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心灵诱导手册(灾害版)
内容
试读章节

灾害为什么偏偏“喜欢”你

提起地震,人们总是会习惯性认为:日本岛上最多。可是当你翻开历史档案,你就会看到祖先惨痛的记录:我国的地震灾害竟然居世界之首!人们总是怀着良好的愿望生活,可是却常常有事与愿违的“悲剧”出现,难道说我们真的与自然灾害有“前缘”?难道说自然灾害真的“暗恋”上了人类?与人类社会不弃不离?!是的,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就是与各种天灾人祸相互较量的发展史。

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伊始,各种灾害就随之前来“庆贺”。原始人栖树而息,以躲避洪灾和毒蛇猛兽的袭击;在洞穴而居以躲避地震、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的威胁。原始人经历了漫长的渔猎、采集阶段,逐渐创造了原始农牧业,跨人新石器时代,即进入农业社会。人类终于把自己从大自然中分离了出来。但是各种灾害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探视”人类的频率更加频繁,更富有危险性。因为,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农业,土地与人类的关系显得更加密切,各种灾害不但直接袭击人类,而且还袭击人类生存的根本——土地及其上面生长的农作物。其中最严重的是洪水和旱灾。从事农业耕作的人们总是生活在江河湖汊的周围,或生活在积雪融化水资源丰沛的山麓之下,在水一方,靠水而息,与水为伴,浇灌作物。然而,变化多端的天气使暴雨洪水和干旱轮流地“骚扰”人类及其生命所需——农作物,使人类不仅直接死于淹溺或干渴,还使人类因农作物歉收而造成饥荒。大约在2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机器大生产、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深化的同时,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特别是工农业生产给人类的生存与生态环境带来了全面的破坏。至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地球灾害具有客观必然性。地球上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地震、火山爆发、暴雨洪灾等都是自然界运动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地球演变史来看,正是地球频繁的造山运动、地震等自然界的剧烈变化,才造成了适宜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从而产生了生物乃至人类。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地球的运动规律,地震、火山、暴雨、干旱等依然按着原先的规律继续发生着。所以说,只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地球还在运动,灾害的发生就是难以避免的。

从灾害的人为因素来看,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类的根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法脱离自然界,不能不依赖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的滞后性,无法超越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这种认知的局限性使人类不断出现各种失误性对策,使不少天灾的成分中混杂了不同程度的人为因素。加上人的生理极限的存在,在从自然界中获取丰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增多或加剧等消极后果。正是由于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灾害的出现难以终止,甚至还会因为人类的失误而诱发更多的人为性灾害。

俗话说:“天灾八九是人祸。”由于在自然灾害中人为性因素越来越显著,人为性灾害的种类越来越多,人为性灾害的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古人没有经历过的酸雨、黑雨、毒雾、黑雪、空难、海难、核事故、计算机病毒、股灾、大气污染等环境灾害,正在折磨着我们这些“新新人类”。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新的灾害还会不断出现,而“古老的”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火山、洪水等)仍然会继续“陪伴”着人类。

在我国,自北向南的地震带(沿贺兰山、六盘山、秦岭、大凉山一线),把我国的地震区域分成了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区的地震在频度和烈度上都远远高于东部地区。地震“偏爱”西部,通常西部发生5、6次地震,东部才发生1次。其中的奥秘就是我国西部的“近邻”——印度板块“过于热情”,不断北移,将西部地区挤得太厉害了。导致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四川、云南等8省区,经常感到地球板块“拥抱后的颤抖”。在东部的地震区:有东北带、华北带和台湾带等,尤以华北地震区——为我国重要的地震区。那是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中心,就像是人的心脏,心脏一旦遭到大震,全身都会备受打击。由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再加上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发育充分,而这些断裂又正是大地震的“温床”。有历史记载以来,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8级和80%—90%的7级以上的强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的边上。

鉴于每一次地震,都是地球释放内部能量的过程。能量释放后,又进入新一轮能量的积蓄阶段,直到发生新的地震。一般5级以下的地震,积蓄的时间比较短,大概在300年左右;8级地震需要的能量积蓄,大概是10万年以上的时间。而我们短暂的一生能够遭遇几次大地震的偶然性是非常低的,(注:目前经历过唐山和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就特别少,电视上好像就报道过一位)只要我们提高公众的防震意识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人类的防灾、减灾的能力整体性提高,就能够避免在大灾中的损伤程度,将死亡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同时,我们对灾害的恐惧程度也会降低。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灾害具有普遍性和恒久性,各种自然灾害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当明白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后,我们焦虑的心情似乎可以有所安慰,紧张不安的情绪似乎有所平静。以“平常心”面对必然会出现的灾害,是我们制定应对灾害预案的前提,是缓解面对“灾害性焦虑”的必须条件。

P115-119

后记

“非典”、洪水、海啸、雪灾、地震……一个又一个的灾害接踵而来,磨砺着中华民族儿女的脊梁。我们希望记录下这些苦难的心路历程,利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过去、现在或将来被灾害所影响的人们做点什么而自发地开始了这次写作。经过数十个昼夜的耕耘,键盘终于停止了飞跃,双手终于停止了运动……但是,我们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因为:

第一,灾害心理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我们对待灾害心理的认知水平有限,虽接触灾害学、心理学、灾害医学等交叉学科领域有十余年了,但研究水平毕竟十分有限,我们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等待着大家的指正。

第二,这次我们写作的动因起源于汶川地震,我们感觉自己要为灾害的幸存者甚至过去、现在或将来被灾害所影响的人们做点什么,人民出版社的洪琼编辑、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卫生学院的廖皓教授和我几乎同时有了为过去、现在甚或将来被灾害幸存者做点什么的冲动,希望通过这个主题的写作,使各种灾害对人类的心理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并且力图帮助阅读者找到关于灾害的有效心理应对方法;从最初人民出版社的洪琼编辑提出写作策划到我们写作完成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写作时间仓促,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能够得到同仁的包容、支持和鼓励。

第三,此次撰稿过程真的与以前大不相同,我们是把灾害心理的理论和知识溶人到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中进行写作,在用心、用情去挥洒,泪水经常湿润着我们的镜片、汗水打湿了我们的键盘……这是我们以前很少出现的写作现象,故难以确保在动情写作时,理性分析有误,敬请各位海涵。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不仅得到人民出版社洪琼编辑的鼎力协助和支持,还得到华中师范大学何山石先生宝贵的修改意见,另外还有华中师范大学的邹瑾老师、樊冬晴女士、余琼芳女士的热情支持,以及武汉大学哲学院心理学系研究生朱薇、毛晓光、陈震宇、李静等人所给予的无私劳动,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严瑜、廖皓磊

2008年7月于武汉大学珞珈山

目录

前言

引子:什么是灾害心理学

上篇

地球!您今天哪里不舒服

地震后,您肯定会做噩梦

如何减轻面对灾害时的恐惧'

谁是“心理创伤的灾民”

英雄!您会逃跑吗

您感受到大自然灾害前的暗示了吗

“救命的稻草”在哪里

灾害为什么喜欢“结伴而行”

大地震真是太阳惹的祸吗

如何疏通人体心中的“堰塞湖”

如何控制来自内心的“海啸”

“拥抱反射”有何心理学内涵

如何缓解心中的“余震”

谣言=6级地震吗

一条未发出的遗言短信

从丧亲心理咨询谈泪液

股灾与自杀心理

从火场撤离的要领中悟出……

“卡桑德拉大桥”的痛苦回忆

如何应对灾害后的悲伤

灾害为什么偏偏“喜欢”你

中篇

灾害心理的临床表现和心理障碍

灾害心理与社会生活事件

灾害心理与社会再适应

灾害心理与生活经历

灾害心理与社会支持

灾害心理与应对方式

灾害心理与恐惧强迫

灾害心理与抑郁相关研究

灾害心理与焦虑的相关研究

下篇

从灾后的心理创伤到心理健康

后记

序言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使毫无准备的灾区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使受波及省市的人们陷入巨大的焦虑恐慌之中,这,让人揪心!

洪水、瘟疫、雪灾、地震等灾难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万生灵惨遭涂炭。逝者已矣,但对于生者,他们将如何面对猝临的灾难,怎样树立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从容应对未来、面对被改变的人生呢?

众所周知,很多经历了灾难的人,摆脱这段经历带来的困扰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身体可以很快恢复,但心理的重创却很难远去。无论是与死神较量过的幸存者,瞬间亲人离去却承受巨大悲痛的受害者,还是在焦虑恐慌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受灾民众,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物质的救援、身体的医治、政府的温暖外,更需要的是亲情的抚慰、压力的疏导和心理的干预,需要重拾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灾难以及灾难发生后我们如何以积极的心理应对,我和我的同事廖皓磊教授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冲动:为受灾者及被灾害困扰的人们做点什么!在这种内在冲动的驱使下,我们组织了一个团队,凭借我们对灾难心理的个性化治疗的理性认识和感性体悟,经过几十个昼夜的努力,完成了下面这些文字。目的很简单,首先就是希望能够帮助那些受灾害后,在心理上经受着困扰的人们;其次,对有志于做志愿者帮助那些被灾害困扰的人们,也能提供相关的知识;最后,这些文字还有共勉的功能,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能一同学习、研究、实践,共同有效应对灾难心理,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灾后的心理重建工作。

严 瑜

2008年7月7日于珞珈山

内容推荐

我们无法决定灾害是否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但我们能够决定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灾害,而这种心态又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命运。

本书是灾害的“心灵鸡汤”,试图引导灾害的当事人采取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灾害,把灾害作为磨砺自我人格的基石,塑造更加完整、健康的人生。

全书通过展示人类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所流露出来的特殊心理和行为,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灾害心理学、预防医学、社会心理学等基本常识;从回顾自然灾害的历史画卷中,启发人们思考防御各种灾害的科学意识,学会理性地应对各种灾害,缓解各种噩梦的负性刺激;阐明了灾害对当事人所造成的负性心理的诊断策略和方法;探讨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如何帮助当事人从灾后的心理创伤实现向健康心理的转化,从而享受美丽的人生。

编辑推荐

这是本灾害“心灵鸡汤”。主要是通过展示人类在各种自然灾害面前所流露出来的特殊心理和行为,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灾害心理学、预防医学、社会心理学等基本常识;回顾了自然灾害的历史画卷;阐明了灾害对当事人所造成的负性心理的诊断策略和方法;探讨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如何帮助当事人从灾后的心理创伤实现向健康心理的转化。

本书适合三类人群阅读:第一类是那些受灾害后,在心理上经受着困扰的人们;第二类是有志于做志愿者帮助那些被灾害困扰的人们;第三类是普通大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心灵诱导手册(灾害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严瑜//廖皓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2111
开本 32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08-08-01
首版时间 2008-08-01
印刷时间 2008-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45.67-62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7:34:02