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带您走进世医得效方/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是向包括中医药初、中级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的社会性读者编写的,具有导读和构架学术与普及性知识桥梁的功能。

本书内容包括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产生的时代、历史文化背景,危亦林生平事迹、趣闻轶事;《世医得效方》的主要医学理论及学术贡献,在历史上的地位;后世研究、应用《世医得效方》的情况与《世医得效方》目前的学术现状;《世医得效方》与民众健康相关的其他内容,特别是养生、养性、食疗思想及医案、医话、验方等实用知识的介绍等。

全书以观点科学、重点突出、文字典雅、表述准确、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高要求为起点,力求达到使读者在读书中受益、在读书中轻松了解中医、应用中医知识的目的。

内容推荐

本书首先对危亦林所著的《世医得效方》在医学书籍中的地位进行了概括叙述,随后对《世医得效方》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价值、流传版本进行了介绍,着重对据因辨证、按证遣方、收录方剂、论治杂病、骨伤整复、诊治眼疾、疫病证治、疮肿之疾、小儿病、中风诸证、妇科杂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述。全书视角独特,权威性强,适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从业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一、《世医得效方》是一部什么样的医书

二、危亦林其人

三、《世医得效方》的主要学术特点和价值

四、《世医得效方》流传版本简介

五、据因辨证,按证遣方

六、收录方剂,实用得效

七、论治杂病,系统全面

八、骨伤整复,颇有创建

九、诊治眼疾,首绘八廓

十、疫病证治,因时详辨

十一、疮肿之疾,秘传十方

十二、小儿之病,多所发挥

十三、中风诸证,虚实论要

十四、妇科杂病,妙手回春

十五、结合针灸,增强疗效

十六、养生食疗,保民健康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二、危亦林其人

危亦林,字达斋,江西南丰人。生于元·至元14年(公元1277年),卒于元·至正7年(公元1347年),享年71岁。元代著名医学家。据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自序》和《江西官医提举司牒太医院书》记载:危亦林幼读儒书,长习医业。由鼻祖自抚州迁于南丰。高祖云仙,游学东京,遇董奉二十五世孙京,授以大方脉,还家而医道日行;伯祖子美,进传临江刘三点、建昌路新城县五路陈姓妇人科,杭州田马骑正骨、金镞科;大父碧崖,复传黎川大礤周氏小方科;伯熙载传福建汀州路程光明眼科,南城县周后游治瘵疾;至亦林夏进传本州斤竹江东山疮肿科,临川范淑清咽喉、齿科,及储积古方,并近代名医诸方。由高祖至亦林,凡五世矣,随试随效。从这段记载可知,危氏自幼读儒书,年长习医,祖籍江西抚州,后迁至江西南丰,从其高祖至亦林,五代都是医生。高祖云仙先生游学东京(今河南开封),遇三国时名医董奉二十五世孙,授以大方脉科(即内科),返回故里后,遂以医名世;伯祖子美先生,从临江(今江西青江县)刘三点和建昌路新城县(今江西南城县)陈氏学习妇人科,又从杭州田马骑学习正骨兼金镞科(骨伤科);祖父碧崖先生,随黎川周氏名医学习小方科(即小儿科);伯父熙载先生,从福建汀州路程光明学习眼科,后又随南城县周后游治疗痨瘵(即肺痨)。到了危亦林除精研内、外、妇、儿、骨伤等科外,又从本州斤竹江东山学习疮肿科,从临川范淑清学习咽喉、口齿科。危氏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医之家,这是他后来成为元代名医的重要因素。

危亦林所生活的抚州地区是著名的文化之乡,自古以来,这里名贤辈出,灿若群星。如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开一代词风,北宋“江西词派”的杰出代表晏殊、晏几道父子,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以及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的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等均是抚州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也影响着医学人物的成长,许多优秀青年,不为良医,便为良相,献身医学,造福社会。这些医家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学识渊博,故能深究医理,通晓各家,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著书立说。形成了一枝独秀的“盱(xu,虚)江医学”群体,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堪与皖南的“新安医学”、江苏的“孟河医学”、广东的“岭南医学”相媲美。而危亦林正是这一群体中最优秀的代表。

危亦林自幼聪明好学,于经史诗书无不通晓。在习儒之余,将家中所藏医药方书一览而尽。并随伯父等学习诊病按脉之道,经过十余年的潜心学练,尽得家学,终于将世代祖先的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继承下来。危氏“弱冠(20岁)而业医”,凭着他那种勤奋好学而执著追求的精神,医术日进。先后从师本州斤竹江东山,学习疮肿科,又从师临川范淑清,学习咽喉口齿科,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先祖各科的医疗经验,并广泛研究古方及当代名医诸方,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经典理论和前人方剂,治疗内、外、妇、儿、眼、骨伤、口齿、咽喉等科疾病无不奏效,多有独到的心得和见解。于是医名顿著,四方求诊者门庭若市,遂成为精通各科的江南大医。

当时元朝政府下令各路总管府和官医提举司主持选拔学问渊博、医术精湛且堪为人师者,充任医学教授(上州、中州设教授,下州设医正,县设教谕,以教育医学生员)。危亦林以其世代家传之学和自己广博的学识医术,于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出任南丰州医学教授,随后又任官医副提领之职。

从天历元年开始,危氏“依按古方,参之家传”,将历代名方和先世五代以来积累的经验良方,据元代所定医学十三科分门别类,进行编纂,前后历时十载,于至元3年(1337年)编成《世医得效方》一书。此时危氏已年逾花甲。书成之后,经过太医院及诸路提举司严格审查鉴定,众人交口称赞。于至正5年(公元1345年)正式刊行。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出版后2年即离开了人世。

综观危氏光辉之一生,给我们后人诸多深刻的启示。  其一是他那种学而不厌,持之以恒的精神。

危氏在《世医得效方》的“自序”中,开篇第一句话即引用《论语·卫灵公》中的名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确表明自己治学从医的主张。告诫人们,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病情变化万端,作为一名医生,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很难救治百姓之厄。因此,必须勤奋苦学,不断提高医术,使自己尽快掌握“利器”,而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医生。危氏“幼而好学,弱冠而业医”,“儒学渊源,医书博览”,一生学而不倦。

他自十一二岁起,就跟随父亲学医,日间从父侍诊,早晚攻读医书。“凡《素问》诸书,靡不穷究”,每遇疑难处,总要反复推敲琢磨,参求其他各书,以探明究竟。他不但把自己家中世代珍藏的100多种医书逐一细读过,还时常步行十几里、几十里,到南丰县城及南城上唐等地,向藏书人家借阅各种书籍,有时还一本一本地抄录下来,仔细研读。

他秉承先辈五世之医的诊疗经验,精研内、外、妇、儿、骨伤、眼目等科,可谓满腹经纶的医学通人了。但是,危氏并未就此止步,仍然孜孜不倦地虚心向他人学习。他发现自己在疮肿科和咽喉口齿科方面仍有欠缺,便恭恭敬敬地向这方面的高人请教。即使在他的医术闻名遐迩之后,仍然虚心地向民间医生问药求方。正是凭着勤奋好学、锲而不舍、执著追求的精神,他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医疗经验,结合自己的长期临床实践,善于“对病而知证,因证而得药”,于临床各科均有独到的心得和发挥。灯影鸡声,不问寒暑,用毕生的心血,整理完成了洋洋数十万言的传世之作——《世医得效方》,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建立了一座丰碑。

其二是他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作风。

众所周知,金元时期的医学,上承《内经》、《伤寒》的学术成就,兼收晋、唐及北宋方药的丰富经验,改变了唐宋以来崇尚集方、推行成药、喜温言补、烦琐而又僵化的局面,开创了辨证论治、攻邪已病、泻火养正、各呈专长的生动活泼的学术新天地。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医家的创新精神。即在临床各科,敢于提出问题,并善于研究问题,阐述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创立了许多新学派,提出了众多新理论。诸如刘完素的火热论,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说和药物归经说,张从正的攻邪理论,李杲的脾胃内伤学说,王好古的阴证论,朱丹溪的相火论及阳有余阴不足论等。这种现象对当时的医家和后世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元代精通医学各科、五世家传的临床大家危亦林,更有他自己的特色。他从不人云亦云,而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继承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力求实用与“得效”,一心致力于临床验方、秘方和效方的研究与应用。在危氏一生的医学实践中,他始终恪守“方虽传自古人,药必出于己手”的原则,认为医生运用成方、古方,必须依据临床经验,量裁适当,才能做到辨证施治,提高疗效。综观《世医得效方》一书所撰集的历代医方,有的经危氏斟酌加减,有的随功效化裁,与一般因袭成方的医方辑录明显有别。他所收入的众多方剂,均与病证相连,条理清晰,在论述每一个方剂时,都列举脉因证治、理法方药及服法宜忌。立论精当,讲求实效,这不仅对临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也为后世撰写医方之书树立了典范。

其三,是他打破传统,奉献秘方,使医学发扬光大的高风亮节。

秘方,古代又称禁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的老师长桑君在向扁鹊传授秘方时说:“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于公,公勿泄。”可见秘方是不肯轻易公开授人的。《黄帝内经》等名著中,即有“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的说法。因此,在封建时代,许多掌握有秘方的医家,往往有秘而不传的习俗。有的宁可带人棺材,也不肯传于他人,致使一些颇有价值的方药失传于世。而危亦林在他的医疗实践中,大胆地冲破保守思想的束缚,毫无保留地公开了危氏家庭世代相传的秘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世医得效方》就是一部验方、秘方集锦。例如,“下痢门”记载的治疗五色痢的秘方,“疮肿科”中记载的治疗臁疮的秘方,治疗水肿的秘传八方,治疗痈疽秘传十方等,都是危家世代相传的秘方和验方,而危亦林则以一个医学家的宽广胸怀,无私地将秘方奉献给大众。这种高风亮节,实在令人钦佩。

由于元代频繁的战乱和沉重的劳役,当时的贫苦农民受各种外伤和金镞创伤者,屡屡发生。因此,前来找危亦林求治者络绎不绝。他亲眼看到有些病人因路途遥远,一路颠簸,增加了不少痛苦,有的甚至贻误病机而造成终身残废,于是决心把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使之发扬光大,治疗天下的患者。相传他先后带教过12名徒弟,平时严格要求弟子,悉心教授他们技术。他曾特地缝制了一些沙袋,里面装着猪肘骨,填满细沙。做成臂腿形状。教徒弟隔着沙袋。反复捏摩里面的猪肘骨,直到把断了的骨骼整复对接起来。他将唐代的“椅背复位法”,进一步改良发展为更实用的“悬吊复位法”,详细介绍给世人。他从不为传统的模式所禁锢,而总是有自己的心得和发挥。他对医学的创新和发扬,他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感动着后人。

P5-11

序言

中医学博大精深,犹如浩瀚的大海。寻根求源,数以万计的经典著作和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所创造的丰富经验成为这一大海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中医古籍数量之多,汗牛充栋,有资料说,现存于世的大体在3万种上下。它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的防病健身、繁衍昌盛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得以生命永驻。

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几乎都形成过自己独有的医学体系,为各自民族的进步做出过贡献。历史发展的长河是波浪翻滚的,有不少民族医学经不起大浪淘沙式的洗礼,已悄悄泯灭了。中医学的生命力,最主要的表现在其学术的科学性的本质和其有效的传承手段上。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从《千金要方》到《本草纲目》、从金元四大家到近代医家,巨多的中医典籍、无数的名医名家创造和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支撑着中医学术的无际穹窿。其中形成的中医学在立论上的“天人相应”和多向思维、在理论上的整体观念和脏象学说、在治疗上的辨证论治和达变思想、在养生上的扶正祛邪观念,既显露了中医学的学术特色,又构成了中医学的学术精髓。

长期的实践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医学术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临证、师承这三大要素。读书,包括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学和自学,是认识中医、接受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是从源头上说的;临证,是中医最主要的实践活动,是体验中医、运用中医学知识实现医学最终目的的基本方式,是从手段说的;师承,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总结出的经验,是传承中医、发展中医学术的学科特色,是从方法上说的。如果从中医学术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三大要素,它们既是带有战略性的,也是具有战术性的,重之又重,不可偏废。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继承不好就发展不好。只有从源头上做好继承,才有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从继承到发展、从发展到创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也有突变,但其本质上仍是渐进的结果。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循序渐进的继承是滚动式向前的,其中不仅孕育、包含着发展和创新,而且也不时发生、进行着发展和创新。出于多种复杂的因素,近些年来中医人员的书读得越来越少,特别是经典著作学得越来越少,以外语挤兑乃至取代中医经典的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说,目前中医临床高级人才在工作之余每周阅读中医书籍的时间平均为5小时,每天不足1小时;中医临床人员每月进行个人总结分析的平均病例数多为5~10例,其中5例以下占406%,10例以上占14%。高级人才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情况尚且如此,一般中医人员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读书少、悟性低、知识存量减少、临床疗效降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医学术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障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提高中医药人员水平的途径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大家的学习能力。从研读古代名家的原著入手,学习历代医家和当代名老中医的经验,夯实理论功底,在学习中做好学术继承,在继承中追求学术创新,以尽快提高中医人员的经典理论水平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出一大批“群众认可度高、社会信誉度高、中医诊疗水平高”的新一代名医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已经提出了一个以学习中医经典为中心的一揽子读书计划,要在今后两、三年时间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自下而上的中医全行业读书活动,还要围绕这一活动开展知识竞赛、评选读书状元、推出中医名家,这实在是让国人拍手、让中医界振奋的善事、好事!据悉,初选的百部中医经典著作已正在校释、出版中,活动的序幕马上就要拉开。而读书只有积极性不行,还要善读书、读好书,这就需要我们中医的前辈、专家帮助读者荐书、辅导大家读书。有必要编写出一套全面介绍、评价中医重要古籍内容,兼大众性、趣味性、文化性、学术性于一体,能雅俗共赏的中医古籍导读丛书读本来,以满足广大中医药人员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需求,《带您走进中医古籍》系列丛书,正是为此而诞生的。  考虑到中医与中药、理论与临床、综合与分科等各方面的关系以及中医药古籍的代表性,经专家、领导与出版部门的反复协商,决定对这套丛书采取分批推出的方法,第一批首先推出《黄帝内经》、《甲乙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本草纲目》、《诸病源候论》、《温疫论》、《温病条辨》、《医林改错》、《世医得效方》、《脾胃论》、《小儿药证直诀》等15部著作。之后,将根据读书活动的需要再适时推出第二批、第三批乃至更多批量的书目。每本书介绍一种中医古籍,单独成册。

这套丛书定位于学术与科普著作之间,即从学术观点看,它具有本质上的学术性质;从科普观点看,它属于服务于较高知识层次普及中医药知识的范围,是向包括中医药初、中级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中医爱好者及广大的社会性读者编写的,具有导读和构架学术与普及性知识桥梁的功能。其内容包括每部中医古籍产生的时代、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生平事迹、趣闻轶事;该书的主要医学理论及学术贡献,在历史上的地位;后世研究、应用该书的情况与该书目前的学术现状;该书与民众健康相关的其他内容,特别是养生、养性、食疗思想及医案、医话、验方等实用知识的介绍等。因此,本丛书在表现手法上既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使古籍白话化的手段(如语译、注释、考订),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浅说白描(如对古籍作者的普通介绍、对著作的学识性评介)。全书以观点科学、重点突出、文字典雅、表述准确、深入浅出,具有可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高要求为起点,力求达到使读者在读书中受益、在读书中轻松了解中医、应用中医知识的目的。

参加这部丛书的编著者,大都是当今中医文献学界的大家,相信他们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中医界和社会各界读者的认可和欢迎的,这批著作也一定会对全面复兴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人员的理论素质、促进中医药经典著作的普及起到催化和辅助作用。

《带您走进中医古籍》编委会

2007年7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带您走进世医得效方/带您走进中医古籍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敬生//刘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118122
开本 32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08-06-01
首版时间 2008-06-01
印刷时间 2008-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89.347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