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纸为白,字为黑,一阴一阳;纸白为无,字黑为有,有无相成;纸白为虚,字黑为实,虚实相生。可以说,宇宙是一幅大书法,书法是一个小宇宙。

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本书将书法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了梳理,又对和书法有若干联系的姊妹艺术,以及另外一些非常具有中国味道的独特文化载体作了比较。

内容推荐

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本书将书法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了梳理,又对和书法有若干联系的姊妹艺术,以及另外一些非常具有中国味道的独特文化载体作了比较。书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角度,使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很多方面,可以感受到真正的中国味。

目录

翰墨情怀:生命的迹化

上编

 第一讲 阴阳——书法与周易哲学

生生:书法的生命精神

和谐:一阴一阳之谓道

用简:以简易蕴含丰美

玄妙:阴阳不测之谓神

书法是一个小宇宙

 第二讲 氤氲——书法与气化哲学

线迹:气的流动

布白:虚空即气

吞吐:心灵的收放

有无:形之前和形以后

虚和无的生命化

 第三讲 载道——书法与儒家哲学

仁义礼:从毛笔说起

颜真卿:儒家精神的典范

柳公权:礼法之间

逆与顺:儒道之别

涩:知其不可而为之

心正则笔正,人品即书品

 第四讲 守拙——书法与老子哲学

文明发展的悖论

巧和拙的矛盾

金石味与枯拙美

万岁枯藤的境界

宁拙勿巧:傅山的意义

艺老在嫩:能如婴儿乎?

 第五讲 飘逸——书法与庄子哲学

游的精神:生命的逍遥

玄学思想与晋人的美

王献之草书的意义

简逸:从神品到逸品

淡逸:在墨色里飞升

笔墨优游,翰逸神飞

 第六讲 妙悟——书法与禅宗哲学

从知到能的一跃

悟分顿渐

回到世界,物我合一

一超直入如来地

世间无物非草书

 第七讲 黑白——书法与色彩哲学

无色之大色

水墨的诗意

计白当黑

墨分五色

笔墨不到的表现力

蘸墨的学问

 第八讲 涵养——书法与人生境界

特健药:疗心之疾,矜燥俱平

活泼泼:艺术的生命化

塑人格:内心的修养

忘物我:冥合的化境

大快活:自言其中有至乐

中编

 第九讲 达情——书法与诗文

所指与能指:文意与书意

歌永言:虚笔的妙用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古典诗词联句的修养

书法:中国文人的宠儿

 第十讲 立象——书法与绘画

象:中国艺术之本

易象、字象和书象

具象和抽象

书法肇于自然

囊括万殊,裁成一相

 第十一讲 挥刀——书法与印章

印章的文人化

书印同法,使笔如刀

邓石如:书从印入,印从书出

吴昌硕:钝刀硬人写《石鼓文》

冲刀法和切刀法

 第十二讲 体韵——书法与音乐

韵与节奏的暗示

内感的音响

“象八音之迭起”

以时间统领空间:音乐化的宇宙

笔序的意义

乐教的衰堕与书法的作用

 第十三讲 看舞——书法与舞蹈

从公孙大娘说起

中国书画都通于舞

墨之舞:飘带精神

一笔书:一气蝉联

生命的秩序性和整体性

 第十四讲 重宇——书法与建筑

书法结构与建筑形式

主线:对称和秩序

迎拒:俯仰和向背

园林:宛自天开

飞动:插翼欲飞

下编

 第十五讲 写字——书法与汉字

独一无二的艺术

古文字和今文字

隶变:速度与提按

草书:精神的自由

书法的自觉

 第十六讲 鉴古——书法与碑帖

碑:大书深刻,典章宏文

帖:逸笔余兴,淋漓挥洒

碑以颂德,帖以传情

金石学:证经和补史

书法家:师笔与师刀

 第十七讲 造势——书法与兵法

释形以任势

遣兵如遣毫

兵力的配方

奇正:急以出奇

意外:兵以诈立

 第十八讲 致柔——书法与武术

西方拳击和中国武术

乃武乃文,书剑一家

意到气到,气到力到

以气主运,以柔克刚

学书如学拳

 第十九讲 血脉——书法与中医

神气骨肉血:线条的生命化

中和:偏阴偏阳之谓疾

气脉:气的充实和贯通

血脉:水者字之血

经络:筋脉的贯通

 第二十讲 若龙——书法与风水

堪舆中的龙脉思想

画中龙脉开阖起伏

矫若游龙,疾若惊蛇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草书:蛇形线与蛇行线

后记

试读章节

这种文化特征,和气化哲学密切相关。在中国气化哲学看来,气是宇宙之本,实际上是说气是宇宙的生命功能、创化功能。万物的生长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无终无始,绵绵不尽,大千世界都是灵气的往来和生命的吞吐过程,一推一挽,一卷一舒,一来一往,构成了生命世界的秩序和条理。人因得天地之气而生,这种生命之气就必然要表现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成为艺术作品的生命。气作为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根源,在艺术作品中就展露无遗。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中,从生命和精神的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去寻找美的理想,是一个极其深刻的思想。美与艺术的形式,在中国人看来,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命的、合乎规律的、自由自在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用“气”来描述,最令中国人心惬。它让中国人在一种无所不包的同情中,体味到了真正的诗。它让人们体验到那种活着比任何占有都要宝贵的生活,总之,它让生命喜爱生活。

气化的世界,因俯仰而生灵动;书法的空间,因提按而被激活。俯仰的精神,在书法的用笔之中,就被内化为一推一挽、一提一按的心灵腾跃和笔下风流。书法家要在黑处见白,白处显黑,黑白交相应和,白和黑构成一推一挽的节奏。黑显而白隐,隐处为挽,为吞;显处为推,为吐,吞吐自如,推挽有致。这样,书法家在笔下所体验到的,便是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是气化的空间,他们可以用身心去应和大自然的节奏。

《淮南子》中说:“道始于虚霩(通‘廓’),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这个积宇宙虚廓合而为一的生生之气,也正是中国书法家书写的对象。在书法家看来,无声的音乐是气,内在的动感是气,阴阳的摩荡是气,总之,写气就是要捕捉生命的活力。在书法家笔下,人对于生命以及空间的态度,不是紧张的对抗,而是纵身大化,与物推移。中国诗中所常用的字眼如“盘桓”、“周旋”、“徘徊”、“流连”,《周易》中所常用的字眼如“往复”、“来回”、“周而复始”、“无往不复”等,正描绘出中国人的空间意识,而这种空间意识的哲学基础,就是气化阴阳的思想。

中国书法之妙,就在于气的翕辟开阖、氤氲流转。这种笔墨间的虚灵之气,正是人的精神意志自由状态的表达,所以,书法的自由境界,是要追求一种自在吞吐的感觉。书法家喜欢“吞吐大荒”,吞吐的感觉,就是苏轼所说的“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在气的世界里逍遥和浮沉,了无挂碍,不粘不滞,人的精神状态在这时达到了逍遥自在、无所挂碍的境界。气的吞吐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它有着内在的关联。书法要体现这种过程,就是要强调笔断而意连,形断而气连,左顾右盼,前呼后应,笔笔断,笔笔连,修短合度,疏密相间。笔笔断,是点画之形迹的断;笔笔连,是内在气脉的相连。在这形断意连、疏密相间之中,就形成了一个自在吞吐的空间。

气的吞吐,不仅仅是书写者呼吸吐纳的生理表现,更是一个人精神意趣的流泻,它是身和心的统一、情和意的交融。清乾隆时期书画家蒋和说:“法可以人人而传,精神兴会则人之所自致。无精神者,书法虽可观,不能耐久索完;无兴会者,字体虽佳,仅称字匠。”那么,书法的精神兴会从何而来呢?刘熙载做了回答,“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人的性情,就是笔墨的性情;人的趣味,就是笔墨的趣味。有了性情的自由腾跃,才会有笔墨的虚灵自在。P27-28

序言

对中国文化之“道”与“艺”的思考,代不乏人,但是艺海无边,难穷其境;而小道易求,大道难觌,只好借助语言,也许,“道”在“言”中。沉迷于“周行不殆”的道之动,确乎感到“惟恍惟惚”。《老子》使我悟着点“道”的精神,将其放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和中国艺术的文化精神中去考察,更感到“艺”与“道”的关系紧密。就中国文化精神而言,哲学是诗学之魂,而诗学是哲学之灵。通过广义的文化诗学视域去看哲性诗学精神,进而在新世纪对中国文化逐渐加以世界化,确乎是一件有大文化意义的工作。

将艺术问题置入文化视野中加以探究,可使思路更灵活通透。文化是“人化”与“化人”。文化价值的主要功能是表达心灵境界和精神价值的追求,反映生命的时代本质特性和走向未来之境的可能性。当代文化艺术的定位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审视和选择的一种深化,在文化选择中不断提高选择主体——现代人的文化素质。文化之根系乎人,文化目的则是为了人——人自身的价值重建。

作为文化精神核心的艺术,是对主体生命意义的持存,对人类自由精神的感悟,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艺术是人的艺术,而人是文化的人。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写意达情的象征符号,是中国文化意识的凝聚,是自由生命之“道”的本体活动。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仅标志着传统中国艺术对现代人审美意识的重塑,而且也标志着现代人的开放性使中国艺术成为走向世界和进行文化对话的当代话语。

在中国艺术的当代历史文化建构和创造性转型问题上,那种认为只有走向西方才是唯一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观点,早已不合时宜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世界各民族文化间的“共时性”文化抉择,置换成各种文化间的“历时性”追逐。西方文化较其他文化先一步迈入了现代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连同其精神生产、价值观念、艺术趣味乃至人格心灵就成为唯一正确并值得夸耀的目标,更不意味着西方的今天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明天。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

中国文化和艺术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文化是不止息的精神生态创造过程,行进在新世纪的路途上,中西思想家和艺术家在互相对话和互相理解中获得全景性视界,并达成这样一种共识: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闭目塞听而无视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任何一个民族再也不可能不从“他者”的文化语境去看待和反思自身的文化精神。因为,了解并理解他人是对自身了解和理解的一种深化。中西艺术文化和哲学美学都只能由自由精神的拓展和生命意识的弘扬这一文化内核层面上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发现自己并重新确证自己的文化身份,开启自己民族精神的新维度。20世纪一次次中外文化诗学的论争,并没有解决或终结中国艺术的文化处境和思想定位问题,而是开启了重新审视、重新阐释、重新定位的文化思想大门。在这里,一切终极性和权威性话语都将让位于新世纪中西文化开放性话语对话。

中国哲学精神的开放性使得中国艺术精神成为一个生命体,一个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氛围,一个具有宇宙论、生死论、功利观、意义论的价值整体。在中国精神与西方精神的对比中,一般是提出“道中心主义”进行言述。事实上,中国精神的来源相当复杂,内涵颇为多元。

中国文化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实用文化。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释三家。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佛家文化主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除思想文化以外,还有艺术文化,主要是琴棋书画。另外,还有实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民俗、节日等各个方面的实用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紧密相关。

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文化。思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幽妙境界,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自由精神。中国人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冲突中建立自己的形象和本质,相反,中国人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中把握自己的本真精神,获得自己的本质特征。

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分别形成中国思想文化的三个维度。儒家强调的是“和谐之境”,道家强调的是“妙道之境”,佛家强调的是“圆融之境”。因此,和谐、妙道、圆融之境是三家的最高境界。

“和”即中和。“中和”强调中国人意识中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讲求消除心与物的对立,达到心物合一,知行合一,使宇宙与生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具有了和谐之美。因此,诉之仁爱中庸、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人格修养。中国文化张扬一种和谐的精神,使人正直而不傲慢,行动而不放纵,欢乐而不迷狂,平静而不呆板,达到一种均衡、稳定、平和、典雅之美。

道家强调“妙”。妙是一种化境,是生命空灵之道。也就是说,是以生命为美、以生命为善的精神升华。妙与精神的“虚实”紧密相关,即既重视物质又超越物质,既把握现实又超越现实之上,与事物的独特性和普遍性相联系,因而能够实中见虚,虚中见实,虚实结合,进而抵达玄妙之道。妙道与悟性有关,对生命世界有所领悟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可以说,禅宗强调境由心悟,只有达到生命的瞬间感悟,才能使人生产生高远的意义,才能对空间的无限、有限加以超越,对瞬间永恒加以把握。

佛家强调“圆融”之境,强调生命的圆满和慈悲。圆就是禅,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是圆融一体的,只有将自己的生命悟性贯穿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待人、接物、处世中体现宽博慈爱,才真正具有活生生的生命体验,才能把握自己的本心,直观自己生命的内在光辉,使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中国艺术文化主要表现在诗歌、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之中。它们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诗歌讲求境界,有境界则为高妙,无境界则流于低俗。境界的高下,不仅是生命人格高下问题,也是艺术价值高下的关键。诗人骚客那深厚绵邈的情思,通过非常贴切的语言表现出对宇宙家园的爱心,升华出一种寻找家园的深切情愫。

中国音乐特别重视音乐自身的魅力和人的心灵境界,强调音乐陶冶人的性情、改变人的心灵结构的作用。《二泉映月》那飘缈的琴音如泣如诉,将听者心灵荡涤得格外透明。中国音乐除了主要表现的线性结构的民族性以外,还以琴心对应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不管是古琴、古筝、二胡、埙、箫,都直接影响并生成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灵宇宙。

同样,中国的书法绘画对中国人的心性有极大的影响。中国书法绘画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其极简略的笔墨、精粹的徒手线去表现人对万物的情思,用线条的起伏、粗细、曲直、干湿、轻柔、光润的不同变化去传达书画家的精神人格襟抱。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同样值得关注,它们已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中庸平和、辩证宽容、知足常乐、幽默圆熟的多元特性。一般而言,中国人往往注重强调智慧并淡化技术精神,更重视直觉而不太重视逻辑关系。中国人往往注重朋友日常问的信赖,只有经过长时间深切了解后才有可能成为可信赖的同仁。因此,中国人在接人待物上又显出重现实轻理想的实在性一面。

中国文化制约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瑕瑜互见而呈现出:独善其身与公共精神的淡化;社会平等思想与特权意识并行;自由观念与浪漫逍遥共在;时间观念弱而办事效率缓;法律意识薄弱而心灵冲突巨大。武汉大学出版社在新世纪海内外新一波的中国文化热中,适时推出这套“中国文化”丛书,无疑具有跨文化眼光。其中第一辑收有五本艺术方面的专著,显示出青年学者们徜徉于中国诗意文化中所做出的努力。这套丛书犹如一块精美的文化翡翠,呈现出中国文化的纹理。沿着充满意蕴的文化心理踪迹,我们得以走近经典并重新发现东方文化精神,在守正创新中感受新世纪大国崛起的“正大气象”。

是为序。

2008年12月29日于北京大学

后记

我很早就想把书法文化的一些特征整理出来,但是总觉得还没有成熟,所以迟迟不敢下笔。去年暑假,严红老师和夏敏玲老师约我为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书系撰稿,我才决定将自己随感、随想、随讲的片段收拾在一起,就有了现在的框架。如果不是她们的鼓励和督促,我是不会写出这本小书的,我真的要谢谢她们。但是,也因为这套书系期限的限制和催稿的原因,使得我不能等很多问题思考成熟以后再发表,其中还有很多值得细致推敲和重新思考的地方。初次尝试,离成熟之境还甚遥远。所以,大概这不能算是一个定稿或者是完稿,只不过是我这个时间段里尝试性的记录罢了。

我自知学力甚薄,深感写出一部真正有计划、有系统的书法文化著作的艰难,但对于书法的钟爱,使得我不得不鼓起勇气,把自己杂乱的思绪整理成有条理的文字。在这本小书中,我想采取一种更为轻松的写法,对书法文化中所涉及的有趣问题,特别是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若干关联,提出自己一些粗浅的理解。若能对于好学深思之士,产生若干启发性的作用,我就非常满意了。当然,其中的错误,一定难免,我也恳切地希望得到前辈专家和读者朋友们的指教。

崔树强

2009年3月11日于北京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笔走龙蛇(书法文化二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崔树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7070134
开本 32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1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1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9
152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