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
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带你认识国学的发展历程,本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仅供读者学习使用。
图书 | 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 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带你认识国学的发展历程,本书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仅供读者学习使用。 内容推荐 本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从“娱乐”职能和“上层审美”角度,研究其对汉乐府诗歌艺术的影响,见解颇有独创性;揭示司马迁对“天命”的矛盾态度及《史记》人物传记的浪漫主义特色,亦有助于深化对司马迁《史记》的认识;对曹植英雄禀性及后期诗文创作的剖析,对建安诸子“壮会邺下”创作风貌变化的探讨,对建安文学形成格局、风骨特征和历史影响的论述,都包含了作者的新思考和新体会。 目录 总序 《诗经》文学论 《诗经》“赋”法论略 《诗经》抒情人称研究 《何人斯》之本义与《孔子诗论》的评述 屈原与楚辞论 怀王前期的朝政和屈原的两次放逐 关于屈原自沉汨罗的年代和原因 论《离骚》的“男女君臣之喻” 《离骚》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 《九歌》六论 关于《九歌》的性质问题 《天问》的渊源、抒愤特点与艺术 《哀郢》非“哀郢都之弃捐” 楚文化和屈原, 《楚辞》的体例和《招魂》的对象 评《招魂》为“屈原自招”说 汉代文学论 汉乐府的娱乐职能及其对艺术表现的影响 《孔雀东南飞》主题、人物争议论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三题 论司马迁对“天命”的矛盾认识 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浪漫主义 魏晋文学论 论曹植后期的诗文创作 建安诸子会聚邺下时期创作述评 英雄、才士和文学创造——对建安文学的综合考察 潘岳人品论 自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术文库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潘啸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1203133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1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8 |
出版时间 | 2008-01-01 |
首版时间 | 2008-01-01 |
印刷时间 | 2008-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7.22 |
丛书名 | |
印张 | 2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68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