的怀念。第二部分是一些讲演、访谈、随笔,涉及中文系的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等问题,跟作者近十年来主持北大中文系的工作相关,可从某些侧面看到中文系的学术面相。第三部分是笔者几种编著的序言,记载了这些年我学术探求的某些思索。本书以随笔杂论为主,不选学术论著,惟独《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立》是一篇长文,收在这里,表示对导师王先生特别的尊重。

近三十年来,燕园的五院一直是北大中文系所在地,许多鼎鼎有名的学问家,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诸多大家名流,都在五院留下足迹。五院的书香味浓,文化积淀厚,五院承载着沉甸甸的中国文化分量,我们对五院有一种难于割舍的感情。而过一段时间,中文系就要从五院搬家,迁到新的人文楼去了。这本小册子取名《书香五院》,也是一种纪念吧。

我是1978年到北大中文系上研究生的,1981年留校任教,一晃,30年都过去了。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是和北大中文系联结一起的,其中有那么多的希望、追求、艰辛与欢乐,都融会在五院、融会在燕园中了。但愿这些零碎的篇什能多少呈现我们这一代人问学北大的脚印,同时带去对北大的一份感激,一份祝福。

2008年2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香五院(北大中文系叙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温儒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136102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49.281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