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爱过的人
内容
编辑推荐

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著名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著名演员濮存昕,联袂推荐!

一个内心柔软的鲁迅,一个大爱如渊的鲁迅。台湾文史散文作家蔡登山,继《张爱玲的色戒》之后又推新作。他漫游在历史的深处,于鲁迅温暖的笑意里,看苍山云海,世道人心;似平常的心,“同情的理解”,讲述旧时代前辈人爱情的困苦与两难的处境。

内容推荐

作者从一个台湾学者的角度剖析文坛斗士——鲁迅内心柔弱的一面。作者通过对与鲁迅实际接触过的人的观察研究,鲜活、逼真地提供认识鲁迅的另一个视角。

蔡登山漫游在历史的深处,以平常心,“同情的理解”,讲述大师鲁迅爱情的困苦与两难的处境。更讲述鲁迅的兄弟情、父子情、友情、人情……娓娓道来的是鲁迅和许寿裳、台静农、萧红、曹聚仁和内山完造的情谊,将一向予人“睚眦必报”印象的鲁迅,温柔、博大的内心世界呈现给读者。

目录

写在《鲁迅爱过的人》前面王得后

前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多重视角回看鲁迅

第一章 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鲁迅与朱安

第二章 十年携手共艰危——鲁迅与许广平

第三章 都是月亮惹的祸?——鲁迅、许广平、高长虹的“三角”恋情

第四章 最是伤心忆往事——周海婴的回望鲁迅家族

第五章 反抗绝望与临歧徬徨——也谈周氏兄弟

第六章 还历史一个真实——读《鲁迅与我七十年》有感

第七章 父子情——兼谈鲁迅死于须藤误诊之说

第八章 长夜凭谁叩晓钟——许寿裳为鲁迅而死

第九章 平生风义兼师友——台静农与鲁迅

第十章 堪称知己的史家之笔——曹聚仁写鲁迅

第十一章 文学血脉的薪火——萧红与鲁迅的父女情

第十二章 永不消失的一家书店——内山完造与鲁迅

第十三章 鲁迅也喜欢北大校花吗?

附录:周海婴先生致本书作者的信函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鲁迅与朱安

曾经有人这么质疑:鲁迅、胡适等一些号称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旗手,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上,却成为封建礼教的屈从者。尤其是他们的婚姻,几乎无一不是接受传统礼教的包办婚姻,以他们对礼教的反叛,再加上他们留日、留美,受异邦文明思潮的洗礼,却接受教育程度极低、甚至目不识丁的女子为妻,岂不是可怪也欤?

殊不知,鲁迅诸人,其强烈反传统主义者,终成为传统之奴隶,其根源在于它们几乎无一不是“寡母”抚育有成之孤儿。父亲的早逝,孤儿寡母的困苦生活,使他们对母亲产生了一种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寡母抚孤”情结。而尽管它们从理智上清醒地意识到母亲为他们所做的事不合道理、不近人情,但往日生活中对母亲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母亲抚孤的艰辛,令他们产生对母亲意愿的无力反抗。鲁迅曾说过,“母爱差不多是伟大而盲目的”,这是凝聚多少生命体验的肺腑之言。而胡适更形容,母亲犹如“放高利债的债主”,他们这些孤儿终其一生都无法偿还这笔债务。于是尽管有百般地不愿意,他们也只能听凭老人家的安排了。胡适曾于婚后不久向好友胡近仁透露心中的话:“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吾之所以极力表示闺房之爱者,亦正欲令吾母欢喜耳。”而鲁迅对于母亲一手安排的婚姻,也没有半点反抗。后来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事母至孝”,成就他们的传统美名,但换来的却是他们在爱情上的悲剧——两个毫无感情的人的终身厮守。胡适还算不错,还生儿育女;而鲁迅与朱安则过着徒有夫妻之名的无爱日子。鲁迅明知无爱,却又不得不接受,究其原因,他日后说,一是为尽孝道,他甘愿放弃个人幸福;二是不忍让朱安作牺牲,在绍兴,被退婚的女人,一辈子要受耻辱的;三是他当时有个错觉,在反清斗争中,他大概活不久,因此和谁结婚都无所谓。就这样他和朱安过着“无爱”的夫妻生活达二十个春秋。

因之,他们更渴望自由恋爱蛊魅的诱惑,所以胡适订婚赴美留学期间,除了和康乃尔大学教授之女韦莲司迸出的火花外,他还追过也是留美的中国才女陈衡哲。虽然两次恋情都在外在环境或内在道德意识下,使得“发乎情,止乎礼”而不得不中途结束,但不能太伤母亲的心,或许也是他考虑的因素。因此当胡母去世后,胡适再发生第三次恋情时——与曹珮声,就显得是那么炽热与强烈。虽然最后在元配江冬秀的以“死’,相逼下,并没有成功,但曹珮声永远是胡适心头“吹不散的人影”。而鲁迅“无爱”的婚姻背后,却是他甘愿过着这种苦行僧式的生活达20年(这也显示出他惊人的意志力),但在潜意识深处,他并没有放弃对真正的爱情理想的渴求。因此到了1925年在许广平明显占主动的情况下,他们终于自由地结合了。虽然这是鲁迅生命的最后10年,但“十年携手共艰危”,相濡以沫见真情,不能不说是迟来的幸福。

“寡母抚孤”,母亲为儿子做出巨大的牺牲,她们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到对儿子的爱中,她们认为儿子的命运,该完全掌握在她们自己的手中,因为她们要给孩子的是最好的。于是就像鲁迅的三弟周建人回忆的:“母亲极爱我大哥!也了解我大哥,为什么不给他找一个好媳妇呢?为什么要使他终身不幸呢?——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她)认为朱安一定胜过她所有的侄女、甥女。”于是她们的“爱之,适足以害之”,这恐怕是这些挚爱子女的母亲们,所始料未及的。而这种母爱,遂成为子女“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于是鲁迅、胡适诸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无情批判,也许正是从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中,而体会到封建文化的腐朽性。因为不能说自己母亲的不是,所以便控诉天下的父母;因为不能指责自己母亲的专横,所以便控诉礼教吃人;正因为不能对自己的母亲发难,因此他们对社会的抨击,就更声嘶力竭、铿锵有力了。

当然,鲁迅曾为了尽到孝心,而不愿背逆母亲,接受与朱安的婚姻,但他无法做到与朱安过美满幸福的生活,实际上仍是伤了母亲的心;尤其是母亲更因这不幸的婚姻而愧疚多年。据曾经和鲁迅一家住在一起的俞芳的回忆说,鲁迅母亲有一次和她谈起鲁迅、朱安两人的关系时,言语中颇多后悔之意,并说因为这件事,周作人、周建人的婚事,她都没有再作主。鲁迅此时此刻似乎是把他深爱着的母亲,推向了永无休止的精神酷刑之中。而另一方面,鲁迅与朱安“无爱”的夫妻生活,对一个女性而言,又是一个多么大的伤害。终其一生都在关注和探索女性的真正解放的思想家,却无力摆脱封建传统强迫他一手制造一个“活寡”的可悲命运,这不能不说是造物者的“残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了。次日在北京的《世界日报》上题为《周夫人述悲怀》的报道说:“鲁迅除有爱人许景宋女士(按:许广平)及一子,随同在沪外,北平西三条二十一号寓所,尚有八十余岁老母,及妻朱女士。此处周家已寄寓十余年,鲁迅生前在北平时,即寓于斯。其寓所为一小四合房,记者投刺后,即承朱女士延入当年鲁迅之书斋接见,室中环列书箱书橱甚多,东壁是鲁迅速写像一帧,陈设朴素。朱女士年已届五十八岁,老态龙钟,发髻已结白绳,眼泪盈眶,哀痛之情,流露无遗。记者略事寒暄后,朱女士即操绍兴语谈前两周接其(指鲁迅)由沪来信,索取书籍,并谓近来身体渐趋痊复,热度亦退,已停止注射,前四日又来信谓体气益好。不料吾人正欣慰间,今晨突接噩耗,万分悲痛。本人本拟即日南下奔丧,但因阿姑(按:指鲁瑞)年逾八旬,残年风烛,聆此消息,当更伤心,扶持之役。责无旁贷,事实上又难成行,真使人莫知所措也。记者以朱女士伤感过度,精神不佳,不敢过事长谈,遂即告辞。”次日《北平晨报》介夫写了《中国名作家鲁迅夫人访问记》报道了朱安在北平为鲁迅设灵堂,另周作人谈鲁迅的“个性偏强”,并说不拟赴沪奔丧。

鲁迅逝世后,好友许寿裳为撰写《鲁迅先生年谱》,特写信给许广平说:“年谱上与朱女士结婚一层,不可不提,希弟谅察。关于弟个人婚事,裳拟依照事实,真书‘以爱情相结合……’并于民七特标‘爱情之意见’一条,以示豫兄前此所感之痛苦。言隐而显,想荷谅解,如尊意以为未妥,仍可修改,务请相示为盼。”许广平在接到信及年谱草稿后,认为:“朱女士的写出,许先生再三声明,其实我绝不会那么小气量,难道历史家的眼光,会把陈迹洗去吗?关于我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我们以为两性生活,是除当事人之外,没有任何方面可以束缚,而彼此间在情投意合,以同志一样相待,相亲相敬,互相信任,就不必要有任何的俗套。我们不是一切旧的礼教都要打破吗?所以,假使彼此间某一方面不满意,绝不需要争吵,也用不著法律解决,我自己是准备著始终能自立谋生的,如果遇到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必要,那么马上各走各的路……”因此她希望许寿裳那充满善意而且是事实的两句话,“以爱情相结合,成为伴侣”,就直接改为“……与许广平同居”,即可。P11-17

序言

大约十三四年前,我的第一位台湾朋友雷骧兄满世界探访故人的足迹,来到北京拍摄《作家身影》的时候,我有幸认识蔡登山先生。他的敬业精神,一如当时来北京创业的台湾同胞,令我敬佩。而他对中国作家的热情,对他们生平和著作的熟悉,尤其是对于相关回忆录和研究著作的了解,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不禁暗暗惊喜。十几年来,他每次莅临北京,会面畅谈,都是一件快乐的事。

今年蔡先生得中秋包机直航之便,携他的新著稿本《鲁迅爱过的人》来北京,命我在前面写几句话,却使我颇觉为难。是的,却之不恭。虽说鲁迅的理想是“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何况海峡两岸书同文,文化同根,阅读没有技术障碍,彼此理应了然于心。然而,“书面得来终觉浅”,何况书面的东西也少,我对台湾的读书界,尤其是青年朋友还是感到非常陌生。写什么,怎样写才好呢?先贤有言:“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毕竟是人情之常。而无的放矢和无病呻吟,又都是作文的大忌。我只好勉为其难了。

《鲁迅爱过的人》,这题目在海峡对岸我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第一印象”?而我的“第一印象”,却是和“鲁迅骂过的人”是一副对子;然后就会痛苦地想到:如今竟然是大谈“鲁迅身边的女人”,鲁迅的“情爱”乃至“性爱”竞至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性交”,乃至在何地第一次的时代了。不是小市民的嘁嘁嚓嚓,而是峨冠博带、西服革履的“鲁迅研究专家”在讲坛、在书本上嘁嘁嚓嚓。我不知道台湾读者想象得到吗?这样的作者其实都熟悉鲁迅著作,都知道鲁迅指出过“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但也知道鲁迅提出过一个愿望:“从此眼光离开脐下三寸。”今年距离鲁迅逝世70年了,还改不了这种心思,甚至于今为烈,有什么办法呢?因之拜读了蔡先生的大著稿本,我佩服他的眼光开阔,志存高洁,趣味清醇。他写的自然有“爱情”和“无爱情”;但他没有偷窥的心思,不带猥亵的眼色。他以平常的心,“同情的理解”,讲述旧时代前辈人爱情的困苦与两难的处境。他更讲述鲁迅的兄弟情,友情,人情;娓娓道来的是鲁迅和许寿裳、台静农、萧红、曹聚仁和内山完造的情谊。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蔡先生不仅熟悉鲁迅和他的朋友的著述,对于鲁迅研究者的相关著作,也都熟悉,而且作了必要的引征。这对于读者固然大有裨益,就是对于我,也时有“他/她还写过这样的文章呀”的发现。

大陆的热门话题,是“鲁迅骂过的人”。用这个题目开会研讨学术,用这个题目写书作文。人们难得去了解鲁迅的爱。蔡先生则不同,他专门书写鲁迅的爱,不是讲道理,而是讲事实。一个人爱一个人很平常,爱亲人也很平常,血缘是动物割不断的根,何况我们中国的儒家有“亲亲”的大纲大道理;而爱大众却是很不平常、很难的了,虽然墨子讲“兼相爱”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讲爱的方面,鲁迅也有特别的地方。在固守“父为子纲”的社会和时代,他反对讲“恩”,提倡“自然的爱”。在固守“夫为妻纲”的社会和时代,他反对讲“节烈”,提出男女双方要“自他两利”,平等相爱。在固守“君为臣纲”的专制社会,他反抗专制,提出大众“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也就是人人理应是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人人理应人道地对待别人,而“人道是要各人竭力挣来,培植,保养的,不是别人布施,捐助的”。

鲁迅的爱是具体的,鲁迅的爱又是博大的。他创作,他说:“创作总根于爱。”他讽刺,他说:“讽刺作者虽然大抵为被讽刺者所憎恨,但他却常常是善意的,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这一群到水底里。”他生于晚清,参与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他参与建设,曾经身为民国政府的事务官和特约研究员,他反抗民国的专制统治者,无论是北洋军阀还是国民党,他说:“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鲁迅不爱仇雠:他有分明的是非,热烈的爱憎。他认为:“从圣贤一直敬到骗子屠夫,从美人香草一直爱到麻疯病菌的文人,在这世界上是找不到的,遇见所是和所爱的,他就拥抱,遇见所非和所憎的,他就反拨。”这就是鲁迅的“爱”。

借此机会,谨向蔡先生表示一个爱读鲁迅的老人的敬意和感谢。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也谨向台湾的读者朋友致意。

王得后 2006年10月9日星期一 在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鲁迅的爱意深深,内心柔软的东西很多。懂得此,才能瞭望到明暗不已的世界底色。蔡登山先生漫游在历史的深处,于鲁迅温暖的笑意里,看苍山云海,世道人心,得大自在于斯。读此书,能明白鲁迅峻急之外的另一面。诸多疑云,悄然冰释;会心之语,荡人心怀。

——孙郁(鲁迅博物馆馆长)

我佩服他(蔡登山)的眼光开阔,志存高洁,趣味清醇。他写的自然有“爱情”和“无爱情”;但他没有偷窥的心思,不带猥亵的眼色。他以平常的心,“同情的理解”,讲述旧时代前辈人爱情的困苦与两难的处境。他更讲述鲁迅的兄弟情、友情、人情……

——王得后(鲁迅研究专家)

现在的有些人把鲁迅想象成狰狞的面孔,是大错而特错了。鲁迅的爱,是一种有承担的爱,特别是对于年轻人,他的爱,就是“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悲愤中正蕴涵着他的大爱如渊。

——解玺璋(著名文艺评论家)

这个书名先引起我的兴趣,我们爱鲁迅,便愿意了解被“鲁迅爱过的人”。

——濮存昕(著名演员 电影《鲁迅》中鲁迅的扮演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爱过的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蔡登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3240
开本 16开
页数 1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05-01
首版时间 2008-05-01
印刷时间 2008-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2: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