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SAE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一书系统地介绍了LTE/SAE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机制,同时穿插介绍了GSM/GPRS、UMTS网络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机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演进的思路,便于读者深刻理解LTE/SAE网络的相关核心技术。
本书适合于从事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开发和网络规划设计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图书 | LTE\SAE移动通信网络技术/LTE技术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LTE\\SAE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一书系统地介绍了LTE/SAE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机制,同时穿插介绍了GSM/GPRS、UMTS网络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机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演进的思路,便于读者深刻理解LTE/SAE网络的相关核心技术。 本书适合于从事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开发和网络规划设计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LTE/SAE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机制,同时穿插介绍了GSM/GPRS、UMTS网络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机制,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了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发展演进的思路,便于读者深刻理解LTE/SAE网络的相关核心技术。 本书适合于从事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开发和网络规划设计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通信、网络、计算机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同时可供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3GPP网络技术及演进 1.1 移动通信概述 1.2 3GPP标准的发展 1.3 删SAE发展历程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EPs系统架构与功能 2.1 系统架构 2.1.1 EPS总体架构 2.1.2 无线接入网架构 2.1.3 分组核心网架构 2.1.4 网络实体与功能 2.1.5 参考点 2.2 接口与协议 2.2.1 E.UTRAN通用协议模型 2.2.2 控制平面协议栈 2.2.3 用户平面协议栈 2.3 EPS系统的主要功能 2.3.1 网络接入控制功能 2.3.2 移动性管理功能 2.3.3 无线资源管理功能 2.3.4 负荷分担与容灾功能 2.3.5 网络节点选择 2.3.6 安全性功能 2.4 EPs系统的Qos机制 2.4.1 EPS承载概念 2.4.2 承载级Qos参数与属性 2.4.3 EPSQCI与UMTS QoS参数的映射 2.5 EPS系统中的标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LTE无线传输关键技术 3.1 多址技术 3.1.1 下行多址接入技术 3.1.2 上行多址接入技术 3.2 多天线技术 3.2.1 下行MIMO技术 3.2.2 上行MIMO技术 3.3 链路自适应技术 3.3.1 功率控制 3.3.2 自适应调制编码(AMC) 3.3.3 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ARQ) 3.4 分组调度技术 3.4.1 分组调度算法 3.4.2 LTE系统中的分组调度 3.5 小区间干扰抑制技术 3.5.1 小区间干扰随机化 3.5.2 干扰删除 3.5.3 干扰协调与避免 3.6 网络自组织技术 3.6.1 网络自配置 3.6.2 网络自优化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中接口协议 4.1 协议框架 4.2 物理层 4.2.1 物理层功能 4.2.2 帧结构 4.2.3 物理信道与传输信道 4.2.4 下行链路的物理层设计 4.2.5 上行链路的物理层设计 4.3 数据链路层 4.3.1 MAC子层协议 4.3.2 RLC子层协议 4.3.3 PDCP子层协议 4.4 无线资源控制层 4.4.1 RRC层功能 4.4.2 RRC层协议状态及转换 4.5 NAS层 4.5.1 AS模型与NAS模型 4.5.2 NAS层协议状态及转换 4.6 一个完整的数据封装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本信令流程 5.1 接入与鉴权流程 5.1.1 IP地址分配 5.1.2 附着管理 5.1.3 服务请求 5.1.4 S1释放 5.1.5 ME.1D校验 5.1.6 GUTI重分配 5.1.7 用户数据管理 5.2移动性管理流程 5.2.1 位置更新 5.2.2 空闲模式的信令减少(ISR) 5.2.3 E.UTRAN系统内切换 5.2.4 与现有3GPP网络的切换 5.3 会话管理流程 5.3.1 专用承载激活 5.3.2 承载去激活 5.3.3 承载修改 5.3.4 uE请求的承载资源修改 5.3.5 多PDN的支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非3GPP接入EPs网络 6.1 非3GPP接入网络架构 6.1.1 网络结构 6.1.2 网络实体与功能 6.1.3 参考点 6.1.4 接口协议栈 6.2 非3GPP接入网发现与选择 6.3 网络附着与激活 6.3.1 附着与去附着 6.3.2 资源请求与释放 6.4 3GPP与非3GPP接入之间的基本切换 6.4.1 基于DSMIPv6协议的S2a/S2b切换 6.4.2 基于DSMIPv6协议的S2c切换 6.4.3 基于ANDSF的切换 6.5 E.UTRAN与HRPD之间的切换优化 6.5.1 系统架构 6.5.2 切换优化流程 6.6 移动模式选择 6.7 网络节点选择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EPS安全 7.1 安全层次与架构 7.1.1 EPS安全层次 7.1.2 EPS安全架构 7.2 EPS密钥体系 7.2.1 密钥体系结构 7.2.2 密钥标识符与有效期 7.2.3 状态转移过程中的密钥处理 7.2.4 切换过程中的密钥处理 7.3 EPS系统的认证流程 7.4 安全算法协商 7.4.1 安全算法协商需求 7.4.2 安全模式命令过程 7.4.3 安全算法协商流程 7.5 网络域安全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策略控制与计费(PCC) 8.1 PCC概述 8.2 架构模型 8.2.1 参考架构 8.2.2 功能描述 8.2.3 功能实体 8.2.4 接口与参考点 8.3 PCC规则与策略信息 8.3.1 PCC规则信息 8.3.2 PCC相关策略信息 8.4 传统PCC流程 8.4.1 IP.CAN会话建立 8.4.2 IP.CAN会话终止 8.4.3 IP.CAN会话修改 8.4.4 PCRF中签约信息更新 8.4.5 Rx接口相关流程 8.5 R8 PCC机制 8.5.1 Off.Path模式 8.5.2 R8 PCC流程 8.5.3 支持多IP的PCC机制 8.5.4 EPS网络的计费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业务连续性 9.1 语音呼叫连续性(VCC) 9.1.1 VCC简介 9.1.2 SR.VCC概述 9.1.3 SR.VCC功能体系架构 9.1.4 SR.VCC切换信令流程 9.2 CS语音回落(CS Fallback) 9.2.1 CS Fallback概述 9.2.2 CS Fallback功能体系架构 9.2.3 CS Fallback信令流程 9.3 中心化IMS业务控制(ICS) 9.3.1 ICS概述 9.3.2 ICS的需求 9.3.3 ICS功能体系架构 9.3.4 ICS信令流程 9.4 多媒体会话连续性(MMSC) 9.4.1 MMSC概述 9.4.2 MMSC功能体系架构 9.4.3 MMSC信令流程 9.5 本章小结 第10章 LTE的演进——LTR Advanced 10.1 LTE-Advanced的目标与需求 10.2 LTE-Advanced的核心技术 10.2.1 载波聚合技术 10.2.2 多天线技术的扩展 10.2.3 CoMP技术 10.2.4 Relay技术 10.2.5 自组织网络技术 10.2.6 频谱共享技术 10.3 本章小结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LTE\SAE移动通信网络技术/LTE技术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黄韬//刘韵洁//张智江//刘申建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520849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1 |
出版时间 | 2009-07-01 |
首版时间 | 2009-07-01 |
印刷时间 | 200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电子通讯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N929.5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5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4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