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的故事,讲述的是参与该战役的俄国人民的故事。这是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前进步伐第一次受阻。本书根据广泛的调研和访谈,并通过展示令人震撼的照片,综合描绘了战争中一座伟大城市的无数战斗经历,叙述了普通市民、士兵、政治家、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舞蹈家、学生以及农民的故事。布雷思韦特通过一个个由众多普通人的意识和行为组成的故事,重现了一段“普通人眼中的历史”。
| 图书 | 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和人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讲述的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的故事,讲述的是参与该战役的俄国人民的故事。这是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前进步伐第一次受阻。本书根据广泛的调研和访谈,并通过展示令人震撼的照片,综合描绘了战争中一座伟大城市的无数战斗经历,叙述了普通市民、士兵、政治家、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舞蹈家、学生以及农民的故事。布雷思韦特通过一个个由众多普通人的意识和行为组成的故事,重现了一段“普通人眼中的历史”。 内容推荐 1940年,元旦前夕……那天夜里,莫斯科动物园死了一只白天鹅。对于即将到来的元旦来说,这是最险恶的凶兆。 6个月以后,希特勒的部队入侵俄国。到了12月份,他们已经打到了莫斯科市郊,并被钉在了那里。 本书讲述的是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的故事,讲述的是参与该战役的俄国人民的故事。这是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前进步伐第一次受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有七百万男女战士在与法国领土大小相同的大地上战斗。苏军牺牲了九十多万人,大大超过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伤亡人数,是英国和美国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伤亡人数的总和。 本书根据广泛的调研和访谈,并通过展示令人震撼的照片,综合描绘了战争中一座伟大城市的无数战斗经历,叙述了普通市民、士兵、政治家、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舞蹈家、学生以及农民的故事。此外,本书还细腻勾画了斯大林及其将军们的形象,描写了他们如何从灾难中振作起来,不惜一切代价为后来四年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的。 目录 地图 1941年元旦 第一部分 雷雨渐近 1 莫斯科市的形成 2 打造乌托邦 3 战争与战争传言 第二部分 暴风雨来了 4 1941年6月22日 5 俄罗斯人的顽强抵抗 6 志愿兵 7 动员群众 8 斯大林控制局势 9 风暴之眼 10 莫斯科大火 第三部分 台风 11 德军突破 12 恐慌 13 撤离 14 压紧弹簧 15 舒展弹簧 16 转败为胜 17 战后 致谢 试读章节 如果以涉及人数多寡为标准,莫斯科保卫战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因而也是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役。双方投入的官兵人数超过了700万,而相比之下,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的参战人员为400万,1943年在库尔斯克的参战人员为200万,1945年柏林一战的参战人员为350万。在西欧和非洲,没有任何一场战役达到过这样一个规模。莫斯科保卫战所覆盖的战场面积相当于整个法国的领土面积,并且从1941年9月到1942年4月,持续打了6个月。苏联在这一场战役中牺牲的官兵人数——死亡92.6万名,不包括伤员人数,比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官兵的死亡总人数还要多。苏联在这一场战役中的伤亡人数超过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美国伤亡人数的总和。他们让纳粹德国国防军第一次真正遭遇失败,但也付出了骇人的沉重代价。苏联人阻挡住了德国人的进攻势头,耗尽了他们的力量,并把他们赶到了距离苏联首都城墙数百英里之外的地方。后来,于1942年夏季,纳粹德国国防军在俄国南方平原地区取得了更加耀眼的胜利。但是,许多德国人的心里已经十分清楚,莫斯科保卫战即便不是战争尾声的开始,也一定是战争开始阶段的结束。 即便到了今天,在令人窒息的交通形势下,在破旧不堪的工厂所散发的毒气侵害下,在低级庸俗、疯狂鼓噪、四处蔓延的资本主义型高楼大厦的扭曲画面中,莫斯科仍然不失为一座气势磅礴的城市。这种磅礴气势的重点和象征,永恒不变地体现在克里姆林宫这座堡垒上,也是这座皇城中巍峨宏伟、令人生畏的中心点。俄国也许不再是一个庞然帝国,但克里姆林宫的巍峨气势犹存。沙皇和布尔什维克的后代们仍然安坐在红砖高墙后面统治着这个国家,而红砖高墙所环绕的是众多办公室、堂皇的宫殿和塔顶上金十字闪闪发亮的俄罗斯正教教堂。即便到了今天,在教堂和宫殿的上方,在这座城堡的高塔上,仍然闪耀着巨大的玻璃红星——那是一个残酷无情的政权的标志,在它的旗帜下,苏联的男女官兵在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中阻挡并继而击溃了德国侵略者。 在克里姆林宫的墙外,莫斯科似乎是个凌乱建筑的堆积场所,有再次冠以穹顶、在日落时分光耀照人的教堂和寺院,有宏伟的宫殿和公共建筑物,有斯大林时期的幻想标志,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简陋办公楼和贫民窟,有后苏维埃时期疯狂的庸俗作品。正是这座城市孕育了欧洲的一些最伟大的科学、绘画、音乐和文学。这里是普希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的城市,是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一生中大部分时间埋头耕耘之地。莫斯科已经远远不止是彼得大帝在波罗的海沼泽地中央为自己建造的冷峻森严的城市,而是俄罗斯自身的核心和精华,延绵广袤、桀骜不驯,既是欧洲的一个国家,又独立于欧洲。莫斯科是一座令其市民和外人同样疯狂着迷的城市。没有莫斯科,我们所知道的欧洲文化就会迥然不同。 P3-4 书评(媒体评论) 他用独特的视角以档案文件为切入点,而这些文件很可能曾经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寻找新的素材、新的视角和对斯大林的全新反思……布雷斯韦特对包围中的莫斯科的细节和风格有极为娴熟和准确的描述。 ——Geoffrey Goodman,《论坛报》 这是一部“人们眼中的历史”。作者以对战乱年代幸存下来的老人们的采访为素材,结合自身对莫斯科历史如百科全书般的了解……让这些老人把他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讲述他们的友情、创造、饥饿与荣耀。 ——Richard Goft,《新政治家》 作者像一位来自时光彼端的使者,在47年之后以名家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向我们展示了当年他服役的那座城市所经历的一段岁月:痛苦折磨、欺骗迷惑、勇敢雄壮却又混乱不堪……这是一个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研究。 ——Michael Binyon,《时代杂志》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莫斯科1941(战火中的城市和人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英)罗德里克·布雷思韦特 |
| 译者 | 曹建海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54862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39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305 |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48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E512.9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1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5 |
| 高 | 21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Rodric Braithwaite |
| 定价 | |
| 印数 | 50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