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珍藏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易中天新书。与以往“百家讲坛”图书不同的是,以往都是根据电视节目整理成书,而这次易中天是先写好书稿、然后根据书稿改编成电视节目的,所以书稿的内容更加丰富,很多精彩论没有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本书稿分为六章,共28万字,28幅插图。新书将出版普通版和珍藏版两个版本,文字则保持了易中天作品风趣幽默、可读性强、能使人反复阅读的一贯特点。

内容推荐

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孔子。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涉及秦诸子第一人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以及我们今天能够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继承点什么。

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实话孔子

 一 夫子何人

 二 学而优则仕

 三 君子固穷

 四 头号教书匠

 五 谁是好学生

 六 伤心事与玩笑话

第二章 儒墨之争

 一 儒与侠

 二 孔子的药方

 三 墨子的药方

 四 两位侠士

 五 三大分歧

 六 儒墨再评价

第三章 儒道之争

 一 隐士哲学家

 二 从杨朱到老庄

 三 无为之谜

 四 道之谜

 五 老庄之别

 六 儒道再评价

第四章 儒法之争

 一 血染的思想

 二 谋士的哲学

 三 横行霸道

 四 两面三刀

 五 人性是个问题

 六 儒法再评价

第五章 前因后果

 一 事出有因

 二 以人为本

 三 好大一个家

 四 命运呼叫转移

 五 士人的崛起

 六 魅力所在

第六章 继往开来

 一 灰色的船票

 二 墨子与杨朱

 三 老子与庄子

 四 再说法家

 五 爱的呼唤

 六 正义与自强

重读诸子歌并注(代后记)

试读章节

二 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学问要想用得上,只有一条路:做官。

孔子想做官吗?想。有多想?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急不可待。据《论语·子罕》,有一次,还是前面说到的那个学生——子贡,忽然问他的老师:如果这里有一块美玉(有关玉于斯),咱们是把它藏起来呢(韫椟而藏诸),还是找个合适的人卖了呢(求善贾而沽诸)?前面说过,子贡这人,很会做生意,是孔门弟子中唯一的大商人。孔子周游列国,据说就是他赞助的(当然只是据说)。现在时兴讲儒商,子贡便可算作祖师爷。因为他又有学问又有钱,还有官衔,是儒商中的顶级儒商。在商言商,所以子贡会有这话。

不过,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往往不能就事论事,只做字面理解。比如据《论语·学而》,有一次,还是子贡,问他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谄,就是低三下四,讨好巴结;骄,就是趾高气扬,盛气凌人。所谓“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说,穷不傍大款,阔不耍大牌,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却快乐,富有也好礼(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又问:《诗经》上说,要像对待象牙一样,仔仔细细地切磋(如切如磋);要像对待玉石一样,仔仔细细地琢磨(如琢如磨)。是这个意思吧(其斯之谓与)?孔子一听,十分高兴地说,阿赐呀阿赐,我可以和你谈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诉你前面的,就知道后面的(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话听得我们一头雾水,这都是哪跟哪呀?原来,孔子的说法,确实比子贡的境界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只是避免了“不应该”;“贫而乐,富而好礼”,却是提出了“该怎么样”。前者是对别人,后者是对自己。前者易,后者难;前者要求低,后者要求高。因此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精益求精。从前者到后者,是精益求精;从子贡到孔子,也是精益求精。子贡浮想联翩,举一反三,悟出了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夸他。

孔门师生之间的对话既然像打哑谜,不能就事论事,则子贡前面说的话,也就不是要做买卖,而是在打比方。子贡的问题很清楚:一个人才,一个士(美玉),是应该隐居呢(韫椟而藏诸),还是应该从政(求善贾而沽诸)?这个意思,孔子当然懂,便飞快地说:卖了吧,卖了吧(沽之哉,沽之哉)!我这正等着卖呢(我待贾者也)!

这里的问题是“贾”。贾,音古,商人的意思;也通价,价钱的意思。如果是后者,则孔子的“待贾”,就要读作“待价”,也就是在等好价钱。事实上“待价而沽”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来。但我更赞成许多学者的观点,所谓“待贾”,是在等好买主,即子贡说的“善贾”,也就是识货的人。当然,“善贾”也可以读如“善价”,即理解为好价钱。不过,宝刀赠烈士,货卖与识家。对于孔子来说,“识货”恐怕还是比“价高”重要。这当然也可以讨论,但不管怎么说,孔子一口气说了两个“沽之哉”,他急于从政的心情,已是跃然纸上。孔子既然都在“待贾”,则后世的读书人如果“待贾”,也不丢人。说他们“待贾”,也无贬意。认为“待价而沽”不清高,庸俗,其实是后世腐儒的看法,虚伪得很。

孔子的急于从政,还惹得他另一个学生不高兴。这个学生就是子路。子路就是仲由,子路是他的字,也叫季路(季是排行)。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岁。他是孔门中的老前辈,不但年龄大,而且辈分高。据李零先生考证,孔子三十五岁以前居鲁时,子路就跟了孔子,是“黄埔一期”。他在《论语》一书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子贡,再次是颜回和子夏。实际上孔门弟子中最重要的也是这四个人。颜回是“学习标兵”,子夏是“文化传人”,子贡是“造圣运动”的领袖,但他们的辈分都比子路低。颜回和子贡是“黄埔二期”(孔子自齐返鲁后招收的学生),子夏是“黄埔三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招收的学生)。子路,实在要算作孔门弟子中的大师兄。

子路追随孔子时间最长,挨骂也最多。孔子对他,不仅是骂,而且常常是痛骂。倒不是孔子不喜欢子路,而是子路的脾气太坏。他这个人,用北京话说,叫“浑不吝”,也就是性子急,胆子大,脾气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水里火里不回头,是头犟牛。李零先生说他像李逵,有道理。李逵是什么样的呢?口无遮拦,经常挨骂。子路就是这样。他心里想什么,嘴上就说什么。老师不老师的,他可不管,非说不可。

现在就来看孔子怎么惹得子路不高兴。据《论语·阳货》,孔子曾经有过两次被人招聘做官的机会,一次是在公元前501年,另一次是在公元前490年。但是,这两次招聘都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招聘者是叛军。公元前501年那一次,是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公山弗扰盘踞费邑谋反;公元前490年这一次,则是晋国赵简子的家臣佛胖(音毕西)盘踞中牟反赵。这两次,都是家臣反叛大夫,典型的犯上作乱,而孔子居然两次都想去(子欲往)。子路就不高兴了。子路这人直呀!一不高兴,那表情就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论语》的说法是“子路不说”(说,就是悦)。其实岂止是不悦,子路还有话说,而且话说得很难听。

子路说什么呢?第一次,子路说:没有地方去(末之也),也就算了(已),为什么一定要去那种人那里(何必公山氏之之也)?第二次,子路的话就更不客气。子路说:过去,仲由曾经听先生说过(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日),出尔反尔当叛徒做坏事的人(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是不到他那里去的(君子不入也)。现在那家伙阴谋叛乱(以中牟畔),先生却要去帮他,请问怎么解释(如之何)?

这话问得一针见血,不要说孔子不好回答,就连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替他老人家捏一把汗。于是后来那些尊孔的,就来帮孔子打圆场。有人说,孔子哪里是真想去?不过考验试探学生罢了。也有人说,孔子答应去,是因为心软、厚道,打算去了以后帮他们改邪归正。还有人说,帮助家臣反叛大夫,也就间接地帮助了诸侯,等于以毒攻毒。所以孔子虽然并不想去,却也不拒绝。子路浅薄,哪里懂得夫子的深意。

这就是曲意回护了。即便孔夫子,也未必领他们的情,因为孔子自己有回答。其实子路的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前面说过,孔子是一个学人。照现在的理解,一个学人,就该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做学问,为什么要到处乱跑,又为什么那么想做官呢?

且看孔子如何回答。

第一次,孔子回答说:他们招聘我,难道是白招吗(夫招我者,而岂徒哉)?答案不言而喻:不能白招。怎么个不白招呢?讲条件。怎样讲条件呢?你要用我,就得依我的主张。依了孔子的主张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如果他们真的用我,我就把那个地方变成东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后面我们还要讲到,回到东周,正是孔子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做出的设计。可惜,这个设计,一直没有机会去实施。现在机会来了,能不抓住吗?

这就是孔子急于做官的第一个原因:实施政治蓝图。

然而孔子的这个说法,好像并没有说服子路。第二次,子路的质疑更加激烈,简直等于指责孔子言行不一。孔子这回也急眼了。他说:不错,我是说过“君子不入”这样的话(然,有是言也)。可是,真正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不日坚乎,磨而不磷);真正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不日白乎,涅而不缁)。这意思也很清楚:我这回是到坏人那里去。但是,像我这样真正的好人,难道就会跟着变坏了吗?这当然也讲得通。不过,这只是回答了能不能去的问题,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去。不错,真正的好人,到了坏人那里也不会变坏。但是,你又何必要去呢?要知道,坏人并没有拿着刀子逼你去呀,就算不能严词拒绝,至少也能婉言谢绝吧!这就让子路想不通。于是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里说的“匏瓜”,是一种味道很苦的葫芦,只能挂着好看,不能吃。所以,孔子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我难道就中看不中用,只能挂起来做摆设吗?

妙哉此言,这才是心里话。原来,孔子是一定要被人所用的。为什么呢?因为孔子的学问,首先是政治学,其次是伦理学。政治学也好,伦理学也好,都要实践。不实践,一点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而且也不知道那学问是对是错。怎么实践?做官。要推行政治主张,固然要做官;要实现道德理想,同样得做官。因为只有做官,才能教育人民,敦风化俗。更何况推行政治主张也好,实现道德理想也好,都需要时间,孔子岂能不急?

这就是孔子急于做官的第二个原因:实践学术主张。

孔子急于做官,还有第三个原因:实现人生价值。孔子是什么人?或者说,是什么人的代表?士人,君子。士人是相对于庶人的,君子是相对于小人的。士人与庶人、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孔子认为,士人和君子有人生价值,庶人和小人没有。所以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难矣哉”(《论语·阳货》)。“难矣哉”是什么意思?李泽厚先生说是“难办”,李零先生说是“难受”,总之是不行。孔子还说,一个士人,如果贪图安逸(怀居),那就不配称作士,谓之“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为什么呢?就因为士人和君子有人生价值,而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做事。

那么,士人和君子做什么事?两件事:一是做官,二是做学问。而且,最好是两件事都做,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句话虽然是子夏说的,却很能代表孔子的意思,因为这就是他的理想——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过去,人们常常把“学而优则仕”理解为书读得好,就能做官,或就去做官,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仕而优则学”。如果“学而优则仕”是“书读得好就做官”,那“仕而优则学”是什么意思?是“官做得好就读书”吗?显然不通。其实,这里的“优”,不是“优秀”,而是“优裕”,即“有余”或“富余”。也就是说,做官而有余力,就治学;治学而有余力,就做官。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两边都不耽误。

P13-17

序言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诸子争鸣,岂能淡忘?

但,我们该说些什么,又从哪里说起呢?

也许,我们要先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孔子。

后记

重读诸子歌并注

(代后记)

武王伐纣开基业,周公摄政德治国。亲疏嫡庶次第封,乐统和同礼辨别。

未料君恩五世泽,风雨如磐神州裂。兄弟相逢弯弓月,郊原遍洒男儿血。

纷纷诸子来献策,老子冷峻孟子热。墨护草根杨爱身,孔慕商周庄梦蝶。

荀卿解蔽终难结,天下滔滔人恻恻。始皇一剑定乾坤,商韩简在帝王侧。

汉武尊儒罢百家,唐宗宋祖继相接。金殿不闻仗马鸣,但见童生头飞雪。

半部论语任忽悠,兵临城下签条约。狼烟滚滚国门开,先生却姓赛与德。

痛定思痛问前哲,正道沧桑谁省得?海能为大在兼容,百花杀尽非春色。

洗心再读诸子书,千丝万缕从头说。重整山河待轻装,历史当翻新一页。

注:

(1)武王伐纣开基业:武王领导的革命战争及其胜利,不但意味着一个政权替代了另一个政权,更意味着一种文化替代了另一种文化,一种制度替代了另一种制度。中华文化的基础,其实主要是周人奠定的。

(2)周公摄政德治国:周公的施政纲领,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3)亲疏嫡庶次第封,乐统和同礼辨别:周公创立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封建、礼乐的“三位一体”。宗法制分亲疏嫡庶,封建制行封土建国,礼乐制讲乐统和同,礼辨异别。

(4)未料君恩五世泽:《孟子》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5)礼坏乐崩天下裂:《论语》云“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6)兄弟相逢弯弓月,郊原遍洒男儿血:毛泽东《贺新郎·读史》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7)纷纷诸子来献策: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系因解决当时问题而起。以上均请参看本书第五章。

(8)老子冷峻孟子热:老子尚无为,冷静理智;孟子讲仁义,古道热肠。

(9)墨护草根杨护身:墨户关心劳动人民,杨朱维护个人权益。

(10)孔梦周公庄梦蝶: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谓之“吾从周”;庄子主张真实自由的生活,谓之“逍遥游”。

(11)苟卿解蔽终难结:《荀子》一书有《解蔽》、《非十二子》等篇,意欲终结百家争鸣。

(12)天下滔滔人恻恻:《论语》云“滔滔者大下皆是也,谁与易之”。

(13)始皇一剑定乾坤,商韩简在帝王侧:秦兼天下,系实行商鞅、韩非之主张,后又以法家学说为国家意识形态。

(14)汉武尊儒罢百家,唐宗宋祖继相接:此述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及隋唐后之科举制,从此百家争鸣不复存在矣!

(15)金殿不闻仗马鸣,但见童生头飞雪:《新唐书·李林甫传》云“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

(16)半部论语任忽悠,兵临城下签条约:历代统治阶级鼓吹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自欺欺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则无可欺矣。

(17)重整山河待轻装,历史当翻新一页: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认识到只有科学、民主与法治,才是强国之道;也认识到只有海纳百川,多样统一,才是和谐之道。在此前提下重读先秦诸子,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参看本书第六章。

易中天

2008年11月2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珍藏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易中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34434
开本 16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5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0.5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50
18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