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做决定的时候举棋不定,一拖再拖?总在临时抱佛脚,一次次上演“闪电行动”?总是回避迫在眉睫的事,却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放?从未想过自己疲于奔命的目的何在,忙忙碌碌只因为大家都这么干?
本书教你:让热情和才能相遇,让你的努力获得最佳收益;挖掘你的内心,将精力集中在你最想干的事情上;改变消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幸福感和自我发现的能力;寻找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向着人生最优化的方向迈进。
记住:只有内心的火种再次熊熊燃烧,懒惰才会被彻底融化。
图书 | 再见懒惰 |
内容 | 编辑推荐 总在做决定的时候举棋不定,一拖再拖?总在临时抱佛脚,一次次上演“闪电行动”?总是回避迫在眉睫的事,却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放?从未想过自己疲于奔命的目的何在,忙忙碌碌只因为大家都这么干? 本书教你:让热情和才能相遇,让你的努力获得最佳收益;挖掘你的内心,将精力集中在你最想干的事情上;改变消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幸福感和自我发现的能力;寻找最适合你的生活方式,向着人生最优化的方向迈进。 记住:只有内心的火种再次熊熊燃烧,懒惰才会被彻底融化。 内容推荐 并不只是无所事事才叫懒惰。懒惰无处不在。 如果你甘愿重复一成不变的日子,或者被琐事夺去工作的乐趣,在工作中因小失大,总对决策举棋不定,或者明明有实力却放弃挑战,那么你就是如今社会中庞大“懒人族”的一员。 本书是来自韩国自我开发领域的专家文曜翰为新时代“懒人”打造的新生秘籍。他不会简单地教你用琐事把生活填满,而是指引你发现各种藏身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懒惰。与此同时,还针对每种懒惰,为你贴心制定“再见,懒惰”十大攻略,希望能带领你在“速度中见悠闲,悠闲中拼速度”的21世纪,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找准自己的节奏,彻底远离被懒惰和焦躁包围的生活,迎接人生下一个高潮的来临。 目录 序 1 懒惰是“千面女郎” 懒惰是什么 小懒惰和大懒惰 懒惰=选择障碍? 懒惰的过程 懒惰是“千面女郎” 病态性懒惰 懒惰和悲观主义 2 懒惰应该受到谴责,还是表扬? 懒惰是罪恶? 钟表的问世和懒惰 我们也有懒惰的权利! 懒惰的歌颂者们真的懒惰吗? 3 懒人们的借口 只勤于动嘴和耍小聪明的懒人 懒汉们的“百宝箱” 自我批评其实也是借口 4 任何懒惰都有原因 懒惰和性格 所谓“过去”的陷阱 滋生懒惰的环境 大脑和懒惰 精神能量和懒惰 现代社会和懒惰 5 做好克服懒惰的心理准备 人之初,性本“勤” 给人生赋予方向性 能够克服懒惰的人VS.无法克服懒惰的人 ACE精神能力 让你觉醒的声音 变化的瞬间 6 活出自我 自我实现的时代 “效仿人生”的痛苦 寻找真正的平和 活出自我的智慧 7 克服懒惰的十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 懒惰的自觉 第二把钥匙 克服懒惰后你将去向何方 第三把钥匙 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架一座桥 第四把钥匙 战胜恐惧和自责 第五把钥匙 培养良好的习惯 第六把钥匙 启动能量网 第七把钥匙 构建变化的体系 第八把钥匙 选择你的人生 第九把钥匙 主动休息和运动 第十把钥匙 提高生活的效率 最有效的“必杀技” 结语 为了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试读章节 懒惰是什么 “你懒惰吗?”如果忽然有人向你抛来这样的问题,该如何作答?这本书的大部分读者都会回答“我很懒”吧。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懒呢?“懒惰”一词极其主观。为了说明“懒惰”,就需要一个“不懒惰”的参照物。但“懒惰”并没有客观的标准,一个用99%的精力努力生活的人,也可能因为1%的不足而认为自己懒惰,相反,一个在99%的时间里精力闲散,只在1%的时间里努力的人,也可能认为自己勤勉。 我一度因为懒惰而自责,但听我这么说的人大都是很讶异的表情。我的一位同学在学校时疏于学习,热衷于玩乐,却从没听他说过一句“我很懒”,他在心里也认为自己不懒惰,并且总是忠告我:“人生就这样,差不多就行啦。” 所以,“懒惰”的概念是模糊的,因人而异的。再加上如今不少“提倡”懒惰的书面市,更让人感觉困惑。因此,我们要先从懒惰的概念人手。在正式讲解概念之前,让我们看两个例子。下面的两个人中,到底谁是懒惰的呢? 事例1 不断地学习的K K已经从事了5年的公务员工作。其实她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公务员,但考虑到长期的稳定性,她选择了现在的职业。整整5年,她都觉得自己坐在别人的位置上。她感觉自己在慢慢枯萎。如果遵照心里的想法,她应该辞去公务员,转学中医或心理学,但想到其艰难的学习过程,这些念头马上被打消了。 但她对学习的热情不减,每天都会定时定量进行阅读,而不是进行工作之余的消遣。她涉猎的范围很广,因为她想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如果在和别人聊天时出现自己陌生的话题,就算是自己不感兴趣,她也会上网或翻书查找相关资料。 于是她的电脑和资料夹里堆满了无法消化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她总在不断地学习,如果有好的讲座和自我开发的课程,她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这样忙碌的生活一过就是两年。 但即便已经如此努力,她仍觉得总有些缺憾,还有怕被人超越的不安和自卑感。更关键的是,她总认为自己是懒惰的,于是越来越吝啬于“消费”自己的时间。 听了K的经历,大家都毫不怀疑她对学习的热情和努力。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努力没有焦点。对她而言,没有“贯穿人生的关键”。那么这样的她应该算是懒惰,还是勤勉呢? 事例2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L 大学生L被家人强行拖拽着来到了医院。从外地来的他独自在首尔租房读书。6个月之前他迷上了网络游戏,为此他花光了家里寄的生活费和一个月的学费,而且还欠了朋友不少钱,成绩当然也一落千丈。事后才知道真相的家里顿时一片混乱。 在交谈中,他说很后悔,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很迷茫。他很厌世,不想活在别人打造的框架里。他很早熟,读的书不少,涉猎的范围也很广,他甚至熟知儒家学说和尼采思想,希望探求人的根本。他问我,对于没有“刹车”的现代人的生活,游戏难道不是必需品吗?他认为自己不是沉迷于游戏,而是故意偷懒。他很自信地说只要下决心,他随时都能戒掉游戏。 L是厌世主义者。他对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却没有对此提出任何对策,而只是一味地厌世。艰难的交谈过程中他说他想摆脱父母对他过高的期望,但没能找到有效的方法。通过网络游戏这种自我破坏的行为,他想摧毀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和希望。 听完两个事例,你能评判谁懒惰或谁不懒惰吗?我认为两个人都是懒惰的,因为判断懒惰时,关键要看“人生是否有方向”。让我们来认真分析事例。 词典中关于懒惰的解释是“行动迟缓、讨厌活动的态度或习惯”,这和我们平时理解的相似。简单地说,就是不动我们的手脚。但懒惰可是伪装的天才,如此露骨地表现懒惰的人其实为数不多。“伪装的懒惰”通常表现为“不着手做重要的事,而被琐事烦扰”。比如第二天就要考试,你却在整理书桌或大扫除。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你是在偷懒,看上去却在忙碌。我们通常是通过运动量来判断是否懒惰的,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只要在行动就是勤劳的,只要是静止的就是懒惰的。 但懒惰不应该依据行动,而应该根据态度(能动性)来区分。没有任何想法和质疑,每天重复忙碌的生活,这也是对人生的偷懒。相反,就算没有什么行动,只要你感觉愉悦,那就不是偷懒。 小懒惰和大懒惰 让我们再明确一下懒惰的定义。我是这么定义的:“懒惰就是生命的能量低下或者散漫的状态。”大家见过哪个懒惰的人精力充沛吗?或是一个懒惰的人埋头做一件事?肯定没有,但事实上这个定义也是模糊的、广义的。首先我们需要缩小懒惰的范围。本书排除了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导致的懒惰,因为这会让分析研究更加复杂,而且只要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这样的懒惰是可以治愈的。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把懒惰进行分类——大懒惰和小懒惰。“小懒惰”是指“在人生的边缘领域能量低下的状态”。所谓“边缘领域”是指维持生命的日常生活,例如衣服没有折好放好,不整理房间,常睡懒觉等,这些就是所谓的“小懒惰”。 连这样的小懒都不偷的人应该是没有的。想想看,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他将多么不近人情!我们认为完美的人,在生活的某一方面肯定是懒惰的。当然,小懒惰如果不能及时改正,很容易转变成大懒惰。但人类的能量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在试图做到任何方面都不偷懒的同时,往往就会和懒惰发生正面冲撞。所以关键不是力求做好每一件事,而是努力做重要的事。 那么“大懒惰”又是什么呢?它是指“在人生的中心领域能量低下的状态”。这里所说的“中心领域”,核心就是“追求更美好的人生”,即在一生中是否坚持和实践“具有发展可能的未来指向性”,以此来界定懒惰。从这个标准来看,个体的每一天过得是否充实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关键在于今天和明天的生活是延续的、具有指向性的,还是只是单纯的重复。 即便每天努力生活,如果没有指向性,那也属于大懒惰。相反,如果休息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工作,那就不是懒惰。“是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还是在一步一步向前迈进”,这是关键。掌握着连接今天和明天的绳索的人绝不懒惰。对于懒惰的人来说,明天只是今天的重复。 本书讨论了我们如何摆脱“大懒惰”。请记住,后面书中提到的懒惰都是指“大懒惰”,而不是“小懒惰”。P5-9 序言 “我为什么这么懒?”“我们家孩子的懒惰究竟是谁的遗传?”“怎样才能改掉懒惰的坏习惯?”坦白地说,每个人可能都有过因为懒惰而深深自责的经历,因为懒惰无处不在。 我遇到过很多自认为不幸的人,因为我的职业是心理医生。越是自认为不幸的人,就越爱强调并非他自己选择了不幸。但通过交流我发现,其实在他们的人生中,也有过很多能避开或减少不幸的机会。“天哪,原来不选择也算是一种选择啊。”接下来是他们无数的叹息和后悔。不过,很多时候这样的后悔也会成为解开“不幸”这把锁的钥匙。 懒惰也是如此。人们明明身陷懒惰的泥沼,却不愿担起责任。重要的工作可以不断搁置,自己的约定可以随意反悔,然后为自己找种种理由开脱——“因为有其他事要忙”,“只是想考虑得更慎重一些”,“我天性就比较散漫”,“想待会儿再干”。在选择面前他们犹豫不决,工作被无限期拖延。所以,懒惰其实就是一种明确的选择——回避选择的选择!并不是只有无所事事才叫懒惰。重复一成不变的日子,被琐事困扰,因小失大,对决策举棋不定,明明有实力却放弃挑战,这些都是懒惰的表现。 懒惰就像沼泽地。若不幸陷入,刚开始还易脱身,越往后就越无法自拔。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一旦你开始和懒惰“亲密接触”,它就会渗入你的体内,成为你的一部分。于是别人会觉得你本来就是个无比懒惰的人。到了这时,就像鱼儿意识不到周围的水一样,你也感觉不到自己的懒惰了。你会放下所有对懒惰的责难、后悔,彻底陷入懒惰。 但就像燃烧过后的灰烬里也会藏着火星一样,只要自己不轻言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人生其实就是“可能性”的另一个名字。不放过任何一线希望,终有一天你会和自己的内心碰撞,那里有个声音在问:“就这样活下去也无所谓吗?”“这就是你人生的全部?” 这本书就是为了这些人而写的。他们认为自己懒惰,同时却并没有丢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在理想和行动之间迷失彷徨,却仍坚持努力缩小它们之间的距离。他们相信在自己的体内,还有一个强大的小宇宙。他们有时候会深深地自责,却绝不停止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 我之所以把懒惰作为主题,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本人就很懒惰。我从小被不停地灌输:“要努力地活着!”在父亲的威严管教下,我和其他兄弟们每天都要很早起床,没有特殊原因不能看电视,冬天也要用冷水冲澡。只要父亲在家,就算没有心思学习,我们也要坐在书桌前。我常常一边偷看父亲的一举一动,希望他赶紧出门,一边还要装作用功读书的样子。一旦被发现偷懒,就会遭到父亲严厉的责骂。久而久之,我习惯了一定要做些什么才觉得心安。在别人看来,我一直在努力地做事,但习惯了这样生活的我,往往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当我进入青春期,常常会思考“我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抽象的问题,却从来没有自问过更具体的问题:“我想要的是什么?”“我应该做什么?”直到很久以后我才醒悟到,更美好的人生需要同时搞清楚这两个具体问题。而在明白这些之前,我都是在别人的经验之上做决定,因为那样似乎合理又安全。 于是当我面临高考志愿填报时,感觉大脑一片空白。我告诉父母想报考一无所知的植物学系,他们认为很不实际。“读完植物学系你能养活自己吗?”我无言以对,于是上了他们希望的医科大学。此后我也经常回避人生中的挑战和选择。 再锋利的刀剑,不用也会生锈。我感觉到自己的挑战精神和自由信念在急速萎缩。已近而立之年,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注定如此了。这样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圆球变成了六面体,再也不能随意滚动。时间在一成不变的日子中流逝,我不再问自己想要什么。我的人生就像停在港口的帆船,我认为是在远航,其实那只是在码头的微微颠簸。没有目的地,没有食物,更没有地图。 但当我初为人父的那一瞬间,忽然对这样的人生产生了疑问:“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我决定开始真正的远航。我想把我的故事写进书里,同那些跟我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分享。 第二,作为心理医生,我了解变化的原理和人类所具有的变化的本性,我想把它们也写进书里。人们往往认为追求稳定和贪图安逸是人的本性,但这只对了一半。我相信人们想不断地完善自我,追求更美好的人生,这也是人的本性。当然,环顾四周,比起挑战自我的人来,安于现状的人似乎更多,但这不能说是人的本性,而只是我们在和现实碰撞的过程中被驯服的表现。 我从孩子们的身上看到,变化是人的本性。孩子们是绝不放弃的。如果这样不行就那样做,还是不行就再换个方法——孩子们总能让可能性变为现实。大家没见过因为害怕摔倒就不再奔跑的小孩吧?孩子们出生时不会带着“放弃”和“懒惰”,那些都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来的。 第三,为了新的自我开发理论。其实心理医生的关注对象是患者而不是普通人,而且目标是针对患者情况进行治疗,而不是开发普通人做某事的可能性,当然,我所关心的往往要超越这个范围。例如,经历严重的交通事故之后,有人在遭受外伤的同时留下了心理阴影,从此不能再坐车,但也有人因此反思过去的人生,产生了180度的转变。运动员也同样,受伤后会一度消沉,有的运动员通过坚持康复训练后成功地再次站起来;也有的运动员沉溺于哀伤中无法自拔,逐渐被人们遗忘。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出于个人的好奇,我从几年前开始关注自我开发领域,以求创建有效的自我开发体系。我阅读了很多相关书籍,学习了相关课程,并和专家进行商谈。我发现,自我开发领域甚至没有基本的理论基础,只有几个世纪前的“品性论”和产业化时代一时兴起的成功学、处世学等相关理论,而且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也没能真正帮助人们去“营造更美好的人生”。 我认为21世纪的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应该包括自我开发领域,倡导通过实践展现人类的精神涵养。虽然可能收效甚微,但我试图以本书来探讨这些问题。书中自我开发和心理学、精神医学之间的碰撞,可能看起来很陌生,甚至不合理。但我坚信,只要这样的碰撞持续下去,随着技术的发展,将来一定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书共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中,为了让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懒惰”,我分析了懒惰的历史、定义、状态、原因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实践篇,介绍克服懒惰的具体方案。如果是真正懒惰的人,可能不会产生要跟着做的念头。当然,我希望大家不要一开始就想“一定要全部照做”,而是以轻松的心情读完它。如果遇到感兴趣的部分,就从那里人手。要拿出“循序渐进”的勇气。这本书是一封鼓励信,献给那些想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的人,也是一封保证书,表示我决心开始全新的生活。但愿这本书能伴随大家,一起离开码头开始远航。 最后我想对几位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人表达谢意。首先是一直相信和鼓励我的父母,他们让我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另外是始终支持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妻子,如果没有她的照顾和付出,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还有不断激励我的朋友泰洙和东源。 我还要特别感谢变化经营研究所的丘本亨老师。我跟着丘老师学了一年的时间,正因为有他的帮助,我才得以奠定自我开发理论的基础,也才能展开自我开发课题的研究。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丘老师是我生平第一个崇拜敬仰的人,他就是我通过这本书想成为的“拥有自己的人生”的那种人。 最后我要感谢让我的梦想成真的出版社的各位同人。 后记 为了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怎样克服懒惰。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强调,关键是“活出自我”。为此,在生命的每一瞬间,我们都要主动做出选择。我们不能勉强追赶,更不能随波逐流,而要真实面对自己的内心。所以我们要时常扪心自问:“这就是我的选择吗?” 人类的自由在于能“自作主张”。和其他动物不同,人类在受到刺激时,会在做出反应前留出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在成长过程中,有人会不断扩大这个空间的范围,有人则会将它缩小到几乎不着痕迹。和一般动物不同,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学会接受外界事物,选择自己应该做出的反应。 谈到关于选择的自由意志,就不得不谈到一个人,他在自我开发领域声名远扬,而他带给世人的哲理和启示经过时间的研磨,更加熠熠生辉。他就是奥地利的心理医生维克多·弗兰克。1942年9月他被纳粹逮捕,在强制收容所度过三年时光,其间失去了妻子、父母和兄弟,他自己也多次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到底是什么让他一直未曾放弃希望呢?是努力在痛苦中寻找意义的行为。他决心要活着为这段可怕的历史作证。所以他不断在私藏的小纸条上记录,将它作为活下去的动力。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人类在任何情况下都拥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他以在收容所的经历作为例证,强调人类软弱的背后隐藏着根本的改变潜力。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他的主张: 我越过这些不幸,发现看似毫无意义的痛苦,其实能变为人类真正的成就。所有的事物都内含着意义。在收容所这个同时是实验室和考场的地方,我目睹了一部分人像猪狗一样活着,而另一部分人却像圣人一样行动。人们体内同时隐藏着这两种可能,让哪一种可能成为现实,并不是由客观的条件所决定的,而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们没有必要为了学习而承受痛苦,但如果不从被迫承担的痛苦中吸取教训,那我们的人生就真的毫无意义。我们接受命运,会让生命更有意义。我们能够掌控如何做出反应。 人类改变和成长的过程是什么?是人生中“被选”的领域缩小,而”选择”的范围扩大。我在书中一直大声疾呼要克服懒惰,也许这样的我,和那些高唱劳动赞歌的懒惰者很相似,但我不是简单地要求大家勤劳,而是希望大家沿着“自己期望的路”。走到“最能让自己出彩的地方”,因为这才是对抗懒惰的最佳方法。 不知从何时起,人人都在谈论幸福,但这里交织着两个声音。一部分幸福论者认为,“人类”这个存在本身就是幸福。按照这个说法,人人都是幸福的。他们是赞美懒惰和闲适的人。 另一部分幸福论者把幸福视为人生的目标。幸福就像成功,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会有价值。所以他们强调“行为”。他们是强调充实和忙碌的人。有趣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却都使用了“幸福”一词。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幸福?我们一定要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吗? 当然不是。幸福是开在路边的花朵,而不是到达目的地后得到的奖杯。如果幸福只是目标,那到达之前的人生只能是不幸。“悠闲美学”的信奉者称自己无欲无求,但没有欲望我们是无法生存的。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欲望。如果没有欲望,痛苦和不安可能消失,但世界会变得苍白无力。真正的不幸并不是欲望本身,而是我们无视自己内心的欲望,却被外界的欲望支配。当欲望和天性背道而驰,被外界事物所左右时,我们就迷失了自我。 就像我们不需要在“存在”和“行为”之间做出选择,我们也并不一定只能在忙碌和悠闲中做出选择。忙碌和悠闲是互补的,它们是人生的节奏。泥土的柔软和石头的坚硬都是它们的优点,同样,忙碌和悠闲不能被独立地评判好坏。当然,正如之前提到的,人类正在以自己无法适应的速度向前行进。在人生所有的领域都被强迫加快速度的我们,需要找回悠闲的节奏,而问题在于,我们面临的不是忙碌和悠闲,而是焦躁和懒惰。 为此我们需要能够控制速度的心灵开关。虽然是很高的境界,但这是我们在这个“超速时代”生存的核心能力。21世纪是要求“速度中见悠闲,悠闲中拼速度”的时代。因此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不是“灵长类”,而应该是“两栖类”。就像两栖动物在水陆之间游走,根据外界环境及时改变自己的体温,我们也要游走在水陆之间,学会根据外部环境调整速度。记住,这不是节拍器打出的机械性节奏,而是在不同情况下,在时快时慢中找到你自己的节奏。 所以,我们要同时兼备“存在”和“行为”的状态。心理学家马斯洛称人生是“想变成其他存在的过程的延续”,即重视人类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21世纪世界需要自我实现型的人,他们最好地实现了“行为”和“存在”的融合。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像一颗种子落到土壤里。人生就是精心培育种子,让它开花结果,然后再播散种子的过程。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开出什么样的花朵、有几个花骨朵儿、何时开花,而在于是否开花结果。你见过和别的花儿竞争的花吗?可能有些读者看到盛开的花儿会心生羡慕,并感叹自己的人生还没开放就已枯萎。但花儿不是只在春天开放,也不是每年只开一回,更不是只在最好的花田里盛开。我们的人生还没有迎来最高潮的那一天。请找到那时你所在的位置。当你站在那里的瞬间,生命之花将绚丽绽放。 我觉得克服困难、寻找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成功,其实说的是同一个命题,即活出自我。 我想以此作为本书的结尾:“让我们活得更自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再见懒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文曜翰 |
译者 | 杨华芸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1159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8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1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848.4-49 |
丛书名 | |
印张 | 6.2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6 |
宽 | 148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京权图字01-2007-4796 |
版权提供者 | THENAN Publishing Co.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