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照片(12珍藏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父亲》、《我的爷爷和奶奶》、《不尽的思念》、《母亲的百年人生》、《桂芳》、《一张照片与背面的题识》、《一部庚子时期的老照片影集》、《故乡别后的安慰》、《我能解开六分之一的“谜底”》……本书是“老照片”系列的第12辑,书中讲述了一个个老故事,并配以珍贵的老照片,从中读者将会对那逝去的年代有一个了解。

内容推荐

本书是“老照片”系列的第12辑,书中讲述了一个个老故事,并配以珍贵的老照片,从中读者将会对那逝去的年代有一个了解,《老照片》是当代青年人认识过去一个极佳的窗口。书中包括了:《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一部庚子时期的老照片影集》等内容。

目录

一代报人余纪忠先生

熊斌其人

罗隆基生命中的几位女性

莫理循的家事

我的父亲

我的爷爷和奶奶

不尽的思念

母亲的百年人生

桂芳

一张照片与背面的题识

一部庚子时期的老照片影集

故乡别后的安慰

我能解开六分之一的“谜底”

我的三个大学

大学生活片断

清华附小的冰球队

两代报人的不懈追求

试读章节

余纪忠先生过世已经五年了。

他的丧礼我没有出席,他在常州老家的永眠之地,几年里我也从没有去凭吊过。在外人眼里,我对余纪老似乎有些失礼了。其实我是一直不愿意正视与接受他已经永远地走了这一无情的事实。

人生之路要走得开,总需要一两位前辈带路,余先生是我的伯乐,也是许多人的恩师。我们结缘近二十年,虽然并非朝夕相处,但却一直感受到他的宽容与关切。1983年,我进入台湾《中国时报》工作时,还是二十四岁的小伙子,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全世界的重担都在自己的肩上,做事情不太思前顾后,虽然工作上偶有斩获,但也捅了不少娄子。后来,我跟其他年轻的同事才知道,所有的麻烦他都帮我们扛下来了。他能这么做,原因是他在我们身上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

自动请缨的中央大学学生

余纪忠,台湾《中国时报》创办人,为近代台湾言论自由与民主政治做出重大的贡献。1910年余先生生于江苏常州,先是就读于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东南大学改制后之中央大学。这所大学专门培养未来国民党党政军的领导人才,学生都是一时之选,不仅有崇高的爱国热情,也不乏杰出的专业能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热血青年走上街头,要求国民政府立刻对日宣战,南京学生更包围了国民党中央党部。余纪忠就是带头闹学潮的学生之一。不久日军又发动“一‘二八”事变,将战场由东北移到中国的经济重心上海,由于日军意图不明,情势紧急,蒋介石划全国为五大防卫区,实行动员。胡宗南奉命率第一师由郑州南下布防,总部就设在常州清凉寺。余纪忠通过何浩若教授引荐,向胡宗南请缨。相谈之下,胡对眼前这位年轻人十分欣赏,当场罗致。不过,这场由十九路军担任主力的战役只持续了月余,双方随即偃旗息鼓。胡宗南的第一师回防河南,余纪忠也结束了短暂的军旅生涯,返回学校。离开前余对胡承诺,只要国家有难,他将立即投效。

1934年,余纪忠漂洋过海,到英国伦敦政经学院读书,亲身体会西洋文明。“七七”事变爆发后,他立刻整装回国,投入抗战行列。他由浦口北上徐州,再由陇海线转往西北,在西安郊外找到胡部所在。此时的胡宗南见余纪忠信守承诺,大呼难得。余纪忠旋被任命为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政治部副主任(后升主任),兼校刊物(《力行》月刊主编,同时兼胡的机要。抗战期间,胡宗南部兵强马壮,作为胡的政治机要,余纪忠参与许多重要工作的规划,整理文件,并协助撰写胡宗南的讲稿。1995年胡宗南百岁冥诞纪念之前,余先生向文史专家苏登基(亦为《中国时报》编辑同仁,两年前过世)先生口述说:“西北冬季酷寒,气温常降到零度以下,胡将军为示与士卒同甘苦,屋里从不生火炉。他不生炉子,大家谁也不敢生,几个寒冬刺骨的冬天,就跟他这样咬着牙根度过。……他不睡,我们也不能睡,他一大早起床,我们又得赶在他前面起来。那时除部队外,西北地区的重要党政机构,胡也负责督导,常常临时通知第二天要到某地讲话,须准备一篇稿子,碰到这种情形,那天晚上就没得睡了。”由于同时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余纪忠也经常到部队演讲,其才干在军政界逐渐为人所识,到了1944年底,他离开了西北,被调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团部宣传处副处长及青年军203师政治部主任,当年在重庆三青团中央团部组织处任职的易劲天(来台后成为国民党要人)听过余纪忠的演讲,他后来写道:“余先生从国际形势、国内战局一直谈到抗战前途和建国展望,旁征博引,精彩丰富,不但学生听得洋洋有味,就是我们也闻所未闻。”

抗战结束后调往东北

抗战胜利后,身在军旅却难脱文人本色的余纪忠,原想脱下军装,重返英伦,继续他因抗战而中辍的学业,不过中国内战乌云密布,他很快接到调令,出任东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中宣部东北特派员、东北行营新闻处长。当时东北是国共两军最重要的战场,国共两党都把最精锐的部队、最杰出的人才派到东北,而出掌国军东北三十万精锐部队政治部主任工作的余纪忠那年只有三十六岁,其受器重程度可见一斑。

1946年5月,余纪忠随部队进入沈阳,并且参与了激烈的四平之战。这是国共内战初期国民党取得明显优势的一次战斗。由于中共方面对战情判断有误,在军事和政治条件未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投入正面决战,造成新组建的十万林彪部队严重的挫败,向哈尔滨仓皇撤退。亲临现场指挥战局的国防部长白崇禧力主国军不顾一切,乘胜追击,迅速取下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让林彪部队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不过蒋介石却迫于美国的压力,于6月6日下令停战,使得解放军获得了四个月的宝贵时间。到了台湾的蒋介石在他撰写的《苏俄在中国》中也承认那次的停战令是国民党在东北失败的真正关键。2000年时,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为父亲撰写回忆录,为了收集资料,特别拜访余先生谈那一段历史。白先勇写道:“余先生回忆,父亲(白崇禧)就在锦州往开原的火车上召开紧急会议,与会者除了东北将领外,还有吉林省主席梁华盛、旅顺市长朱锐元、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李俊龙,余先生也参加了。父亲一连声问杜聿明:‘你有没有把握把长春打下来?’杜聿明说有把握。父亲说:‘那么好,你说你有把握,那你就下令进军,南京方面由我来负责。’说完便向南京方面发电报向蒋中正主席报告实况。那封历史性的电报,便是余先生在火车上拟的。”P1-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照片(12珍藏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克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37481
开本 32开
页数 88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0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6
丛书名
印张 2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06
147
4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6:5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