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看就懂的中国战争大事典
内容
编辑推荐

你想知道中国历史上6000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吗?你想知道春秋时期的战争为什么叫“无义之战”吗?你想知道官渡之战为什么称为“以少胜多”之战吗?你想知道历史上赤壁之战真实情况吗?你想知道方腊农民起义与水浒人物的关系吗?你想知道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吗?……

本书记述了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脉络中的75场战争,这些战争以点带面、上下贯通,不但勾画出中国战争的全貌,又凸显经典战争的独特个性。

内容推荐

本书摘要记述了在连绵几千年中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战争发展脉络的75场战争。这些战争以点带面、上下贯通、天然浑成。我们在编写时,坚持用历史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辩证的观点,既勾画出中国古代战争的全貌,又凸显经典战争的独特个性。在史实考辨、战略运筹、军事思想、人物评论,无不力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所选取的每场战争,均简要介绍了战争发生的背景、交战各方的战前准备及其作战时空和结果;突出展示每场战争中闪亮要点、关键环节、交战经过;扼要叙述了古代战争对国家的形成、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流、生产的发展和人才的开发等所产生的关联性影响。提供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典故、谋略权术;饱含哲理的作战理论、成败原因;强弱转换的辩证思想、智力运筹以及名君、名臣、名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卓越活动。

目录

第一章 传说时代夏商西周

 阪泉之战/10

 涿鹿之战/12

 甘之战/14

 牧野之战/16

第二章 春秋

 齐鲁长勺之战/20

 楚宋泓水之战/22

 晋楚城濮之战/24

 秦晋崤之战/28

 晋楚邲之战/30

 吴楚柏举之战/32

 越灭吴之战/34

第三章 战国

 齐魏桂陵之战/40

 齐魏马陵之战/42

 齐燕即墨之战/44

 秦赵长平之战/46

 邯郸之战/48

第四章 秦代

 秦灭六国之战/52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56

 巨鹿之战/58

第五章 汉代

 韩信灭赵之战/62

 成皋之战/64

 垓下之战/68

 平定七王叛乱之战/70

 马邑之战/74

 昆阳之战/76

 黄巾军农民起义/78

第六章 三国

 官渡之战/82

 赤壁之战/84

 巴蜀之战/88

 夷陵之战/90

 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战/92

 诸葛亮北伐之战/94

第七章 两晋南北朝隋代

 秦晋淝水之战/100

 北魏刘宋之战/104

 隋朝统一之战/106

 北邙之战/108

第八章 唐代

 围郑灭夏虎牢之战/112

 反击东突厥之战/114

 讨伐西突厥之战/116

 平定安史叛乱之战/118

 反击土蕃、回纥联合侵袭之战/122

 平定淮西吴元济之战/124

 黄巢农民起义/128

 后唐奇袭大梁之战/130

第九章 宋代

 宋灭南唐之战/134

 宋辽之战/136

 方腊农民起义/138

 保卫东京之战/140

 黄天荡之战/144

 保卫顺昌之战/146

 宋金郾城之战/148

 采石之战/150

第十章 元代

 蒙古灭金之战/156

 忽必烈灭宋之战/158

 刘福通红巾军起义/160

 朱元璋鄱阳湖之战/162

 徐达北上灭元之战/164

第十一章 明代

 朱棣亲征漠北之战/168

 于谦保卫北京之战/170

 戚继光仙游抗倭之战/172

 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174

 宁远之战/176

 松锦之战/178

 李自成朱仙镇之战/180

 山海关之战/182

第十二章 清代

 清军进军大西南之战/186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188

 平定三藩之战/190

 雅克萨自卫还击之战/192

 清平定准噶尔叛乱之战/194

 太平军湖口之战/196

 捻军高楼寨之战/198

 镇南关之战/200

 中日黄海海战/202

 抗击八国联军的天津之战/204

试读章节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战争占据了春秋社会活动的显著地位,成为当时社会政治、时代文明的焦点和枢机。在春秋近300年的时间里,各种战争此起彼伏,不绝史书。与这一历史时期的文明史伴生的,便是一部近300年的战争史。

春秋时期战争的频繁和激烈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整个春秋时代,爆发的战争数量不下数百次,远远超过了夏、商、西周时期,烽烟迭起,战车驰骋,旌旗翻卷,杀得昏天黑地,拼得死去活来,其间又穿插着外交上的纵横捭阖,政坛上的尔虞我诈,更增添了社会生活的动荡不安。在战争中,一些诸侯国覆亡了,一些卿大夫没落了,一些大国的疆域扩大了,一些强宗大族崛起了,同时战争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联系,阶级关系的变动,思想文化的更新。

春秋时期的战争,就作战样式和指挥艺术而言,比以往的战争趋于完备和复杂。一般而言,大方阵的车战是当时作战的主要形式。然而自春秋中期起,步兵重新崛起,步战再次在战争中发挥出强大的威力。这在多山的晋国和南方地区的吴、楚、越诸国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同时,从春秋开始,水军渐渐得到发展,不再像殷商、周代单纯起运输的作用,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水战发展迅速。另外,在当时的战争中,城池攻守战、要塞争夺战、伏击包围战、奇袭突击战、迂回奔袭战以及诱敌而歼之等战法,也进入了角色并有所发展,作出了相当瞩目的表现。如长勺之战中鲁军善察时机,后发制人;城濮之战中晋军退避三舍,击敌先弱后强;崤之战中晋军预设埋伏,大创聚歼;柏举之战中吴军迂回奔袭,连续作战等等,都是春秋战争史上精彩卓越、脍炙人口的范例,对后世战争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时,当时的战争领导者也普遍注意将军事斗争与政治、外交斗争结合,并重视运用智谋韬略,利用地理环境,强调联合联盟,注重灵活用兵,提倡惑敌误敌,从而使当时的战争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气象。

战争发展到春秋时期,已经完成了从幼稚到比较成熟的历史转变,战争的规模日趋扩大,战争的样式日趋复杂,战争的程度日趋激烈,战争的频率日趋频繁,战争的意义日趋明确,战争的结局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趋增大。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与社会演进的大趋势相一致的。

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交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这次战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齐败鲁胜的战争结果可以表明,大与小,强与弱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劣势和优势也是可以转化的。曹刿等齐军三鼓后才命令出击,目的就是为了消耗敌人士气,使双方形势发生转变。所以历代兵家都认为,在战场上要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态势,这样才能收到用力小而获利多的效果。

为老百姓办好事才能打胜仗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仗着兵强马壮,步步深入鲁国。鲁国兵少国弱,处于劣势。为了保存实力,伺机反攻,鲁军不得不暂时避开齐军的锋芒,采取守势。后来,鲁军退到一个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战局才开始扭转。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为自己的人民做了一些好事,老百姓都很拥护他。面对齐国的进攻,他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与之决一胜负。鲁国有一个名叫曹刿的人,听到全国上下要与齐国作战的消息,非常着急。他虽然不是什么肩负国家重任的大官,但是他认为,对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来关心和过问。而且他认为当政大臣们庸碌无能,未有远谋,于是他决定求见鲁庄公,为帮助国家战胜强敌出谋划策。

曹刿见了鲁庄公,开口就问:“齐军快打来了,听说你已经做出了应战的决策,但不知你凭什么同齐军作战?”鲁庄公正需要有人帮他出主意,见曹刿这样关心国家大事,就高兴地回答说:“我对臣民还算是宽厚的,对衣食等生活用品,从来不独自享用,总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认为单凭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还不能作为战胜齐国的保证,就对鲁庄公说:“你只是给人家一些小恩小惠,况且还不能施及全国,多数人并没有得到。所以老百姓是不会和你一起死战的。”鲁庄公又说:“我对待天地神明是很虔敬的,祭祀天地的祭品总是有多少说多少,从不敢虚报。”曹刿还是不以为然,说:“你不虚报祭品的数量,这只能算是守点小信,老天爷未必能感动给你降福。”鲁庄公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说:“鲁国每年都发生许多起诉讼案件,我虽然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我总是尽最大努力公正处理。”曹刿这时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办了些好事。我认为你具备了同齐国决一胜负的基本条件了。”于是,曹刿自告奋勇,请求随同鲁庄公一起出战。鲁庄公答应了他的这一请求,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车前往长勺。

一鼓,两鼓,三鼓

齐鲁两军在长勺摆开阵势,准备决战。齐军仰仗人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也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等一等,不要击鼓反击。眼下敌人士气正旺,如果我军出击,必然损失惨重,不如先不跟他们交锋,消磨消磨他们的锐气。”当齐军擂响第二次战鼓时,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在急于求胜心理的驱使下,齐军凭恃强大的兵力优势,又一次主动向鲁军发起猛烈的进攻。齐军连续三次的出击都在鲁军的严密防御之下无功而返,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造成自己战斗力衰落,斗志沮丧。曹刿见时机已到,建议鲁庄公果断地进行反击。鲁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传令鲁军全线出击。鲁军于是凭借高昂的士气,一鼓作气冲垮了齐军的阵地,大败齐军。庄公见到齐军败退,急欲下令发起追击,此时又被曹刿所劝阻。曹刿下车仔细察看,发现齐军的车辙痕迹紊乱;又登车远望,望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判定了齐军确是真败,这才建议鲁庄公实施追击。追击令一下,鲁军个个奋勇当先,终于把齐军赶出了鲁国国境。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凭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土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要防止他们假装败退,设下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军容不整,相信是真的溃败,这才建议实施追击。”在曹刿的指挥下,鲁军击退了齐军,局势从此稳定下来。

P19-21

序言

自从产生人类文明以来,战争就成为一种普遍而频繁的社会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中国经历了5000年的沧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的更替、统一与分裂的更迭。自炎黄文明的肇史到辛亥革命之间的历史长河里,所爆发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战争和武力冲突达6000多次,这些战争发生在部落之间、民族之间、诸侯之间、新旧王朝之间、阶级之间、阶级内部及国家之间,其中包括对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的战争,也有与此相背离的战争。但中国战争发展史的主导趋势是谋求中华民族的统一,如春秋、战国之后的秦、汉大统一;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大统一;五代十国、辽夏分治、金宋对峙之后的元代大统一;元末群雄割据之后的明代复归统一;继之清代前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空前的稳固与统一。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还有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和可歌可泣的抗击外敌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所有这些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和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光辉。所以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战争,认真汲取其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用兵之道,以及极其深刻的战争经验和教训,借古论今,十分必要。

《一看就懂的中国战争大事典》摘要记述了在连绵几千年中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战争发展脉络的75场战争。这些战争以点带面、上下贯通、天然浑成。我们在编写时,坚持用历史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辩证的观点,既勾画出中国古代战争的全貌,又凸显经典战争的独特个性。在史实考辨、战略运筹、军事思想、人物评论,无不力求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所选取的每场战争,均简要介绍了战争发生的背景、交战各方的战前准备及其作战时空和结果;突出展示每场战争中闪亮要点、关键环节、交战经过;扼要叙述了古代战争对国家的形成、民族的融合、社会的变革、文化的交流、生产的发展和人才的开发等所产生的关联性影响。提供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典故、谋略权术;饱含哲理的作战理论、成败原因;强弱转换的辩证思想、智力运筹以及名君、名臣、名将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卓越活动。

中国古代战争卷帙浩繁,其间无数深奥的精髓要义仍然“待字闺中”,我们期待着大家共同去解读思辨。

季开亮 赵国刚

书评(媒体评论)

学生读了这书本,将通过战争这个中国历史中独特的视角,开拓学生的历史大视野。

——校长 高国强

学生读一些历史中的战争故事,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老师 李宏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看就懂的中国战争大事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一看就懂丛书编写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852168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1-49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2: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