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的钥匙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异端经典,被前苏联政府查封十余年作者在屈辱中去世,尘封半世纪之久的灵魂的呼唤。

这是一部同契诃夫齐名的,“讽刺幽默大师”左琴科最经典的作品,这是一部给作者带来屈辱,却给读者带去幸福的“奇书”。

在这部令人“怦然心动”的经典作品中,作者运用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自己从青春期起就身患抑郁症进行了精神分析,探讨了和自己同病相怜的肖邦、果戈理、福楼拜等世界名人的心理痼疾,并用生动有趣的纪实小说笔法,对人的理性如何战胜死亡、痛苦和衰老等崇高命题进行了思考。

内容推荐

在前苏联,左琴科是一位同果戈理、契诃夫齐名的“讽刺幽默大师”。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左琴科的名字家喻户晓,仅1926年一年,他就出版了选集17种,到次年总销量就逾495万册。正是左琴科那些“含泪的笑话”,感动了广大读者。然而,从1943年开始,作者由于出版了这部奇书,却被视为异端,蒙受了十多年的厄运,最后在人格受辱和贫病交困中死去。

在这部令人“怦然心动”的经典作品中,作者运用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对自己从青春期起就身患抑郁症进行了精神分析,探讨了和自己同病相怜的肖邦、果戈理、福楼拜等世界名人的心理痼疾,并用生动有趣的纪实小说笔法,对人的理性如何战胜死亡、痛苦和衰老等崇高命题进行了思考。左琴科认为,就像“一次恋爱失败后就怕谈恋爱,一次流产后就怕受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样,许多引起人们痛苦和烦恼的因素都是因为某种可怕的条件反射,为了消除这些造成不幸的原因,他要交给人类一把“幸福的钥匙”。

目录

楔子

我真是不幸,却又不知道原因何在

落叶萧萧

可怕的世界

日出之前

黑水滔滔

把门关上

老虎来了

危险的联系

“理性是祸患”

理性战胜死亡

理性战胜痛苦

理性战胜衰老

尾声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译后杂谈)

试读章节

我真是不幸,却又不知道原因何在

我真是不幸,却又不知道原因何在

啊,真是可悲!躲开灿烂的阳光,

到监狱里去寻找欢乐的地方,

凭着一盏孤灯的光亮……

我一回想起我的青年时代,就感到惊讶,我那时怎么会那么忧伤,那么多愁善感。

最美妙的青年时代竟涂上了黑漆。

我在童年时从来没有这样郁郁不乐过。

可是刚一步入青年时代,一种无与伦比的莫名的愁思就如阴云一般笼罩着我。

我想生活会给予我欢乐的,便竭力去接近人们,寻找朋友、爱情、欢会……然而我并没有在其中找到丝毫慰藉。

一切到了我手里就黯然失色。忧郁寸步不离地跟踪着我。

我真是不幸,却又不知道原因何在。

可我当时只有十八岁,自以为找到了解释。

“世界是可怕的,”我那时这么想,“人是鄙俗的。他们的言行举止滑稽可笑。我可不是这种羊群里的羊。”

在我的书桌上方贴着索福克勒斯的四句诗:

崇高的天赋绝不会栖于凡躯

倘若你见到日光照亮寰宇,

啊,赶快登上归途,

回返太虚那亲切的故居。

当然我知道还有不少人持另外一种观点。对生活抱着乐观的,甚至是欣喜若狂的态度。然而我瞧不起那些在生活的鄙俗、刺耳的音乐下兴致勃勃跳舞的人。这种人在我看来还处于野人和动物的水平。

凡是我在周围见到的一切,无不坚定了我的这种观点。

诗人写缠绵悱恻的诗,为自己的伤感而自豪。

“伤感袭上了我心头——它是我的圣母,是我白发苍苍的主母。”我反复吟咏这两句诗,只是记不起作者是谁。

我所倾慕的哲学家们对忧郁症的评价是敬重的。康德写道:“忧郁症患者具有崇高的感情。”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忧郁的气质有助于深刻思考,并伴随着才华。”

把劈柴添进我暗淡的篝火中的不仅仅是诗人和哲学家。说来也怪,在我那个年代,忧伤被认为是善于思考的人的特征。在我那个圈子里,大凡沉思的、忧郁的甚至厌世的人都备受尊敬。

简言之,我那时认为对生活持悲观态度乃是善于思索、感情细腻、出身贵族的人应当持有的唯一态度。而我正是贵族出身。

因此我认为我患有忧郁症是正常的,我的忧伤和某种程度的厌世正是我智能的特征。而且看来不只是我一人智能的特征。看来,是一切力求使自己的意识高于动物的意识的人的特征,是一切这种人的智能的特征。

如果的确是这样的话,那就非常悲哀了。然而看来的确是这样。在自然界中,优胜的总是粗糙的生物组织。粗鄙的感情,肤浅的思想总是无往不利。一切纤巧的东西都以毁灭告终。

我十八岁时就是这么想的。不瞒你们说,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仍是这么想的。

然而这样想是错误的。现在我怀着幸福感向各位宣告,我这样想是犯了可怕的错误。

这个错误当初险些送掉我的性命。

那时我想死,因为我看不到其他出路。  1914年秋天,爆发了世界大战,我离开大学,参加了军队,准备以死报国,这样死就不是轻于鸿毛了。

不料在战争中我反而不再忧伤了。即使忧伤偶尔袭来,很快也就过去了。在枪林弹雨之下,我平生第一次觉得自己几乎是幸福的。

我反复思考: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在战场上找到了生死与共的袍泽,所以我不再忧思重重。这是合乎逻辑的。

我在高加索近卫师米格列尔团服役。我们相处得非常友好。官兵亲如手足。也许这只是我当时这么觉得。

我十九岁时已擢升为中尉。

二十岁时已有五枚勋章,晋升为大尉。

然而这并不说明我是个英雄,而是说明我整整两年没有离开过火线。

我参加了许多战斗,挂了花,受毒气伤害,心脏出了毛病。然而我的情绪几乎始终是愉快的。

革命刚一爆发,我就回到了彼得格勒。

我没有丝毫恋旧的伤逝之感。相反,我希望看到一个崭新的俄罗斯,跟我所熟悉的苦难重重的俄罗斯截然不同。我希望周围的人都是健康的,朝气蓬勃的。而不要像我那样动辄忧从中来,郁郁不乐,多愁善感。

我没有感觉到任何所谓的“社会分歧”。可是我又像过去那样忧郁了。

我试着调换职业和城市。我想逃避我这种可怕的忧郁。我预感到这忧郁将置我于死地。

我先迁居阿尔汉格尔斯克。继而又迁往北冰洋畔的麦津。后来又回到彼得格勒。未隔多久,又前往诺夫哥罗德,后又迁至普斯科夫。此后又搬到斯摩棱斯克省的红城。最后又回到彼得格勒……

不管我迁往哪里,忧郁始终寸步不离地跟踪着我。

三年之内,我换了十二个城市和十种行业。

我当过民警、会计、皮匠、家禽养育家、边防警卫部队电话员、刑事侦查员、法院的书记员、文书……

这不是坚定地在生活道路上行进,这是——张皇失措。

我参加了红军,重又在前线度过了半年时间,那是在纳尔瓦和亚姆布尔格附近。

可我的心脏被毒气损伤了,我必须考虑新的职业。

1921年,我开始写短篇小说。P6-9

序言

我早就想写这本书了。我的《重返的青春》刚一问世,即已萌生此念。

我以将近十年的时间为这部新作收集素材,一直在期待战事平息,天下太平,以便能在我书斋宁静的氛围中坐下来写作。

可是这样的氛围没有出现。

相反,德军的炸弹两度在我这些素材附近爆炸。石灰和砖块纷纷落到放着我手稿的公文包上。火焰都要烧着我这些手稿了。我至今惊讶不已,这些手稿怎么会保存下来的。

我所收集的素材随我一齐乘坐飞机,由被围的列宁格勒出发,飞越德军的火线。

我携带了二十册沉甸甸的记事本。为了减轻它们的重量,我撕掉了布皮封面。可它们仍有八公斤重,而飞机允许携带的行李只有十二公斤。事后我曾后悔不迭,怎么不带几条绒布衬裤和一双供替换用的靴子,却带了这么一大摞废物。

然而,对文学的爱终于占了上风。我安于我不幸的命运。

我把我的手稿装在一只破烂的黑公文包里带到了中亚,带到了如今成为我洞天福地的阿拉木图。

有整整一年时间,我在这座城市里创作伟大卫国战争的岁月所需要的各种各样剧本。

我把带来的素材放在木制的沙发床里边,晚上我就睡在这张床上。

偶尔我掀开我的沙发床的木棚。在胶合板的底板上,我那二十本记事本同一袋面包干静静地躺在一起。面包干是我按列宁格勒的习惯未雨绸缪地烘制好的。

我翻阅着这些记事本,一种苦涩的遗憾心情油然而生,因为着手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没到来。看来,现在不需要这种东西,它离战争太远了,离大炮的轰鸣、炮弹的啸声太远了。

“没关系,”我安慰自己说,“一旦战争结束,我马上动手写这部作品。”

我把我那些记事本放回沙发床的底板上。随后躺到沙发床上,在心里估计战争什么时候能够结束。我估计的结果是不可能很快就结束。那么究竟何年何月呢,这正是我所无法确定的。

“可是凭什么说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没到来呢?”有一回我这么想,“要知道我的素材是讲人的理性的胜利,是讲科学,讲意识的进步。我的作品是驳斥法西斯主义的‘哲学’的,后者认为意识给人带来无穷的灾难,人的幸福在于回到野蛮期,回到原始,在于摈弃文明。”

由此可见,正是此刻阅读这部作品较之今后有更大的意义。

1942年8月,我把我的手稿放到桌上,不等战争结束便动笔写作了。

后记

拙著到此结束了。

我在一九四三年十月写完了本书的最后几行。

我在“莫斯科宾馆”十楼一间客房的写字台前写作。

收音机里刚刚广播了德军在第聂泊河溃败。我国英勇的军队强渡第聂泊河成功,现正乘胜追击敌人。

黑色的军队,法西斯的军队,黑暗和反动的军队就这样节节败退。

多么大快人心的消息呀!其实德军的下场不可能不这样。凡是对人所珍视的一切都加以反对的人,凡是反对自由、反对理性的人,凡是实施奴役,用野兽的嗥叫以替代人类的语言的人,是不可能获胜的。

我们英勇的红军正在追歼敌人。敌人黑暗的思想更加黑暗了。

深夜。我面前放着我的手稿。

我翻阅着手稿,作最后的修改。

遮着帷幔的窗户透进了曙光。

我推开阳台门,走到阳台上。

十月寒气森森的清晨。一片寂静。莫斯科还在沉睡。街上空荡荡的,阒无一人。

可是东方的天空已染上玫瑰红。早晨降临了。第一辆有轨电车铿锵有声地驶了过去。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

寒气森森。

我回到房间里,把摊满在写字台上的本书的稿纸收拾拢来,在心里同它告别。整整八年,这本书一直占据了我的脑子。八年来我几乎天天为它绞尽脑汁。八年——这对人的生命来说并非短暂的时间。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些诀别的诗句。不,我将在今后的什么时候,当我不是同这本书,不是同我生命中这八年时间,而是同我的整个生命诀别的时候,才去吟咏这些诗句。

这些诗句是一位希腊诗人写的:

我走了,在人世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

第一是泪光,第二是明月和宁静的星星,

第三是苹果、熟透了的甜瓜和蜜梨……

不过我对月亮和星星全然无动于衷。我将用某些更招我喜欢的东西替下星星和月亮。我将把这些诗句改为:

我走了,在人世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

第一是阳光,第二是艺术和理性……

至于第三位不妨历数几种水果——西瓜、甜瓜和熟透了的蜜梨……

书评(媒体评论)

在您的作品中,我首次见到幽默与抒情笔调运用得如此和谐,这是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

——苏联著名作家 高尔基

在我们讽刺文学不景气时,左琴科是位技巧娴熟的、最为驰名的大作家。

——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为什么您的名字人人都知道?为什么连性格抑郁的人,在听到这个名字时也会活跃起来?为什么人们拿怜悯的目光看待没听说过您的名字的人?

——一群莫斯科工人写给左琴科的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的钥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米哈伊尔·左琴科
译者 戴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29388
开本 16开
页数 3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9-01-01
首版时间 2009-01-01
印刷时间 200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