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在云南(从西双版纳到香格里拉的佛教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云南省是唯一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三大佛教教派流传的地区,很多佛教名胜同时也是旅游名胜。该书作者以行走体验的创作方式,通过描写所见所闻,在描述佛教胜地、佛教建筑、佛教艺术品之时,通俗地讲解佛教各主要教派的一般性知识。

内容推荐

从佛教的视角来看,南北穿越云南的澜沧江是唯一的。唯一串联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地方佛教滇密的大江;

唯一串联了大乘佛法地区与小乘佛法地区的大江;

唯一串联了显宗佛法、密宗佛法、显密同修佛法地区的大江;

唯一还同时留存着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佛寺的地区……

几乎所有的佛教教义词汇,都可以在江两侧找到生动的生活解读。

从旅游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黄金游线。

江之畔的214国道串联起了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四个最具影响力的云南旅游目的地。

这里风景与文化的大美,值得每一个人珍藏每个瞬间、理解一种生活,或者托付一段生命。

目录

前言

佛心云南——从西双版纳到大理、到香格里拉

第一章 南传上座部佛教·西双版纳的雾霭金光

 从澜沧江到湄公河:“次第乞”与佛教的本初

 傣族园的曼春满

 曼飞龙说塔

 佛与神的地缘和谐

 和尚之路

 简单礼仪

 在明亮的大殿冥想

 墙壁上的本生经

 贝叶经和傣家人的“赕”

 与佛共度的节日

第二章:滇密和汉传佛教·汇集大理

 大理——佛教的汇集

 绕三灵——大理人的精神家园

 苍洱之问的观音情结

 佛与苍洱五百神王——从南诏风情岛到天龙八部城

 皇家道场今安在

 感通——汉传佛教与中国人的禅

 希望——迦叶尊者的守候

 雕刻传世——大理精神隐秘的家族传承

第三章:藏传佛教·从丽江深入香格里拉

 华首门的钥匙

 泸沽湖的格姆女神

 噶丹·松赞林寺的荣耀与辉煌

 默朗钦波大法会和格都节

 噶丹·东竹林寺的壁画与唐卡

 转经:一种信仰的方式

后记

试读章节

去年五一长假,我们自驾车从西双版纳到老挝。早从勐腊出发,在磨憨办理出境手续,磨丁办理入境手续,到孟赛吃了午饭,到琅勃拉邦时已是夜幕降临。

没有看到一路想象着的异国风情,虽然山清水秀,孩子们略黑脸庞上的笑容与我熟悉的滇南的孩子们仍是样的。只是停顿下来之后,在湄公河边吃晚餐,才感到这条出境后改了名字的河流多出许多妩媚。在20瓶Beer Laos的作用下,8个人摇摇晃晃地回酒店,向导兼司机兼摄影师许云华声音很大地提醒大家明天看和尚化缘要早起啊。

清晨的琅勃拉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无数紫色、黄色、红色、白色的花开在一个接一个的院落里,绿色的棕榈环绕在朱门白墙的房屋周围,小狗在门前安静地蜷缩着。我们看到,一些家庭主妇或是男性长者,已早早跪坐在家门口,身旁的竹篮里装着蒸好的糯米饭。一队披着明黄色僧衣的僧人们从道路尽头穿雾而来,他们律右肩挎饭瓮,赤脚经过沿街跪坐的施主跟前,人们依次在每个僧人轻轻掀开的饭瓮里放团糯米饭,然后合十敬拜。

化缘的僧队放轻脚步,静静地走着,斋僧的人们也不说话,我们这些早起的游客拿着相机尾随僧人,被肃穆的气氛感染,也没有丝毫声音,整个城市安静得连脚步声都听不到。僧人们化完斋,列着队走回寺院,瞬间消失在金碧辉煌的殿宇里。斋僧的人们也收起竹篮,静悄悄地转回家里。这时,太阳破雾而出,琅勃拉邦的一天开始了。

我们感动起来,这时才深切地感受到异国的异样风情。回国后,我翻阅了很多有关南传佛教知识的书籍,发现琅勃拉邦僧人日常的修行方式,与佛祖释迦牟尼在2500年前传道时的做法几乎一模一样。遥远文明与现实场景的惊人重合让我深深着迷。之后,我们几个人相约再到缅甸的蒲甘、曼德勒、因莱湖,则是专门去寻找这种浓郁的文化体验了。

《金刚经》的开篇说:“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趺坐而坐。”这段记载描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一天的生活。他清晨带领大家穿着体面的僧衣,拿着合乎规仪的饭钵,到城中乞食,不因施主的贫富,皆“次第”而乞,归来之后,佛祖吃完饭,收好衣钵,浴足净身,然后开始打坐。《金刚经》于东晋时传入中国,此后一直被奉为大乘佛教的经典,《金刚经》开篇的这段文字对佛祖的描述客观地再现了释迦牟尼生活的真实情景,而这样的场景与今天南传佛教地区的规仪是一致的。

关于“次第乞”,还有这样的传说:佛家的修行之人出门化缘乞食,是为了度化众生,众生施舍,是在为自己“种福田”。佛祖身边的迦叶尊者为了让穷人下辈子不再受贫穷之苦,乞贫不乞富,即专化穷人。而须菩提为了巩固富人上辈子的因缘果报,就专化富人。佛祖知道以后,说二人心中不平等,对众生有高低贵贱之分,不能一视同仁。所以规定比丘进城乞食应当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次第乞食,彰显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

这种佛教初始之时的风景,在内地、在藏区,甚至包括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都只记载在典籍中了。在滇南、滇西的南传佛教地区也很难见到,而在老挝,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领导僧伽团体身体力行的修持,依然鲜活。东南亚地区南传佛教的僧人在清晨逐户化缘,于佛光照耀下演绎施与受的完美辩证。

公元前565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添了一个王子,这个叫悉达多·乔答摩的太子虽然在王宫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且在父亲的安排下娶妻生子,但当他看到人间的衰老、病痛和死亡之后,对人生的无常与苦难感到深深的忧虑。29岁时,他出家修行,发愿寻找一条能够解脱身心痛苦和烦恼的道路,经过6年的苦行,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想,他豁然开朗,彻悟了人生无尽苦恼的根源和解脱的方法,成为获得无上大觉的佛陀。成佛后,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之后,佛祖带领弟子在恒河流域传法,将他所找到的解脱人世苦恼的方法告诉众生。

释迦牟尼35岁那年得道成佛,标志了他脱离轮回苦海。早期追随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大多亲聆过佛祖的教导,在教义、修行方法、教团生活上能遵循释迦牟尼在世时的惯例,但随着时间流逝、信众增加,仅凭口头传诵的佛经难免出现误差,个人的修行体悟也需要交流。于是,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主持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结集,总结佛祖在世时奉行的法则。僧伽们在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外的七叶窟集会,被称为“多闻第一”的阿难陀背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婆离背诵出佛为僧伽团体所指定的律仪戒规,由此形成佛教的“经”和“律”。

佛祖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根据不同的聆听对象,用不同的方法讲述道理。由于听受佛法者不同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对佛法的理解产生了差异。虽然有了第一次结集,但随着信众的增加,分裂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在佛祖涅檠大约100年之后,持不同见解的僧团举行了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首先是西方的大约700名上座长老比丘对东方毗舍离地区僧团一些违反传统戒律的变通做法进行裁决和否定,称为“七百结集”。而毗舍离的僧人不服,就另外召开了一次万人集会以示反对。佛教由此分成了以上座比丘长老为主的“上座部”和人数众多的“大众部”两个大的派别。

佛教分裂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于信众增多、地域差别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深层的原因其实是佛教自身发展的结果。释迦牟尼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核心人物和精神领袖,在相对有限的时间空间里通过身体力行、口耳相传传播其思想。释迦牟尼涅槃后,一部分人继续他朴素的修行和传教方式,固守其思想理论。另一部分人则变通释迦牟尼的思想,树立偶像和权威,对其思想基础进行更加完备的体系化建构,力求为更加广大的普通信众提供佛荫庇护。以大众部为主的后一部分僧伽还为此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回答了佛祖和上座部没有回答的一些问题,这些思想发展到后来,佛祖和其他修行得道的人(如菩萨)就有了无上的法力,能够普度众生。P13-16

序言

太阳撕破黑暗,东方泛出第一缕白的时候,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咩康听(曼听寨的玉康的妈妈)摘了两朵院子里新开的栀子花,配上几根还沾着露珠的水竹,将家里刚蒸好的糯米饭用芭蕉叶包好,到曼春满寺庙里赕佛去了。咩涛的儿媳从澜沧江边捞青苔回来,又忙着洗菜切肉,他们家是傣族园里为数不多的“傣家乐”旅游接待点,为即将到来的游客准备地道的傣族风味餐饮,是她的主要工作。而家里的孩子们,已经在江边的沙滩上快乐地撒野了。

同一个时间,在大理洱海边的小村庄双廊,杨大妈的儿子从洱海打鱼归来,路过罗莳曲的红山本主庙时,他把两块米糕和几个苹果供在本主像前面的案桌上,感谢本主保佑家里五谷丰登,事事如意。家中的小院里,溢出浓浓的乳香,杨大妈做好的乳扇已经在木杆上挂好,晒了满满一院。在阳光下反射出晶莹剔透的光泽。

这时,藏族小伙子五七喝过阿妈打的酥油茶,系好腰刀,背着半袋青稞面出发了。他在进雨崩的山路上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歇脚站,为徒步进雨崩看梅里雪山的游客提供短暂的休憩之地。而五七的妈妈,则要搭车跨过澜沧江,到飞来寺去,在那里转经、点酥油灯、堆嘛呢石。

从西双版纳到大理,再到香格里拉,气候从热带到温带到寒温带,民族从傣族到白族到藏族,风光从旖旎到秀丽到壮阔,沿着一条澜沧江,我走过云南最美的地域,也经历了云南最丰富的文化类型。而佛教,作为这条线上最重要的文化核心,所体现出的无限可能性让人叹为观止。

从澜沧江的入海口越南九龙江口眺望西北,在澜沧江被称为湄公河的2880公里,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一直到中国的西双版纳,是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湄公河两岸有数不清的支流汇入,数不清的民族散居,数不清的山谷中隐现神秘的雾幛。这里万塔林立,耸立着佛教兴盛的不朽传奇,这里的寺庙金碧辉煌,星罗棋布,承载了人们的无尽虔诚。释迦牟尼创教之初的思想在这里流传,依然鲜活。五树六花盛放,明黄僧衣的比丘与粉色僧衣的比丘尼经过,有吉祥水轻洒,有斋僧的民众双手合十,轻轻拜倒。

澜沧江中游的苍洱大理,是曾经的“妙香国”,我看见鸡足山上宝刹庄严,熏香缭绕,白族村民和汉族香客去禅宗古庙上了香,又到华首门前献上哈达,悬挂九色经幡。我看见洱海中央,纤秀腰身的阿嵯耶观音在嘴角荡漾开一朵东南亚的微笑。大理的佛教,同时蕴藏着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当地本主信仰甚至南传佛教的思想、特质和形制,成为佛教文化最复杂的地区。

从香格里拉回溯澜沧江的涓涓细流,整个青藏高原是藏族人民栖息的纯美家园,也是藏传佛教起源发展的地方。澜沧江冰清玉洁,雪山、冰川、草甸,一条条涓涓细流汇入碧蓝的江水。江水旁,我看见嘛呢堆、彩色的风马旗、金碧辉煌的寺宇、安详的喇嘛、匍匐转山的藏民……我在想象,这样一缕圣洁的江水,从5000米的高峰,一路向南,4000米,3000米,2000米,1000米,500米,游走4880公里后,化成九条巨龙,汇入南太平洋。

王子悉达多·乔答摩看到人世间的悲苦,看到人们挣扎于生老病死财色之中而不得解脱,遂发愿要寻求无上的智慧,找到人们解脱苦海的方法,获得幸福的源泉。于是有了佛教。

佛教从印度传出,一条北传,主要是梵语系统,经中亚传至中国汉地,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其中包括由印度直接传入西藏的藏传佛教,以及从印度直接传入滇西地区的滇密。另一条南传,主要是巴利语系统,由印度传至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以及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地区。

要厘清佛教的源流和派别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亚于翻越一次喜马拉雅山。

幸运的是,佛青睐了云南。我们今天仍能在云南看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种风格迥异的佛教流派,看到不同风格的佛教艺术,及其影响下的民众习俗与生活。

更幸运的是,有一条神奇的澜沧江,把上游的藏传佛教地区、中游的汉传佛教地区及云南本土佛教教派滇密地区、下游的南传佛教地区串联了起来,一条滇藏公路(214国道)沿江伸展。

最幸运的是,214国道串联的西双版纳、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正是云南自然风景最美丽的地区。带着一颗佛心走进云南,可以看到云南最美的自然风光,领略最丰富的民族风情,还能学会用—双佛的眼睛、一颗佛的心去理解宇宙、社会和我们自己,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怎样将发端自同一棵菩提树下的佛法,演绎成如此色彩斑斓的样子。

行走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安宁下来,心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源,也是孕育一切快乐的母体。

后记

从佛教的视角来看,南北穿越云南的澜沧江是唯一的。

唯一串联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地方佛教滇密的大江;唯一串联了大乘佛法地区与小乘佛法地区的大江;唯一串联了显宗佛法、密宗佛法、显密同修佛法地区的大江;唯一还同时留存着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佛寺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佛教教义词汇,都可以在江两侧找到生动的生活解读。

从旅游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黄金游线。

江之畔的214国道串联起了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四个最具影响力的云南旅游目的地。这里风景与文化的大美,值得每一个人珍藏每个瞬间、理解一种生活,或者托付一段生命。

这个题材的最早发现者是西双版纳州旅游局前局长李庆友先生,在获得州长刀林荫,州委常委、副州长、宣传部部长陈启忠的支持后,又得到迪庆州旅游局阿哇局长,云南旅游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申和平董事长、谭文原总经理的认同。虽然立项不久,李先生即调离,但非常难得的是,继任的卢江泉局长同样认为这个题材的思考能帮助西双版纳旅游业寻找到长久发展、外向发展的内动力,可以丰富与提升西双版纳的贝叶文化,卢局长对项目组的工作给予了长达两年的支持。

卢局长与谭总把项目交付于我实施的时候,我感受到了挑战。中国旅游出版社的赵宇老师希望这个题材可以做一本“长久一些的图书”,希望给予读者的信息是当代而真实的,没有虚构与猜测。

历史上,中国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只在滇南、滇西有流传,国内除了云南的一些专家学者做过一些基础研究工作之外,少有其他地区的学者对南传上座部佛教作深入研究,人们对南传佛教思想和教义的理解也较为表面。我力图通过深入南传佛教影响更为突出的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再回到西双版纳,进行田野调查和体悟,将南传佛教的一些理论知识还原于现实场景,从而实现对南传佛教文化的一个梳理、构建和普及,提炼出云南南传佛教的一些基本特征以及它与当地民族生活的相关性,希望对读者和游客产生实实在在的帮助与引导。

对大理地区佛教的研究相对而言丰富得多,困难在于如何把握大理佛教在兼容并包中体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我一次次走访散落在苍洱之间的白族村寨,然后再回到书桌和电脑前,梳理文本材料,大理千年来流传在虚构传说和真实故事中的佛教文化历史才慢慢得以明晰。即便如此,我也只能说,我在书中讲述的大理佛教,也许只是这片美丽土地上的一片叶子。

放在全国范围来看,云南藏传佛教的规模和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三江并流区域现存的佛教文化展现了藏传佛教的多种形态、多个历史时期的特征,可以说是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高远的蓝天、壮丽的雪山、磅礴的江水孕育的文化值得人们无数次深入探究。

完成这爪=顷目是困难的,也是快乐的。两年来,我翻阅了200多部有关佛教知识、佛教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图书,浏览了近千篇学术论文。感谢为云南佛教研究做出杰出成就的学界前辈,他们的辛苦工作和严谨治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感谢云游网公司翔实丰富的“云南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大量数字化的数据为我的工作增益不少。应该说,书中的很多观点并非来自我个人的创新,而仅仅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通俗化的解读和情景式的还原。能够将藏在书斋中有价值的思想串联起来,做一个普及和推一是我愿意做的事。

在很多好朋友的陪伴下,我尽可能地实地考察了云南佛教重点区域。我们一边行走、一边讨论、一边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信仰,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想法,最终才使本书成为今天的样子。要感谢李志雄老师、许云华先生、马萱小姐、窦怀宇老师、杨宁先生、杨文伟先生、段旭骏老师、李云峰先生、佟海敬小姐、陆娴小姐、陈俊东先生、张卫先生、雷杰龙先生的陪伴,以及我的丈夫罗宁、表弟熊瑶,有了你们的陪伴与帮助,我才能沿着澜沧江快乐行走。

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先生,老师对我严格要求,并寄予厚望,时时给我以学识上和思想上的启迪,促使我养成求真、务实、刻苦、思考的习惯。李炎老师在敦促我学业的同时,也鼓励我积极将研究心得付诸实践,本书也是在老师的关注下得以完成的。

本书准备和思考的时间虽然比较长,但创作和编辑的时间却相对紧凑,书中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未能深入探讨,一些重要的佛教场所、佛教知识和佛教文化还有遗漏,某些归纳和分析还不够全面透彻,希望今后还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改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汪榕

2009年2月19日于昆明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在云南(从西双版纳到香格里拉的佛教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38062
开本 16开
页数 1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3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7.274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