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作者从阐述人类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基本属性入手,明确了饮食文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详细阐述了历史饮食文化的基本类型、中国饮食文化的演进、人类的食物崇拜、人类饮食的游戏、探究营养的奥秘、人类饮食文化的艺术创造工程、人类饮食文化大技术体系、饮食文化产品及其工具系统、后工业时代饮食文化的现状与对策等专题内容。
图书 | 人类饮食文化学/21世纪烹饪高等教育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中作者从阐述人类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基本属性入手,明确了饮食文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地位,详细阐述了历史饮食文化的基本类型、中国饮食文化的演进、人类的食物崇拜、人类饮食的游戏、探究营养的奥秘、人类饮食文化的艺术创造工程、人类饮食文化大技术体系、饮食文化产品及其工具系统、后工业时代饮食文化的现状与对策等专题内容。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人类文化的概念与特质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性质与学科地位 第二章 历史饮食文化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 山林狩猎采集型 第二节 草原游牧型 第三节 大河流域农业型 第四节 阿拉伯伊斯兰型 第五节 欧洲渔牧混合型 第三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演进 第一节 史前的直觉——原始安全型饮食 第二节 先秦的迷狂——宫廷王礼的美感型饮食 第三节 人道的觉醒——市俗养生型饮食 第四章 人类的食物崇拜 第一节 史前造型艺术中的食物崇拜 第二节 史前巫术中的食物崇拜 第三节 萨满、图腾与食物禁忌 第四节 神祗,从动物走向人世 第五节 祭祀与食物 第六节 共享献食是人群联结纽带 第五章 人类饮食的游戏(一、酒) 第一节 游戏的饮食与饮食的游戏 第二节 饮酒,感受神灵的游戏 第六章 人类饮食的游戏(二、茶) 第一节 中国的茶道精神 第二节 中国饮茶的民族习俗与形式 第三节 茶道的日本复制与演进 第四节 韩国茶礼与欧美茶俗 第七章 人类饮食的游戏(三、生活滋味) 第一节 咖啡——从酒中唤回的人性 第二节 巧克力——感受爱心的甜蜜 第三节 五味——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八章 认识生命——探究营养的奥秘 第一节 食物疗养的巫术诱导 第二节 传统营养学的东西方异同 第三节 近代营养科学的发生与发展 第四节 现代营养科学体系与架构 第九章 人类饮食文化的艺术创造工程 第一节 烹饪艺术:人类饮食的美性创造 第二节 饮食之美:烹饪的艺术传达形式 第三节 风味流派:饮食风俗的艺术形态 第十章 人类饮食文化的技术体系 第一节 饮食文化技术体系之范畴 第二节 食品成熟的概念及其热制熟技术 第三节 冷加工制熟技术 第四节 食品制熟的辅助技术 第五节 食品制作技能的文化特性 第十一章 饮食文化产品及其工具系统 第一节 人类食品的实用与分类 第二节 人类饮食加工工具的演进 第三节 人类助餐操作的进化 结束语:后工业时代饮食文化现状与对策 后记 参考文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类饮食文化学/21世纪烹饪高等教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苏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4025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64 |
出版时间 | 2008-06-01 |
首版时间 | 2008-06-01 |
印刷时间 | 2008-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21.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50 |
宽 | 19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21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